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172|回复: 1

【小说】二元时代 24——27集 (拆迁补偿费交福利院用于养老可行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2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二十四)



袁老师夫妻俩一早上就忙活开了,虽说儿女都在本市,可是一年也就过年过节的时候可以见几面。

袁正到父母家的时候,袁帆夫妻两个还没到,袁正和父亲唠了一会闲事,什么谁家谁家的儿子离婚啊,谁家谁家的女儿出国了什么的,七扯八扯就扯到了十二点,袁帆两口子还没到,袁正打电话袁帆:“哎,怎么还没到啊,爹妈都等着呢。”

“胡建生不肯来,他说他不上大学了,免得他爸爸背一身的债。”袁帆说。

“得,怕了你们,一会我在爹妈这里吃了中饭,我来你们家。”

胡志强的家是一个拆迁还建的楼房,房子不大还比较新,住他们一家三口还是够了。袁正也是第二次到这个家来。

“哥,你看这麻烦您来,真不好意思。”胡志强迎到门口。

“没事。”袁正坐下,接过袁帆泡的茶。

“你们两个商量的怎么样了?”袁正开门见山。

“我们两个好商量,小帆的意思我也懂,到时候不管建生要多少学费,小帆都借,以后我保证还就行了,就算我还不起,我这儿不还有个房子嘛,了不起卖了房子还。”

“那你们两个想清楚要借多少了吗?”

“现在建生在读高二,明年是什么情况也不清楚,建生学习成绩一般,就算能上大学也不会是什么好大学,我想让他报考职业学院,以后就业方便点,男孩子也不怕吃苦,只要好找工作,学什么都行。”

袁正点点头,“不错啊,现在大学生也不好找工作,最好有一技之长。”

“我问了别人,粗算一下,几年的学费,十万应该差不多,我准备就借这么多,现在不借,先说好,要用钱的时候再给我。”

袁帆说:“建生虽然不是我生的,不过我也希望他成才啊,说个不好听的,如果他找不到工作,还不是得志强养着,所以只要别让我白出钱,这个钱能帮他一把我也没意见,就是现在建生不愿意,觉得他爸借了我的钱,以后在这家就没地位了。”

袁正想了一下,说:“其实不是现在要用钱,只是商量,没必要现在就签什么协议,我看你们给建生时间,让他自己想想清楚吧。”

袁正知道胡建生这会应该就在房间里偷听,所以又说:“其实人这一生呢,很多时候是需要别人帮助的,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肯接受帮助,那不叫骨气,叫愚蠢,志强,你也别想太多,建生马上就是成年人了,他自己的未来,自己应该打算,想有尊严,就有先有本事,有本事了,以后双倍把借的钱还了,不就什么都不欠了?非要自己什么本事都没有,赖在家里啃老才是有尊严?”

袁帆问:“哥,你不是说夫妻婚后取得的财产是共同财产,借的债务也是共同债务吗?那他现在借我的钱,这怎么算啊?”

“其实婚后取得财产共有、债务共担,这只是一般情况,有的时候会出现特例的,如果你们两个有约定,就可以不受共有财产制的约束,你们可以约定婚后各自取得的财产属于个人所有,那你们就没有共同财产了,就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个体了,互相借贷也就不会混同了。”

正说着,袁正的父亲打电话来叫袁正回去,说邻居张老师有事要问他。

到了袁老师家,张老师正和袁正的母亲聊天,见袁正进来了,说:“刚才看到你,想问你点儿事,没想到你那么快就走了,不好意思又让你跑回来一趟。”



(二十五)



张老师问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她的大女儿出国了,现在想接孩子出去,问要办什么手续,这个简单,袁正回答了一下,什么什么证明,什么什么材料。

另一件事有点麻烦,张老师的小女儿在外地,有个孩子十二岁,想到一中读书,本来办个借读手续也不太难,张老师本来就是一中的退休教师,外孙来借个读不算什么大事,但她想把户口迁移过来,再享受教师子女的待遇,这个就比较麻烦。

N市一中是个重点中学,现在名校热,择校也是很潮流的一件事,如果考不进来,就算想交钱,也不是人人都收的。但对本校教职员工的子女有照顾政策,一是可以降低三十分录取,二是如果不能录取,也可以只交一半的择校费就读。

袁正向她解释:迁移户口的事归公安局管,户口迁移的政策自己也不十分清楚,去问一下公安局比较好,享受教师子女的待遇这一点恐怕真不好办。

袁正的妈妈说:“张老师,你们家老二不是学校里的员工吗?他没孩子,能不能把这个外孙算他的名额?”

张老师家老二是个儿子,只是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学校照顾,安排在学校打杂,一直没有结婚和张老师夫妻住在一起。袁正沉吟了一下,说:“那就只能办收养了,就是您二儿子收养您小女儿的孩子。”

“您先问问您小女儿夫妻两个愿不愿意,因为收养关系一旦建立,和生父母的关系就终止了,也就是这个孩子就算您家老二的,和您家小女儿夫妻两个没关系了。”

“能不能算两边的孩子?”张老师问。

“不行的,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收养关系成立,和养父母建立父母子女关系,和生父母的关系解除。除非以后解除收养关系,如果解除收养关系,那么孩子未成年的,和生父母的关系自行恢复。”

“能解除的啊,那应该没什么关系,等这几年过去,再恢复就行了。”

“可这得您儿子也愿意啊。”

“他有什么不愿意的,又不用他养,人家自己父母养孩子,只是挂挂他的名。”

袁正又讲收养要养父母和生父母共同签订收养协议,并到民政局办理收养登记才生效,张老师连连点头。

离开前,袁正再次叮嘱张张老师:“您可别说是我教你这样办的啊,要是让人家知道我明知道是假收养还给您出点子,我就麻烦了。”

第二天,袁正接到田心甜的电话,说她已经向总经理汇报过了,总经理同意这样办,也和银行商量过,银行也愿意配合,只要商场愿意把开户行改到他们银行就行,说有什么事,以后再找袁正,又说了一些感谢的话,这些都先按下不表。

星期一一早袁正到了区政府808号房,和拆迁办的人一起坐了一会儿,一边吹牛,一边等领导安排,拆迁负责人、副区长吴进林走了进来。

“这次拆迁,大家应该明白,是市里的重点工程,市里准备把二环线打通,建设二路必须拓宽,两边涉及拆迁的面积有三万七千多平方米,任务重、难度大,大家要有思想准备。”

N市是一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横竖两条主干道把N市分成东南西北四片,建设二路建于解放初,路两边多是民房,是交通必堵之地。



(二十六)

      二、三十年前还是民心工程的拆迁,是怎么变成民怨工程的,袁正可是看的清清楚楚。

      开始有拆迁的时候,群众对拆迁是盼望的,那个时候除了国营大企业的职工能够分到楼房,其它的人就只能住在低矮的平房里,大家都没什么钱,也就没能力折腾房子,公共厕所不仅少,而且非常脏和臭,所以每个女孩子出嫁必备马桶一只。

      国家出面,拆旧居还新房,当时没有一个老百姓不高兴的,而且那个时候老百姓还都单纯,对国家任何承诺都相信,拆迁不成问题,到后来炒地皮开始,出现了一群一群的烂尾楼,承诺三年还房,过了五年,房子才盖了一半就摆在那里不动了,开发商已经换了几个,找谁都说管不了,还有一些楼盘,换一次开发商就卖一次房子,楼还没盖起来,同一套房子已经有了四、五个主人,怎么能让老百姓不急不气不闹?

      还房子的时候也是,有关系的,分到的就是楼层好、朝向好的好房,没关系的,分到的房子可能一个窗户都没有。

      再后来,货币还建,就是国家拿钱买下你的房子,你拿了钱想买什么房子就买什么房子,一手交钱一手交房,想着这样对群众该有保障了吧,可是事儿又来了。

      中国人的法制意识一直都没那么强,不像外国长辈去世,马上分家,咱中国人是礼仪之邦,谈那个多伤和气,所以长辈去世几十年都不分遗产的多了去了,本来是一间私房,又小又破,住在里面的是没办法弄到好房子的子女,拆旧房还的房子给住在里面的子女,大家也都没意见,可是现在是白花花的银子啊,不少本来没想法的也就有了想法。

      从什么时候,一有拆迁就拉上公证处的,袁正已经记不起来了,本来领导还很高兴,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后来就发现这是块烫手的山芋,而另一边负责拆迁的也发现,要公证处办公证帮助明确产权,确保权利人的权利不受损失,那结果就是严重拖慢效率,而且还引发不少麻烦。

      再后来拆迁的时候,公证处派人参与已经不是为办公证了,主要作用变成了接受咨询,也会办几件证据保全,基本上作用不大,但不来人还是不行,来不来是态度问题,不来怎么体现公证处为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呢?

      好在大家都是老面孔,袁正和拆迁办上上下下关系也都不错,说声自己手上的案子还没办完,也就不用天天坐在拆迁办等着看群众来吵架。

      这天,袁正在拆迁办聊了会天,正准备找个借口离开,一对父子走了进来,那个儿子说:“这里有公证处吧,我要和我爸爸解除父子关系。”

(二十七)

袁正只好收住欲走的脚步,问:“我是公证处的,你们两个有什么事儿吗?”

中年汉子指着旁边的老头说:“他是我爹,可是当爹该做的事他从来没做过,小的时候就是我妈管我们,我妈去世后,他就想卖了房子,他这个人我太清楚了,卖房子的钱不够他用几天,到时候钱用完了又来找我,所以我就说你卖给别人不如卖给我,卖给我了,你还可以住,卖给别人你又得找住的地方,他就卖给我了。原来这房子是平房,我买过来后改建成了三层楼,现在房子要拆了,他非要拿一半的钱走,房子早卖给我了,他凭什么拿钱?我不干,他就拿刀说要杀了我。算了,这种爹我怕了,他要一半的钱我给,只是以后我们两个什么关系都没有,他就是饿死在路上都别来找我。”

袁正看着旁边那个老头,怎么也有七十多了吧,那老头哼哼了半天,大概的意思是房子原来卖便宜了,只卖了几万,现在值好几十万了,这个钱给他一半是应该的。

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公证处,袁正三言两语就可以打发,只要说清楚父子关系(收养除外)不能解除就完了,可是现在是在拆迁办,就不能不想怎么把这个事摆平。

袁正等两个人都说完,问老人:“你拿了二十多万,准备怎么用呢?”

“他还会怎么用?让他好好找个老婆又不干,有钱就找鸡、下馆子,二十多万可能不够他用两年。”中年汉子抢着说。

“你管我!”老头硬着脖子说:“老子活一天就要舒服一天,死了算,干嘛要把钱留给你们。”

“是这样,因血缘产生的父子关系不能解除。”袁正想了一下说,“而且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个也不能拿钱来买断的。”

袁正突然想起自己和福利院的张院长有点联系,就对他们说:“能不能这样,你们拿一笔钱给福利院,办个终身托养,老人以后吃住包括看病都有福利院保障,其它的钱,让老人自己掌管,老人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样你也不用担心以后你爸爸会乱用钱,把钱用完了流落街头。”

当儿子的马上点头,说“好的,好的,这位同志,谢谢你,只要以后他有吃有住,别拿刀来砍我就行。”

那老人还有些犹豫,袁正说:“老人家,您想想,您身子骨还这么硬朗,以后还要活好多年呢,您又不打算再婚,住福利院,有人做饭给你吃,衣服不用自己洗,看病有医生,自己再有点余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多好,难道真要把钱全用光了再去找儿子要?”

老头想了想,终于点头了。

解决了这个问题,袁正看看时间,也做不了别的事,准备看看报纸等下班。

“袁公,有个事你得和我们一起去监狱一趟。”拆迁办的小王咋咋呼呼地走进来。
发表于 2010-3-22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