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819|回复: 0

[原创]为伊消得人憔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0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近几年,丰润的经济发展很快,大款和富翁层出不穷,高楼大厦一栋接着一栋的此起彼立,高级酒店、洗浴中心、商家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琳琅满目;大街上过来过往豪华轿车总是追着时髦更迭不断,靓丽的风景线一道接着一道让人目不暇接,富裕起来的丰润人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彰显着润泽大地的丰盈和富足。

   在众多的风景中,有两道与丰润的发展极不协调、极不和谐的现象:一是城区交通壅塞,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堵车已经成为让人最为头痛的事;二是书店越来越少越小,本来在天天购物西边很具规模的新华书店,不知什么原因竟然改成了手机专卖店,偌大的新华书店却要搬到地下底层去经营,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见不得天日吗?是丰润人的素质太高不用读书了吗?还是丰润人只知赚钱而放弃了书籍呢?是富翁大款多了好呢还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有学问的人多了好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闲来与几个“臭味相投”的好友聊天时,好友说:读书为了什么?千里读书为做官,做官为什么?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现在的丰润人不读书照样能升官发财,那还费那么大的劲读书做什么呢?好友的一席话让我的心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即尔又陷入了更深层次的迷惑与不解之中:难道说读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吗?不做官不发财的人就不能读书吗?好在是我们身边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回答,这个人就是《浭阳草》文集的作者施文亚先生。他的一部《浭阳草》文集的问世,给丰润“非官方”文坛飘来了一股清凉的风。一时间大家都在读,都在认真的看,我写了篇体会文章,也有人写出了书评,我很欣慰,大家都开始读书了,是件让人高兴的事。但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和作用远不在这本书本身的文字上,它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作用。

    《浭阳草》体现了一种精神。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在经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是是立志、下决心,只有爬上高楼高瞻远瞩,站的高方能看的远,才能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第二境界是描述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第三境界是说功到自然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多好啊,做学问就应这样,丰润文人施文亚就是一个为了中华国学而“消得人惟悴”的人,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更何况他现在已经无官可做了。施文亚只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他本人当过农民,做过工人,后来进入机关,文化程度不高,退休前的职务也不高,但他就是凭着自己的对中华文字的忠诚,对中华国学的挚爱,多年来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日积月累,竟然成为了丰润区的文学大家,这种精神很值得赞颂,有了这种精神,还担心在文学的道路上走不通吗?这本《浭阳草》文集体现的是一种为了做学问要甘于寂寞、甘于付出,历尽千辛万苦方能穷其意境的毅力和精神。

   《浭阳草》指明了一个走向和发展的趋势。近年来,“非官方”文化如雨后春笋般的逐渐成长壮大,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许多著名的文人和大家也纷纷加入其中,有人称之为“草根”文化,也有人讥讽其为“山寨”文化,我们尚且称之为“非官方”文化。有人说,孔子对中华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本来是在庙堂里方能学到的、本来是身居庙堂之人方能有权学习的文字引到了民间,让中华劳苦大众都能学习中华文字,所以他才能拥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就说明:中华文化本来就属于中华人民,本来就来自于民间,“草根”文化的出现,只是一种回归和返璞归真而已。文化能在民间得到发扬和光大,总比只让那些个“台上念稿子,台下玩**”、“坐上官位冠冕堂皇,离开官位男盗女娼”的贪官污吏用作为自己谋私利愚弄百姓强多了。《浭阳草》的问世,说明在润泽大地,“草根”版的文化也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正如雨后春笋般的逐步成长壮大了起来,受到广大丰润人民的喜欢、拥护和爱戴。“南无锡北丰润”,丰润自古人文昌明,文风纯正,文化底蕴丰厚,润泽大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读着圣人书走遍天下的人。所以,《浭阳草》这本书的作用,远远不止是一本文集,它所代表的,是为“非官方”、“草根”文学如何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推动的是一个谁也无法阻挡和逆转的发展趋势,掀起了新的读书创作宏扬丰润历史文化、推动丰润文化发展的高潮。

    《浭阳草》解释了一种疑惑。读书永远没有错误,人不能不读书,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放下手中的书籍。“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北宋皇帝真宗赵恒的《劝学诗》永远都没有错。古往今来,那么多的风云人物和帝王将相都到哪里去了?他们都化作一股轻烟飘向了天空,能留下来的,只有他们的思想,而能把他们的思想展示给后人的,只有书籍。不管在什么时代,读书是个永恒的主题。有的人读书只是急功近利,用到什么读什么,从不系统的读;有的人读书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那就是升官发财;有的人读书纯属于一种摆设,做给人看,别看柜子里的书一排排一列列,只要你随便拿出一本看看,十年前买来时什么样,十后还那样,因为他从没有翻动过;有的人在人前读的书是光明正大,而在人后读的书却是低级肮脏;有的人干脆不读书,一心只为赚钱,因为许多的人从没有读过书,却拥有很多的钱,读书有什么用?所以,有的人竟然说:我穷的哟只剩下钱了。是啊,人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知识,可不光剩下躯壳了吗?而这本《浭阳草》却是直面回答了这一问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许这本书没有鸿篇巨著那么多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权威人物那样的指点江山,但写的却都是作者数十年的人生感悟,是作者对人性探索的真情,是对世事洞明后的结论;也许这本书不象歌星、明星传记那么吸引读者,但它展示的却是那个曾经的年代鲜活的人性,有的人被那个时代扭曲了,有的人迷失了,有的人醒悟了,让后人永远记住那个疯狂的时代,那些难忘的岁月;也许这本书不会经过权威部门强制发行,但它却在爱好文学的丰润人中扎下了根,树起了一个标杆。

   《浭阳草》蕴涵着丰富的浓浓的丰润乡土风情。这本书写的都是丰润的人和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润泽大地山川秀美丰田沃土,蕴涵着靓丽多姿的乡土文化和独特的风土民情。丰润是个乡土气息浓厚的冀东名镇,然而,有的人却没有用正眼看到过这些原本美丽自然的文化,认为这地方是个小地方,人物都是些小人物,这来源于现实原则与审美原则的不一致。当然这也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阳春白雪固然值得赞颂,但下里巴人却有着它独特的自然美,现在我们很多文人只把心思放在“钱”上,眼睛盯着“明星”、“大腕”、“大款”服务,一生“为钱而写”、“为钱而疯狂”,但却忘记了文人最基本的使命,对那些苍生的最基本的生活权利问题、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对那些贫困群体、弱势群体、生活无依靠群体、连义务教育都不能完成的人从没有引起关注,难道说,我们的乡土文学真的走到尽头了吗?我们的乡间文学真的没有写头了吗?我们那些憨厚质朴的父老乡亲真的不美吗?不是的,在他们身上值得落笔的地方仍然有很多,是我们的文人们把自己的衣食父母忘记了。但丰润人施文亚却利用《浭阳草》这本文集再现了乡土文学的美,再现了乡间人物的风采,这也为丰润的文人闯了一条新的路子:不要天天抱怨文学之路难走,不要抱怨自己的作品总是无人问津,更不要总是说天下文人不识字。如果你也走入民间,从社会最底层挖掘出自然纯朴的美,我相信,你也会写出唯美的作品来。润泽大地素材众多,就看你能不能伏下身子去找,用心思去想。

    《浭阳草》体现了一种浓浓热爱家乡的情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荣誉感,能有集体荣誉感吗?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爱,能爱自己的祖国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都自己顾自己的象散沙一样,能走向强盛吗?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是不用回答的,在时下的生活中,丰润人骂丰润的不在少数,有的丰润人稍有不如意,便把丰润说的一无是处,为什么呢?丰润真的那么糟糕吗?作为丰润人,丰润真的不好,我们应当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把它建设好才是的啊,丰润好了,大家要好好维护才是的,再怎么也不能坐在那里红口牙的指天骂地,连自己生活的故乡都骂吧?但这本《浭阳草》却对丰润有着深厚的情义,一篇《还乡河随想曲》把对母亲河的全部爱恋,化作一曲激越而优美的乐曲和一川蓝色的爱。“天上有银河,地上有黄河,丰润有还乡河!她把丰润的天染得更蓝;她让丰润的地更绿;她使丰润人更美。”他的把自己比做是润泽大地最常见最普通最不为人们注意最不显眼的“浭阳草”,然而,它却却扎根于浭阳的沃土和血地上,吸取着这里的人文营养,春萌发,夏繁茂,秋结实。始终离不开脚下的土地。是啊,闲时常听到有人说:丰润就这么大块地方,有什么可写的?但就是在这块土地,施文亚的《浭阳草》与作家张金池的《岁丰月润》、《陆家桥的腊月》、诗人杨雨润的《雨润吟草》一样,用文字讴歌丰润、赞美故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润文学。还有比丰润人写丰润还好的吗?

    有时我总在问自己:世界是什么?我想世界应当是自然与生灵的和谐相处。三十多年前那场毁灭性大地震之后,为了丰润的建设和发展,那么多外地人还都把自己的青春和事业无私的奉献给这片沃土,还有的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丰润人,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为了他的建设和发展又有什么理由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