唐山诗人以诗朗诵的形式辞旧迎新
来源:东篱博客油葫芦泊
诗生活通讯社(本社记者子石)2009年12月21日综合报道 2009年12月19日上午,『凤凰』新年朗诵会在唐山市书刊市场汲古书店举行,以诗歌朗诵会的形式,邀约本市的青年诗人们一起辞别2009年,迎接2010年的到来。这是《凤凰》文学创刊以来举办的第二次新年朗诵会。
朗诵会上,《凤凰》主编、诗人东篱畅言了“以开放的胸襟和眼光,办全国一流民刊、团结一批青年作家、打造一张城市名片”的办刊理想及思路。青年诗评家刘波和在唐的张非、唐小米、黄志萍、郑茂明、唐棣、张有路、李青树、耿宁、付艳会、罗玉生、张凡修、落叶、江峰、付小玮、阿曼达、梦岚、红笺小字等青年作家、诗人及文学爱好者纷纷朗诵了自己或他人的作品。会后,放映了青年作家唐棣导演的第二部影片《变调》。
此次活动得到了唐山电视台的大力支持。 
唐山市书刊市场汲古书店(白锦杰先生摄影) 
朗诵会现场之一(白锦杰先生摄影)

朗诵会现场之二(罗玉生摄影)
男主角与女剧务(罗玉生摄影)
附:郑茂明的《一些人,两些人》 受东篱先生委托,让我来组织2010《凤凰》新年朗诵会的稿子,我想能够为诗歌做点事情是应该的,欣然应允。 网络上已经很著名的农民诗人张凡修早早发来稿件,还有一些环渤海新闻网文学沙龙的朋友也早早发来稿件,除了投稿,我几乎把唐山当前目光所及的写诗的人全部过了一遍筛子,为了组稿,环网、博客、QQ、打电话、发短信,几乎全用上了,一阵狂轰乱炸,最后几个老相熟,我干脆从其博客里划拉了几首,基本上超过20人了,几经拉锯般的交涉,名单终于摇摆不定的暂定下来。没想到的是,组稿并不十分顺利,我想可能这次要求严格了些:新诗、原创、30行以内、身边诗人的作品等等,是不是一些人被吓住了也因此被拒之门外了?最后几天,利用周六日两天的时间初步写下了串词,交于主持人,又与张有路老兄说定,他来负责配乐事宜,而唐棣自己负责第二部短片《变调》的首映活动。 地点选在老地方,有路老兄的书店,名曰“汲古”。早上九点整我到书店的时候,有路老兄正忙得不可开交,东篱、唐棣、耿宁、罗玉生、傅小玮等一干人已经到了。约莫九点半,张凡修、张非、付艳会、唐小米、落叶、江峰、黄志萍、梦岚、刘波等也都陆续赶到,一些人就这样凑到了一起。 按照既定安排,诗会由傅小玮女生主持。东篱先生简短致辞,他简直适合做一个演说家,总能言中要害,其中重申了《凤凰》今后的办刊理念及走向,提出要向全国一流的民刊看齐,就是要选一流的诗,编一流的刊物,同时他还提到“三个一”,大意是“编一本一流的刊物;培养一批一流的作家;打造一张城市名片”,只可惜没有带笔记本,很多精彩的言辞漏掉了,惟此,听的人才能更加珍惜。 这次朗诵会让我真切地感到,平时他们是新闻工作者、电台播音、教师、农民、国企或私企职工、编辑、网站管理者,一旦朗诵起来,简直是专业水准,像张有路、红笺小字、耿宁、唐小米、黄志萍、张立新等让我都有些妒忌了。过程没有预想的低沉,反而气氛异常的活跃,对于可能低沉的朗诵会大家似乎有共同的预感,并不自觉的调整了整个氛围。真的很好。 唐棣与一干演员一同走上前台的时候,一个年轻人的羞怯、略有小慌乱的样子给大家带来不少乐趣,唐棣的发言认真,大家听得也很认真。大家都听出了这个年轻人有一份对电影的迷恋和执着。对于唐棣的电影,我上网提前看了,它凝聚了一个青年作家、诗人很大的心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需要的是每个人不同的认知和解读,读懂唐棣,需要一个过程,我始终相信他会越走越远。 诗歌是属于社会的,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不能没有诗歌,而没有利益的诗歌总需要有人来做,作为一个常年工作生活在唐山的外乡人,仍然感谢唐山、感谢以东篱为首的一群诗人为唐山诗歌发展付出的艰辛,反过来,一个城市也会记住一些诗人以及他们为诗歌所做的一切。 一些人来了,一些人没来。李木马、王志勇、刘荣书、张楚、韩松落、齐凤池、刘普等因事没来,我还是有些期待他们的声音,他们朗诵起来真的很好。世间有忙不完的事,大家都在忙,难得每年的12月有这么一天,让我们闲一下,聚一次,闲下来固然好,忙着的时候也不错,有些事情不用想,没来的这些人只是暂时的缺席,任何时候我们也不应忘记。 一个城市,就像一场巨大的流水席,一些人来了,一些人走了。某一年的某一天,一些人还在,一些人已经不在了,我粗略地记下了大概,没有细说,担心说细了就成流水帐了。一些人、两些人,趁他们还在的时候,大家都“湿”一次吧,保不准就成了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