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善必昌,其不昌乃是殃未盡,殃盡必昌
積惡必殃,其不殃乃善未盡,善盡必殃.
中国古书《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说积善行的家族必能翼庇子孙,而作恶多端的家族必然会祸延后代。先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永远在对子孙后代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留下善良的精神就为子女留下了做人的准则,留下了“福祉”的根源。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种思想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主流,是相信和肯定人性是善良的,儒家亚圣孟子就是主张“人性善”的,直到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发扬光大,提出“致良知”的观点,认为只要自省、慎独、内修、自律,就会有好的结果。这与**教的“原罪”说截然相反,**教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故要泯灭这种罪恶,要求每个人要追求“善”,但这与佛家的“慈悲心”似乎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谈到王阳明,这位伟大的心学大师,不仅对明清思想有很大影响,同时他的心学思想流传到日本,为日本“明治天皇”时期的辉煌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激励作用,他的心学思想与佛教的“禅宗”思想都是讲求从心开始,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所以只要做到心正,那么就能从根源上杜绝恶的扩展。
以下文字是摘自新浪网一位匿名作者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见解,我个人认为很有道理,故转曰。
“如果身在福中不知福,那么,体会不到就缺福;如果身在福中能知福,那么必渐开阔,真的很幸福。
人的行为表现与个人的命运有很大的关联,要有好的命运,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
一个人不要束缚自己的脚步,要走出自己的框框,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你才能合大天地,所以要知命、立命、安命、了命。安就是不变的定理,你今天把东西安在哪里,你的心就安在哪里,但是你的心不容易安,形象是变而无常,有一天会变坏,但是真理是常而不变的。所以当你跳脱、超越的时候,你才会真正的了解。为什么要了命?其实了命并不是终止,你不能把那个「了」当作终了,当成做完就算了,那就不能成圣神仙佛。既然读圣贤书就要学做圣贤事。从基本开始,循序渐进,自然就像倒吃甘蔗,渐入佳境。所以在知命、立命、安命、了命当中,你要力行,今天唯有你尽人与人之间的道理,你才能上合天心。当你把主观的立场变为客观的时候,你才知道道理事圆融的,既然道理有他的面面观,那我们的心也要真正能通道每一个地方。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果要承受,因此不需要去问什么因果,你只要心甘情愿的去承受、感恩、忏悔、惜福,那就是啦!那么你就能了坏的果而结善的果。
有所求就要付出,每个人都需要圆圆满满、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可是你要圆满、健康、平安,就得要付出。
你今天知道你自己的命运如何,就要赶快去握取你的命,一切都在你的掌中,成败都在你的手掌之中,只看你肯不肯呀!为什么还要去看手相面相?重要的是你内心的转念,一转念,当下即是天堂,当下即是你要的一切。
当你懂得珍惜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快乐,因为你身边的人都是你的助缘,你们常常都觉的仙佛如果依我的话,如果我许的愿,都会达成心愿的话,表示仙佛帮你拨转,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真正的拨转因缘是在拨什么?如果修道可以免于一切的话,那你们在修什么道?你们还是凡夫俗子、你们要经过的还是要经过,该来的还是会来,该去的也要去,或许你的心里面没有办法那么坦然的去割舍、去承受,但是你想想看,你不割舍又能如何?你不接受又能如何?
有很多事情绝望、求助无门的时候你求助上天,不要认为上天没有给你响应,其实你旁边的人都会给你响应的。
一个人如果能承当的时候,上天就能拨给你,你无怨无尤,上天才能给你更多。当你有抱怨的时候,上天如何给你这个福?想给你,你在那儿抱怨,好像送错地方,还是会改道,因为有时候不是会塞车,而是不好挡在那儿,坏的脾气挡在那儿堵住了,就改道而行。
怎样才能够平安?往外追寻,还是向内求?首先要从你的心开始平起,心平的话,你的身自然安,你没有私欲自然就心安。
你的心若不计较,对任何事情都比较能看的开。无烦无恼、快快乐乐才会平安。
自己要多多积功,积功你才能消灾,口德要守,当你批评别人,等于对自己造祸,小心啊!
你们想要求自己太狭隘的平安,倒不如给众生更多的平安,你自己才会更平安。
神明保不了你们的命,生与死都在你们的心念。为什么很多人躲不过劫数?心常存善念,自然有祥和之气,自然有圣贤襄助左右,若心存恶念、嫉妒之心、邪念,自然你的气就不祥和,所以起心动念很重要”。
希望透过以上文字能激发起国人对先人优秀思想和宝贵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