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封建帝王中,若论民本思想与体恤民情,唐太宗李世民堪称明君翘楚。
隋炀帝的本人虐民,李渊、李世民父子是有目共睹的;日益激烈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诱发的农民大起义,如同星火燎原般迅猛摧毁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李渊、李世民父子也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他们父子乍一起事,树起反隋大旗,“百姓苦隋苛政,竞来归附,旬月之间,遂成帝业”。从本人亡隋的历史教训中,李氏父子俩得出了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的结论,深悟“水能栽舟、亦能覆舟”的治世道理。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因隋鉴不远,诚能克己敬民,治国犹显如履薄冰。为图长治久安,江山永固,只能是全付身心励精图治。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有道明君与无道昏君,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而所谓君之“道”者,李世民更是了然:“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什么必须先存百姓呢?他明白:“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把自己屁股上的肉割下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其结果当然是肚子饱了,命也没了。所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就是由此衍生的,在“先存百姓”的思想指导下,明确制定“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唐贞观二年即提出:“凡事既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皇帝,李世民深明“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为此,李世民抑情损欲,剋己自励,无为而治。不兴土木,不筑宫室,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确保老百姓在丧乱之后的休养生息。
但李世民却“深恶官吏贪污,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对贪官污吏的处罚是相当严历的。如规定临监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受财而不枉法的,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就连官吏收受其辖区内人民的财物、猪羊鸡狗供馈或役使其辖区内的人民,都以贪污而论。正因为治吏甚严,“由是官吏多自清谨”。为防止随意兴造,加重人民负担,李世民规定凡有兴造必须上报,如无法令明文而擅自兴造及征发徭役者,一律为非法。十庸以上以贪污罪论,如对工程兴造所用人力、财物申报不实(弄虚作假)者,笞五十。严重的以贪污论罪减一等。
既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又严刑惩贪,峻法治吏,这就是李世民的治国要策!由此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
以史为镜,可鉴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