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171|回复: 11

古玩圈的《故事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古玩圈的《故事会》
一些收藏界的前辈往往提醒新手,不要轻信古玩字画圈子里的“故事”,以免受骗上当。但是,不久前却听说一位“老法师”上了“故事”的当。

■宣称藏品来自高官 古玩字画圈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不少“故事”是诱人掉入陷阱的**。而且这些故事形式往往紧跟形势,常常翻新。上述这位有多年经验的藏家就是因为听信了“新编故事”而“大意失荆州”,买进了赝品。设套者是那样对他说的:某贪官通过他从境外一已故藏家家属手中以较低的价格购得一些文物。他已经代对方付了钱,不料对方却被“双规”,害得他现在资金周转不过来,急需将这批东西出手。这些东西上都有入关的火漆印。当该藏家表露出购买意向时,对方又故意营造多方抢购的假象,终于使其中招。 一位资深画廊人士说,宣称藏品来自高官,是这些年较为流行的“故事”。曾有一个专售书画古董赝品而发大财的骗子,云遮雾罩地说他的东西都是某离休高官的,他们是世交,对方不方便亲自出售藏品,所以通过他私下处理。

■编造赝品良好履历 收藏家对藏品讲求个“传承有续”,所以这些年一些制假贩假者便动脑筋为自己的赝品制造良好履历。有的将赝品伪作刊登在“专业”杂志和报刊上,或者在电视收藏节目中亮相。手笔更大的,则为赝品出精致的画册,请名家鉴定和作序,开学术研讨会,办画展等。 善于编故事的不仅有制假贩假者,个别“藏家”也是个中高手。曾有一些媒体报道某收藏家收藏了某件宝贝,外国人出100万美元,他也不愿出售。而知情的内行人士说,其实根本没那么回事儿,只不过是他想蒙国人而已。 赝品伪作纷纷在媒体上出笼,原因有二,一是大多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对艺术品的鉴别能力;二是有个别媒体眼中只认钱,不惜出卖自己的公信力。现如今,拍卖成为艺术品市场中的热点,于是拍卖会也成了“故事会”。

■拍卖会上精心烘托 许多人喜欢被名人或资深藏家收藏过的艺术品,认为较为可信。于是,拍卖会上就出现了许多名家或老藏家收藏的系列或者专场拍卖。翻开图录,常常可以看到“从某某号到某某号拍品为同一藏家提供”,或“某某斋”、“某某堂”藏品等。其中确实有不少是出自可靠的资深藏家长期的收藏,但是也掺杂了不少“假冒伪劣”。有些“某某斋”、“某某堂”纯属子虚乌有,完全是为了应付拍卖而临时胡编的,为的是给那些平庸之作乃至赝品伪作打上光环。有的拍品虽然不是赝品,但是为了增加其吸引力,拍卖行或者委托人精心编撰相关的传奇故事。

■利用藏家海外情结 从海外回归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煽动国人爱国情绪和购买欲的故事。针对这种心理,有些人将赝品“出口转内销”,重新进关时还故意作为古董艺术品报关,并送到文管委盖火漆印。许多人迷信火漆印,其实火漆印只是容许出境的许可标志而已。文管委专家所鉴定的,也只是该物品是否属于禁止出境的文物,如果不是,就可以盖相应的火漆印。所以文物管理部门的火漆印,并不意味着是真品真迹的鉴定结果。 一些境外的古董商利用中国人的爱国情绪,故意渲染某些文物是八国联军掠夺的故事,试图激起国人不惜代价购买回来的冲动,他们便借机将价格抬升到离谱的程度,屡屡得逞。

■《图目》记载鱼目混珠 帝王收藏也是热门的故事。乾隆皇帝对其收藏的书画编撰了一个目录,名为《石渠宝笈》。国内藏家只要是《石渠宝笈》中著录过的书画,都铆足了劲争夺。其实《石渠宝笈》中既有大量珍品,也有一些伪作。据可靠史料记载,颇受乾隆欣赏的大臣高士奇经常将伪劣、价廉之品进贡给皇上,而把真正的好东西留给自己秘藏玩赏,这一切他都如实记录在自己的收藏目录中。乾隆皇帝一辈子都没发现,而且把他进贡的一些书画列入了《石渠宝笈》。另外,被《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也是好的“故事”。当然,被《图目》收录的书画绝大多数是具有相当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可靠的,但是,专家告诉记者,并非《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的所有书画都是真迹,其中有些作品是有争议的,这些在《图目》的后面都有详细记载,但是大多买家都不去看。 当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居心叵测的。但所有的故事都应该建立在诚信和科学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有意义的,值得参考借鉴的。说到底,收藏鉴赏,关键还要用眼看。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的《谁在收藏中国》,是国内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作者吴树耗时5年,周旋于国内主要古玩市场、拍卖公司、盗墓现场、文物制假基地,暗访了近百名文博界专家学者、古玩商贩和文物走私犯、盗墓贼,获得了大量业界内幕、黑道秘闻,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桩桩黑幕重重的文物交易、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古玩骗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国宝之战……下面摘编书中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假作真时,“北魏陶俑”骗过专家

  1994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北京潘家园旧货交易市场,淘宝者们浏览着地摊上的卖品。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中年男人,他是这里的常客,有些知道他身份的藏家,跟在他身后买一些他看好没掏钱买的老物件。第二天,中年男人将在潘家园买得的骑马俑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国家博物馆。陶俑刚摆上桌面,就引起同行专家们的注意,大家一致认定:这是一件北魏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出土陶俑可能是前不久在河南被盗掘的北魏大墓里的陪葬品。

  众所周知,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陶俑,不仅真实传递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信息,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先民审美情趣和习俗的变迁,提供了第一手直观资料。为了不让这些珍贵文物损毁散失,专家们建议向国家申请专项拨款,及时收购。在专家们的呼吁下,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出乎寻常地很快做出反应,拨出专款,派出专家,抢救性收购古玩市场上出现的北魏陶俑。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吕济民老人回忆说:“(北魏陶俑)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买了两次。中国历史博物馆花了80万,故宫呢,花了10万吧。”

  短短几个月时间,文物工作者们从古玩市场和各种渠道收购了数百件北魏陶俑。接下来,奇怪的事儿出现了:一向见风涨价的文物市场,这一次却表现出波澜不惊的姿态,北魏陶俑越卖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大有收不完、买不尽的架势。于是,有人提议重新对这批北魏陶俑做一次集体鉴定。

  经机场X线照射,陶瓷每秒老化200年

  关于北魏陶俑的集体鉴定,专家们出现了分歧,有人说真、有人说假。国家文物局决定暂时停止收购,并联合河南省文物部门,请警方给予配合,对此事进行彻查。调查结果出乎意料:最近所有涌进北京古玩交易市场的北魏陶俑,都出自洛阳北邙山上的南石山村村民高水旺家。北京来的专家到高水旺家后,发现他们突击收购的那种“北魏陶俑”,在高家还有数百件,有的已经做过旧,有的未及做旧,有的还在小窑口旁等待过火。回到北京后,专家们把高水旺烧制的陶俑送上仪器进行检测,结果是属于“高仿品”。

  有个卖主揶揄说:“蒙专家太容易了,无非就是掌握好胎、釉、型、工、旧这几个方面的诀窍,做得和故宫里面的一模一样,他们就认。过检测关也不难,让唐三彩和陶俑坐坐飞机就行了。”的确如此,那些农民带着这些高仿品在机场登机时必须经过X线检查,而实验证明,经过X线照射的陶瓷,每一秒钟会将釉面老化程度提早200年左右。这一来二往的,一件新仿品便变成了通过仪器检测的“文物”了。

  农民家后院惊现“青铜铸造厂”

  2006年夏天,深圳机场。一位过境港客被海关检查人员请进了办公室,原因是这位旅客托运的行李中藏有国家一级文物——两只带铭文的商代青铜鼎。港客慌忙声称这两只青铜鼎是自己在文物市场购买的工艺品,并非文物。3个小时后,那位港客被告知:经有关文物专家核定,他所携带的两件带铭文青铜鼎均系商代旧器,属国家一级文物。经初步审讯,港客供述了实情,这两件青铜器,是他通过北京一位文物掮客帮忙购买的。两天后,北京的那位文物掮客被捉拿归案。此人招供了另一位河南籍的同伙,说是那人盗墓所得。很快,那个河南人也落网了。他说那青铜鼎是同村的“铁拐李”仿造。北京掮客说:“不对,我明明亲眼看见你从一座古墓里掏出来的,而且墓里面还有几件破损了的陶器。”河南人说:“那是设局子骗你的。”公安人员找到了那个外号“铁拐李”的跛腿农民。“铁拐李”见到两只青铜鼎的照片,立马就承认此物件的确为他所造。他还说,这东西做出来不难,但是做旧得费一番功夫,属于高仿品。公安人员和记者进入“铁拐李”家后院一看:那里简直是一个青铜铸造厂,从制范、成型到打磨、做旧,有一条规范的生产线。这样的景象还不止这一家,整个李家村家家都有青铜铸造作坊,是远近闻名的“青铜村”。那个村的村长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村的青铜产品在国内外古玩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中有的高仿品还被成功拍卖,最贵的一只青铜鼎在海外创下几百万美元的拍卖纪录。

  私人窑厂称得上是个“陶瓷科研单位”

  樊家井地处江西景德镇火车站附近,这里原本是农村,自打20世纪90年代仿古瓷火了以后,这里渐渐聚集了包括港台在内的全国各地的陶商瓷贩。近两年,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文物商人,也在此地频繁出没。

  听说那里有一位姓李的窑主仿技了得,发了大财,他烧造出来的东西能以假乱真。经过引荐,我见到了李老板。第一件东西拿出来就让我大失所望。那是一只鬼谷子纹元青花大罐,一看便知是2005年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出的那只两个多亿的青花大罐的拷贝。我装出生气的模样,起身就要出门。李老板拦住了我,又让人继续上货,一只造型硕大的仿元代云龙纹青花釉里红玉壶春。我心里一动,轻轻将器物上手,一件典型的元代中晚期作品,从造型到胎、釉、色、绘画等方面均符合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基本特征,近乎完美、无可挑剔!

  “国宝呵!是您烧制的?”

  “您不信?”李老板微微一笑,起身邀请我随他一道到窑厂去转转。

  一圈儿转下来,我算是心服口服了。李老板的窑厂可以算得上是个陶瓷科研单位,从陶土的配方、人工练泥、器皿成型到釉的配置、绘画方法和原料、烧制方法等等,完全依据出土文物所作的科学检测数据为标准,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操作、一丝不苟。为捕捉官窑的神韵,他们放弃价格低廉的煤烧、气烧等方法,恢复柴窑烧制。每烧一窑瓷器,最少要消耗松柴4卡车,耗时22个小时。李老板告诉我,尽管如此精细、不惜成本,但大多数时候一柴窑坯子只能烧成一两件瓷器,所以这种高仿品造价十分昂贵,元明清“官窑器”的卖价一般不低于20万。我问李老板:“您这里的高仿品有没有流入国际拍卖市场?”李老板没有正面回答,只说自己从不把仿制品当真文物卖。完成了采访,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凡是到景德镇此类窑厂认真考察过的人,包括一些国宝级专家,大多从此三缄其口,再也不轻易给人“长眼”讲法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移花接木”术:
即通过粘贴、镶嵌和挪移的方法,把一些旧的、残破文物上的部件、皮壳,粘贴到新的文物上面,然后沾上土、上色,仅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来。

“老料新工”术:用古代的材料,通过新的工艺进行仿造,把破碎的文物磨碎,重新作样、烘干,这种作伪,有时人可看出来,机器却检测不出来。

“老底接胎”法:有些瓷器的底部是真的,在上面接一个新的;有的在有年代的白色瓷器上,绘上五彩、粉彩,或者在瓷器的底部加款,民窑变成官窑,价格可以成倍提高;有的甚至把完整的瓷器砸碎,一般这些瓷器都是仿南宋五大民窑的器物,敲碎以后,涂上泥巴再出售,让买主看不出真假,有些造假者还故意不把这些瓷器补全,来迷惑买主。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作旧”,即用化学溶液对仿品进行浸泡,慢的3天,快的几分钟就能使器物变样。有些化学溶液能使铜锈从仿品中自然长出来,抠都抠不掉。经过浸泡的仿品,还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种些有根系的植物,这就叫“养”,经过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细管就长到了仿品上,这时再拿出来出售,很能乱真。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有藏家慨叹,收藏市场中的真品不过5%,而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比例仍然过于乐观了。不论是古玩,还是书画或艺术品,只要是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大量的仿造品流通。而赝品之所以横行,说穿了是利用了收藏者的贪心和无知的心理。

  心理之一是喜欢听故事。往往一件普通仿品,经过卖主的忽悠,包装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赝品便平添了色彩,让收藏者花钱买了个生造的故事,然后还继续流传。

  心理之二是迷信权威。既然迷信权威,就有人利用权威,比如某些道德低下或本身水准不高的鉴定师,被利用来欺骗藏家。有些藏家迷信公开出版物,认为被出版著录过的就是真品,更过分的是某些不法商人,在正规的出版物里“巧妙地”添上自己印制的赝品图片,做在一起,蒙骗藏家。

  心理之三是贪便宜。收藏业内有一条规律,精品在任何时候都是昂贵的。有些人眼馋精品,又不具有实力,不法商贩便利用这种心理,制造高仿品,伪造来源,说是某地盗墓所得,或某老板资金链断裂出货等等,引出藏家的贪利心理。

  赝品制造商可以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崇拜名家,他们伪造名家,你觉得小名头应该无人造假吧,他开始大量伪造小名头。市场上什么热,他就造什么。比如你认为瓷器假货多,而书法难以模仿,假货少,他就开始制造书法赝品,你觉得书法里面名人信札不容易模仿吧,现在连信札都出现了赝品。赝品基本上是跟着市场热点走的。

  不过不少藏家也认为,艺术品好玩就好玩在有赝品,真伪难辨,才让人沉迷其中,促使你提高眼力,发现赝品,这同样也是业内人士的一种责任。中国自古就有伪造艺术品的传统,赝品一直是和艺术品的发展相生相伴的。很多藏家都认同,在赝品堆里发现真品,捡漏,是一大乐趣。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近年来,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升温,许多早已流落海外的“宝贝”也重出江湖,进入了国人的视野。藏家们很容易从网络上获得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玩珍品信息。与此同时,也更容易被来自世界各地的骗子给盯上。据藏家反映,“今年上半年开始,Ebay上出现了大量新注册的国外ID,他们大量地出手赝品”,“中招”的中国藏家越来越多,而且后他们发现这些猖獗的国外ID竟然是和国内的一些卖家共同设局,等待着国内渴望捡漏的人“入瓮”。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由于近年来国内古玩市场行情逐年看涨,许多古玩都在国内市面上卖出了很好的价钱,在国内“捡漏”已经几乎没有可能。由此,许多藏家更倾向于到海外去低价购进从前外流的中国古玩。造假者根据藏家的这一心理,将“埋雷”的地点放到了国外。在日本、美国、英国甚至伊朗等国都处处布满了这样的“雷”,等待着国内的藏家前去踩。这些披着“回流文物”外衣的古玩藏品对藏家来说本已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如果卖家再添油加醋地增加一些所谓的历史掌故,就足以使藏家放弃警惕、乖乖地“踩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目前国内也有许多网站成为了古玩收藏品交易的平台,但同时网上交易赝品率高、商家信用不好投诉声也愈喊愈高。

  由于在网络上购物,买家只能凭几张物品的照片做出判断。因此,许多不良商家就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以瓷器为例,买家在照片上只能粗略判断真假,而不能考证其品相和具体年代。而一些古董家具商甚至用修补过的家具来忽悠买家,使得买家花了大价钱买了件残次品。

  而相比来说,目前网络交易比较成功的收藏品种是钱币板块。由于钱币有固定版式,鉴定相对容易,而且照片的色差对鉴定铜钱的价值、年代影响甚微,因此钱币交易的风险要低一些。即便要退货,重量轻的钱币退货成本也较低。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庞某称,自己当日去桃叶渡附近闲逛,看见有人在摆地摊卖一些玉器。一开始,他也以为那些东西肯定是假的,只是看看。不久,一个面相朴实的小伙子背着个破包气呼呼地跑到摊前,和摊主吵了起来。“昨天说好900元的,你怎么只给了我800元!那些东西可是我们冒着坐牢的危险弄来的!”庞某从双方的争吵中得知,小伙是个盗墓的,他把一件盗出的文物卖给地摊老板,双方谈好价格900元,可是小伙回去之后发现老板只给了他800元,于是赶来理论。摊主最后当着庞某的面把少给的100元“补”给了小伙。“今天有没有带什么货啊?”摊主问小伙。小伙好像余怒未消,爱理不理。摊主起身,把小伙背包中的东西打量了一下,顿时做出吃惊的表情。只见他神色匆匆地打电话给别人:“王总吗?我看到一件东汉的古玉,这个东西几十年才出一件,南京没有,你赶快准备钱,我身上钱不够……”

  说完,摊主拉住小伙欲收下那件东汉“古玉”,可是小伙却责备他那天少给100元、不讲“诚信”,拒绝了。说完小伙转身走了。庞某是个收藏爱好者,刚才的那一幕被他看在眼里,心里着实激动。他把小伙拉到一边,表示想要看看那几件“古玉”。庞某觉得,这些玉器无论成色还是质地都是“真家伙”,上面还有斑斑驳驳的泥土,而且泥土的成色在庞某看来也是从墓葬中挖来的。

  庞某提出想买,小伙说自己正在逃避警方的追捕,也急着把东西脱手。双方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庞某最终以9000元买下了。庞某的儿子是一位文物鉴定专家,当天晚上,庞某拿出刚买的文物给儿子看,儿子看了之后就告诉他,他买的这些古董全部是玻璃制品,根本不是什么出土文物。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在北京昌平经营一家古玩店的江先生,误中胡某等人的圈套,一周内花费160多万元从他们手中购买了10件假古董,而这些“古董”的价值累计还不足千元。近日,胡某的同伙魏某和段某两人因涉嫌诈骗罪被昌平检察院批捕。胡某及其余同伙在逃,警方正在全力抓捕。  

    年近60岁的江先生平日里爱好收藏金、银器等古玩。去年11月初,一名姓胡的男子带着“四大天王像”的银器来到他的古玩店,询问其是否有意收购。江先生担心此物不容易出手,并未收购。而热情的胡某随即留下一张“四大天王像”的照片,让江先生帮着联系买家。  

    第二天上午,一名自称姓高的男子来到江先生的店内,询问有没有银器,并提出自己非常喜欢“四大天王”的银器。见此情况,江先生当即拿出胡某留下的照片。高某看过照片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表示愿出100万元收购,并连连催促江先生与卖主联系。见高某穿着讲究、出手阔绰,此时并无戒备心理的江先生为了能从中赚取好处,便联系到胡某,以43万元的价格买下其“四大天王像”。  

    当江先生准备与高某交易时,高某又让其帮忙继续收几件金器,并表示会一同结账。为了居间多赚利润,同时不得罪这个大买家,头脑发热的江先生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之后的四五天里,在高某的“指示”下,江先生先后又花了110余万元,从不同的人手里买了鎏金人骑骆驼俑、鎏金菩萨纹香筒等9件古董。  

    去年11月17日下午,古玩店来了一男一女,出售的恰好也是高某点名要的古董。而高某一直再未与江先生联系,江先生认为事有蹊跷,随即报警。  

    民警迅速赶到,将来店里卖古董的男子段某和女子魏某抓获。两人交代了伙同胡某等人设圈套骗江先生的过程。后经鉴定,江先生以总计160多万元买来的10件“古董”均是仿制品,累计价值才900多元。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最近古董收藏非常热,各种与古董收藏有关的电视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在民间也掀起了收藏古董的热潮。一些人希望通过捡漏能够一夜暴富。正当这些业余的不能再业余的古董收藏者做着发财梦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自己成了别人的猎物。

在成都有一家广州的收藏公司,这家公司的经营模式很有意思。他们为收藏者鉴定收藏品,每件古董的鉴定证书费用是2000元。这些收藏者拿去的古董几乎都被鉴定为是真的。然后公司会鼓动收藏者把他们的古董在公司里展卖,当然不能白展,每件古董要收取数额很大的展卖费用,要先交。公司会定期举行拍卖会,公司会用巨额的拍卖所得引诱、鼓动收藏者把藏品拍卖了。当然,参加拍卖公司是要收取委托费的,先交,数额巨大——嫌贵,不要这样想嘛,等藏品拍卖出去了,你就成了百万富翁了,这点小钱算什么。大批的收藏者在一夜暴富的美丽泡沫面前失去了判断力,纷纷掏钱。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这是一个双方都获利的很好方式,然而,事实是不美好的。被这家公司鉴定为真品的古董几乎都是假的,根本卖不出去,收藏者白白地掏出了巨额的鉴定费和委托费,自己得到的只是两手空空。难道那些所谓的鉴定专家都是假的吗?话也不能这样说,首先,国家没有统一的古玩鉴定师资格认证,于是一些协会、团体在钱的驱使下,只要你交3000元钱,就给你发一个国字头协会的古玩鉴定师证书。证书是真的,但是“鉴定师”的水平和良心是假的。根据这家公司的一个离职中层的爆料,一些受雇于该公司的所谓鉴定专家水平低到甚至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他们所做的就是在“鉴定证书”上签字,然后收取2000元鉴定证书费用,当然了,还要与公司分成。很多收藏者感觉被公司骗了,找到公司讨说法。公司态度积极,马上出来回应,专家是独立的,与公司无关,公司这边只是“推荐”专家给收藏者,并不负责藏品的真伪和鉴定的结果真实与否。公司收取的只是委托费等服务费。于是公司也没有了责任。如此一来,公司骗了收藏者的钱,而收藏者却抓不住告诉的任何把柄。我们只能感叹,骗子的智慧真是不容小看呀,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呀。他们通过这样的商业模式的运作,成功的从收藏者手中骗到了钱,有巧妙的躲避了法律的约束。也许你会问,他们这样能骗多少钱呀?据这家公司离职的中层透露,仅仅2009年上半年他们就收取了各种费用1500万元。这还只是成都一地的数目,这家公司在全国几个大城市都有分公司,其一年的收入大家可以估算一下吧。

再精明的骗子也会留下把柄的,这家公司不具有文物拍卖的资质,但是与收藏者签订的是问问拍卖代理合同。已经有律师和受骗者据此提出了诈骗的诉讼。
发表于 2009-12-15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很好的古玩教科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