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
一、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否定人生的价值,如**教的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所以,引申到行政法原理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必须靠外在权力或权利的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是绝对的权力,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由此,要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权利也要靠外力制约,不要怕约束,这是好事,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 二、儒家讲究内心修行,实现安身立命。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立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所谓立命,就是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的提升,超凡入圣,认为没有彼岸世界,建立在一个世界基础上。。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致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学可以治国、治身、治心。 儒家倡导孔颜之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乎)、圣人气象、常惺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复尽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 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