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444|回复: 14

张学良晚年为什么不回大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7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张学良是研究中国现代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可谓一身而系天下安危。在他身上值得探讨的事情很多——譬如,晚年的他为什么不回大陆(尤其是东北)看看?

我们不妨看看他晚年的一些行状:1990年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从1990年他获得自由到2001年他在美国逝世,他有10年的机会可以回大陆回东北看看,可他就硬没回来,这对一个曾经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在东北叱咤风云的少帅而言,的确是非同寻常,甚至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有人曾忿忿地说道:“我们一直宣传说张学良如何爱国,那就有一点,爱国为什么不回国?”

事实上,如果张是真的归心如箭,要回去吻一吻自己的黑土地,要回去与关东父老们洒泪相抱,大陆既不能拒绝,国民党也无法阻挠。张学良没有选择回到他的祖国,他自然有难言之隐——这难言之隐用当年天津办教案的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内疚神明,外惭清议”:区区万把日军如入无人之境一样攻占了东北军在沈阳的北大营,在以后的半年时间里,张学良奉行的不抵抗主义,使整个东北三省供手让给了日本人,沦陷区千千万万的国人成了亡国奴,千千万万的同胞横尸山野,关里关外一片悲哀的哭声。直到晚年,离开国民党控制范围旅居美国的张学良,回忆自己在1931年至1935年间的作为时,有过相当的悔意。作为一个**徒,他也曾引用过使徒保罗的话:“我是罪人中的罪魁。”因为,他知道,东北的失守有他无法逃避的责任,他也深感自己对不起东北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事实上,作为一个根在东北的张学良,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他是很想回到祖国大陆的,甚至回到家乡的黑土地。因为,异乡的中国梦是空洞的,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异邦他乡是找不到故乡的感觉的!只不过,他不愿触景生情,不愿在屈指可数的晚年生涯中,每天有自责和悔恨的内容。

关于张学良不抵抗放弃东北,一直以来,都引用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城的说法:9.18时张学良一夜之间十几次致电南京蒋介石请示,南京方面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还说,蒋介石不抵抗的电文,至今还保存着。由于郭维城的特殊地位,这种说法几乎成为国内现代史学界的普遍看法。然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因为,首先,传说中的蒋介石不抵抗电文,至今未见,不能作为证据。其次,就是有这样的电文,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张学良也完全可以对其置之不理,担负其自己作为边疆大吏守土抗敌的责任。

就后来当事人的表态似乎也可以证明把不抵抗的责任推给老蒋是“冤假错案”。

先看蒋介石。最近披露出来的蒋介石日记是这样的: 9.18当天蒋介石不在南京。9月19日,蒋介石从上海和南京方面获悉九.一八事变发生。在日记中有如下文字:“雪耻,余所持者惟一片爱国心,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9月20日日记:“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9月21日日记:“雪耻,人定胜天,团结内部,统一中国,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唤醒国民,还我东省”从这些日记中,我们根本读不出蒋介石当时有“不抵抗”的心思——须知,这是1931年的事,蒋介石是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没有虚伪造作的必要,反映的应当是他的真实心情。

再看张学良。张学良在世时,日本广播协会和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等,先后访问过张学良。张学良的回答是(1)9.18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和平解决。(2)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3)中央不负责任,我不能把9.18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而当问到:张学良把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电文随时放在身边的说法。张学良回答说:瞎说,瞎说,根本没有这种事。

张学良在自述中澄清了所谓蒋介石有过不抵抗指示的传言(这并不意味着蒋当时的思路和张有本质的差异,也不能开脱蒋介石作为政府领导人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表示蒋介石当时对东北不拥有决定政策的能力,这是自述很有价值的部分,印证了包括新公开的蒋中正特藏档案等历史档案的有关记载。在表示要由个人承当不抵抗责任同时,张强调,他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关键在于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标判断有误,没有意识到日本攘夺整个东北的野心,主观上希望息事宁人,结果导致大局的失误。

事实上,在事变爆发前后,张学良有一系列关于不抵抗的指示,1931年7月6日,他电示东北政务委员会,告诫:“此时若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中村事件发生后,他致电留守东北的军政长官臧式毅、荣臻:“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事变爆发当晚,又明确指示:“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19日、20日,张两次对舆论表态,表示:“东北军既无抵抗之力量,亦无开战之理由,已经电沈,严饬其绝对不抵抗,尽任日军所为。”坦言:“余窥透日军拟在满洲有某种行动后,即下令部下倘遇日军进攻,中国军警不得抗拒,须将军械子弹存入库房。当日军进攻消息传来时,余立时又下令收缴枪械,不得作报复行动。”22日,在日军侵略行动向东北全境扩展时,他仍指示所部“避免冲突,暂向安全地带退避,以期保全”。由以上张一系列表态看,他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并不是毫无所觉,不抵抗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抵抗必败的判断,是一种自觉的行动。

如果说九一八当时还存在息事宁人的可能的话,在日本已经占领东北广大地区并向锦州发动进攻时,依然执行消极抵抗政策就更难以自圆其说了。锦州是中国在东北的最后象征性政权所在地,日本进攻锦州是其囊括东北的最后一战,同时也是张学良表明抵抗态度的最后机会,此时已经根本不存在对日本在东北行动目的的判断问题。但是,面对全国舆论一致的抵抗要求和国民政府的抵抗表态,张学良仍屡屡以饷械为由加以推脱,以致锦州只是作了一点象征性抵抗后即迅告放弃。其实,当时张学良控制的华北地方政权拥有基本独立的财政支配权,在国民政府已经在财政上加以支持的情况下,一味强调缺钱缺枪实在不足以服人。倒是他自己当时给吴稚晖的一封信很能说明问题。1931年12月30日,锦州被放弃次日,张在致吴函中说道:“国家之情势如此,国家之实力又如此,胡敢再以救国之故而重其误。”所谓“重其误”,是指他前一年在中原大战中入关助蒋,以致东北实力空虚,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言下之意,此时再集中兵力守锦可能重蹈九一八覆辙,使日本人在华北生事。所以,他在致国民政府电报中明确谈到:“日本在天津现已集结大军,锦战一开,华北全局必将同时牵动,关于此节,尤须预筹应付策略。”明显将华北安危的考虑放到东北之上。

当然,张学良当时作出这样的选择,确也有其不得已的一面,正像他在事变后一再强调的,“欲抵制日本,则中国必统一”,其潜台词即是,东北的责任应由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府负起,而当时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府还只是张皮,无论其地位、实力、意愿,都承担不了在东北作战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要张独任巨艰,确实也有点勉为其难。所以张学良当时曾感慨系之:“现在须将国内先统一,外侮自然减退”。事实上,张学良如果要为自己辩护或者想为张学良辩护的话,强调这一点也许远比强调判断上的失误更有说服力。

但是,无论如何,不抵抗造成的后果还是很严重的。当时的关东军只有10600人,而东北军是44.8万,其中正规军26.8万,驻在平津一带的精锐有11万左右,驻在奉天的精锐有6万左右,对关东军占绝对优势。有人也许会说:“虽然东北军人数多,但是武器火力不如日军”。然而,在1931年的中国东北,这句话不成立!东北军不但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了关东军,而且在武器火力上也远远超过了关东军。只要看看九一八事变中关东军缴获的战利品就知道了:飞机60架,坦克25辆,还有大量的日军根本没有的捷克式冲锋枪!问题还是出在张学良对日本判断出现了问题,其实,当时发动事变的日本军人何尝又对张学良的反应有多少把握。张学良意外于日本军人的狂妄野心,日本军人或许也意外于东北的不抵抗,历史的进程本来经常就是合力的结果,一方力量的消失当然就意味着另一方力量的伸展。从这一意义上说,蒋介石解释1928年济南事变时为何留一个团守济一段话其实很值得张学良参考:“要表示不屈服的革命精神,并且表示济南是日本兵力强占的,而不是中国自己放弃的。”抵抗不一定有成算,但不抵抗则万万不会有希望,何况其所激起对方贪欲的危害,往往更远远大出不抵抗本身。所以,或许当时张学良对日本的判断不一定是失误,失误的是他的行动,这也是为什么历史记载看中的往往是当事者的行动而不是其判断的缘由。因为在这些判断里面,包含着太多我们不可知的境域。

有人评价张学良晚年不回大陆不回东北时有云:“但是这位少帅总算还没有泯灭最后的良知:他知道他不能回东北,他还知道他无脸以对东北3700万父老乡亲。要不然这位少帅除了创吉尼斯败家子记录以外,还可以创吉尼斯厚脸皮纪录了。”话虽刻薄,却一语中的。
发表于 2010-2-28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昔人已乘鹤去
发表于 2010-2-28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2-2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3-6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赞成
发表于 2010-3-10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再读
发表于 2011-7-19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1# 从前


    应该弄清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城是在何时,何地,何种背景(环境),甚至何种心情下说的这些话。甚至要联系上下文去研读。

    我们只有深入挖掘,就像考古工作者那样,才可能获取被屏蔽的历史真相!

    菜疙瘩非常感谢您的发帖!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从前


    应该弄清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城是在何时,何地,何种背景(环境),甚至何种心情下说 ...
小菜一碟 发表于 2011-7-19 07:48



    谈到抗战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虽然中国军队人数多,但是武器火力不如日军,所以失利的case比较多”。一般来说,那句话是对的,但是在1931年的中国东北,那句话不成立!东北军不但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了关东军,而且在武器火力上也远远超过了关东军

本文摘选自《有一类战犯叫参谋》 俞天任/著 语文出版社  网易历史频道将于近期推出从日本方面解读第二次中日战争(“八年抗战”)是如何被启动的历史专题,敬请关注。

该说石原和板垣是在准备进行一场豪赌,要知道“九一八事变”是被不少人看做军事学上的奇迹的,就是那个有名的“不抵抗将军”成就了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的名声。能在两年之内,把老爷子留下来的50万军队,110万平方公里土地,3700万“子民”给输得精光锃亮的能人,不知道是不是能上“吉尼斯败家子世界纪录”?

咱们来看看那位“少帅”的能耐吧。

当时的关东军只有10600人,而东北军是44.8万,其中正规军26.8万,驻在平津一带的精锐有11万左右,驻在奉天的精锐有6万左右,对关东军占绝对优势。

人们在谈到抗战的时候,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虽然中国军队人数多,但是武器火力不如日军,所以失利的case比较多”。一般来说,那句话是对的,但是在1931年的中国东北,那句话不成立!东北军不但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了关东军,而且在武器火力上也远远超过了关东军。只要看看九一八事变中关东军缴获的战利品就知道了:飞机60架,坦克25辆,还有大量的日军根本没有的捷克式冲锋枪!


会不会有人奇怪,他张学良怎么有那么多钱,装备怎么会那么好?这么说吧,少帅论别的比不上他爹,就整钱的能耐比他爹要强得多了。大帅整钱靠做马贼、胡子,那钱来得不地道。少帅念过洋书,懂经济,挣钱的方法要酷得多了。东北特产是大豆,少帅就专门倒腾大豆到国际市场去卖,挺来钱。有人要说了,倒腾大豆能挣几个钱?倒腾和倒腾不一样,人家少帅发行一种不可兑换的“奉天票”,除了有花以外和废纸一样。少帅拿了那个废纸向老乡强购大豆,拿了大豆出口去换钱,换了钱去买军火,买了军火再“交”给关东军。

当然,东北军在训练程度上比关东军差远了,但是东北军训练差的责任在谁?总不能让人家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帮你张学良来负吧?攻打北大营的日军有多少?有千军万马?没有,就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二大队川岛中队,就一个连,一百来号人!

“皇姑屯事件”的硝烟未散,老爹张作霖的热孝在身,会吃棒子面的都知道是关东军炸的火车,嘿,那位张少帅偏偏就认为关东军是来和他搞联欢的。这不,扔下东北不管,跑北京享乐去了。

1931年春天,参谋本部军事课长永田铁山(“巴登巴登的四人帮”之一)到满洲视察时说:“虽说张学良军队素质不高,但也有22万人。人家还有三十几架飞机,咱们什么都没有。一旦有事,你们准备怎么办?”指示从国内弄几门大炮到奉天(沈阳)来。

什么炮?没有那日俄战争时打俄国人的28厘米大炮那么大,24厘米。但想来吓吓那二流子没问题,就这样把两门24厘米大炮从东京搬到神户,再装上船运到旅顺,最后拖到了奉天。那炮一动弹起来,就得几百个人伺候,整出了那么大动静,他张少帅愣就是不知道这些情报。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

但是这位少帅总算还没有泯灭最后的良知:他知道他不能回东北,他还知道他无脸以对东北3700万父老乡亲。要不然这位少帅除了创吉尼斯败家子记录以外,还可以创吉尼斯厚脸皮纪录了。

和河本大作当年偷偷干不同,石原莞尔这次是公开地在干,没打算瞒谁,因为赌局实在太大了。石原的“世界最终战争”理论,参谋本部和陆军与其说反对,不如说有共鸣。但是要付诸实现则反对,理由是怕美国、苏俄或者蒋介石插手。

美国不会直接插手,这点石原敢肯定。蒋介石呢?不说正在忙着“剿共”,按老蒋的为人,石原也准确地判断得出,蒋介石肯定袖手旁观。老蒋对异己喜欢的程度,不比对GCD更多。红军长征时,老蒋都没有忘记借GCD的手剿灭异己。像胡宗南带了10万大军跟在徐海东的5000人后面,不即不离,就差半天路。徐海东进保安歇了三天,打土豪分田地,胡宗南也在城外歇三天。后来徐海东上午出城,胡宗南下午进城,也不知道是在剿共还是在剿异己。这回有日本人帮忙剿灭奉系军阀,蒋介石高兴还来不及呢。

至于苏俄那边呢?那个少帅早把活埋他自己的坑给酷酷地挖好了。1929年7月,张作霖刚死不到一个月,张学良就敢上演“爱国秀”,不去找杀父仇人关东军,却和俄国人去闹出了一个“中东路事件”。被人家打得满地找牙不说,还把一旦有事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给玩没了。

但即便真的美苏蒋全部不闻不问,东北军真的和关东军拼命,关东军也怕,所以石原又通过朝鲜军参谋神田正种(陆大31期)串通了朝鲜军司令官林铣十郎大将(陆大17期,后来在1937年做过4个月首相。他那个内阁,15个位置10个人干,兼职一串,特别节约人力,被人称为“两人三脚内阁”),无视军法,擅自将朝鲜军调至边境,随时准备越境支援关东军。其实有两个大队(营)当天晚上已经越过了边界,而林铣十郎是第二天才向上边报告的。这位林铣十郎从此就得了个混名:“越境将军”。


神田正种原来就是关东军的,“九一八事变”后又回到了关东军,长期从事对苏工作,最后做到第17军中将军长。战后落到俄国人手里,给判了结结实实的14年徒刑。

整了个那么大的架势,反对的参谋本部就只呆在一边看?那倒没有,参谋本部派了个作战部次长建川美次(陆大21期)来奉天阻止关东军乱来。

建川是有名的“挺进将军”,他怎么会愿意来劝阻石原和板垣呢,可是军令在身,不得不行。他就玩了一个“磨洋工,装死狗”。从东京出来,他不坐飞机,走陆路、坐海船,横穿朝鲜慢慢来。为什么?为了帮石原们和关东军争取时间。等他坐火车到奉天,已经是9月18号傍晚了。

建川有情,石原也有意,不能让建川落不是。当天晚上关东军举行盛大招待会,为次长洗尘。建川次长心知肚明:都该忙得像耗子似的时候,怎么还全来接风?没错,看样子要出事就是今天了。于是就开怀畅饮起来,左一杯,右一杯,两杯喝完,醉倒下了。干吗来的?等明天酒醒了再说吧。

真的假的?有没有搞错?两杯就醉了?那得去问建川本人了。不过关东军原来定的日期确实是9月28日,接到参谋本部俄罗斯班班长桥本欣五郎少佐的密报,建川美次要来,这才提前到9月18日的。

9月15日,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花谷正、今田新太郎开了个紧急会议,研究建川美次部长要来的问题。板垣拿了一支铅笔竖在桌子上,说:“问天命吧,铅笔往右倒就不干了,往左倒咱们就玩命赌了。”

结果铅笔往右倒了下去。

那就是说计划中止了。

但是今田跳了起来,涨红了脸说:“你们不干我一个人干。”

这一句话,整个会议的空气为之一变。其实今田只不过是说出了大家想说的话。日本陆军的佐级参谋,是一批特别疯狂的人,他们为了早日戴上将军肩章,什么事都敢干。在他们那儿,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这句话。

于是这四个参谋就决定了在9月18日建川到达的那天晚上动手,因为那是能够争取到的最后时间。建川部长交给花谷,只要能把他灌得不省人事就行了。

等建川第二天醒来,事已经没了,沈阳的东北军已经被全部解除了武装,石原们正忙着清点战利品呢,不,应该说是缴获品,不能叫战利品,根本就没有过战斗嘛。

石原的战术应该说很简单:“打蛇打七寸”。趁那位花花公子沉醉在温柔乡之际,打掉沈阳城里的奉军指挥部,使东北军群龙无首。在沈阳动手的同时占领营口和丹东,阻断关外奉军主力回援,和确保朝鲜军可以越境增援。

应该说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的算计几乎完美无缺,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们没有想到,不但美苏蒋袖手旁观,连当事人张学良本人也同样袖手旁观!根本没有必要占领营口,就是帮张学良修一条现代高速公路,他也不会“打回老家去”。
发表于 2012-2-2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看过张学良晚年到美国后接受采访的视频,还是操着一副东北口音,评价杨虎城是一个意气用事好出风头的人,言外之意当初发动西安事变是鲁莽行为,深有悔意,哪里知道他和杨虎城怎么能比。
发表于 2012-2-26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_17792734181365092771_2:}
发表于 2012-4-3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前进人生 发表于 2012-2-26 17:07
看过张学良晚年到美国后接受采访的视频,还是操着一副东北口音,评价杨虎城是一个意气用事好出风头的人,言 ...

赞成!张学良更多的是悔恨自己“西安事变”的莽撞,是他毁了他的党国。“西安事变”使共产党合法化,并最后推翻了国民党。他弄巧成拙,自己反而成了这个事件的牺牲品,他能回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不过共产党给张的评价是相当高的,甚至比杨还要高。不论是从历史书上还是影视片上都可以看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张学良对中共的帮助太大了!所以他在大陆才有如此的历史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00:}

点评

对,所以共产党不论是在影视,还是在正史上都给他很高的评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6 14: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6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爱好 发表于 2012-4-6 13:56

对,所以共产党不论是在影视,还是在正史上都给他很高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