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城与箕子东迁
作者:阚树权
来源:滦河文化论坛
时间:2009-5-30
从滦县新城北行25公里,就到了山环水绕绿树掩映的白佛院。这里,旧属直隶永平府卢龙县,现属河北滦县。她北接102国道,与孤竹古城十里相望,东去二三公里即滔滔滦河。旧《卢龙县志》载,“夫永平乃畿辅重郡也,郡城正西二十余里,大道南向有白佛院。衢通京辽,位正坎离,北望孤城,东环滦水。”2004年夏季的一天,人们都在村头古树下乘凉。忽然,两辆豪华大骄车来到了村头,从车上下来的男男女女比比划划地说着外国话,谁也听不懂。导游小姐翻译着说:“老乡,我们是韩国人,到这里来寻根祭祖,请你们带我们去朝鲜城。”说着,有人从车里搬下一箱纸烟,发给乘凉的每人一盒。人们一边抽着烟,一边谈起了:
遥远的朝鲜城
朝鲜城就在白佛院村南,当地人叫她高丽城。说是朝鲜城,其实连个城影也没人见过,就是一片瓦砾地。农民为了耕种这片土地,一代又一代的从这片瓦砾地中捡拾碎砖烂瓦,但是,直到现在,地里的碎瓦石块依然没有捡干净。有人还从瓦砾中捡到不少的半两钱,也有人捡到了玉石坠等古物。
朝鲜城占地约4平方华里,梯形,南北长,东西短。城址里除了捡不完的瓦砾,还发现10多眼古井,其中有3眼古井较为奇特。城南的石砌八宝硫璃井,井口小,仅容1人,井筒却很大,可以容纳4个人打牌。城西北有1眼大口井,可供多人同时汲水。在井筒的3米深处以下,全是木结构,一个一个的木框把井筒砌成了正方形,每边还设有2道横棠,十分别致。由于年代久远,砌井的木框都成了木化石,也就是阴沉木。据说,阴沉木是介于木石之间的化石木。埋入地表以下3到10米,经过250万年到3000年才能形成阴沉木。由此可以看出高丽城年代的久远。人们还从这口井底下挖出了大量的薄丽瓦碎片,还有五六寸长的风簿铜别顶簪。可以想象,当年朝鲜人用瓦罐顶水,发髻上别着大顶簪,一不小心,大顶簪滑落下来掉进了井里。在小口井和大井口之间,还有一口瓦井。砌井的瓦圈直径约1米,高约30厘米,厚约10厘米,在瓦井的3米深处,人们用2米多长的铁棍往下探,发现下面还有瓦圈。近年来这眼瓦井的井筒曾两次下沉,人们怀疑,这个瓦井是不是吃水井?井下是不是有横筒?横筒通向何方,有何用途?
除了大面积的瓦砾和水井,朝鲜城的周边还发现了很多骨灰罐,有的罐内装有朱砂。据说,这是朝鲜人的葬俗。
朝鲜城在古书中有明确记载。《大明一统志》卷之五,永平府,古迹条记述:朝鲜城,在府境内,相传箕子受封之地。
永平府就是现在的卢龙县城,与朝鲜城隔滦河相望。
《大明一统志》的记载为我们引出了一个久远的话题:
箕子其人
箕子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很陌生。
箕子也称胥佘、刻子,是商周交替时的一位政治家和思想家,生活在公元前1173年至公元前1080年,活了93岁。①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可靠著作传世的第一位思想家,是孔子儒学的先驱。箕子的事迹散见于《尚书》、《周易》、《逸周书》、《竹书纪年》、《论语》、《韩非子》、《楚辞》、《尚书大传》、《焦氏易林》、《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中国古籍,也见于高丽王朝的《三国遗事》、朝鲜王朝的《东史纲目》等外国古籍。箕子是商朝著名帝王武丁的后代,商纣王的族叔,在纣王时代担任太师,掌管文献。纣王无道,拒绝进谏。大臣比干劝谏,被剖腹剜心,从此,更加骄奢淫逸。箕子作为太师也多次劝谏。一次,箕子看到纣王吃饭用象牙筷子,就冒死进谏,纣王不听。有人劝箕子赶紧出走。箕子认为,作为臣子,“谏不听而去”是错误的,不忍心这样做。就“披发佯狂”,假装得了精神病,结果被纣王囚禁起来。这件事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是这样记载的:“箕子者,纣亲戚也②,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及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周武王伐纣灭商的第三年,即周武王十三年,武王派重臣召公释放了箕子,把他带回镐京,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箕子向周武王讲了治国的道理,就是《尚书》中的《洪范》篇(见文后附录)。武王非常赏识,想封他为诸侯。箕子请求前往古朝鲜地区,建立了箕氏王朝。40年以后,箕子去世。
也有的文献说周武王释放了箕子,箕子不忍周之释,跪到朝鲜。武王听说后,就把朝鲜封给了箕子。箕子既受周封,必行臣礼,所以,十三祀来朝。
以上两种说法,虽然略有出入,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周初,箕子去了朝鲜。这在众多文献中都是不争的事实。
箕子是商代大臣,亡国后,得到周武王的青睐。他本来有很多的出路。那么:
箕子为何东迁
为了说明箕子东迁的原因,我们必须先弄明白古朝鲜的历史。
据《朝鲜通史》介绍,在古代文献中,对朝鲜民族祖先的部落集团分别称为〓、(wei)貊(mo)、韩三族。〓族形成古朝鲜,貊族形成扶余如高句丽,韩族则形成了辰国。
〓族从远古以来就居住在渤海沿岸,即我国辽东、辽西平原地区;貊族居住在〓族的北方;韩族大体上居住在今天的朝鲜。
〓族中最先进的势力形成朝鲜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古朝鲜。它包括我国的辽东、辽西地区。古朝鲜建国的确切年代还不太清楚,但很明显,它早在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国家。
朝鲜的另一个古国扶余,是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由貊族的一个支系扶余族形成的。文献上最初出现的扶余国是北扶余国,北扶余的中心地区大约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汇合处附近。文献上有明确记载的扶余国,位于辽河上游和松花江流域一带,首都在今天的长春北部伊通河畔的农安附近。公元前二世纪末,扶余国开始分裂。到公元初期,从扶余国分裂出去的势力与高句丽合起来。不久,沦为高句丽的附庸国。
辰国 是在现今朝鲜领域内建立的古代国家,它的中心地区是月支,大约在现在的稷山,就是朝鲜的忠清南道。
以上叙述了朝鲜古国的大体情况。下边具体说一说辰国的情况,因为它与本文主旨关系紧密,详细介绍如下。
辰国,包括古朝鲜的“三韩”。所谓“三韩,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皆古三辰国也。”(《后汉书·东夷传》)
“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辰韩者,古之辰国也。”(《三国志·东夷传》)
辰乃十二地支中的一支,为中华文化中天文历法的重要内容。古三韩以十二支辰命国,明白地标志它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蒙文通先生指出:“辰之名,古未他见,而国则最古。”(《周秦少数民族研究》)《左传·昭公元年》记有参、辰上古神话:“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触也,曰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杜预注:商人,汤先相士,封于商丘,因阏伯,故国祀辰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辰为商星”,“商主大火”,则辰(星)即大火(星),大火(星)即辰(星)。“大火谓之大辰”(《尔雅·释天》)。大火即二十八宿之三宿,心宿由三颗星组成为〓状,中间一星较大,即心宿二,星呈火红色,古人因以大火名之,为古代农业指示星。以大火为援时的自然历,即著名的“火历”。这些都提到商王相土与辰、大火的密切关系。从星名与天文方面说明辰与商的关系源远流长。
这种“以火纪时”的火历是谁发现建立的呢?春秋时人以为:“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国语·周语下》)星即辰星,以辰星的运行以纪时当归之“颛顼所建,帝喾受之。”
《商颂·长发》是叙述殷商兴起的史诗,其中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诗句,记颂契的孙相土征服海外的烈烈武功。《殷武》是颂祭成汤的文治武功,诗中说“自彼氐〓,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记商为万邦之君王。其中有“有截其所,汤孙之绪”诗句,可与“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互相参考。
“有截”,郑笺:“截,整齐也”;疏:“截者斩断之义”。
但“有截”当为地名或族名、国名,如有夏,有殷,有〓有苗等。杨公骥先生认为:“《商颂》中有截二字,一为‘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一为‘有截其所,汤孙之绪”,显然,如将上二‘截”字释作‘整齐’或‘斩断’,则文不通义不顺。在先秦时,邦名、国名、地名之上往往冠以‘有’字,如:有夏、有商、有殷,有虞、有邰、有周、有莘、有妫、有穷、有〓有苗、有扈、有昌、有齐等等。因此,‘有截’可能是地名,对此,诗已明言‘有截其所’。所谓‘有截其所,汤孙之绪’当解作‘有截其地,汤孙之业’。截本字作〓,《说文》:‘〓……从戈,雀声’。甲骨文中有雀,是殷商属地。《商颂》中之有截可能就是甲骨文记载中的截地。据陈梦家考证,‘雀之所在,当近今豫西’。果然如此,则雀为商的西疆,所谓‘海外有〓’,可能是‘东自海边,西至雀地’之意。同时,地当豫西之雀,南与荆楚接壤,故《殷武》诗中在描述伐楚事时提到‘有截其所’。
殷商甲骨文有雀族、雀侯。
雀、佳, 均为短尾鸟。有雀,即以雀(佳)为氏族图腾者。
陈梦家《佳夷考》,指出甲骨文有“北佳夷”,“佳夷者,鸟夷也。古文佳鸟有分:佳为一切鸟之通称,其形仅具一切鸟之通性而已;鸟为长尾丰羽若鸡凤之类者,其特性为(甲)有尖喙,(乙)长尾丰羽,(丙)有冠。”“知鸟夷初居东北,乃后浮海入淮。”“夷民族发源于东北,是为佳夷;沿海南下,止于青州之〓夷若(者)莱者为〓夷、莱夷,止于梁州之和者为和夷,止于徐州者为徐夷,止于淮泗者为淮夷”。“商民族者,其初似亦由东北渤海南迁,由山东半岛以入豫陕中原,《商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正谓相土疆土及于海外也。商族与夷族似出一源,故周人称殷商为夷,而殷亡以后,殷遗箕子,乃去朝鲜。
北佳夷——有〓之在海外朝鲜半岛,为〓夷,为有〓,商王相土征伐海外,从而成为殷商海外之属地,故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有〓其所,汤孙之绪”等文献资料之遗留。
这说明北佳夷——〓夷——有〓是商人的海外属地,而处于海外之地的有〓——〓夷——北佳夷,正是在朝鲜半岛,为古之辰国。
朝鲜半岛始初名字是汤谷(或称〓谷)。之后,半岛又一古名明夷。明夷见于《周易》。
《周易》“卦三十六明夷”实际是写殷商灭亡之后,箕子别离故国,去之朝鲜(明夷)的整个历程与痛苦心境。
全卦大意:箕子出行,一路见到鸟在空中飞鸣,心中痛苦至极,已经三天不吃东西了。这是因为他是待罪(国亡家破)之身啊。太阳下山了(暗喻殷商灭亡),骑马跌伤了左腿。狩猎射箭,打到了大猛兽,在旅途中可不要生病啊。晚上就住宿在道左的房屋中,又作了一件大弓(以备路上之用)。箕子去明夷国,出门吉利。太阳下山了,不亮了,天黑了。”(“太阳初登于天为明,后入于地为夷。”)——最后一爻解释此卦的标题意义,也是象征地表达箕子对国家灭亡的悲痛。
对“六五”爻,《周易通义》注释:“之,往。明夷,东方之国,日出处,这说的是殷亡后的故事,箕子到明夷。‘利贞’,指利于出门。”
从以上可知,在〓谷(汤谷)之后,朝鲜半岛又一古名为明夷。东方日出之地(国)。这当是夏商时期的称呼,而在《周易》中保存下来。
在面临国破家亡的重大时刻,箕子三兄弟走着三条道路:比干谏而死,微子受封于家,以存亡继绝;只有箕子出走海外,建立箕子朝鲜,坚持对故国的坚贞而“不臣”于新朝,以明志节,并以自己的政治信条在亚洲东方建立一个“君子国”(参见《山海经》、《博物志》、《后汉书·秽传》等。)箕子“走之朝鲜”,就是因为朝鲜半岛上有一个古辰国,辰国是商人东方海外的属地,是宗国的遗绪,故国虽亡,但海外这块属地尚在,尚有可为。虽不能如伯夷、叔齐之不食周栗,但也不必臣服于周以求苟免,故而“走之朝鲜”“而不臣”,这正是箕子人格品质的独特之处。周朝统治者也只好顺水推舟,“因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祀来朝”。箕子终于臣服于周。
箕子“走之走鲜”的另一个原因是商先起源于幽燕,箕子“走之朝鲜”有落叶归根之意。
对商族起源最古老的史料是《诗经·商颂·玄鸟》和《长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方将,帝立子生商”。过去人们只认为它是商族族源神话,我们认为它既是族源神话,又是商族始初的历史。妇好墓出土的“有名的〓妇方器,也是两件一对。两件器的口内有〓妇铭文,两耳有亚矣合文。但有一件器的〓字铭文中玄为实体,鸟字略小,余均同,形制和纹饰也都一样。(《中国考古研究1968M)。“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先商氏族与玄鸟氏族联姻,才有商人的天下。这个以玄鸟为图腾的部族最初居住在燕山以北的广阔土地上,先商部族也邻于此地——老哈河、西拉木伦河——大辽河流域,先商文化正来自大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广大区域。而玄鸟氏族与先商氏族团联姻,是知玄鸟氏族世为商王室的母系。辽左地区所出土的商周青铜文化均为殷商氏族及其后裔的遗物,就找到了历史的根据。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荀子·成相篇》:“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王先谦集解:“言契初居砥石,至孙相土乃迁商丘也。”
《史记·殷本纪》:“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世本·居篇》:“契居蕃。”是商之始祖居蕃。“昭明居砥石。”
蕃(亳),砥石即在今西辽河河源地区,而这一地区正是颛顼高阳氏族团与帝喾(俊)商辛氏族团的活动地区,殷商民族之兴起于此,正有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幽燕辽左地区为殷商民族兴起之地,这是殷商亡国之后,其遗民箕子“北奔”的原因,也是喀左地区遗有殷商青铜器的缘故。
另外,从以下史料也可以说明箕子东迁的合理性。
《史记·殷本纪)记有“北元氏”。《索隐》:“然北殷氏秦宁公所伐亳王,汤之后也。”据查:“(秦)宁公二年(公无前714)……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史记索隐》:“西戎之君号亳王,盖成汤之胤”。(秦人所伐乃西亳,非北殷氏。《通志略》“民族略”记有“北殷氏”,注曰:“成汤之后,有北殷氏。”可能是殷商南迁后仍留蕃与砥石之故地者,也可能是纣子武庚北奔后所建之国。)
周人灭殷后,“封殷后为诸侯,属周。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史记·殷本记》)
这是周初著名的三监之乱的历史事件。《逸周书》有较详细的记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文,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商臣。……周公立,……三步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殷,殷大震溃,降辟三叔。王子禄文北奔,管叔经而卒,乃囚蔡叔于郭凌……”这是西周史上有名的周公东征事件。而殷纣灭亡之前曾派主力大军征伐淮夷。“周军渡孟津、牧野之战,帝辛派70万奴隶兵应战,是因为精锐部队留在东夷,由攸侯喜统帅”。武庚叛乱失败并没有南下与殷商的主力部队会合,而是“北奔”。这个北方在何处,史无明文,应当与“北殷氏”有关,或者逃奔到殷商族兴起的故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周初,周人的势力已达到东北地区。”“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胡。”(《汉书·匈奴传》)燕长城之东端至朝鲜半岛的清川江畔;秦修长城,其东端至朝鲜半岛的〓水(大同江)南岸。顾颉刚先生在1964年指出:“我从1960年冬起,为了翻译《尚书·大诰》而连带研究周公东征后东方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因此,从《逸周书》中知道武庚反周失败后北奔,从《史记》中知道殷后有‘北殷氏’,从《左传》中知道周初燕和肃慎之间有殷人的‘亳’,从《吕行壶铭》中知道周康王曾遣伯懋文北征,从《陈璋壶铭》知道亳邦后属于燕,从《国语》和《书序》中知道周王朝对肃慎的拉拢,又把史记所载的燕王绾受了汉高祖的怀疑而亡至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这一史实比较武庚这事,于是作出一假设:周武王封武庚于邺已在殷畿北部,当周公东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逃到周人统治力所不及的地方燕之北,肃慎之南的一个地区,另建亳都,国号北殷,地点约在今的辽西一带,这个新国,周人是不愿意它存在的,所以特别对肃慎表示好意(这时的肃慎住辽东半岛,与齐隔海相邻,见司马相如文);延至康王时,伯懋文北征,联合了燕和肃慎夷攻北殷,北殷灭后加封给燕,所以燕的北境在周初期已发展到东北。可是北殷虽亡,殷人随武庚北移的很多,他们继续留居东北,成为东北的土著,在东北各族间发生了巨大影响。”
以上史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箕子东迁是叶落归根的表现。
那么,箕子东迁是从哪里出发的呢?这就涉及到北方的另一个诸侯国:
古老的孤竹国
孤竹国,是距今二三千年前商周时期的一个方国。关于它的记载,散见于《国语》、《管子》、《韩非子》、《史记》等书。孤竹本名觚竹,“觚”是商周时期用青铜作的酒器,“竹”是刻写文字的竹简或木简。孤竹国的国君姓墨胎氏。墨胎氏在文献中或作墨夷氏、目夷氏。据《史记·殷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也就是说,孤竹国君是建立商王朝的商部落始祖契的子孙后代。据此,史家推断,孤竹国建立于商朝开创之时,为商代的同姓诸侯国。
孤竹国的前身是一个活动在青龙河流域(古卢水)和滦河(古濡水)中下游一带的氏族部落。与商朝的先人同属于红山文化。当公元前16世纪商汤取代了夏王朝时,孤竹就成为较早受封的方国。由于同根的关系,尽管它远离商朝都城,但它的首领曾担任过商朝政府的亚职。“亚”是商王朝内服(中央一级)的高级官职。孤竹从商朝第一代汤王时受封,到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后,孤竹国改属于周朝的诸侯国,直到公元前七世纪的663年,被齐桓公与管仲率齐国大 军“北代山戎,〓令支、斩孤竹,”而灭亡了,这个国家大约存在了1000年之久。
孤竹国疆域虽然史无定论,但据史家研究,至少包括今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部。(《辽史》有在辽西的兴中府本古孤竹国的记载)。据一些方志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孤竹国的主要活动地区是在青龙河谷。青龙河发源于河北省承德地区平泉县台头山,南下汇入滦河,横贯燕山山脉。它的上游与大凌河上游接近,是红山文化中心的现在辽宁省朝阳地区,所以红山文化由大凌河到青龙河,沿青龙河向南发展,到青龙河下游、滦河中游又形成了孤竹文化。孤竹国就是以青龙河谷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国家。它西邻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县境内),东部包括现在的秦皇岛市所属卢龙、青龙、抚宁、昌黎等县和唐山市东部滦县、滦南、乐亭、唐海等县,直到渤海海岸。北部可达到现在的辽宁省西南部朝阳、锦州大部分市县。《尔雅·释地》把孤竹国谓“四荒”之一,可知孤竹国曾辖有北方广阔的地域。但到了周朝,孤竹国在冀东辽西地区的威望逐渐降低了。周王朝为了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在紧邻孤竹国的今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同姓诸侯国——燕国。生活在辽西、冀东山区的土著民族,也渐渐摆脱孤竹国君的管辖,形成一个较大的戎族部落——山戎。孤竹国西部地区出现了分化,建立了令支等国。至东周时,孤竹的辖境仅有秦皇岛一代。最后,终于被齐国所灭。
孤竹国的都城,即孤竹城,日前史家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卢龙县境;二是在紧邻卢龙的迁安、滦县滦河沿岸的阶地。《汉书·地理志》记载,辽西郡令支县有孤竹地;《魏书·地形志》说辽西郡肥如县有孤竹山祠。从以上情况分析,古孤竹城在卢龙、迁安一带确切无疑。据《水经注》“孤竹山祠建于晋朝,祠在山上,城在山侧。”古人建祠修庙,往往会寻找故都遗迹择址,况且晋朝汉朝时寻找孤竹遗址比现在容易得多。孤竹山祠,就是后来的夷齐庙,庙址昔在卢龙县境,在县城西北20里处,现为滦县境地,是滦县东北部与迁安县交界处的滦河南岸。这里,北依绝壁,下临滔滔滦河,南部是一带缓坡。夷齐庙就临绝壁而建。据《卢龙县志》记载,夷齐庙原来“建在卢龙城内东北角,名清节庙,明朝景泰五年(1455),由永平知府张茂迁建于城西北二十里处的滦河南岸,原孤竹城址,成化九年(1473),王玺修庙落成,奏请赐额清节庙。清康熙年间又两次修建,因正殿供奉伯夷、叔齐,通称夷齐庙”。
夷齐庙附近还保留着古孤竹城的原始地名,如孙薛营(北营)牙城皇城角、南城门等等。原孤竹城呈半园形,北面无城墙,以滦河峭壁代之,城有两门,即南门和东门,城墙外西陡直,高约两丈,里面是缓坡。城墙里外都不砌砖,全用黄土拌石灰夯实。现在,还保留一段古城墙:两丈来高,十几丈长。
孤竹城北的滦河中有一舟形孤岛,岛前有大独石、小独石拱卫左右,岛上曾建有孤竹君祠。据《卢龙县志》载,孤竹君祠是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兵备温景葵所建。有正殿三间,供奉一白胡子老头,戴九串垂珠冠,即孤竹国君。
《水经注》所记的“祠在山上,城在山侧”,与《卢龙县志》记载的“城西北二十里处的滦河南岸,原孤竹城址”基本吻合。遗留的古城墙为夯土所建(舜就曾是板筑工人,夯土修城墙时被尧发现,成了尧的接班人)。根据以上情况可以断定,滦县夷齐庙附近就是古孤竹国的都城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孤竹城离渤海不远,这一带正是从中原到朝鲜半岛的必经之地。
箕子“走之朝鲜”是经过孤竹的。并曾较长时间驻留,有出土实物为证。1992年10月,卢龙城西北青龙河畔的马哨村(今属迁安),出土了饕餮纹商代铜簋,器底有铭文“箕”字;还有一件饰蝉纹雷纹的铜鼎,内壁有铭文“卜”字(见《中国文物报》1993.5.30第四版)。“箕”、“卜”铭文是商代青铜的御记。“箕”是箕子的族徽。从鼎的铭文“卜”字来分析,也是箕子之物,因为箕子是商末著名的卜筮学家——“其卜”宗师。为什么箕子的铜器出土于孤竹遗址?这可以说明箕子与孤竹国的亲密关系。这一点,大家从上文可以了解到,他们都是先商的后裔。箕子率亲族远走东北,在必经之地孤竹驻留,这是顺理成章的事,“箕”、“卜”徽记的礼器遗存,就是极好的佐证。从而可以推知,箕子入朝的重大决策,是在孤竹作出的。箕子得到孤竹国君军事上物质上的支持,并有众多的商遗民跟随,他才能率众东徙,建国朝鲜。
朝鲜城就是箕子东迁曾较长时间驻留的地方。箕子和他的同道在这里休养生息,聚集力量,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最终“率五千人”东迁朝鲜。
在休养生息的过程中,一部分人病老而死,埋葬在城边,这就是朝鲜城边发现的瓦罐葬俗遗存。
还有一种可能,箕子率人先期到达了孤竹国。国破家亡的时刻,箕子北奔,投靠了同属先商后裔的孤竹国君,筑朝鲜城以居之。周武王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封箕子于朝鲜。实际上是在朝鲜城接受了武王的册封,《大明一统志》说,朝鲜城乃箕子受封之 地,就是明显的例证。箕子受封以后,名正言顺地东迁朝鲜,并得到孤竹与周朝的经济、军事上的支持,这样,箕 子才能率五千人平安到达朝鲜。
箕子是商周时代的先人,研究他有什么意义呢?
箕子的贡献
箕子在古代受到人们的一致推崇,被称为《书经》的《尚书》仅有58篇著作,就有三篇提到箕子,可见箕子在古人中的地位。可是,现代却几乎被遗忘了。现代不少政治思想史和哲学史著作,讲中国思想家时,往往从孔子开始,至于孔子以前,只能简略地提到周公、伯阳父、史伯、管仲、子产、晏婴等,根本不介绍箕子。特别是我们滦县,史志上对箕子这位曾在滦县“受封于朝鲜”,并居住很长时间的哲人却只字不提。这是很不符合实际的。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是谁?我们认为,箕子是比孔子早600年总结夏商文化成果的中国的第一位思想家。
孔子整理六经,创立儒学,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周公是孔子思想的先驱,也是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淮南子·要略》说:“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周公、孔子都继承了夏商两代的思想,特别是商代的思想成就。周公的文诰反复提到殷商的先王,他的思想核心“明德保民”直接来源于商代的思想精华。孔子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论语·为政》)。所以,儒家的先王不仅有周朝的文王、武王,还有夏朝的禹,商朝的汤,而且有夏商所直接继承的唐尧、虞舜。
那么,夏商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谁呢?那就是箕子。孔子把箕子、微子、比干称为殷商的“三仁”(《论语·微子》)。微子、比干没有著作传世,而箕子是有著作传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经典《周易》与《尚书》都给箕子突出的地位。《周易》卦爻辞,提到的真实历史人物只有殷高宗、帝乙、箕子、康侯,这四个人中只有箕子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周易》中的《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周易·彖辞》:“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儒家在这里把箕子与周文王并列。《尚书》有《微子》、《武成》、《洪范》三个篇章提到箕子。可见箕子在儒家心目中的地位。
箕子所以能够称为思想家,一是因为《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王道学说都具有开创意义。
《洪范》阐述了古老的五行学说。箕子在《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真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箕子的阐述是朴素的,实用的,它具有逻辑归类的意义,并具有抽象的哲学意蕴。
《洪范》的王道学说是古代农业社会最好的政治理想。它强调行政应该公平正直,保护民众:“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同时强调君主的权威和臣民对君主的顺从,只有君主才能行使庆赏、刑罚大权,才能享受珍美食物。它还强君主和臣下的道德,君主应该注意用人。君主应该爱护百姓,臣民应该服从君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王道思想的核心。
至于天人感应学说,在《洪范》以前就已经产生。《洪范》是系统宣传“天人感应” 的第一篇著作。《洪范》讲九畴的来源,“稽疑”的方法、“庶征”,都表现了天人感应观念。特别是讲“庶征”,把气象变化与君主的道德表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庶征”中的10个“若”,就是上天对人的行为的答复、感应。君主德行好,就风调雨顺、寒热适宜;君主德行不好,就气候异常,造成灾害。
当然,用现代的思想来衡量,天人感应是纯属迷信的一套,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天人感应”观念的产生应该是一种思想进步。这个观念超越了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念。原始社会中,人崇拜天,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向天祈祷,于是有了巫术、卜筮。后来,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中,觉得人的遭遇的好坏,也与自己的行为有关,把“天”和人事活动联系起来,由完全被动地接受命运,进步到用自己的行为、道德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它是由“神权”过渡到“人权”的必要前提。
《洪范》的天人感应观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朝初年的《洪范五行传》,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班固的《汉书·五行志》,都大大发挥了“天人感应”观念。汉朝以后正统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受到《洪范》的天人感应的影响。
箕子的另一大历史功绩是对古朝鲜的开发。
古代中国与古代朝鲜的历史记载以及考古、民俗资料,都可以证明箕子与箕氏王朝开发古朝鲜的历史。中国的《尚书大传》、《史记·宋微子世家》、《汉书·地理志下》、《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东夷传》等都记载了这个历史事件。朝鲜王朝史学家安鼎福,广泛参考中国的史书和该国的《三国遗事》、《三国史记》、《三国史略》、《高丽史》、《丽史提纲》、《东国通鉴》、《东史纂要》、《东史会纲》等史书及各种文集,写成《东史纲目》。该书卷记载箕子到朝鲜立国的情况说:箕子率领五千人到达朝鲜地区之后,定都平壤,修筑城郭,传播中原文化,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制定了八条成文法③,采用类似殷商的田亩制度。箕子去世后,葬在平壤北郊的兔山。直到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箕子的41代孙箕准的王位才被燕人卫满篡夺。可见,箕氏朝鲜王朝一直存在到西汉初年,共历930年。箕准逃到马韩,建立新王朝,称南康王。传到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被百济所灭,历201年。箕子王朝总共传世1131年。现在朝国的箕姓、韩姓、齐姓、黄姓都奉箕子为祖先。
据考古发现证明,公元前5000年至前1000年初,朝鲜半岛处于石器时代;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时代。而且,青铜时代遗址主要在平安南道与黄海北道。这恰好与箕子进入半岛时间吻合,与箕子定都平壤的地点吻合。考古发现的青铜器与支石墓,形制又跟中国辽东半岛一致,在地理上都属于箕子开发的古朝鲜地区。可见,箕子促进了古朝鲜地区的进步,他们与土著居民共同融合为后来的朝鲜民族。
据《东史纲目》记载,箕子在封于古朝鲜后的第四年(有的书记载十三祀来朝),曾经回中原朝周,写了《麦秀歌》。《史记·宋微子世家》说:“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箕子所作的《麦秀歌》是我国第一首怀念故国的政治抒情诗。对后世的《诗经》、《离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主题、修辞等艺术手法上,被后世的诗人广泛采用。特别是它开创的以自然景物衬托人事变化的艺术意境,成为后来中国诗人最爱使用的艺术手法。
总之,箕子及其东迁朝鲜,在思想上和开发古朝鲜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尽管箕子东迁被中国和朝鲜的一些史家说得有根有据,活灵活现,但一些学者和朝鲜的正史《朝鲜通史》对这件事却存有异议,这就引出了历史上的
千古谜案
箕子与古朝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对古朝鲜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在学术界尚有争议。
首先是甲骨文金文中有其族、有〓族,其与〓是一族异写,还是两个族?
箕氏为殷商王族,箕子是他的封号,封在箕地(今河南浚县,浚县有淇水,古为淇县)。《尚书·微子篇》注:箕国名,子,爵。郑康成云:“微子,箕子,实是畿内采地之爵,非畿外治民之君,故云子也”。
甲骨文中多有其、亚其、亚〓侯疑的文字。
1973年在辽宁喀左北洞村出土一批窖藏商周青铜器,其中有“右正斐鼎”。这个方鼎有两铭,一在腹内壁24字,一在内底4字“〓侯亚矣。”一些人认为〓侯就是指箕子,并据此认定箕子最初活动的地区在今辽河以西大凌河流域”,“古朝鲜的流域大致包括今日朝鲜半岛西北部和中国辽东、辽西部分地区。“〓侯亚矣”为箕氏族团中的一支北上辽西,与孤竹族比邻而居。
但把甲骨文、金文、《说文》等文字比较,箕不与〓同,〓不是箕,〓侯也不是箕子。据此,有的学者认为:“箕子为殷王帝乙之后,子姓,而〓为姜姓,并举出‘王妇其孟姜’壶作证据,可证〓侯不是箕子。其国不在辽西而在山东半岛。
按照上面的说法,〓不是箕,在辽西的〓侯不是箕子。箕子及其族团并未在辽西。这样就没有箕子东迁问题了。
另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出版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通史》翻译组译《朝鲜通史》所载,“箕子东迁说是一片谎言。”朝鲜城是“后世史家的主观臆断。”现将该书此段内容全文节录于下,供人们研究参考。
注:“箕子东来说”
关于古朝鲜的建国有“箕子东来说”。
箕子东来说,即公元前十二世纪箕子来到“朝鲜建立国家的说法。在文献资料中最早见于优生的《尚书大传》(公元前二世纪初)。这就是说,约在箕子在世时期千年之后,才制造了箕子东来说。“箕子”不是人名,而是箕国之侯的意思,他的姓名根本没有流传下来。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也写道:箕子封于朝鲜。但是正如崔东壁(清代人)指出,他这样写是没有确实根据的。
比这更早的中国文献《论语》微子篇、《竹书纪年》周纪武王条、《韩诗外传》武王条中也有关于箕子的记载,都根本没有提到箕子东来朝鲜。根据这些事实,可以肯定“箕子东来说”是中国史家在公元前三世纪末二世纪初伪造的,还可以举出下列事实做为根据:
西周初,中国有箕国,并有箕子论述晋国前途的记载(《左氏春秋传》)。征服箕国的古代晋国姓氏中有“箕氏”(《国语》、《晋语》)。据传杜预曾说箕子死于梁国蒙县(《史记》索隐)。
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说箕子是西周诸侯之一。如果来到朝鲜,也不可能称之为“箕子”。《大明一统志》记载:永平府(现在滦河西岸)有朝鲜城,箕子封于该城。这也不过是后世史家的主观臆断,把永平府曾是古朝鲜一个地区这件事同箕子东来说硬拉在一起。总之,箕子是殷国的一个贵族,成为亡国民后,又出仕西周,封为侯,并死在中国,他同古朝鲜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一边言之凿凿,一边严辞否认,这就使朝鲜城和箕子东迁成了千古谜案。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众多史家的参与,这个千古谜案一定会得到圆满的破解。
注释:
①关于箕子的生活年代,据朝鲜王朝史学家安鼎福《东史纲目》的记载推断。该书说:周武王十三年,即武王灭纣后的第三年,封箕子于朝鲜。箕子到朝鲜40年之后去世,享年93岁。武王灭纣的年代,学术界有各种推断。根据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把武王灭纣定在公元前1122年,那么箕子入朝鲜的年代就是公元前1120年,其卒年应该是前1080年,其生年应该是前1173年。
②亲戚:古人称同宗至亲为亲戚。
③制定了八条不成文法:据《朝鲜通史记》记述:“作为古朝鲜的古老法律而闻名于世的八条(犯禁八条),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这八条刑法是一个成文法,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三条。约两千年前的中国史家,也只知道八条刑法中的三条,从这一事实可以清楚地知道八条刑法是在遥远的古代制定的。三条的内容是:一相杀的当时偿杀;二相伤以谷偿;三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偿者,人五十万。这些内容,朝鲜史家源自《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参考文献:
①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张碧波《古朝鲜文化探源》。
②《长沙大学学报》陈薄清《箕子与箕子的文化地位》。
③汉城民族文化促进会出版安鼎福《东史纲目》。
④伏胜,尚书大传《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
⑤《朝鲜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⑥康群《孤竹与朝鲜》。
⑦《滦县文史资料·第十辑》李国忠《白佛院与白佛寺》、《再说夷齐庙》
⑧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今古文尚书全译》
附录:尚书·洪范
原文: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鸣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国在昔,鲧〓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彝。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二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爰稼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明作晰,聪作谋,睿作圣。”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四、五祀: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有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费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能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八,庶征:曰雨,曰〓,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时〓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译文
周武王战胜殷商,杀死纣王受,立受的儿子武庚为后,带着箕子返回稿京,史官写了这篇《洪范》。
周文王十三年,武王向箕子咨询治国常理。武王就问道:“唉!箕子,上帝保佑下民,使他们和睦地相处在一起,我不知道那治国常理所以规定的道理。”
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以前,鲧堵塞大水,胡乱安排水、火、木、金、土五种用物,天帝震怒,不给鲧九种大法,治国的常理因此破坏了。后来,鲧被流放死了,禹就继承兴起。天帝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他,治国的常理因此定了下来”。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认真作好五件事。第三是努力实行八种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纪时方法。第五是建立君主的法则。第六是治民用三种德行。第七是明用稽考疑难的方法。第八是经常思虑用各种征兆。第九是用五福和六极劝戒臣民。”
“一、五行:第一是水,第二是火,第三是木,第四是金,第五是土。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可以伸直,金属可以顺从人的意思改变形状,土壤可以种植后收获百谷。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可顺从人的意愿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土壤里种植收获的百谷产生甜味。”
“二、五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容貌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广远,思考要通达。容貌恭敬就能严肃,言论正当就能治理,观察明白就能昭晰,听闻广远就能善谋,思考通达就能圣明。”
“三、八种政务官员:一是管理民食的官,二是管财务的官,三是管祭祀的官,四是管工程的官,五是管教育的官,六是管盗贼的官,七是管朝觐的官,八是管军事的官。”
“四、五种记时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观察星辰的出现情况,五是推算日月运行所经过的周天度数。”
“五、君王的法则:君王建立君权要有法则。采用五种幸福,普通地施给臣民,臣民就会尊重你的法则。贡献您保持这种法则的方法:凡是百姓没有邪恶的邦派,百官没有私相比附的行为,只在君王作出榜样。凡是百姓中有计谋有作为有操守的,您要重视他们。行为不合法则,又没有陷入邪恶的人,您要宽容他们。假若有人和悦温顺地说:‘我遵行美德。’你就要赐给他们幸福,这样,臣民就会思念君主的法则。不要虐待无依无靠的人,要敬畏明智显贵的人。假若某人有才能有作为,就要让他施展才能,这样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凡百官长既然富有经常的俸禄,假如您不能使他们对国家有所贡献,这些人就将责怪您了。对于没有好德性的人,您既使赐给他们幸福,将会使您施行恶政。不要偏颇不正,要遵守王法;不要私心偏好,要遵照王道;不要为非作歹,要遵行正路;不要营私,不要结党,王道宽广;不要结党,不要营私,王道平易;不反不乱,不偏不倚,王道正直。君王团结臣民要有法则,臣民归附君王,也要有法则。君王,对于以上陈述的法则,要宣扬教导,天帝就顺从了。凡是百姓对于以上陈述的法则,要遵守实行,用来接近天子盛德的光辉。天子作臣民的父母,因而做天下的君王。”
六、三种德性:一是正直,二是过分刚强,三是过分柔顺。中正平和,不刚不柔,就是正直,倔强不能亲近人就是过分刚强,和顺而不坚强就是过分柔顺。君王应当抑制刚强不能亲近的人,推崇和顺可亲的人。只有君王才有权替人造福,对人施加刑罚,吃美好的食物。百官没有这些权利。假若百官有权给人造福,对人施加刑罚,吃美好的食物,就会危害您的家和国。百官将因些背离王道,百姓也将因此犯上作乱。”
“七、考察疑惑:选择任命掌管龟卜和蓍筮的官员,教导他们用龟甲和蓍草占卜吉凶。龟兆有的像雨,有的像雨后的云气,有的像雾气蒙蒙,有的像半有半无的升云,有的像阴阳之气相侵犯,卦象有内卦,有外卦,龟兆和卦象共有七种。前五种是龟兆,后两种是卦象,根据各种龟兆和卦象推演变化决定吉凶。任命这些官员进行卜筮,如果三个人占卜,就听从两个人的说法。假若您有重大的疑难,先要自己考虑,再与卿商量,然后再与庶民商量,最后问卜占卦。假若您赞成,龟卜赞成,蓍筮赞成,卿士赞成,庶民赞成,这就叫做大同。这样,您一定会安康强健,子孙也一定兴旺发达,这是吉利的。假若您赞成,龟卜赞成蓍筮赞成, 卿士反对,庶民反对,也是吉利的。假若卿士赞成,龟卜赞成,蓍筮赞成,您反对,庶民反对,也是吉利的。假若庶民赞成,龟卜赞成,蓍筮赞成,您反对,卿士反对,也是吉利的。假若您赞成,龟卜赞成,蓍筮反对,卿士反对,庶民反对,那么国内的事就吉利,做国外的事就不吉利。假若龟卜箸筮都不合人意,那么,不做事就吉利,做事就有凶险。”
“八、各种征兆:雨天,晴天,温暖,寒冷,刮风。一年中这五种天气齐备,各根据正常的次序发生,百草就茂盛。某一种天气过多,就会是荒年;某一种天气过少,也会是荒年。好征兆是:君王能敬,就像及时降雨;君政能治,就像及时晴朗;君王明智,就像及时温暖;君王善谋,就像及时寒冷;君王通理,就像及时刮风。坏征兆是:君王狂妄,就像久雨;君王办事错乱,就像久晴;君王贪图安逸,就像久暖;君王严酷急促,就像久寒;君王昏庸愚昧,就像久风。君王视察政事,就像一年包括四时,高级官员就像一月统属于岁,普通官员就像一天统属于月。假若年月日时的关系没有改变,百谷就因此成熟,政治就因此清明,杰出的人才因此得到重用,国家因此太平安宁。假若日月年时的关系已经改变常态,百谷就因此不能成熟,政治就因此昏暗不明,杰出的人才因此不能被重用,国家因此不得安宁。百姓好比星星,有的星喜欢风,有的星喜欢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有冬天和夏天。月亮顺从星星,就要用风和雨润泽他们。”
“九、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六种困厄: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懦弱。”
(作者曾任滦县雷庄镇人大主席,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