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825|回复: 9

我的收藏:新中国水利专题徽章见证火热年代!新品添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64A4A5CA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68F7068_1.jpg 四川龙溪河最上游的一级——狮子滩水电站开工

1954年8月1日,四川龙溪河最上游的一级——狮子滩水电站开工。坝型为堆石坝,最大坝高51米,是中国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堆石坝。水库总库容10.28亿米~3,具有多年调节性能,为龙溪河梯级“龙头”水库。电站装机容量为4.8万千瓦(4×1.2万千瓦)。狮子滩水电站是建国初期开始兴建的工程量较大的电站之一。仅用了3年时间全部建成发电。以现行国家标准评定当时的施工质量,混凝土属于良好,堆砌石优良。经过34年的运行,大坝工作状况正常。狮子滩水电站位于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4.8秒立米,设计洪水流量4.080秒立米,

  总库容9.5亿立米,设计灌溉面积0.5万亩,装机容量4.8 万千瓦。

  主坝坝型为钢筋混凝土斜墙堆石坝,最大坝高52米,坝顶长度1014.3米(主坝),坝基岩石为砂质粘土岩和泥质砂岩,坝体工程量堆石为40.5万立米,混凝土为24万立米,主要泄洪方式为岸边溢洪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7FA2000C_1.jpg 从1946年开始,中国**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本人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作 了很多重要指示,并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以后又多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经70多岁高龄,还一再提 出要徒步策马,上溯黄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与开发黄河。周恩来总理更是直接领导治黄工作,从1949年前的“反蒋治黄”斗争到编制“黄河综合 利用规划”和三门峡工程建设,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争等等,所有治黄工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周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 身,还向去医院看望他的中央领导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真是为治黄事业鞠躬尽瘁,操尽了心。
建成后的三门峡水利枢纽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
年12月9日截流工程全部结束。该工程是1957年4月13日开工兴
建,位于黄河中游河南省陕县和山西省平陆县境内,是根治和开
发黄河规划中最大和最重要的一座防洪、发电、灌溉的综合性工
程。黄河截流后可造成一个3500平方公里的水库,容水量647亿立
方米,灌溉农田4000万亩。

    现在回首这个黄河第一大坝的兴建.功与过很有争议..历史自有评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DB4DD077_1.jpg FEC80862_1.jpg 治淮纪念章是所见非常精致和精细的一款徽章!.细致到头发丝都能看到..还一主席的手书.和签名.
上海亚洲厂制作的徽章异常精美.人物刻画非常逼真.这枚章是我所见最精致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和发展交通运输来拉动经济发展,而在水利方面首先需要治理的就是淮河。1950年7月,淮河中游水势猛涨,超过1931年最高水位,造成重大灾害,本人批示政务院筹划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

    1951年8月1日,安徽省委发来电报,“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所未有。淮北20县、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房屋被冲倒或淹塌而已报告者80余万间,其中不少是全村沉没。”“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淹死者,统计489人受灾人口共990余万,占皖北人口之半。”

    这封电报让本人泪流满面。他一生有三大流泪:一是看戏看到情节悲伤处,会被剧情感染,情不自禁地流泪;二是相处久的警卫员牺牲了,或亲人、朋友离别,或是见到自己骑过的老马死了,用久了的东西破损得不能再用了,会流泪;三就是见不得老百姓受苦受难,人民群众饥寒困苦乞讨流浪的场面,会让他流泪。

    他一边流泪,一边在“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翻船淹死者”等处重重划了横线,批示周恩来“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这个批示表达了本人对治理淮河刻不容缓的急迫心情,灾区人民的苦难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治淮会议在8月底召开,决定了“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但上、中、下游和左右岸的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党委存在着意见分歧,经过本人的批示和周恩来的协调,三省党委达成一致意见,在9月就制订出动员勘探计划,10月就开始动工。以3年为期,根除淮河水患。

    为了兴修水利、根治淮河,逃难在外的灾民纷纷返回家园,自动请缨打石做治水器材,修造船只,准备运工料、粮草。“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220万农民参加到治淮行列,90万工人、农民日夜奔走在数千里淮河的运输线上。中央从东北、华北、中南各省调运了20多亿斤的建设物资和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80多天奋战,一条长160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就高速建成了。本人欣然为治淮工程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解放前黄河、长江和淮河多次泛滥成灾,人民群众淹亡溺毙的不可胜数,流离失所的无法统计,可国民党政府一直不闻不问,麻木不仁。1938年蒋介石为阻挡日寇,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使黄河沿岸成为“人间地狱”。1946年黄河又发生大灾,灾民得不到政府的任何救济,连美国记者白修德都看不下去,到重庆质问蒋介石,蒋介石居然说河南没有灾民。

    而毛主席和党中央这样关怀治淮工程,给工地民工们注入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他们吃的是最低等的粗粮淡茶,住的是最简陋的草棚,报酬非常微薄。可他们毫不计较,几天几夜不休息,病了伤了领导不下命令都不能把他们赶出工地,许多人甚至为工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2年7月,在本人作出根治淮河批示的一周年的日子里,根治淮河的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
本人四次批示“治淮”
雄伟壮丽的淮河临淮岗工程全貌


本人曾在一年中四次批示“治淮”,并于1951年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持续降雨1个月,从6月26日到7月25日,年久失修的中、上游堤防多处溃决,地势低洼的中游地区成为一片泽国。当年全流域受灾面积4687万亩,人口1339万人。

1950年7月20日,本人看到华东防汛总指挥部关于淮河流域灾情的报告,当即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1950年8月5日,本人在一份有关淮河治水的电报上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必做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这是本人对淮河的第二次批示。

1950年8月31日,本人批示:“导淮必须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这是本人对淮河的第三次批示。从内容看,可能是在审阅水利部“导淮计划”时所作的指示。

1950年9月21日,本人最后一次有关淮河的批示:“现已九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

1951年5月15日,本人在授予治淮委员会等单位的锦旗上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CFEFFAB6_1.jpg B89A26C0_1.jpg 这枚奖章数量很少.是颁发给模范的.原光鎏金都在.金光闪闪.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65AFCAA5_1.jpg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3
屯绛“八一”水库位于县城西16公里绛河中游的河神庙乡店上村西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9375部队、0215部队和本县民工于1958年合作建筑而成的一座中型水库。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水深99米,坝长685米,坝高30米,库容量4946万立方米。
绛河八一水库.与十三陵水库章如同孪生章.看看造型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4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