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446|回复: 2

[原创]状元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7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状元街




    在丰润城内西实验小学的东南侧,是丰润城东关,这里有一条名叫“状元街”的街道。别看这条街窄窄幽幽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它可是丰润城历史和文化的一个亮点,对丰润悠久的历史和文风的昌盛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条街虽默默无闻,却诉说着丰润的历史。状元街的由来,离不开丰润知名人士郑澄。据清光绪版《丰润县志·高行》记载:“郑澄,字秋浦,本城人,侍御恂曾孙,中乾隆辛卯(公元1771年)进士,由主事累迁掌四川道监察御史。才识宏通,风骨遒劲,乾隆末,以检验事忤当路,诬参落职,睿庙践祚,诏以原官起复,澄感激莫明,第以衰老不堪报效表谢之。先是邑多寒士应试艰难于资斧,澄倡捐,同时出仕者银若干置产滋息,春闱三金、秋闱二金作为试卷之资,获售者十倍其数,名之曰:状元会。且立公产总溥备载条款,出入勾稽期于永久,邑自是文风丕振,科名甲于畿东,其嘉惠邑人,士诚未艾也。”这就是说,丰润进士郑澄曾居住于城东关,才识宏通骨风遒劲,曾于乾隆末年在这里创办过状元会的社会助学组织。据《丰润县志·学校》记载:“公产会又名状元会,自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倡捐,嘉庆十四年(公元1810年)置本邑地7顷43亩5分2厘,收租钱1044吊240文,又续置滦州地9顷6亩9分1厘,收租钱1507吊500文。”

    郑澄的曾祖名郑恂,据清光绪版《丰润县志·封赠》记载:“郑恂,康熙甲子(公元1684年)科举人,康熙乙丑(公元1685年)科陆肯堂榜进士,历官河南道御史,入政事传”;《丰润县志·政事》记载:“郑恂,相侨之长子也,母杨氏,梦月入怀而生恂,未周岁即识字,康熙甲子、乙丑联捷进士,授四川阆中令,设义学教授生徒,邑赖以掇科第者古十余人,擢山西隰州牧,甫至,除里下供给,民建生祠祀之。行取工部员外郎,升山西道御史,奏免全省豆粮,累升都察院掌登闻鼓事,河南道御史。”“郑澄,邑东关人,乾隆乙酉(公元1765年)科举人,乾隆辛卯(公元1771年)科黄轩榜进士。”丰润郑氏家族出了祖郑恂、孙郑澄祖孙两代御史曾经在清代被传为官场佳话并被编入《藤阴杂记》,这说明丰润东关的郑氏家族曾经是丰润威名显赫的名门望族,郑恂的父亲名郑相侨,他的曾孙郑澄就出生在这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郑澄看到县儒童学子参加乡试、会试虽中试者优于他县,但还是有许多家境贫寒的优秀人才难于脱颖而出,十分感慨,遂倡导组织状元会,他亲书《募置乡、会试公产引》分送丰润籍京官、外官以及离任退职关心家乡人才成长的隐士,出资助学。至嘉庆十四年(公元1810年),他陆续募捐置丰润县地及滦州地共1649亩,年收租2551吊,用以支付儒童举子应考期间的差旅食宿应酬等一应费用,使得丰润县文风为之大振,历科成绩斐然,中第者甚多。

     这条街虽古朴平常,却代表着丰润的辉煌。丰润状元会自清乾隆得间由邑中贤达郑澄先生首创,众人促成,直至科举废除,学校兴,从未间断过,学校兴起后遂将状元会基金公产,充作教育经费,仍起到智力投资的作用。正如状元会的创办者郑澄先生所言:“士多寒俊之士随牒入都,往往艰于资斧,得第后旅寓于京华,尤形支绌,夫以攻苦多年,一击不中,遂窘于再试。即中矣,而囊空羞涩,将伯莫呼,此积学之儒,所以废然而叹也。”他说的确如其是:“穷文富武”,举子们十年寒窗用心苦读,好不容易获得了考试资格,没有差旅费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费尽周折考中了,在京中等待办手续,以及各种应酬,这些开销也非银钱而不能办理,此时拿不出来,又是遗憾;一次没考中,下次还可以再考,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这又是一种困难,这种种困难加在一起,怎么能不让积学之儒倍感艰辛废然而叹呢?所以,邑中贤达郑澄先生首倡资学义举状元会,解决这些学子们的难题,使邑中俊彦之士厄于脱颖。他的办法是向有尚德之心的同人募捐,购置公产,作为基金,以基金所生之息作为智力投资,去乡试的每人给二金,去会试的每人给三金,帮助这些生活困难的儒童举子解决春秋闱的费用,以及中第者后一切开销,使积学之士尽管往售,有恃而无恐,如有中状元者,就把所有募来的公产倾囊相授,算作一个阶段,基金售出后,再重新募置,这样永远持续下去,循环往复,这就是状元会组织活动的方法。状元会基金的主要来源一是募捐,郑澄先生曾写过《募集捐置公产引》文:“丰邑近在畿辅,沐圣朝文教,蒙先达余泽,家崇弦诵历年于兹,以故试京兆贡礼部获售甲,他邑显士多寒士峻,随牒入都,往往艰于资斧,得第后旅寓京华尤形绌,夫以攻苦多年,一击不中,遂窘于再试即中矣,而囊空羞涩,将伯莫呼?此绩学之儒所以废然而叹也!澄尝怵然,深念人之敦尚梓,谊谁不如我,其子弟好修向上,又谁不如我?顾令俊彦厄于计偕焉,忍膜视是宜急图,所以维持保护,规诸久远以为将来劝爰,不揣固陋谬献一筹,窃欲广诸同人尚德之心,仿古先贤义庄之制捐置公产,收岁租以资寒士,乡试人给二金,会试人给三金,其中式者各照,恩赐旗匾之数分给,倘山川效灵有作状头者,将全产交付以后另议,续捐置辨悉如前维,兹举经营伊始约计需费三千金,同邑宦外任者,飞书相咨,咸踊跃从事各登捐数如左,更望林下诸君子协力同心,各联所知因亲以及友,十丈之裘,宁成于集腋,于偏覆寒素俾文士各得从容献艺,彬彬济济,风起鸿骞,鼓舞奋兴庶几更逾于今日,由是父勉其子,兄勉其弟,谓吾邑人文之盛,自某科始自某某乡前辈作兴始,任恤之心油然,而旁推孝友之行蒸然而日上则又不徒夸耀,科名已也。河间戈舟芥少仆闻之曰:伟哉斯举!允宜踵此而笃行之,吾辈拭目发竣,乐观其有成也。然则吾邑首事又乌可不勉哉?敬具小引祈列台衔。”文中计划指标为三千金,分送给本邑京官外官以及致仕休养有尚德之心者;二是曾于乡试会试受过资助者,但俱出自愿。在乡试会试中受惠而无力输纳也不勉强,如有捐输者,也不限于所捐之数,捐多捐少或有或无随意。他的这些办法和措施果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正如他所言:“窃欲广诸同人尚德之心,仿古先贤义庄之制,捐置公产,收岁租以资诸寒士,乡试人给二金,会试人给三金,其中者各照恩赐旗匾之数分给,倘山川效灵,有作状头者,将全产交付,以后另议续捐,置办悉如前约。”

    状元会给丰润带来了文风的兴盛与人才培养的辉煌。科举时代,丰润县的文风兴盛,甲第连翩,除个人的的天赋和进取之外,还与家族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官府的倡导支持分不开的。在丰润,确实出过两位状元:一位是乾隆丁丑(公元1757年)科武会元殿试一甲第一名钦点状元李国梁;一位是乾隆壬辰(公元1772年)科武会元殿试一甲第一名钦点状元刘双。明清两代,丰润儒童举子中第者共计570人(进士98人,举人472人)。状元会成立前的400年间,中第者197人(进士50人,举人145人),占总数的32.4%,状元会成立后至科举废除,中第者为375人(进士48人,举人327人),占总数的67.6%,可以说,状元会对丰润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文风的兴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丰润历史上的一个非凡的创举,使丰润自古就有“南无锡北丰润”的人文大县之说。

    这条街是虽处于寻常巷陌,却寄托着丰润的希望和未来。状元会有一个有着普遍性的助学义举的组织。这在二、三百年前的封建时代,丰润有此义举,实属难能可贵,这足以说明了丰润崇文之风的昌盛和遵教化、守操守、知书达礼、侠肝义胆的古朴民风。《丰润县志·杂记》记载:“城有四门即王,旧志亦云然然。相传东门首尚有小南门,乾隆十七年知县陈文言修筑城垣,南门垩土雍塞,凿小南门以便行人,门洞宛如故,但不知何时堵塞耳。或曰:县龙来艮去坤,蜿蜒之势隐伏学前一带,开小南门以仰对棂星则圣域,自北而西,南明堂既尔轩朗,贤关自右而之,左龙脉又自接联地气,既疏科名益盛云云,按人才关乎气运培补风水小焉者耳。有明二百余年,科甲止六人,本朝迄今二百余年已五十一人,非谓气运为之乎?古人有言:人受命于天,岂受命于户耶?然则小南门有无不足为邑之重轻,而形家者言固可以存而不论矣。”还记有:“堪舆家言虽难尽信而亦不可诞妄视之,丰邑城龙自艮起祖,由巽入脉,东关外岗阜特起来势庄严,惜日久年湮不无变易。昔魏太守元枢捐资修补来龙,其引文有云:巽龙左来冲决受损,坤方水去直泻无情。斯言信不诬也,况至今又百余年矣,登高而望,巽脉已经伤断,惟震方尚有形踪,所赖东门旧建石桥完好如故,可接东来生气,所望后之君子修而葺之。毋任坍塌焉耳。”这段文字清楚的记述着,根据风水的原理,丰润城的龙脉起自城东南方,魏太守元枢曾捐资修补东边的城筑此处的城垣以助丰润城的龙脉,并作下《修补城东来龙引》记之。而丰润城的东门,原为“来远”,后作“迎旭”,东南角楼称作“羌伏”,最后东门城门楼额为“龙山春色”,足以说明城东门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重要。润泽大地自古被称之为风水宝地,但究竟是丰润的龙脉的兴旺带动了丰润的文脉的振兴,还是因为人的力量导致丰润文风的昌盛呢?今天的人们早已明了于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至也。我想:之所以把这条街命名为“状元街”,且数百年延续下来,一定是在表达着丰润人心中那种美好的期盼之情:一是真的有人从这里走出去为成为了状元,为丰润争了光;二是希望这里以后能有更多的人成为状元,让丰润的文风更加兴盛,文脉更加兴旺,为家乡争光,为国效力;第三也是更重要的,这里曾经是丰邑贤达郑澄先生倡办状元会组织的所在地,这个状元会不光是在丰润的历史上,乃至在全国也是首创,后人们把这条街命名为“状元街”就是用以表达对先贤郑澄先生的纪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思考越来越多,尽管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也采取的多种措施,又立了法律,有的地方还设立了教育基金,但教育改革似乎总是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某人或是某单位捐赠了多少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可却总是看到或是听说还有那么多学子因为盆穷而辍学,这说明,社会办学的局面还是没有形成共识;有的村镇提出:凡本村镇考中名牌高中或是大学者,奖励金钱若干元,办法虽好,但苦于没有基金组织作保证,好事也难以持久的办下去。但二百多年前的“状元会”资助学子的方法和体制、措施还是行之有效的,这不能不说是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而今,我们漫步在丰润城东关的状元街,追怀思古,凭吊先贤,仍能让人心潮澎湃浮想连翩。唯一让人们期盼和担忧的是,这一古老的人文景观,在日新月异的城区建设和改造中能保存下来吗?如果也和丰润城其他古老景观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湮灭在丰润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发表于 2009-11-27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09-11-29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自古文史不分家。田版的文章既是散文又是史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