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875|回复: 5

非常意义的清末徽章:督办京畿水灾河工事宜处二等奖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1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非常意义的清末徽章:督办京畿水灾河工事宜处二等奖章 B9C854F4_6_1.jpg
珍贵的清末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章!横经5.5厘米.高近6厘米.大型章
厚重红铜制作.督办京畿水灾河工事宜处二等奖章.冯国璋发布大总统令.财政总长梁启超、和先后出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行政院院长善后处督办熊希龄督办京徽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设立京轰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

年代久远存世稀少.
19DB9CCC_2.jpg

非常意义的清末徽章:督办京畿水灾河工事宜处二等奖章
1917年7月,海河流域发生20世纪的第一场特大洪水。因受台风影响,7月20~28日,海河流域连降大雨,其中23~28日出现大范围暴雨,顺直省区(包括直隶、京兆两省区,即现在的河北、北京地区)各河因降水过多及山洪暴发,相继堤破河决,淹了一百零三县,一万九千零四十五村,受灾的百姓有六百三十五万余人,田亩二十五万余顷,“为五十年来所未有”之浩劫。直隶省会天津,因地处海河入海口,“为众水所归,几有陆沉之慨”,灾情十分严重。附图一、二所示为当时天津日租界发行的明信片,片图上的大公报社和巴昔洋行为洪水所困,一片汪洋。
北洋政府天津官方负责找人所拍摄:淹没的铁路.军警民参与抢修
督军署搭建的帐篷,以便安置灾民

难民

冯国璋特派曾任北京政府平政院长的熊希龄督办京徽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设立京轰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以下简称善后处),熊希龄任督办,作为救济这次水灾的官方机构。30日,冯国璋发布大总统令:着财政部先发努银20万元,交善后处督办熊希龄,会同直隶省长遴派廉正官绅,分赴灾区,赶办急娠。10月15日,财政部为办理天津水灾善后事宜,向四国银行团及花旗、麦加利、华比等银行借银70万两。11月22日,财政总长梁启超、善后处督办熊希龄以“多伦鄂尔及山东、山西之某地常关收人”为担保,作为直隶水灾救济借款。除官方进行的救灾外,还有民间义娠团体自发组织的义贩活动。各种义娠团体纷纷设立,它们主要集中在京、津、沪三地。上海是这次义娠活动的中心,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济生会、京直奉水灾义贩会、上海广仁善堂义贩会等组织,在这次贩灾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向社会各界开展广泛的募捐活动,并不辞辛劳,长途跋涉,深入灾区直接向灾民发放救灾物资,成为救济此次水灾的重要机构和社会力量,除北京政府及国内民间义贩团体组织的救灾外,由于在天津的各国租界受到水灾的实际影响,与其自身利益休戚相关,各国也程度不同地参与了对天津水灾的救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租界大水
熊希龄(1870-1937),号秉三,凤凰镇竿镇(今沱江镇)人。其先代世居本县水打田乡燕子岩村,以务农为业。

  祖父从戎后,始迁居入城。熊希龄幼时勤奋好学,五岁时读一本《三字经》,只三四天即能背诵。当时老师不给蒙童开讲,他却疑义很多,经常要求解答。清光绪十四年(1888),熊希龄进沅州府他父亲任所的沅水校经堂读书。一次,老师以“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为上联,令诸生答对,希龄稍一思索,即对以“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
  由于学业成绩优异,深为沅州知府朱其懿所器重,并保送至长沙湘水校经学堂肄读。希龄在此期间,留心经世之学,最喜读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并接受公羊改制说,为他后来治世立论,打下基础。
  光绪十七年(1891)应乡试,中举人,次年中贡士。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授庶吉士。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熊希龄多次上书反对,因此触怒了慈禧太后,被革职回到湖南。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长沙任时务学堂总理,提倡科学,注重时务。同时与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积极开展变法维新运动,因此受到顽固派王先谦、叶德辉等人的攻击。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本人发生,清延搜捕维本人人,时务学堂及《湘报》被迫停办,熊希龄亦受到“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惩处,从此便匿迹衡阳、沅州(芷江),闭门读书。
  其时适逢唐才常在汉口发动自立会起义失败,凡湘西参加起义的人走避到沅州的,熊希龄都秘密给予资助。后来堂禁日渐松驰,管束解除,熊希龄曾一度赴日本考察教育。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应常德知府朱懿之聘,主办常德师范讲习所、常德西路师范和常德中学。
  三十一年(1905)随端方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任参赞。次年回国,仍返湖南办学继在醴陵办瓷业学堂。宣统元年(1909)任东三省财政监理官,次年任奉天盐运使。辛亥革命后,拥戴共和,先后参加统一党、共和党,为进步党的负责人之一,曾致电袁世凯,促其转变政治态度。袁世凯窃据大总统后,熊希龄历任财政总长、热河都统、**2年(1913)8月任国务总理。他政治上,旨在贯彻资产阶级法治精神,建立“真正共和国”;在经济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财政、繁荣经济的计划和基本法令。这与袁世凯的**统治大相径庭。熊、袁之间矛盾日益尖锐。袁世凯进而精心罗织“熊希龄热河行宫盗宝案”,指使其亲信讽劝熊希龄下台,熊希龄遂于**3年(1914)2月愤而辞职,3月又被袁世凯委为参政院参政全国石油矿督办。
  **6年(1917)夏秋之际,京津一带水灾严重,灾民遍野,他负责督办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并主持募捐,救济灾民。为收养被遗弃儿童,他倡议在北京设立慈幼局。** 7年(1918),得政府同意,将香山静宜园改建为慈幼院,以收养、教育受灾的流浪贫苦儿童。他自己掌管一切院务,时间长达20年之久。他有一首诗写道:“万树桃花手自载,病中犹为看花来;儿童日与花俱长,各自拈花笑一回。”此外,他还以社会名流身份从事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担任过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等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熊由北平到上海,负责战地救护工作。上海沦陷后,欲取道香港返内地,12月5日病逝于香港,享年 67岁。遗著在解放前出版的有《香山集》两卷, 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熊希龄集》上册。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url=http://bbs.y
1917年是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的一年。南北军阀争夺地盘进行混战,造成生灵涂炭。9月,京畿一带发生特大水灾,淹没了103个县,19045个村,灾民达6351300多人,田亩损失达254800多公顷。据路透社9月25曰电:“今夏大雨频降,保定与运河问之土地几成一片泽国,近日内水势陡涨,天津岌岌可危……”10月9日《大公报》载:“此次天津水患,系由静海县运河决口,洪水滔滔,经杨柳青往河北闸铺天盖地而来,堵救不急,淹灭村庄,吞噬田野……受难灾民在岸边支搭席棚,聚众其中,或从水中扶挈老幼妇女,挟持器物往高处,衣服褴褛,多数小孩身无寸衣,赤身在水中呼唤抢救,惨不忍睹……”南北军阀争夺各自利益,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由于没有及时进行防洪抢险,致使洪水泛滥,百万黎民饥寒交迫,瘟疫流行,饿殍遍野,流离失所。此时的熊希龄刚脱离政界不久,少年时期立下的理想和眼前的灾荒,促使他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济民救亡之路。
    1917年9月,冯国璋任命熊希龄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10月4日,熊希龄发表就职通电,在北京石附马大街设立办事处。他一面派人调查灾情,劝阻灾民不要往外流落逃亡,一面派人赴各地办粮,并向当时的北京政府请求发放赈灾款项。10月8日,熊希龄向全国发出“为天津灾民请赈电”。而直隶督军曹锟对灾情视而不见。更加令人气愤的是,在天津排水工程中,他竟然为保护日本租界,不顾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将水倾注灾民的避难处,遭到熊希龄的斥责。熊希龄在致曹督军的信中说:“南马路为中国辖地,应由我筹款自筑,且南马路以西地方,同属中国土地,人民均应一律保障,不应歧视。”熊希龄不仅呼吁全社会为灾民捐款捐物,自己还身体力行,将自己家存的旧衣缝改,缝了100套棉衣捐给难民,还拿出500多元积蓄作为赈灾款。他的呼吁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据报上登载的数字统计,社会各界在10多天内捐助的棉衣裤以及旧衣裤、旧军装,共133000多套。熊希龄有位朋友叫邓人康,是前众议院议员,他从报纸上得知熊希龄募捐寒衣的消息,不顾自己卧病在床,带着家人剪改的旧衣40套,捐给水灾善后督办处。除了募捐外,熊希龄还向当时的北京政府请求赈灾款。按照他的计算,共需500万元。但当时的北京政府只拿出赈灾款50多万元,缺口很大。熊希龄无法,只得转而一面向外国银行借款,一面在社会上广泛募捐。10月15日,熊希龄向汇丰、麦加利、东方汇理、华俄道胜、华比、正金、花旗等7家银行借平银70万两,作为救济京津水灾的费用。11月22日,熊希龄又向日本兴业银行借款450万日元,以解燃眉之急。与此同时,社会各界捐款达200多万元。另外,熊希龄还与梁启超、范源濂、汪大燮等人发起水灾游艺助赈会,“征集物品,出售彩票,以所得票资尽数充赈”。熊希龄还电请各矿局捐助煤炭,大水将燃料冲刷无遗,煤炭异常缺乏。熊希龄派人采购接济,但因需量太大,一时难以供给。熊希龄请唐山煤矿局、开滦煤矿局以及临城、井陉等矿务局予以援助,得煤500多万斤。为了能让各地捐助的救灾物资迅速运往灾区,减少中途运输的费用,熊希龄向北京政府提出报告说:“当地数百万生灵存亡呼吸,嗷嗷待哺,办理赈务必须视同军事,刻不容缓,方免贻误时机。”因此要求三点:第一,各道县、各慈善团体,关于赈务事宜的所有电报,一律免费,由交通部通知就近各灾区电报局,遇到有各道县盖印的电纸,以及各慈善团体持免费执照的电报,都一律从速拍发;第二,督办处资遣难民和采办平粜粮食柴煤以及一切赈济物品的运载,各铁路都必须一律免交运费和票费,由交通部命令各路局遵照办理;第三,督办处与各院部商议有关赈务事宜的文电,均请令各院部迅速裁决,并予种种便宜,不拘常例。北京政府为社会舆论所迫,只得同意了熊希龄的三点要求。接着,熊希龄又发起了“以工代赈”以及采取种种办法保护春耕,挽救了500多万灾民的生命。
     熊希龄除了积极救济灾民外,还致力于水患的冶理。一次,为了考察洪水的走向,尽快研究出治理河道的办法,他不顾年事已高,毅然跳进了水流湍急的河中……他的风湿病发作了,只见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上掉下来,周围的人见势不妙,急将他拉上岸来。由于他经常这样冒着严寒风雪,到各地视察灾情,劳累过度,身体虚弱。医生对他说:“您安心到这里养病,等身体复原了再去救灾前线吧!”熊希龄回答说:“还有千千万万的同胞在死亡线上挣扎,我怎能安下心来养病呢!”鉴于熊希龄的功绩,当时的北京政府特授予熊希龄勋章一枚,却被他登报予以拒绝。他认为百姓仍然“困苦流亡”,自己尚且“日夜忧心,未敢自安”,怎么能沽名钓誉,心安理得地去接受什么勋章!
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熊希龄与朱庆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华**国难救济会”,于12月致电张学良、冯玉祥等将领,请缨抗日,共赴国难。次年1月10日,熊希龄应聘为“国民救国会”指导委员,他臂缠黑纱,参与集会,发表宣传抗日的演说。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事发生,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全体将士奋起抵抗。他即组织“卫国阵亡将士遗族抚育会”,处理各种善后之事。1932年2月12日,熊希龄发布《香山慈幼院通告》,开展了全院性的抗日救国总动员,表示:“国若能救,虽死亦荣,一息尚存,誓当奋斗。本院平日既以爱国主义教育诸生,值此危时,岂能坐视。故于全国人民救国总动员之前,先为本院师生救国总动员。”为此,他组织院内200人为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女性则加入红十字会救护队,在战区医院工作。1933年4月,他以北平红十字会的名义,设北平第一后方医院,救护受伤的抗战官兵,又设公墓收葬抗战时的阵亡军民。这时,日军进犯长城,我军民奋起抵抗,激战于古北口、石匣、喜峰口等地。熊希龄携长女熊芷一行,组织救护队,往长城前线救死扶伤。在战地,人们经常能够看到这位63岁的老人出没于负伤军民之中。
    1937年底,熊希龄偕夫人拟绕道广州返湘,在香港停留时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于12月时25日不治逝世。死前,还紧紧拉着夫人毛彦文的手说:“我死后,请将我的全部藏书捐给已迁到湖南的香山慈幼院……”死后遗体葬入香港万国公墓,当时的国民政府给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岁月悠悠,熊公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在人们心中树起的丰碑,连同他的光辉业绩是永远不会泯灭的。

utian.gov.cn/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26543&ptid=61860]2#[/url] 玉田的风
发表于 2009-8-11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一枚奖章。这么多故事
匿名  发表于 2011-3-27 04:07 | 来自加拿大
此奖章破损太厉害了。
我有一个很好品相的,是爷爷的,所以很想知道这个奖章来历。
 楼主| 发表于 2011-3-28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此奖章破损太厉害了。
我有一个很好品相的,是爷爷的,所以很想知道这个奖章来历。
Guest from 205.210.223.x 发表于 2011-3-27 04:07


怎么联系?留个号码.我139325722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