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武术仍需要传媒的支持
近年来,被媒体冷落了很长一段时日的中国武术,眼下又重新回到了媒体的视野。并且因为媒体的介入,中国武术又重新回到了大众关注的话语语境中。从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成为品牌栏目,到“武林大会”成为CCTV----5的主打栏目,以及后来黑龙江电视台的“龙虎堂”,如今内蒙古电视台的“英雄榜”,《中国体育报》每周一版的武术专刊,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民众对中国武术的另一种关注。这是媒体的力量,是媒体时代的价值。但当下,武术人以及关心武术的受众者,却从中国武术的本身出发,对于这些栏目评价出现了褒贬不一的声音。更有甚者对这些栏目的内容提出了“尖刻”的批评,甚至是“诋毁式”的“谩骂”和“攻击”。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妄加做出孰对孰错的判断,更不能否定电视媒体在中国武术失语的困境中所做出的贡献。因为,今天的争论正是由于它在媒体的不断出现,才引发人们关注的结果。因为,被遗忘的文化往往是没有人关注的。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应该感谢媒体,感谢电视。
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让身处草根阶层的人乃至文化形态都看到了春天的生机。当然这种生机也降临到同样草根的“中国武术”的面前。没有李连杰,就没有今天享誉世界的少林寺;当然没有《少林寺》,更没有李连杰风靡好莱坞的今天。这是八十年代末那个奇迹的印证。在后人看来,火爆的不仅是李连杰、少林寺,中国武术也借助影视传媒产生了风靡全球的影响。
如果说《少林寺》等系列影片是中国武术以影视艺术方式的宣传,那么现如今的“武林大会”、“武林风”……,则是把中国武术以写实的立场去力求“还原真实武林,传播功夫精髓”。从传播学角度来评价,高收视率已经说明了传媒的成功价值。《李小龙传奇》能影响无数少儿的心灵,“武林大会”、“武林风”又何尝不是?当然,针对当下“武林大会”、“武林风”,很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甚至是措辞严厉的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则是大众的权利,但从中国武术的宏观发展来看,中国武术需要传媒是无可厚非的。试想一下,在传媒不关注中国武术时,我们的武术、我们的武术人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武林大会”、“武林风”是传媒关注中国武术的标志,是传媒试图解读中国武术的开端。
中国武术的发展一直都在问题丛生的困扰中艰难前行。武术创新问题、武术教育问题乃至武术的文化自觉,等等这些已经让中国武术变得很脆弱。当下的中国武术更需要大众的呵护和关注。传媒是一块阵地,是一块有着丰富受众资源的领土,诸多草根文化形态都有自己的传媒领地,如戏曲、舞蹈、古玩收藏等,中国武术同样需要借助传媒来宣传自己。他们是一个平台,一块阵地,一个可以让武术说话的地域。在这片领地上我们可以像品味“百家讲坛”一样,品味个中的坛坛美酒。试想诸多拳种在全国观众面前的一次次巡演,一次次媒体的文化宣传,比《中国武术史》等书籍的枯燥介绍应该强势的多。这应该归功于电视媒体对中国武术的积极作用。
的确,今天的电视传媒有着自己的议程设置,有着自己的运作模式和目标追求。所以,在电视人的眼里,也许武术只是他们选择的一种文化内容而已。我们不必为此抱怨,因为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如果没有俗劣的起步,也许就永远不会有未来的精品。媒体需要过程,媒体人也需要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的行进中,媒体更需要我们的关怀和支持,也许我们善意的批评会加快媒体对中国武术传播的进程,反之,媒体的热情就会被那些“尖刻”的批评和“诋毁式”的“谩骂”和“攻击”冰冷化。
美国NBA也不是一步登天,它成为世界体育的电视媒体精品,也经过了几十年。中国武术被媒体关注,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关注,应该说才几年。它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呵护,而不是打压和指责。因为,对于媒体来讲中国武术的价值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丰厚,但一个不可否定的结论却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中国武术的发展非常需要媒体。
以武载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