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512|回复: 4

女儿的赤子之情——转女儿北大洼拆迁掠影(有删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4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按:女儿出国前,写下的文字和拍的照片:

      我們的小縣城在拆遷,規模不小。
      聽周圍人念叨拆遷念了好久,一直覺得與我無關。直到前幾天偶然路過一片拆遷區,看到拆遷標語,看到斷壁殘垣,著實有些驚心——那其中還有我家的老房子。


這片始建於一九八零年代初的社區已十分老舊,是先申請地皮、然後自己動手的“公助自建”房——每一隻檁子都是主人親手挑的。每家建筑面積一分八厘九,格局為三間六米寬正房、三間三米寬小門房加三米寬的小院子;氣暖自理,室外土廁。
一九八六年秋,我家從出租屋喬遷至此,爸媽都很滿足,深感此生足矣。而九年過后,一九九五年冬我們舉家遷出,算是這片社區中較早遷新居的。此後大部分原有住戶陸續遷出,此地居民基本更換了一批。


百分之八十的舊房已夷為平地,也有少數毫髮未損、風中獨立;也有拆房工作正在進行中。從所見情形推斷,應該先是各戶自行拆房,保留建材,剩下不要的,留給拆遷部門統一推倒清理。


我憑兒時記憶尋找我們的老房子——失去坐標令我的空間感一時錯亂,來來回回好幾趟,終於確認某間屹然獨立的公共廁所(上左)就是我小時候常去的那一個,再憑印象中家門口到廁所的距離推斷出某塊空地(上中)即為我家舊房舊址。於是忍不住矯情了一下:曾經我們的多少悲歡離合都發生在這如今已面目全非的方寸之間啊!
我家舊址旁,餘有一截屹然獨立的斷墻(上右),上書“磚還要”三字。想必是主人或其他揀拾建材餘料的人所做,提醒拆遷部門不要將之盲目推到。我覺得有趣,拍照留念。
但,回家之後,我媽憑她無可動搖的權威堅決認為那塊“磚還要”即為我家山墻的一部分,理由是那一條街只有我們一家的山墻是抹了水泥的,并且她前段時間也到拆遷現場去觀摩過。從空間距離上看,“磚還要”與空地相隔也不過兩米。那么我寧願承認是我找錯了吧!


見到的唯一一戶還有主人在的舊房。裡面似乎人不少,在熱火朝天地聊天,我從窗口走過,聽到的是:“本人在先,趙紫陽在后……”


還在的樹;不在的樹;屋檐的福字。


廢墟將變成遠方高樓的模樣。那一排樹,曾是樹林和小水溝,就在我每日上學的路旁,也是我們嬉笑玩鬧的好去處。
出沒在拆遷現場的大多是幹體力活兒的男人,以及一些閒來無事的老人,我在他們的注視下低頭走路,十分不好意思。
一輛路過的轎車停下,車主人從車窗里問:“你好,……”。呵呵,可我當時如此害羞。雖然我本就是容易害羞的人,但我更愿意認為這是——近鄉情更怯吧?


標語。“拆舊村莊,建新社區是民心所向”……
此次拆遷,我家的眾多親友中,有拆遷戶,有房地產商,有公務員。
僅就我家的舊房而言,一九八零年代算是縣城中挺好的房子了,現在看來,夸張一點說幾乎是貧民窟的級別,實在是該拆了——想必大多數居民也都這么想,誰不想住上好房子!
拆遷到底是好事啊——我們的棲身之所是越來越好了;我站在舊屋廢墟之上,努力回憶童年故地的舊模樣,再想象它的新模樣,幾乎有落淚的衝動。但什麽時候大家能高高興興和和氣氣地拆了遷了呢?
发表于 2009-9-4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重庆
呵呵。。。
发表于 2009-9-7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是哪儿转来的啊!还是繁体字呢?幸亏我还认识几个
发表于 2009-9-10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图片格式不正确。很想看到,请再上传。
 楼主| 发表于 2009-9-10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是QQ空间的,怎传啊?
4# 金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