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4-18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大寨近况续:
“在大寨,只要你愿意干活,就有营生,就有钱赚。”大寨村民都这么说。
今天的大寨,单一的农业经济已经成为过去。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大寨先后拥有了煤矿、水泥、运输、饮品、制衣等诸多行业的企业,同时,以虎头山森林公园为主要标志的大寨生态园区也建立起来了。随着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已降至15%。昔日种田的农民,多数转化为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
不仅如此,“大寨”两个字已经成为了商业品牌。“我身上穿的就是大寨牌衬衫。”一位昔阳人指着自己身上雪白的衬衫,言语中透着几分自豪。挂着“大寨”牌子的商品如今已有30多种,其影响力并不亚于当年作为乡村样板的时代———“大寨”核桃露、“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金鹿酒等产品纷纷走出村子,行销省内外。据统计,2004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1.1亿元,人均收入5000元,经济收入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500多倍。在大寨的经济总收入中,9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其中工业收入占56%,流通服务业占40%。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道霞认为:“大寨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村级单位,其村级经济实力已经基本赶上东部地区的发达村,尽管技术水平方面还存在差距。”
■虎头山变成旅游景观
说起大寨,不能不提虎头山。1900亩山地上,如今种植了46个树种、30余万株树木,其间兼有10余处人文景观,年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当年“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虎头山,如今被层层松柏染绿了;装点气派的大寨文化广场,掩映在林海碧涛之中;团结沟水塘里,游人泛着小舟;展示大寨创业历史的大寨展览馆,则向游人诉说着这片土地几十年的变迁……2004年,大寨的旅游收入达968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9.8%。
游人蜂拥而来,多数是想对大寨的变化一探究竟。“我就是想看看今天的大寨是什么样子。”一位游客对记者说。
著名的老劳模宋立英,如今在自家院里开起了旅游纪念品商店。大寨虎、虎头枕等旅游纪念品,带给了大寨人不菲的收入。据了解,目前大寨村从事旅游业的人家占1/3。
住窑洞,吃农家饭,睡炕头……在城里待惯了的人们,不仅乐意回味这一昔日名村的变化和成长,也能在这里享受新型的“农家乐”。排排依山而建的阶梯状窑洞民居,挂起了“大寨人家”、“窑洞饭店”等招牌。客房洁净,被褥整齐。“住一晚50元。”一家窑洞旅店的老板娘告诉记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