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来自:《艺术市场》2004年第09期 文/ 晓 荷 2005-9-21 10:42:46 | |
5年前,收藏界曾盛传过一则引人注目的新闻,那就是收藏家刘建业先生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喜获明万历官版《十三经注疏》的故事。当时《北京晚报》以将近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此事,全国新闻媒介争相转载,就连香港报纸及美国、日本的华人报刊也进行了报道。据说此事曾产生了轰动效应,北京潘家园市场内原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古旧书交易一下火了起来。到这里来的淘宝者把书摊上的各类古旧书刊几乎抢购一空,就连拍卖市场上古籍善本的成交率也有了不少提高。
事隔5年,笔者有幸就此事拜访了刘建业先生。刘建业先生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副主任,文博研究馆员,在古书画、古籍善本的鉴赏上有很深的造诣。对5年前喜获珍宝的往事他记忆犹新。随着他的回忆,我也体会了一次地摊得宝的那种喜悦心情。
1999年1月份正是北京的严冬季节,冷风刺骨。刘建业顶着寒风来到了潘家园。早晨7点多钟,天尚未全亮,而前来淘宝的人已经络绎不绝了。浏览了大半个市场没有发现值得收藏的物品,却冻得手脚冰凉,嘴唇麻木。但刘先生并不气馁,继续寻找。在市场中部的一个地摊上,黑糊糊地摆了一堆旧书,由于没人光顾,摊主揣着手坐在那里养神。刘建业走过去信手翻了几下,见上面堆的都是些清代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不觉有点失望。正准备离去时,摊主把上面的书移开,在被压着的旧书中露出了一个淡蓝色的书签。刘建业不觉眼睛一亮,凭着多年鉴赏的经验,他意识到这应该是明代万历版的古书。摊主似乎也知道这部书的价值,没等刘先生说话已从书堆中把书拿出来,递到刘先生手中。接过书草草一看,刘先生简直狂喜了,古朴的暗黄色书皮、淡蓝色的书名标签、仿宋体的《十三经注疏》五个大字书名,没错!这是明万历版的典型版式。打开书仔细审视,书的首页上赫然钤盖着“礼部之印”的红色印章,书口上“万历二十一年刊”几个小字历历在目——此书不但是万历官版,而且是清廷礼部的藏书。它隐藏在民间数百年,不想竟在地摊上邂逅,那种深山觅宝有幸得遇的喜悦,使刘先生顾不得自己的学者身份,他将书合拢,眼睛又扫向了那堆旧书,见下面还有,于是迫不及待地从书堆底下搜寻,一本、两本……一下子竟翻出了19本,总卷数达65卷之多。
面对着这难得的珍宝,刘建业激动万分,凛冽的寒风中,他的额头上竟沁出了汗珠。他抬起头来,见摊主正用惊奇的眼光望着自己,不由自感唐突。他小心地将19册书拢在一起问:“这书多少钱?”摊主想了一下说:“8000元。”听摊主报过价,刘建业已知此人不甚懂书,因为这19册书的真正价值远不止8000元。但即便是8000元,对刘建业也是一个难以承担的价位了。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衣袋,兜内仅有不到2000元。千载难逢的机会,岂能失之交臂?于是他与摊主讨起价来。他将兜里的钱悉数掏出来,只有1800元,又翻遍身上的衣袋,连硬币都凑起来,不过1900多元。 他坦诚地将这些钱全部送到摊主面前说:“这19本书是我需要的资料,但它是残本,这部书应有四百多卷,你这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我身上只有这1900多元,换你这19本书,正好100多元一本,你看可以吗?”摊主说:“刚才已经有人看过了,还没报价,但您出的价实在是低点了。”刘建业说:“我完全是个人收藏,不是那种‘倒爷’,只能尽自己的所能。但如果是‘倒爷’要买,他可能还要把价钱压得更低……”摊主看刘先生一脸真诚,可能觉得1900元也不是个小数了,再加上天气太冷,恐怕错过这个买家书卖不出去,犹豫了一下才说:“看您像是个做学问的,又这么实在,就让给您吧。要是碰上‘倒爷’,我是少于6000元不卖的。”刘先生松了一口气,付完款,将书收进书包。此时什么朔风凛冽,什么三九严寒,他全忘记了,心里只有因获得珍宝而抑制不住的高兴。走出潘家园市场,他才想起来,身上的钱已悉数给了摊主,自己连回家的车钱都没有了。那天他是顶着寒风,徒步十几里走回家去的……
我问:“您倾囊购书,堪称佳话,但这书真有如此高的价值吗?”刘先生顺手从书柜中取出书来说:“在潘家园我只肯定了此书是清宫所藏万历官版。回来后仔细翻阅,才发现它还是清宫学者用来校对明末汲古阁版《十三经注疏》的范本……”刘先生指着其中一本书扉页上的朱笔小字说:“你看,上面写着‘乾隆四十三年岁在著雍阉茂六月十一日用汲古阁本校起’,著雍阉茂是干支纪年戊戌的古称,当年校书人依据此书校对汲阁本,证明它确是清宫范本。”刘建业又翻开其他几册书说:“你再看,凡是与汲古阁本有出入的地方,都用朱笔标了出来,其学术价值可想而知。”
见我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刘先生说:“《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历史上史学、经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始刻于南宋,到了明中期南宋版已经湮没,明嘉靖年间依宋版重刻,史称‘闽版’。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再由皇家敕刻,历时七年始成,史称万历本,我得到的就是万历本原书。此书在清嘉庆年间就已无存,当时的大学者阮元曾有明确记载。清中期就已难寻的明代名著,现在居然重现于世,你说其价值有多高?”
至此我才真正弄懂了这本书的价值,而且为收藏家的渊博学识和明察秋毫的鉴赏水平所倾倒。但我仍感意犹未尽,接着问:“这几年常听人讲起您在旧货市场上捡漏的故事,我想请教一下,您为什么就能沙里淘金,屡试不爽呢?”刘建业笑了一下说:“其实,旧货市场上有不少好东西,但想要得到它,首先要认识它,这就需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下苦功夫钻研,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否则,两眼一摸黑,遇到真东西也不认识,能怪别人得宝太轻易吗?”
刘先生的话使我顿开茅塞,旧货市场上确实隐藏着不少文物珍宝,但要想得到它,必须有真本事。这就是专家每每在地摊上获宝,而外行却常常在地摊上受骗的原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