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蓟县的战争遗址
作者:[高卓越]
来源:[蓟州广讯]
时间:[2009-1-5]
1、第一个“中共蓟县县委”建立地点及会议遗址———西山北头村
1929年冬,李子光同志从绥远回到故乡———西山北头村。秘密发展党的组织。首先组织马列主义读书小组。1930年4月,京东特委批准将李子光组织的读书小组转为共产党小组。同年6月中旬,经京东特委批准,西山北头党小组扩建为特别支部。1930年9月,在这里建立了蓟县临时县委,10月正式建立了中共蓟县县委。
2、“一分利”文具店遗址1933年10月,李子光在蓟县城鲁班庙内的西厢房创办了“一分利”文具店,以此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
1933年10月到1938年秋,在近6年的时间里,文具店一直是蓟县党组织进行秘密活动和联络的中心。
3、蓟县简易师范遗址蓟县简易师范是30年代全县仅有的一所中等学府,在党的影响下简师学生经常举行罢课、贴标语、撒传单、声援各地学生的爱国斗争。1937年,党在简师进步学生中发展党员,建立了党的秘密支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简师的许多爱国师生扛起枪,奔赴抗日的最前线,有的英勇牺牲在血与火的战场上。
4、板桥“诊疗所”遗址1936年春,共产党员、北大医学院学生王少奇、卜荣久相继来到蓟县,进行抗日活动。1937年春,在城南板桥村卜荣久家的西厢房里开办行医诊所。以为人民治病作掩护,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培养抗日骨干,组织抗日救国小组,开展抗日工作。
5、千像寺会议遗址1938年4月4日,中共蓟县县委根据冀热边特委指示精神,在盘山千像寺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进一步开展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国宣传,积极发展救国会会员,争取民团武装和进步士绅准备武装暴动。千像寺会议以后,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7月14日,在邦均首先打响了冀东西部武装暴动的第一枪。次日晨暴动队伍凯旋盘山千像寺。
1940年12月初,冀东区党分委在盘山千像寺召开了重要会议,全面总结了两年以来坚持冀东游击战争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讨论了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敌人实行“治安强化”运动以后,千像寺毁于战火。
6、《救国报》滦西分社遗址救国报滦西分社为冀热辽区党委第十四地委新闻宣传机构,下设编辑室、印刷组和电台。1945年4月迁于此处。编辑室和印刷组原在坎下千像寺废墟上,遗址无存。此处石房为电台遗址。
20多名工作人员在两间简陋的石屋里开展了办报工作。
7、天成寺会议遗址1938年7月中旬,蓟县县委在盘山天成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对蓟县抗日武装大暴动作了统一的安排,并对领导人员作了具体的分工,为抗日暴动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
1940年8月初,在盘山抗日根据地正式组建了冀东军区十三团,坚持抗日斗争,盘山天成寺成为十三团卫生所所址。
8、党政干部训练班遗址———塔子沟石洞1939年9月中旬,去平西受训的冀东暴动队伍组建蓟(县)平(谷)三(河),蓟(县)遵(化)兴(隆)游击支队及蓟遵兴地方工作团,返抵盘山,与在原地坚持抗日的队伍会师。从此,蓟县的抗战形势有了新的发展,为适应新的形势、提高我党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及领导能力,县委负责人李子光、苏成等领导同志在蓟县盘山塔子沟多次举办党政干部训练班。他们以山洞为宿舍、课堂,给学员讲述□□□理论、党的政策、建设和抗日形势等,培训了一批批党政干部。这些干部深入平原开辟游击区,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9、军政干部会议遗址———梁庄子1940年4月15日,包森、李子光、王少奇等人在梁庄子西沟召开军政干部会议,将蓟遵兴支队、蓟平三支队合编为第六总队,名誉队长王建国,总队长王化一,副队长刘尽忠,教导员王文。并成立了六总队特务连,连长贾子华,指导员谭仲玉。
是日,冀东西部根据地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蓟平密联合县诞生。蓟平密联合县成立大会在梁庄子举行。县委书记李子光,县长张耀东。
10、白草洼战斗遗址1940年7月28日上午,关东军驻遵化大稻地骑兵中队扫荡盘山,当进入白草洼时,与八路军六总队及冀东军分区十二团一部遭遇。我包森副司令员命各部火速占领山头,投入战斗。经10余小时的战斗,全歼日军一骑兵中队70余人,缴获机枪3挺,大枪50余枝,战马70余匹。
白草洼战斗是一次漂亮的歼灭战,在冀东西部战场首次开创了整建制地歼灭日军的光辉战例,极大鼓舞了冀东根据地扩大军民抗击日寇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骄横气焰。
11、十棵树战斗遗址1961年6月2日,我军分区首长李运昌、李楚离、包森率领的机关干部和十三团一部约2000余人,被6000多日伪军围困于十棵树、六道街等五、六个村庄之内。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军分区首长作了紧急布置,动员全体指战员,树立敢打必胜的决心,坚守阵地,决定夜晚突围,经过一天苦战,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到夜晚胜利突围。
这次战斗是我方处于十分不利条件下的平原村落保卫战。敌人虽占优势但死伤500余人,我伤亡很少,最后突围转移,是一次胜利的光辉战例。
12、果河沿战斗遗址1942年初,冀东军区十三团集中七个连驻在蓟(县)遵(化)边境寻战,力求大规模歼敌。1月12日获悉可靠情报,驻玉田的制安军3000人翌日将进燕山口到蓟县扫荡,十三团连夜赶到燕山口北面的果河沿一线布防迎敌,结果不但全歼敌第二集团军第四团,而且击溃了第三团,毙俘中校团副以下官兵千余人,缴山炮2门,迫击炮4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22挺,长短枪700余枝,子弹10万余发,电台1部,辎重骡马若干。
果河沿一战首创冀东战场整团歼灭敌人的战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的反动政策,打击了日伪汉奸的嚣张气焰。
13、黄土坎战斗遗址1944年1月,十三团一部在军分区参谋长彭寿生的带领下,配合十一团、四区队执行恢复基本区的任务。1月18日,我军进驻黄土坎、高庄子一带。19日,唐山、天津、北京、玉田等地日军千余人,伪军200余人,带坦克7辆,将驻黄土坎之四区队3个连包围,我四区队在队长田心、政委娄平的指挥下,坚守村沿阵地,与敌激战一日,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击毙数百敌人后,于夜间在十三团配合下突围。
此战不仅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而且对恢复蓟县工作有重要意义,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14、窜岭庙突围战遗址1944年5月16日,第一地区委为了配合部队恢复基本区,由专员杨大章、十三团副政委廖峰、县委书记季安带领县委、县政府机关一部分干部和各区主要干部,还有警卫队一个连约200人,由蓟遵兴东部平原区西进,来到下营东8华里的团山子村开会。不料,消息被敌获悉,17日上午,下营据点之敌开始用炮火袭击团山子。领导决定迅速离村,18日夜队伍出发,走到窜岭庙附近,下起了大雨,队伍进庙避雨,200多人挤进仅有7间房的孤庙内。拂晓,被承德、平谷、兴隆、遵化、下营来的数路日伪军包围。我干部战士虽英勇拼杀,但这些人大都是平原地区的干部,没有作战经验,地形不熟,只有六、七十名干部、战士冲出重围,其余人员大部分牺牲或被俘。专员杨大章、县委书记季安牺牲、廖峰被俘后不久惨遭杀害。这次遭遇战使蓟遵兴联合县的工作蒙受了重大损失。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地修建了窜岭庙烈士陵园。
15、盘山民兵班成立于1940年,班长丁福顺。他们平时生产,有了敌情就拿起武器战斗。在反扫荡,坚持“无人区”,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45年5月26日,冀热辽军区第十四分区在平谷县刘家河召开抗日群英表彰大会,盘山民兵班受到嘉奖,被授予“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
16、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1940年元旦,冀东区党分委在遵化县葛老湾召开会议,决定肃清土匪,开辟新区,建立多块根据地。会后,李子光、王少奇、包森在盘山地区率领队伍先后消灭了蒋德翠、白老八、刘德彪、蔡老伍等十几股土匪。1940年4月15日,在盘山梁庄子西沟召开了军政干部会,决定建立冀东西部根据地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蓟(县)平(谷)密(云)联合县。它的成立,标志着盘山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