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活追求高尚人生,满腔热血洒在调解征程
高云华同志现任玉田县虹桥司法所所长,从事司法工作14个春秋。14年来,他走遍了虹桥镇的村村户户。把国家法律、党的政策和自己对人民的一片真情送进了群众的心田。他先后解答法律咨询2320人次,调处各类纠纷582起,送法进村入户4210人次,13个有劣迹的人走上了正路。连续7年获得县政府三等功的嘉奖并取得市、县两级授予的多种荣誉称号,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虹桥人民的好司法”、“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耐 心 调 解
在解决矛盾纠纷时,他时刻提醒自己,司法调解责任重大,小事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大纠纷,大纠纷不及时解决,矛盾就会激化,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调解工作说起来琐碎,听起来心烦,做起来麻烦。但他从未觉得琐碎、心烦,而是通过与当事人拉家常,说道理,摆事实的过程中,纠纷就化解了。今年7月,在他的主持下,一桩长达半年之久的赡养纠纷划上了句号。纠纷当事人:仇某,男,72岁,虹桥南会村村民;李某,女,43岁,虹桥南会村村民。李某是仇某的外孙媳妇。仇某一直孤身一人,于1982年过养了其大姐的孙子张某(李某的丈夫),并立有协议。张某与李某婚后与仇某生活在一起比较拥挤,于1988年共同出资建正瓦房三间,让张某、李某居住,并订立了赡养协议。去年10月份,仇某多次向张某、李某索要赡养费,而张某、李某称已给付仇某赡养费了,双方纠纷不断,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都无济于事。7月2日老人来到李某家中,手拿铁揪,情绪激动,大有民转刑的可能。高所长得知情况后,主动介入,积极调解,一方面上门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一方面找到张某、李某夫妻俩给他们讲解法律法规,要他们珍惜亲情,赡养老年人。在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沟通下,双方就赡养问题达成协议。调解协议签完后,一家人重归于好,仇老汉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知难而上
解决群众信访,特别是特殊群体的稳控是全镇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十多年来,他多次主动请缨,协助党委、政府解决了不少热点、难点问题,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在解决信访案件中,他主动深入基层,带着问题搞调查研究,面对面地体察党员、群众的需求、愿望和情绪,做到工作在一线,问题在一线解决。变群众来访为干部走访;变单向来访为双方互访;坐等来访为明察暗访,抓住解决问题有利时机,使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南王庄村的移民商鹤申之子商学利被同班同学刘春明推搡,头部被撞伤,住院治疗12天,花去医疗费用2200元,事后,刘春明家人拒不给付医疗费,他知道此事后,觉得事态严重,这不仅仅是赔偿医疗费这么简单的事情,还关系到了移民的稳定,他立即进行了调查走访,经过近一个礼拜的奔波,终于促成两家签订了协议,此次事件得到了圆满地解决。类似的案件仅今年就处理了5起。
热 心 帮 教
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迫切需要。因此,他把这一工作与轻微违法人员的帮教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镇村两级帮教组织,全面开展刑释解教人员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做到对帮教对象底子清、情况明,并逐个落实了帮教责任人,实行以包教育、包管理、包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包”责任制。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全镇十多年来回归的53名刑释解教人员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而大多数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围里村村民胡卫东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8年,去年7月份刑满释放,家里一贫如洗,妻子已另嫁他人。高云华同志了解到情况后,找他谈心,给他讲道理,当知道其木工活挺好时,又千方百计和建筑队联系,经过多次奔波,终于在建筑队老板娄荣升那儿给他联系上了一份工作,每天70元,现在胡卫东早已自食其力,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如今,在虹桥镇,老百姓有事找司法所越来越多,凡在司法所解决过问题的人,提起高所长无不竖立起大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