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2755|回复: 1

田雨HXH :丰润城怀古【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5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天津
丰润城怀古
——以此文恭贺丰润县定名800周年


作者:田雨HXH
来源:丰润趣论坛
时间:2009-3-13




星移斗转八百年,古韵幽风盛况鲜;
背依燕山瞰沧海,云横腰带浭水渊。
孤峰宝塔丰姿秀,地杰人灵出圣贤;
崇文尚武仁义赞,百业兴旺谱新篇。  

    忘记了是在哪一天,是在什么地方,偶然听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对我说:“今年是2008年,明年是2009年,那可就是咱丰润县定名800年了。”我听后心里很是茫然:丰润县定名800年了,真的是吗?800年,对于人类发展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它只是短暂的瞬间,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丰润人来说,这800年可就是个既遥远又绵长的岁月了。


    时光如流云,芳菲悠然。一个人漫步在古城丰润的大街小巷,让思绪随着扑面而来又飘扬而去的轻风悠悠的飞向远方和那个早已逝去的年代,心灵最深处的那泓清水,总是被偶然的碰撞溅出涟漪,在沉沉的思考之余感觉到岁月的沧桑,也许我没有曾经沧海,也不是初度春风,但在生命的音符里,永远也无法拒绝时光在心海中款款漫步。此时,思绪如不安的藤条,神奇的疯长;如青鸟,自由的在云端飞着,想越过星河,倾听月光飘洒的天籁之音,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捕捉几朵轻轻泛起的浪花,想在早就被人们遗失的记忆中捡拾几片被摈弃的花瓣,更想追思曾经在这片丰泽润美的土地上驻足过的几多风流人物……

     一、雄哉,丰润的山!美哉,丰润的水!

     笔者曾作《沁园春·丰润》词一首盛赞丰润:“毓秀孤峰,宝塔玲珑,墨韵荡扬。望还乡水湠,流波漫淌。横云腰带,苍莽巍昂。渤海之滨,神京肘腋,四面通达如画廊。雄区伟,更幽风古韵,武盛文昌。

   丰泽润美辉煌。赞百业升腾人自强。看红楼百唱,奶业兴旺;飘香曹酒,回味绵长。钢铁铮鸣,燕山跃舞,百万和谐尧舜章。待他日,数冀东名镇,惟我浭阳!”

   丰润距北京、天津、秦皇岛三地距离均为百余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连接东北、华北的重要通道,古代时,这里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清朝时御路经由此地,东可达榆关(今山海关---本文中括号内文字数字为笔者查阅并解注,下同)和盛京(今沈阳),西可达北京,而且水运发达,是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西望神京古都的繁华盛景、南瞰天来津水的得天独厚、东顾“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苍茫山海,自古就有“幽燕之门户,辽海之襟喉,神京之肘腋”之称,使得丰润的地理位置至为重要。

   丰润的山,雄壮奇伟;丰润的水,碧清甜润;丰润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著名的“丰润八景”彰显着这里的山水的奇美和风光的旖旎,丰润古城,北有莽莽燕山峰峦叠嶂作为天然屏障,“燕山障郡”和“腰带横云”峭拔峥峙天然而成;背依自成一景的“浭水朝京”;还乡河北岸披霞山夏翠秋红,“披霞晚照”映照古城;南有“孤峰独秀”的车轴山之遥相呼应;西南隅天宫寺塔“宝塔玲珑”,千年以来一直默默的与之相依相伴峭拨森霄的佑护着这座城池;城东既有“银城晓市”奇妙仙境,又有苍茫壮美金海万顷的沙滩---“平沙落雁”相拱相卫。背靠燕山,南瞰茫茫渤海;东有陡河并举而望。这块土质肥沃润泽丰美的宝地,素有“冀东粮仓”之称,是镶嵌在冀东沃土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二、丰润的历史,悠久绵长。

     笔者初读《丰润县记》时,了解到丰润悠久的历史,曾作过一首诗:

依山临海越千年,西流浭水波浪翻;
山青水碧烟景秀,村稠人密道义先。
豪雄几多风云会,你争我霸俱枉然;
耗费心机流光误,徒劳一生赴黄泉。


   据清·光绪版《丰润县志》记载:“金改永济务为永济县,后改为丰润县,属蓟州。”“县城,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始筑土为城。”“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三月,道陵礼成,诏曰:自今于朕名不连续及昶咏等字不必别改,此永济改丰润之据也。”按中国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男爵的城方三里。筑城以卫君,造郭以为民。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以此为胜。丰润古城充分反应出中国古代的建城思想。古时郡、府、州、县城占地面积大小均有严格的规格和限制,丰润县城是一座比较规范的县城。关于丰润古城的历史沿革,流传着许多悠久的故事和精美的传说,笔者在撰写此文时,曾查阅过许多繁杂冗长的典志、记述和传略,也曾寻访过许多的耄耋长者,最后确定的时间是:丰润城始筑于金世宗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至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最后告峻,历时296年的时间,清代又有修茸和增扩。城墙用大块青砖砌筑,周长四里,高二丈四尺五寸,城墙上有环行的调兵通道和垛口,城外有环城的护城河与城外的还乡河相通。县城北依横亘的燕山山脉及腰带山,南面是沃野万顷的平原,还乡河从城北向城西奔流而过,城东是原徐无县治的土垠(即今之银城铺)。幸得挚友天昌帮助我找到了丰润古城的原始概貌和关于丰润古城的文字记载:“周礼夏官掌固、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颁其士庶子及其众庶之守。唐考百司之长,以城隍修理为镇防之最。封守之固由来旧已。冲要之区,四通六辟,登障抚郫(郫:pí,城垛子),社稷人民实式慿(凭)之,夫宁以司管钥(钥:yào,锁)严启闭,遂为无忝(忝:tiǎn,辱)厥(厥:jué,其他的)职哉,志城池。”丰润县城:“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始筑土为城,周围四里,高二丈有奇,为门四;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巡抚邹来学檄(檄:xí,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或声讨等的文书)令甃(甃:zhòu,用砖砌)以砖石,未半而止;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总兵马荣、成化年间巡抚阎本相继讫(讫:qì,完结,终了,截止)工,为门楼四;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东北二楼圮(圮:pǐ,塌坏,倒塌),知县时风修;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巡抚刘应节檄知县冯如圭增城益高;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知县李重镇复增筑城;清朝因之,历经修补。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知县陈文言、真定府通判张人鉴领币三万六千八百四十余两,撤旧增筑城身,连排墙垛口共高二丈四尺五寸,周围长七百七十八丈三尺五寸,底宽二丈四尺五寸,顶宽一丈三尺五寸,女墙垛口一千零四十个。瓮城内外门四座,双层门楼,四座顶高一丈七尺,檐高八尺,面宽一丈一尺,进深一丈二尺。自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二月起工讫,八月完工。先是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增建城角楼四,东南曰:羌伏,西南曰:海润,东北曰:定边,西北曰:保极;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城门额:东曰:来远,西曰:拱宸(宸:chén,屋宇深邃的大屋,旧指帝王住的地方,王位、帝王的代称),南曰:观海,北曰:镇朔(朔:shuò,北)。今(清)东易为:迎旭,西易为:朝宗,南易为:瞻天,北易为:望化。城门楼额东曰:龙山春色,西曰:浭水朝宗,南曰:平台堆玉,北曰:古冶流金。匾额久废,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知县吴慎复大书榜之。”

    通过这段关于丰润古城修建的概述,单是四个城门所用之称谓,人们就足以看出远古时的丰润人对于中华文字的考究,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博学广识之人,如此精深的内涵是无法用如此简明却内涵丰富的文字来表达出来的。从丰润古城四个城门来说,坐北朝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南城门为南大门,现在的丰润曹雪芹大街南关路口处即是,但当时却是经过南瓮城后有三个城门洞向南开放,正好应了我国民间的那句“三(羊)阳开泰”的话;东城门应当在现在的西实验小学南面的批发市场东侧;西门应当在现在的区总工会门外北侧;北门应当在老电机厂厂址外墙北侧。东城门和西城门都是经向外凸出的瓮城折曲向南开放,唯北门向外凸出的瓮城折曲向东开放,与其说是四门,实乃六门进出,其中五个门向阳朝南,那么丰润县的城门则是“五(羊)阳开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之处。

                “西流浭水自朝宗,五门向阳望化东;
                 铁人铁马阁何在?文昌武盛仁义兴。”


    这首诗是笔者请人将丰润古城在电脑上绘制成略图后,细细观赏,很是钦佩古人建城的智慧,欣然而作。

    曲、幽、窄、达,是我国古代建城的传统思想和特色文化,丰润古县城四门外均有瓮城,是军事防务之必要。所以,每个城门均是内外两重门开闭,瓮城内均建有寺庙,供奉着不同的神灵:南瓮城为忠武(岳飞)庙;西瓮城为火神庙;东瓮城为观音庙;北瓮城为真武庙。城内与四门相对的有东西、南北两条主街,两街相交于县城中心,故称“十字街”,整个县城被这两条街道均匀的分割成四块,俯瞰县城时,正好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田”字,四个区域内是不同的机关所在,按其功能各有其名:东南隅为文庙和学校所在地,称作“官学”;西南隅为粮仓所在,称作“丰盈仓”或“大仓”;西北隅为驻兵之所,称作“后卫”;东北隅有演习射箭的厅房和储存兵器的库房,称作“箭厅”。在后卫和箭厅又分别建有城隍庙和县衙,是阴阳两界的最高统治。县衙建在东北隅,座北朝南,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是典型的古代衙署建筑,明、清时均进行过重修或修茸,进入县衙大门后,内有甬路通向各处,东为土地祠,西为狱神庙,向北直通仪门,仪门是斗拱式牌坊,左右有便道,平时行人均走便道,只有迎送上级官员和重要公务、庆典时才大开仪门,进入仪门经过甬路才到大堂,即正堂。仪门与大堂之间是一个较大的院落,也是供集会用的广场,大堂两侧为东西吏房,此处是一般书吏办公的用房,大堂后面,通过宅门,是二堂、三堂,为知县的书斋和办公用房。还有两个跨院,东跨院是厨房、马厩及杂役等差役用房,西跨院是花厅及内宅。
  
    丰润有句我自小就听说过的童谣:“丰润城三宗宝;铁人、铁马、老爷阁”(丰润方言,‘阁’字读作‘稿’音),“丰润城,多珍宝,牛鼎、象樽、铁人、铁马老爷阁。”遗憾的是,这几样镇县之宝我从没有见过。其实,何止我没见过,现在几乎没有哪个丰润人见过这几样本属于丰润的镇县之宝了。


    牛鼎、象樽。相传此二物于金天庆年间出土于文庙故地,以后一直视为丰润珍宝以至高崇拜物在县文庙内收藏。牛鼎,属青铜器,上部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折耳,鼎腹外面有云霄纹,腹底铸有牛腿状的三个鼎足,足肩各铸一牛头,牛鼎自口沿向下高1.22尺,耳高0.58尺,鼎沿边宽0.14尺,口沿外径1.66尺,重27.5公斤,鼎腹内壁有铭文41个字:“维甲午八月丙寅帝若稽古肇作宋器审厥象作牛鼎格放太室从用享万宁神休惟帝时室万世其永赖。”后有文人贺祥鳞者曾作诗文《牛鼎歌》赞之,今县志有载。

    象樽,釉陶瓷酒器,高约一尺,形如站象的特征,一侧象鼻拱出呈弧状,作象樽把手,一侧象尾贴于壁面,微微隆凸,里面为空腔,脊背上开有一个圆口,圆孔上盖一个盖儿,盖儿是荷叶的形状,叶脉分明,周边数处卷翘,器壁两侧表面各饰一组相对的旋窝纹,象樽内壁空腔,内为土黄色,沙土为胎,质地粗厚,外面涂有绿色彩釉,光滑细腻,为均州窑烧制,颜色为葱翠青,俗称“鹦哥绿”,造型古朴精巧,尘土胶积在一起,擦不掉,其中有一、二处未遮盖住,翠绿鲜嫩得象有水要滴下来一样,使人见而忘返,喜爱异常。盛夏在象樽内腔中放入水经过很长时间不变质。器质粗疏而坚脆、形质古拙。按照窑器谱中均州窑生产的陶器特点有硃砂红、有茄皮紫、有青葱绿,都是用砂土作胎,器质粗厚等等记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县教育局官员为不使此“镇县之宝”遗失,曾将牛鼎、象樽二物深埋于地下,1953年丰润师范学校扩建操场时被重新挖出,不久即上交河北省人民政府。考查他的制造年代无有考据,据县里有名的绅士李纯祐说,象樽与牛鼎都是宋徽宗的珍藏品。

    笔者曾访问过几位过去曾从事此顶工作的耄耋老者,向他们问寻此二物的下落,几位老先生都说,县人民政府后来曾多次向省政府追寻过此二物,让它们回归丰润,但由于那时是建国初期,人事和机关部门职能变动很大,各县、市隶属关系变化也很大,加上交通和通信手段十分又落后,再往后就是政治运动不断,错过了最佳查找时机,直到现在仍无下落,原因很多,估记很难寻找得到了。

     据丰润著名山水画家、摄影家、古稀之年的周殿生老先生说:“1967年,我正在县文化馆工作,国持营村民挖土时曾挖出来一把青铜宝剑,长2尺余(60公分左右),宽1寸多点(4.8公分左右),外形完整,无锈蚀,双面有刃,剑锋仍很锋利,保留完好,让人颇感奇怪的是,这口剑没有青铜宝剑呈深绿色。现在部队使用的武器表面都有一层法蓝,主要用于保护兵器不生锈,而这把剑表面却有一层发亮的烤绿,当时馆里有个学历史的工作人员叫朱书春,他惊喜异常的说:‘这把剑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这可是难得的宝物啊,太珍贵了。’后来也上交到唐山市了,至今已无下落。”看来,连同丰润的镇县之宝象樽、牛鼎的下落,都是留给后人的难解之迷了,这只能说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打开厚重的丰润典志,我无法想象被那些美丽的中华文字记载着的事件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更无法想象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多么惨烈的争斗,那些美丽的故事难道只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吗?据考古发现,韩家街遗址确定属龙山晚期的夏家店文化,东欢坨文化遗址已确定为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文化遗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时,这里是孤竹国的领地;春秋战国时属燕国;西汉时期开始建县制,称土垠、徐无、无终;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在此地设永济县;八百年前,就是这个还被称作永济务的润泽大地,在经历了群雄逐鹿的烽火狼烟之后,为了回避当时的统治者---金国卫绍王完颜永济之名讳便于金大安元年三月(公元1209年3月)更名为丰闰县,归属蓟州,后来一度曾升为润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闰”为“润”,始名为丰润,当时的丰润古县,北起腰带山,南到渤海湾,范围囊括现今唐山市的路南、路北、开平、丰南、唐海县和现丰润区六区的版图之总。按《丰润县志》记载:“西至直隶省城保定府680里,京师330里。县境东西广73里,南北袤260余里,东至滦州界30里以铁城坎为界,西至遵化州40里以高力湾为界,南至海200里,北至遵化州界50里以佟家店为界,东南至滦州界40里以开平镇为界,西南至宁河县105里以埋珠庄为界、宝坻县100里以丰台镇为界,东北至迁安县60里以崖儿口山为界,西北至遵化州界50里以党峪为界、至州城100里。”“唐山,在县东南40里,属于滦州通志,隶于丰润,为县治用山,故仍之。按腰带山孤矗云表,诸山拱列森若儿孙固应滴血昆仑,次及披霞山,南则车轴山,东南则唐山,其余先东北后西北,以龙身自云中宣大西东旋折而来,先河后海例固尔尔。”所以说,百年以前,现在的唐山市区只是丰润县下辖的一个小村镇,直到1912年后,路南、路北、开平三个区逐渐从丰润版图中划出去,1958年,又从丰润划出去一个丰南区、柏各庄农垦区(即今唐海县)。所以,现在的人们常说唐山市建城不足百年,丰润是如今唐山市五区的原生之根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当。


    临风想望,“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姓名,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这一首《西江月》回首悠悠历史长河,述尽千年沧桑,美丽的中华汉字如诗如画,它给我们展现出层层的想象空间:群雄四起,逐鹿天下,刀光剑影,战马嘶鸣。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小白为了彰显国威军威,借而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亲率大军讨伐北方的山戎离支国,平定燕国、孤竹、无终三国的战乱横扫北方时,可曾在此驻足?我无法想象当年他经过这片沃土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祖龙在修建万里长城时,没有忘记把这块丰美润泽的土地圈在大秦的版图之内;据说丰润境内这条还乡河就是汉未那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为了平定北方的袁氏集团时人工开凿的,并把这条浭水河称之为“巨梁河”,他为了实现自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宏图大志,一生都在东征西讨,靠武力威服天下,那“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场景之惨烈人们可想而知,当他征伐乌桓平定北方时,正值“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季节,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时,俯瞰这块富饶的土地,我想,他一定会有许多感怀的。

    是啊,现今的人们只能从流传在丰润民间的众多传达说中了解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了。唐太宗东征高丽国时真的到过丰润吗?我们无从得知,但这里的传说的山水地名很多都与他有关系啊;那个以耶律姓氏遍布全国并生活在马背上过着游牧生活的契丹民族,在本民族那个大英雄耶律阿保机的统率下,东征西讨南张北扩,最后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大辽王国,更让后人感叹的是,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而且长期与北宋王朝相抗衡,成为赵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赵宋王朝真的派金刀令公杨继业率军在这里与辽国军事家韩昌(字德让,又名耶律隆运,玉田人)交战过吗?我们还是无从得知,但这里的村镇为什么到现在还在用“大令公”、“小令公”和“韩城”、“韩家街”、“新军屯”和“王官营”、“白官屯”、“张官屯”这些名字呢?历史是无情的,因为契丹这个民族经过百年的风光之后,他的后继者们没能守住自己先祖打下的江山,最后,这个民族连同他们百年的历史和文字一起,永远的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了,生活于今天的人们,即使拿到他们留下的文字,也没有人能识得出那些文字要表达的意思了。北宋的徽、钦父子两位皇帝真的到过沙岩寺吗?思乡桥究竟在什么地方?如今只有至今仍然矗立在古城西南隅的那座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的天宫寺塔亲眼目睹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切,这不能不说是中华历史上的遗憾和悲哀。

             “称霸争雄战杀场,刀剑无影多死伤;
               禽飞兽走避燹祸,人嘶马鸣沙尘扬。
              荒野亡魂荧鬼火,悲风掠过骨侵霜;
              只为王侯天下事,一将功成万命亡!”


    这首诗是笔者读《丰润县志》时即兴而作。丰润曾经是个饱经兵燹和战乱之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是因为这块丰美润的土地太宝贵吗?丰润人民是经过发生在人类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大交流才走到一起的,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仍然是以汉族为主,回、满、蒙等众多民族共融共合组成。承载了历史的沉重,这里的山山水水会变得更加异彩纷呈;经历了朝代更替的沧桑巨变,这块土地会更加饱满丰腴;渡过了艰难困苦和生死磨难,生存下来的人们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人生;人们还是无法想象,历史仿佛总是在周而复始的重复着同样故事:一个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另一个在马背上过着游牧生活的用完颜作姓氏的女真英雄们,在一个叫做完颜阿骨打的女真英雄率领之下,经过了一系列的征战之后,建立了足以让强大的北宋王朝胆颤心惊的大金王国,后来竟然一举越过长城,呈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辽国,接着又灭掉了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北宋王朝。当那个大金国的统帅完颜宗弼(即民间传说中的金兀术)掳押着被他们俘获的北宋徽、钦父子两位皇帝逶迤北上时,曾驻足在丰润城西、大令公村东的沙岩寺,徽宗帝立在浭水河的木桥上,面对着脚下曾经属于自己,而今却因自己的无能与昏慵拱手让给女真英雄的这方丰美润泽的土地,望着滚滚西去的浭水河,凄惨绝望地发出了“过去渐近大漠,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的悲叹,而后默然无语不食独泣而去。丰润当地的文人听说此事后,纷纷到沙岩寺追思这位与历史上的南唐后主李煜、蜀后主孟昶齐名的帝王,还在沙岩寺的墙壁上题下了“浭水西去流波诉,秋月斜挂柳影疏;苇丛风袭芦花飞,漕船夜泊灯火驻。思乡桥边凭栏处,至尊北狩泪涩目;大漠渐近心凄寒,安得此水还乡乎?”和“沙岩寺里树苍苍,塔势崚嶒大道旁;北狩至尊犹出塞,西流浭水自还乡。看花古驿愁春雨,驻马危桥泣晓霜,五国城中寒月白,魂归艮岳总荒凉”的两首诗来怀念这位亡国之君。再后来,丰润人感其悲情,将这条本来因发源于燕山深处的浭水河流改名为还乡河,把横跨在浭水河上的那座木桥更名为“思乡桥”。而今,思乡桥早已荡然无存,还乡河邱庄以下多年前就已经断水干涸,河道也被狂采乱挖的千疮百孔,城区段被污染,现政府部门正在着手还乡河城区段河道的治理工程。笔者曾作过一首诗:

             “古韵苍劲濑波漾,崖岸嶙峋雀翥翔;
               盛景旖旎风光秀,绕乡环寨似鳞蟒。
               曾识狼烟金戈舞,至尊皇封倍凄凉;
              还乡浭水今何在?润泽大地竟苍茫。”


    其实,善良的人们哪里知道,即使把浭水河改了名,把那座木桥更名为“思乡桥”,那个昏愦无能的帝王还能回来吗?话又说回来,即使他回来了又能怎么样,他还能给丰润人民带来什么福祉和恩泽吗?后人只能是不得而知了。

    三、回溯源头,崇文尚武;承宗尊教,传承命脉;仁义至笃,文昌武盛。

    在这块丰泽润美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愚昧无知到人文昌明,这里的人们走过了一条很有特色的生存和发展之路。这里的人们尊天敬地,奉宗祭祖崇文尚武,勤劳勇敢,热爱生活,千年以降,“还乡河文化”独具特色,使得这里民风古朴,仁兴义重。丰润人讲求“仁”和“义”是古今闻名,这一点从丰润西街的仁义胡同的由来就足以说明了。据典志记载:清康熙年间,丰润城内曹、谷、鲁、陈四姓为大姓人家,曹姓人家是丰润城内第一大姓宗族。有一次为了垒一面院墙与隔壁谷姓人家打起了官司,县官一看这两家都有在朝中作官的人,也不好善自处置,只好给在京城做官的曹大人和谷大人各写了封书信陈述其情,请他们出可面调停一下没想到知书达理的曹大人却给族人写了封“千里捎书为一墙,让给他人奈何方?万里长城依然在,如今却无秦始皇”的书信,而那位深明大义的御史谷大人也给族人写了“礼让”的书信,之后,两家均向各自的家里退让了一尺,留出了一条供行人往来行走的“仁义胡同”。仁义胡同便成为教化子民的道具和楷模。后来的数百年中,丰润城几经变迁,可这条宽不过一米,长不过百尺的“仁义胡同”却一直延续一下来,至今仍在城内西街保留着。

   一曰崇文。治国安邦,教化子民,首在崇文,诗书传家,忠孝继世。崇文重教,必当民风古朴。丰润知名作家王家惠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崇文尚武,崇文,必当有民风古朴,讲信义,遵教化,守操守,文风昌明,文化底蕴丰厚,由此必出才子才女。尚武,则必重节义,守节操, 以国为家,使命第一,危机时刻,必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不避水火勇往直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奏响一曲曲慷慨古歌。”从丰润古城修建伊始,就足以证明创建者的智慧和崇文重教这一点:在县城内东南建有文庙(即孔圣人庙),文庙北侧又建“节烈祠”,文庙东侧边又建起“魁兴楼”,官者,官府,官舍,朝廷治事之处也;学者,学堂,学校,学习之所也。故将文庙大门南面的那条大街命名为“官学街”。

     位于县城东南的文庙和魁星楼,是城内比较宏大的建筑。文庙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

文庙周围是高大的红墙,大门左右有下马碑,院内奇松古柏参天耸立,苍翠蓊郁,进门向西十数丈至中轴线,沿中轴线往北为棂星门、义路牌坊、泮池,过拱形石桥后为戟门,然后是广场,广场之后是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建筑,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大殿门前有七根明柱,殿阔九间,进深三间,重檐庑顶,上复琉璃瓦,整个建筑巍峨高大,庄严肃穆,大成殿正中有“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夫子的牌位,两边配有四圣,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子)、述圣(思子)、亚圣(孟子);还有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等十二哲人的牌位;大殿后为明伦堂。在文庙中轴线两侧,还有许多辅配建筑,戟门两侧各有牌坊一座,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戟门前、泮池东有“名宦祠,”此祠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重修,祠内石碑榜额曰:甘棠遗爱。下刻自明朝以来丰润县知县、总督、巡道的29名官员的姓名,泮池间有“乡贤祠,”此祠系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始建,清康熙年间重修,祠内石碑榜额曰:混水钟灵,下刻自周以来丰润县之著名官吏、将领25人的姓名,在戟门至大成殿之间,有东西两庑,各五间,内设先贤(公冶长、公西赤、程颐等79位)、先儒(董仲舒、诸葛亮、范仲淹、等68位)的牌位,在大成殿和东西庑中,大成殿之间,有康熙、乾隆御制碑文。魁星楼座东朝西,建造时间较晚,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6年),为二层砖石结构,其形似亭,有匾曰:东壁光腾。二楼塑有魁星,单足立于鳌鱼之上,右手高擎巨笔,似独占鳌头点中状元之势。后人文人吴慎者曾作《文庙古鼎歌》盛赞此处。
   
    将县城东门外正对着文庙的那条笔直通畅绵延向东的大街命名为“状元街”。可以想象:将城内东南向阳之风水宝地用于兴办学校,足以彰显此地执政者重文兴教之良好风尚。据县志记载:“金大定27年(公元1187年)始建县学,地址在城内官学街文庙内。县学设教谕1人,掌经史大义;训导1人,掌骑、射、书、算、律五事。其教育宗旨是:‘养成贤才,以供朝庭之用’。县学生员额为:廪膳生员20名,增廪生员20名,每岁科取儒童生23名,武童生20名。这些生员专攻举业,逢子、午、卯、酉年,参加京兆举办的乡试,中举者颇多,在畿辅各州县中名列前茅。”又记:清代乾隆年间,辛卯科进士(即公元1771年),才识宏通骨风遒劲的东关人郑澄(历任主事、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倡办状元会,资助丰润及滦州土地1649亩,年收租2551吊,用以支付儒童举子应考期间的一应费用,使丰润县文风大振,历科成绩斐然,中第者增多。”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学之极至,教之极至,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使一人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丰润县儒童中第者共计570人,其中进士98人(文进士56名,武进士42名,进士中状元2人,榜眼2人,探花3人),举人472人,使丰润享有“南无锡,北丰润”之人文大县的美誉。(清代丰润共出52名进士,257名举人,343名贡生)。


    丰润文化的形成,与此地曾经过汉、辽、金、蒙、满等民族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除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儒家文化之外,还特别注重广泛的吸纳外来文化,还最大限度的把外来的文化融合了本民族的民族的文化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丰润文化。讲到这个问题,丰润高丽铺就是一个在丰润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场所和平台。

    据史料记载,高丽铺早在公元6世纪中叶就有固定人群居住,名“荒草坨。”公元675年,朝鲜半岛统一成立高丽国,与当时的唐朝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随着双方交来日益增多,为方便高丽人来中国进行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大唐王朝在由平原通往东北的线路上修建了一条大榆驰道(京榆国道的前身),以方便过往的官吏客商,高丽铺堡驿站便在此时建成,它成了是通往东北的大榆驰道上的诸多驿站之一,而且还是诸多驿站中很有规模的一座,设有总管、翻译、地方镖局等衣食住行机构,可以说,中华文化对高丽人的影响在唐诗上尤为突出,会读唐诗、写唐诗在高丽人中曾流行为一种时尚,“柝声传永巷,新月挂西楼。千里东归客,寒窗一夜愁。”这首诗就是在高丽铺驿站发现的一首题为《题丰润驿壁》的绝句,除反映了高丽使者的思乡之情外,我们还能透过诗句能感觉到这位朝鲜国客人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据《丰润县志》记载: 该站有“正房五楹,东西耳房十楹。后堂如正厅之数,厢房如耳房之数。大门则砌以砖石,架鼓楼于上。仪门左隅,设马神一祠、廨舍一所。厥后草场广阔,周遭绕以巨垣。大门之南,更置屋数十间,以为服役者之居。其他如厩、如库、如仓、器用、树木之属,靡一不备”。高丽国名将李门炯元帅客死丰润,至今尚留有坟墓一座。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因其主要接待高丽使者和客商,明朝中央政府正式将其命名为“高丽铺堡驿站”,至今仍遗留完好碑石。

    面对着高耸的青砖门楼、精美的红铜用品、质朴无华的日用陶器、文笔流畅的中文古诗,很自然的会把笔者的无限遐思带回到大唐盛世和还有那个令人神往的高丽古国,而高丽铺古驿站遗址就像一座小小的中朝交往史资料馆。高丽使者不仅从国内带来了名贵的高丽参,还将高丽造纸、种稻、制扇等手艺带来与我国人民交流,同时把我国的丝绸、书籍、棉织品、瓷器、制砖技术带回国内,促进了中朝文化交往。在这种文化交流过程中,对丰润的文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说,聪明睿智的丰润人就是看了高丽人所制的扇子上的绘画和图案,才把中华古老的绘画技艺与高丽国的绘画艺术相融合在一起,开成了独具丰润特色的绘画风格和技艺;直至现在,丰润当地以及高丽铺村村民逢年过节还有跳板、荡秋千的习俗。可以说,丰润文化是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过程中,在中华民族与外民族大交流中逐步形成的以中华儒家文化为主体,多民族、多元化、多风格、多流派、多特色的文化。
   
   临山为桑,临土为农,临水为渔,临道为商,临寨问俗。地杰人灵的润泽大地群星璀灿,“清流派”代表人物张佩纶(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祖父)、文学巨匠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作者);著有《青草堂集》并有“南桐城,北丰润”之称的赵国华;著名作家、画家管桦;近代戏剧名家宋之的;著名诗人李瑛;散文家陈大远;著名指挥家李德伦;著名国画家谷守一;摄影家张印泉;一代名伶白玉霜;评剧花脸唱腔创始者魏荣元等均是从这块丰美润泽的土地上走出的。


    此外,从这里还走出了历史学家杨向奎;知名学者宣桂分;王荣台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以及吴德、李尔重、李颉伯、李一夫、张鹏德、王兆国、刘贺翘、何尚纯等一大批政界要人。


    近代的丰润,自1912年(本人元年)始,丰润各界知名人士联合倡议,在城内东街路北创立丰润县预备中学,并在七树庄、韩城、小张各庄各建高等小学。1913年(本人2年)丰润预备中学改为丰润中学校,并重新选址在车轴山。从此,在这个“孤峰独秀”的山脚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1977年,“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丰润县就被全国大专院校录取115人,中专院校录取186人。

     进入新的时代,润泽大地更是人才济济,丰润文化领域一直活跃着一批德高望众行懿品劭,为了振兴丰润的文化事业而辛勤耕耘乐于奉献的人才。著名书法家、画家陈继曾;著名画家王嘉品、周殿生、刘福生、李俊明、李景武、史蕙芳、郑百林等;文史专家、作家董宝莹;著名作家王建之、张金池、王家惠、施文亚等;诗词界有王业林、杨雨润、王宝儒、刘相尧,村夫等;书法界有刘汉奇、崔惠生等;音乐界有张维善、刘作民等;更有青年画家李小明、高杰、吕志海等;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得丰润文坛画苑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桃李天下硕果累累。

     现在,丰润老城的官学街依然存在,只是没有了昔日的书香墨气和学子寒窗秉烛的朗朗读书声了,显得很是冷清,东门外的状元街已经没有了往时的宽阔笔直,只剩下窄窄的一条小胡同。文庙和魁兴楼早已在“文革”中被拆除,原址现在已经成为商品批发市场。

      说起文庙和魁兴楼在“文革”中被拆除的事,与其说是让人颇感费解,还不如说是让人哭笑不得。据丰润退休老教师王建之先生在《永恒的回忆》一文中著述:“混沌的年代,疯狂的人群,干着一码一码荒唐残忍的事。”“红卫兵‘破四旧’时决定拆毁座落于官学街东头孔庙左侧的魁兴楼。我们几个‘牛鬼蛇神’干了一个多月才拆完了,获得大量木料、石料。学校新来了个后勤主任,叫于恩久,一位退伍军人,他决定,用这些材料建一座礼堂,他亲自设计好后,请来西关村的木匠师傅王震,王震是杨村师范毕业,在安次当过老师,让他作工程总指挥,从此,我们这些牛鬼蛇神就成了建筑小工。”这件事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细细想来,总感觉到似乎是历史与生活在现实的人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本来是让文人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神圣之地,本来是文宗先师传道授业解惑传承人文昌明的建筑和图腾场所,却硬是强行让那些被打倒在地的斯文人自己动手去拆除了它,这难道还不是历史对逆天悖理的时代和愚昧无知的人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吗?当然,这样的玩笑不只是开在了古城丰润,“文革”十年啊!毁掉的仅仅是那些建筑吗?人们心灵中的“建筑”又被毁掉了多少呢?

     二曰尚武。治国安邦,文武并举,一张一驰,乃确保国泰民安的要举。由于丰润地处要冲,交通发达,春秋时,无终古道(后称傍海道、御道、贡路)横穿县境,秦时为九大驰道之一,秦始皇出巡碣石,曹操讨伐乌桓,高丽国进京纳贡,隋炀帝、唐太宗东征,均借助过此道,因此,丰润是一块饱经烽火硝烟之地,更是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倍出之地,尚武崇德重信重义古道衷肠仗义疏财的英雄气概更是丰润人的主要精神。尚武,则必重节义,守节操,义胆忠肝,侠骨柔肠,情义为重,慷慨大方,以国为家,使命第一,危机时刻,必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不避水火,勇往直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奏响一曲曲壮慨高歌。

     “丰润城,阁(稿)上建;关老爷,坐中间。东西牌楼石经幢,铁人铁马立旁边。”这首顺口溜很形象的说出了丰润城的正中央座落着武庙(亦称关帝庙、老爷庙、旗纛庙),供奉关公像反应出丰润人对关公忠义精神的崇拜和尊重,武圣关公又是民间的武财神,他坐北面南,招财纳宝,人们期盼着生活丰盈富足之余,又彰显着丰润古城的雄伟壮观。可以说,关帝庙是丰润县城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建筑,它始建于唐太和六年(公元832年),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都进行过重修及修整。关帝阁位于县城十字街中心路北,座北朝南,分上下两层,是二层砖石结构,由正殿与抱厦两部分组成,底层为拱形洞门,可通车马和行人,拱门左侧有铁人、铁马,铁人为武士,做牵马状,铁马昂首扬蹄似奔走状,铁人、铁马似真人、真马大小,栩栩如生。拱门左侧有一座塔,丰润当地人均称之为“石经幢”,砖石结构,高丈余,三层,塔旁有旗杆,高约三丈。从拱门两侧的台阶可登上二层的关帝阁正殿,这是关帝阁的主建筑。正殿为五开间,重檐庑顶,上复硫璃瓦,正顶部斗拱飞檐,合瓦构筑,上走五脊六兽,中间22棵高一丈余的朱漆明柱,支撑起五楹高大宽阔的空间,大殿正中有威然端座的关帝镏金塑像,塑像高九尺,金面锦衣,外披红袍,关帝像左前方塑有手持青龙偃月刀侍立的义士周仓的泥像,右前方塑有手持战策兵书阅读的关平将军的泥像,殿内高悬匾额曰:亘古一人;正殿前有铁帛化炉和巨型铁钟,每遇祭日,香烟缭绕,钟声响彻全城,声闻数里之外,殿前还有一木制平台,名曰“望台”;可俯瞰全城,远眺四方,南望正可透视20里之外的车轴山,与山顶的无梁阁南北遥遥相对,二阁在同一中轴线上,足见建造者的匠心和技巧。因正殿居于高阁,故与别处的关帝庙称谓不同,按丰润当地方言,称阁字音为“稿”字音,所以,关帝庙也被称为“关帝阁(稿)儿”或是“老爷阁(稿)儿”。
    丰润县城建制方正,体现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关帝阁、文庙等建筑和对文、武两位圣人的供奉,表达了丰润人对两位圣贤的崇拜,中国古代对武圣关公的敬奉至极,人们相信关老爷能保佑乡民的平安,还能免遭兵燹,还能保佑此地风调雨顺年年丰稔。文庙的恢宏反映的是丰润人尊崇儒学,敬重至圣先师,名宦祠、乡贤祠表现了对能臣廉吏和社会贤达的尊敬,目的在于引导士子追求仁义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为,报效国家。


    丰润城中心是制高点,即当地俗称的“阁(稿)儿上”,四周皆低,夏季雨水再大也能从四门流入城外的护城河,再汇入还乡河,城内不存水,此外,城之四角皆各有一个大坑为蓄水池,谓之“四库”雨水少时四库蓄水,雨水多时,库满则通过闸门放入还乡河。

    关于古代丰润城内的情况,笔者曾走访过丰润著名山水画家、摄影家、年已古稀的周殿生老先生,他回忆说:因为丰润城北依浭水,是在浭水河南岸的高土台上修建的,按我国传统,习惯上称北谓阴,称南谓阳,所以,在上世纪1945年至1949年间,丰润县也被人们称为浭阳县。就是现在,“浭阳老酒”、“浭阳春酒”、“浭酒”也是远近闻名,前年成立的一个基层办事机构照样用的是“浭阳街道办事处”。由于还乡河的河道是弯曲的,丰润城的北城墙距还乡河不足半里路,近的只有几丈余;古时县城和州府的城大小规制朝庭是有规格和定制的,不能随意加大和缩小,因此,古人修建丰润古城时,是就地取城边四周之土筑城,城墙建起之时护城河亦随之挖掘而成,所以,丰润城外边四角均有大土坑。丰润古城东西、南北各一里,周长四里,这是县城的定制和规格,中间有十字街,把县城平均分为四块,即箭厅、官学、大仓和后卫。关帝庙正好就建在县城的正中央,也就是现在的城内街心花园那一带,丰润民间习惯尊称关公为‘关老爷’,所以武庙也被人称作老爷庙或者说是关帝庙。说起关帝庙,其实是一座横跨在中心十字街南北路北街上的一座类似城门楼子样的建筑,边上有木栅栏围着,共分两层,下层中间有供人通行的门洞,上层有个高阁,阁内面南背北供奉着武圣人关羽和义士周仓、小将军关平的塑像,听老人们常说,阁顶上有避鸟珠,飞禽不落在阁上也不在阁上驻窝,阁上每天正午都有打更的人响器报时,其作用又相当于其他地方的钟楼或是鼓楼。关帝庙专门有人看护,有人说是更夫,主要是负责看守维护关帝庙,西边是一座石经幢,石经幢边上有根约有三丈多高的旗杆,丰润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乡间俚语叫做“老爷庙的旗杆---独一根”,大概是从这里来的。武庙东边有铁人铁马,按常理说,铁马应当是关公的坐骑赤兔宝马,铁人应当是给关老爷扛着青龙偃月刀的义士周仓,当然这都是人们的想象,准确的说法也没有。这个阁与武圣关公合在一起,按丰润方言,把‘阁’字称为‘稿’音,就被当地人称作‘老爷阁(稿)’了,正因为这座老爷阁在县城的正中心位置,所以,人们也就习惯的把丰润城称为‘阁(稿)儿上’,县城中央东西街道各有过一个牌楼。文革时期拆除这座武庙时,避鸟珠是什么样谁也没看见过,有人却说看到过,却说不出来是什么形状,有人说早就被人换走了,有人说早就丢了,还有的人说在拆除时让人偷走了,众说不一,反正是飞鸟从不往阁上面停落却是真实的。但确实可信的是从西侧的石经幢下面挖掘出了经卷,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棺,棺内有宝瓶,宝瓶是用纯金制作的,瓶内有佛祖舍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棺银椁’之说,后来听说金瓶被当时的教育局的一个什么人偷出去卖了,留下很多的遗憾。

    当笔者书写此文至此时,很长时间因为不知金棺和舍利的下落而无法书写下文。可巧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与退休在家年逾古稀的老校长唐友俭老先生闲聊时说起此事,没想到他老人家正好是此事主要知情者,他很遗憾的说:“那时,文教局管着全县的文化、体育、教育、卫生、文物等方方面面的事务。1967年文革初期拆毁武庙和石经幢时,我正好在文教局工作,那个金瓶就放在我们的办公室,金瓶没多大,高不超过10公分,比成年人的大拇指粗不了多少。记得有一个年青女同事(meng  xian  ping,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此处删去其人真实姓名),是保定戏剧学校的毕业生,老家好象是山海关那一带的人,人很漂亮,舞跳的很好,毕业后分配到丰润文教局工作,找了个对象是个在部队上工作的现役军人,家境十分困难,她便偷偷的把那个金瓶卖到了唐山市银行,那几颗佛祖舍利随意的扔掉了,连她自己都记不起来扔到了哪里,当时县里发现金棺丢失后,马上对她进行了看管和讯问,她交待了事情的原委后,县里马上组织人赶到市里的银行,但还是晚了一步,银行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有规定,凡收到金器或是银器必须要在两天内熔化成金水或是银水,再铸成银行专用的金锭,所以,他们已经把金瓶熔化成水了。事后,这位女同事的丈夫也与之离婚,她本人自动离职回家,从此谁也不知道她的去向,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时间过的可真快啊,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唐老先生回忆完这件后摇摇头发出了怅然的一叹,我看出来这又是一个发生在现实的无法弥补的缺憾。

    我们从丰润城的建造者把武圣关羽供奉放在城中央这个理念去思索,丰润人的尚武精神一定是渊源流长的,而且尚武之人追求的境界都是以武圣关羽的精神为最高境界,即忠于君主、义气千秋、仁义至上、尚武更重武德、尚武更讲仁义的崇高精神境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丰润尚武人士代表人物当首推程普与田畴,他们都是因尚武崇德重义守节,而成就一番大业而青史留名。
    程普,字德谋。《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中记载:“程普,吴国大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人。”程普是三国时东吴的开国名将,初时为州郡吏员,有威姿容貌,好计略,善于应对,其性格好施与,喜敬士大夫。是孙坚麾下首席宿将,善使一条铁脊蛇矛,骁勇善战,跟从孙坚四处征伐,攻城野战,其身常被创伤,曾随孙坚剿灭黄巾军,讨伐董卓军,为诸侯联盟军中前锋,于汜水关杀死董卓部将胡轸,后孙坚于洛阳皇宫中得国玺,程普述其源流,并劝孙坚收军回江东,观时局以应天命。后为刘表军所袭,两家结怨。不久孙坚跨江击刘表,程普大败蔡瑁、杀吕公,表现活跃。孙坚死后,程普随孙策、孙权,讨祖郎严白虎之流,攻刘勋黄祖之辈,周旋江、淮,咸积功劳。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周瑜为右都督,他为左都督。

      
      后曹操大军下江南,孙权以程普与周瑜共为左右都督,大破曹操于乌林;又从围魏将曹仁于南郡。军中诸将,以程普最为年长,时人皆呼为程公。周瑜死后,程普代领南郡太守,官至荡寇将军、江夏太守。


    田畴,字子泰。《三国志·魏书十一》中记载: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赞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后乃纵遣之。畴得北归,率举宗族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约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对田畴助曹操伐辽东袁氏是这样描写的:“人荐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畴曰:‘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冒顿可一战而擒也。’操从其言,封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张辽为次。操亲自押后,倍道轻骑而进。田畴引张辽前至白狼山,正遇袁熙、袁尚会合冒顿等数万骑前来。张辽飞报曹操。操自勒马登高望之,见冒顿兵无队伍,参差不整。操谓张辽曰:‘敌兵不整,便可击之。’乃以麾授辽。辽引许褚、于禁、徐晃分四路下山,奋力急攻,冒顿大乱。辽乃拍马斩冒顿于马下,余众皆降。袁熙、袁尚引数千骑投辽东去了。操收军入柳城,封田畴为柳亭侯,以守柳城。畴涕泣曰:‘某负义逃窜之人耳,蒙厚恩全活,为幸矣;岂可卖卢龙之寨,以邀赏禄哉!某死不敢受侯爵。’操义之,乃拜畴为议郎。”后有晋陶潜赞田畴:“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斯人已久死,乡里习其风;生有高士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亦有后人孙赞元者赞田畴:“仗剑从戎志断金,幽州讨贼阵云深;勤王自有宗臣辅,卖塞原非义士心;应运几人龙窥野,全身大半鹤归林,子文辞禄胥逃赏,持义差能契夙忱。”古人方孝孺、吴慎也都曾作诗文盛赞义士田畴。

    贤哉,程公!义哉,田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古之君子皆尚勇,但他们尚武更注重的是武德,“然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他们“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他们“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他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他们的言行上,充分体现了远古人们尚武崇德,仁义礼智信兼备的精神。丰润地域曾为大辽契丹人统治近百年,可惜的是,曾创立过本民族文字的契丹民族最后却连同他们文字一起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了,我们无从查找在那些时代中涌现在这里的英雄豪杰的壮举。近代最有名的尚武之士是南青坨人丁开嶂,他曾经是北方国民革命军的重要将领,1907年在家乡曾成立北振武社,组织领导过滦州起义。

    据统计:在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时期,丰润青壮年参军上前线者累计达2.2万多人,有2667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慨悲歌!

    三曰承宗笃教。手里捧读着《丰润县志》,深感前人记载文字的沉重,深为自己能生活在这片丰泽美的土地上而感由衷的自豪:

群峰毓秀翠林幽,田畴阡陌碧水流;
腰带云横风光美,浭酒飘香醉仙游。
崇佛尊道极乐地,天丰地润复何求;
红尘一处旖旎境,四面通达满目收。


   是啊,正是因为丰润在历史上经过汉、辽、金、蒙、满等多民族的统治,丰润文化的形成是经过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过程中,在中华民族与外民族交流逐步形成的以中华儒家文化为主体,多民族、多元化、多风格、多流派、多特色的文化,因此,丰润人的宗教信仰也是多元化、多教派的,但主流宗教仍是以佛教和道教为主体。佛教本身蕴藏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尼赫鲁说:“佛比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丰润城是个被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熏陶、浸润着的风水宝地,丰润人自古尊儒崇佛敬道,通达睿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胸怀天下,宽容大度,襟怀宽阔,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人文昌明,祥瑞温和。据史料记载:丰润县(含现丰南区、唐山部分市区)相传建于隋唐两代的村落有36个,宋、元时共建村落62个,明代建村落336个,清代共建村落96个。

    据1939年(民国28年)《河北省丰润县事情》记载:全县共有佛教寺庙104处,信徒19983人;有道观5处,男道士105人,女道士27人。在作此文时,好友天昌遍查典籍,查出历史丰润曾有过寺、庙、观、坛、祠共计117座。 从这些寺、庙、观、祠的名称中,几乎将中华历史民间诸神灵尽纳其中以行供奉,可谓应有尽有,足以反应出丰润人尊天敬地承宗继祖的古朴民风和懿德风范。记曰:“诸侯祭封内山川。又曰:有功德于民者祀之、以死勤事者祀之、御大灾捍大患者祀之,盖祀者荐也。用以报本崇德也。至于群神群祀,士民因事祷祠有其举之莫或废之,浮屠、老子之宫为一邑名胜所关,又乌可以不籍乎志?”以县城外围说起,庙宇布局很是得当。一曰社稷坛:在城北里许,何年建修无考,雍正十一年知县周傅昌重建。坛一座高三尺、横直二丈五尺,周围墙垣四十丈,东西南北门四座;二曰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东南里许,何年建修无考,雍正十一年知县周傅昌重建。三曰:先农坛:在城东,雍正四年奉旨举行耕籍礼,每岁仲春亥日率所属及乡耆老农诣坛虔祀,各官次第扶犁,老农终亩。雍正六年知县张楷奉文建坛一座高三尺、横直二丈五尺。农神庙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大门一座,角门二座,周围墙垣四十丈。藉田四亩九分,内井一座,以备灌溉;四曰邑历坛:在北门外。

     天宫寺是丰润县城重要的寺庙,古人有《天宫寺怀古》诗:“浮图高耸藉云封,联步登台石磴重;绛阙即今瞻白象,青衣曾此走黄龙;寒潭雁过原无影,古井蛇藏隙有纵;手抚残碑寻往事,兴亡都付一声钟。”天宫寺塔在城西南三里处,建于辽清宁元年(公元1054年)辽昌寿三年(公元1096年)皇帝赐“极乐”匾额,称极乐院,辽乾统五年(公元1105年)改称天宫寺,天宫寺塔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因寺得名,此塔为青砖密檐实心八面体结构,建在十二丈见方,一丈五尺高的土台上,塔基二丈四尺,其十三层,塔高七丈有余。丰润文人曹钊曾作《行香子·游天宫寺》词:“春到菲芜,花满浮屠,寻幽伴步出僧庐。凭高极目,翠黛粉铺。见西溪外,波淡宕,柳扶束。疏松阴籍,坐相将泥,饮君休笑故态狂。奴谁人似,我一事全。无踏歌归,去明月,上照模糊。”又有古人魏元枢曾作《游天宫寺诗》三首,其一:“天宫古刹隔烟村,曲迳通幽到法门;树里钟声疑上下,云间塔影失朝昏;龙幡宝柱无花雨,石卧荒原有慧根;忽过化城闻戒律,令人却忆给孤园。”其二:“髫年此地几经过,转眼兴衰慷慨歌;台上画垣驰野马,亭边春草卧灵鼋;云楼檐际因风入,鸟度林梢叫月多;且喜远公飞锡到,方知莲社即烟萝。”其三:“升高望远叩禅扉,楼观参差耸翠微;行迳引泉僧洗钵,虚窗啄木鸟忘机;桥通南北人劳憩,兴爱烟霞客倦归;一味清凉何处觅,红尘隔断是与非。”天宫寺塔现在已经为丰润县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八蜡庙:在县东门外,同治初重修;药王庙:在南关;南极庙:在南关;龙王庙者二:一在西关,一在北关(此二处均是还乡河流经之地),光绪六年邑令谌公重修;七圣祠者二:一在南关,一在北关;东岳庙:在南关外朱庄子。日久荒废,光绪九年重修;雹神庙:在西关,同治年重修;玉皇阁:在南关外,《燕山丛录》:有石塔建自元时,塔有六角,每角有石龙一,其东南角龙飞去,至今缺焉,道光二十六年重修,咸丰元年武孝廉王玉鳞与弟诸生召棠重修”;碧霞元君祠:在河西大路东。康熙八年僧官众善重修,增围墙,又道光年重修;真武庙、灵官庙:均在披霞山。
    城中更是布局得当理念深远。城中心武庙(即关帝庙、旗纛庙,亦称老爷阁)供奉武圣关帝,在县城北街,记曰:“关帝庙:在城中央。唐太和六年建。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孙星重修,二十六年尹呈祥重修,光绪十三年邑绅冯启瑞、朱文翰又劝捐重修。”中央戊己土,关公一直是民间供奉的武财神,彰显着此地人尚武忠义以武定邦,喻示着此地财源广进;东南隅为官学街,有文庙和魁兴楼,记曰:“文昌阁,旧在学宫西,明崇祯间知县朱希龙改建于东南城隅上。顺治五年知县吴执中,康熙三十三年邑贡生唐居仁、韩范、谷楚文,雍正三年知县张正乾修。乾隆十八年知县陈文言重建,道光十年重修;魁星楼,在学宫东,匾曰:东璧光腾。   

         
    顺治十二年贡生唐育心、曹斗望,康熙十九年训导骆在中,雍正三年知县张正乾,乾隆十八年知县陈文言修。道光十年重修。”东方甲乙木,木生火,日升东方,昭示着文风昌盛,斯文大兴;马神庙者三:一在丰盈仓(大仓),一在城东南隅,一在县署马号内;城内西南大仓(即现区评剧团家属院东附近)有石佛寺,记曰:“石佛寺,在丰盈仓(大仓)址东,光绪十三年重修。”按古人习惯:南方丙丁火,佛自西来,佑护着此方人民安泰乐极;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水主财运,西北后卫有寺庙者四,从西向东为:城隍庙、娘娘庙、财神庙和宏法寺。记曰:“城隍庙,在县治西,建于何时失考,同治末西墙照旧基展三尺。”“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必建城隍庙,“城隍”一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另外,城隍庙还教导人们要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娘娘庙即是送子女神之庙,喻示着子孙多多人丁兴旺且保佑护子孙平安成长;财神庙表示着此地人财运享通生活富足;宏法寺则是宏扬佛法,教导人们要遵守法度,安分守已。记曰:“宏法寺,在县治西,唐显庆元年建,明嘉靖七年,僧常宽修,顺治十三年,僧官众善重修。又《畿辅通志》云:“明初有古钟甚大,自还乡河流下,居民取置寺中,建楼悬之,今观其制,模范绝异,磬声清而远,可达数十里外,不知何朝之物也。道光年重修。”今县志记载有明代马中锡《过宏法寺》诗云:“白发吴僧建,谭空坐讲堂;留人多啜茶,供佛只焚香;日落鸦争树,天寒鹤共房;嗟予行役倦,风雨欲连床”;三义庙:在西关,元至正十八年创建。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道光十六年重修;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均有瓮城,瓮城内均有庙,南瓮城为忠武(岳飞)庙;西瓮城为火神庙;东瓮城为观音庙;北瓮城为真武庙。真可谓是进城必先拜神灵,喻示着神灵会保佑你进城后事事顺心如意,出城再拜神灵,神灵会保佑你出城后一路平安吉祥。


     而今值得我思考的是:一、修建这么多这么精美华丽的坛、祠、寺、庙、观,需要很多制作工艺要求很高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从何而来?如果都是从丰润本地出产的,那就要求具备很高很精湛的制作工艺;二是搞建筑必须有技精艺超能工巧匠去施工和设计,说明丰润本地的能工巧匠技艺精湛;三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浓厚的文化理念作支撑,这些建筑是搞不起来的;四是要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这是古今做事的基础和前提,经济不发达,一切都不会有的;五是执政者和当地的丰润人要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才能建成;六是日后的维护,要有僧众和信徒的守候是必然的,还要有乐善好施的丰润人布施,才能让其香火旺盛;七是这些寺庙的教义和宗旨对丰润人思想和理念产生的深远影响;八是给生活在现今的人们留下些什么值得思考的东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今,这些坛、寺、庙、观早已荡然无存了。可以想象:丰润古城四周俱被众多的坛、祠、寺、庙、观拱卫供祀,城内更是佛光普照恩泽广布。1987年重修天宫寺塔时,除出土了大量文物之外,还发掘了铜佛像和石佛像以及大量的佛家经典。而今,我们闲暇之时,漫步在东西、南北各只有一华里、总面积也不超过半平方公里的丰润古城时,不能不叹服先贤们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浓郁的宗教文化的精华所折服。可说是丰润城在修建之时可是集中华远古经典之《礼》、《易》与儒、释、道众家思想修建而成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建这么多的寺观庙宇,奉天祀地,供奉诸神,让天地神灵保佑着在这块丰美润泽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那么,怎么能说丰润不是块风水宝地呢?这里怎么能不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呢?这里又怎么能不丰盈富足武盛文昌呢?这里又怎么能不底蕴丰厚人才倍出呢?

     论语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贫而乐,富而好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宋人张君房曾说过:“使人乐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则心和而神全也。”《来生债》中说:“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只有心中有“仁”者才能爱人,现在的人们把“仁”叫做“博爱”,佛家叫做“发菩提心”,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爱心。当代高僧净空老法师说过:“佛教是幸福美满的教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前国家主席**到洛阳白马寺时曾题词:“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前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也说过:“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许多主张同我们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爱因斯坦认为:“如果说有那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我想,正因为儒、释、道思想在丰润倍受尊崇,丰润人才能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始终贯穿这一儒学理念,儒家思想积极倡导入世,重视道德自律,提倡爱国爱民,明理诚信,对社会具有深重的责任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才丰润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懿德风范之一。从古至今,很多丰润人都笃信佛陀教义,对佛陀的教义深感惊奇和钦佩,他们都有一颗寻求正知正见的心,深信佛法是为人们精神导航的灯塔,深信儒家思想的圆融无碍,佛法无边,千百年来这样的人和事层出不穷。进入新时期后,带领丰润西杨家营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的领头人阎益泉,开发、拓展、绿化本村东北侧的荒山,在山上修建了庙宇“凌霄寺”,广开道场宏扬佛法,数年来香火旺盛,可谓是功德无量!此举必将书写于丰润史册!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丰润商人皇甫志友亲自组织下属员工赶赴灾区,并捐款捐物达百万元无偿支援灾区的同胞,彰显了当代丰润人的精神和风范,此举更是要在丰润历史上需浓重书写一笔的!现在,丰润有很多的商人,在刚一开始追求金钱的时候,也是“穷则独善其身”,把金钱当成一种实现其人生目的的条件,而一旦在他们“家累千金”之后,他们没有忘记“达则兼济天下”。他们并没有把挣钱作为唯一的最终目标,经过拼搏、成功、奉献,他们明白了:治国平天下才是他们最高的理想,只有具有博大胸怀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人,才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在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在回报社会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就是许多丰润商人遵循的经商和做人的原则:耻于独富独贵,而喜于乐善好施、捐助公益。这也是留给后世丰润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悠悠岁月,八百年的时光悄然而逝,人生百岁,也不过是白驹过隙,转眼之间而已,面对宇宙,我们无以为大,无以为知,无以为能,无以为得。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是啊,天道昭昭,人间正义,八百年的时光,古城丰润给我们留下灿然辉煌的文化,留下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如果你站在景色秀美的腰带山顶,北望巍峨苍茫的燕山,俯瞰着绕乡环寨的浭水河;如果你站在孤峰独秀的车轴山上,遥望茫茫的渤海,俯视田畴交错的村落和勤劳、勇敢、睿智的丰润人民;如果是坐在天宫寺古塔的脚下,你会想些什么?

    漫步在丰润古城,走在官学街上,似乎又听到了往时书生们捧读经书发奋苦读的朗朗书声,又闻到了翰墨飘香,看着东面的状元街,仿佛又看到了莘莘学子往来不断;走在街心公园,仿佛又看到武圣关云长仍在威风凛然的正视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丰润人;穿行于西街的仁义胡同,更让我心慰怡然,这窄窄的胡同,似乎正在向世人们讲述着和谐相处万事兴盛传说。北望苍莽巍峨的燕山,俯瞰波光潋滟的还乡浭水,感悟着润泽大地的古韵幽风,我多想停下脚步,静下那颗躁动不安的心,静静的与古城丰润对话:你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呢?
               燕山浭水有情天,梧桐种就鸾凤迁;
              黄天厚土德泽布,道义应为功利先。
              百万生灵迎盛世,丰盈富足俱欢颜;
               寻梦古城暗思忖,润泽崛起待何年?
  而作为现今时代生活在这块丰美润泽的土地上的丰润人,你在想些什么?   

           
                            此文完成于2008年11月16日


  感谢:
     丰润著名山水画家、摄影家周殿生先生。
     丰润区政协原文史办主任、著名学者董宝莹先生。
     丰润区老教育工作者唐友俭先生。
     丰润城关中学校友、挚友刘天昌先生。
     
    总参照书目:
   《论语》、《老子》、《三国志》、《三国演义》、《丰润县志》、《丰润文化名人》等。
    王建之先生:《永恒的回忆》
    王洪启先生:丰润文物介绍

匿名  发表于 2012-8-9 10:52 | 来自河北
好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