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行云南,还没出发便有了一品正宗过桥米线的想法。
从昆明机场附近入住酒店,晚餐居然就有米线!瓷实的一大碗,忙不迭吞下一大口,却极失望,和老家门口的小店铺肉丝面比起来味道有区别,因为还赶不上肉丝面的好吃,就有人说了,在昆明要吃米线,还要正宗的过桥米线才好吃。
说起过桥米线,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过桥米线最初起源于滇南的蒙自县城。相传在城外有一个南湖(现在犹存),湖水清澈如碧,湖畔垂柳成行。湖心有个小岛,岛上不仅有亭台楼阁,而且翠竹成林,古木参天,景色优美幽静,空气清新宜人,是附近学子们攻读诗书的好地方,有个书生到湖心的小岛去读书备考,但因为埋头用功,常常忘记吃妻子送去的饭菜,等到吃的时候往往又凉了。由于饮食不正常,天长日久,身体日见消瘦,贤妻十分心疼。有一次,妻子杀了一只肥母鸡,用砂锅熬好后送去,很长时间仍角温热,便用当地人喜欢吃的米线和其他佐料放入,味道很鲜美,书生也喜欢吃,贤惠的妻子就常常仿此做好送去。后来,书生金榜题名,但他念念不望妻子的盛情,戏说是吃了妻子送的鸡汤米线才考中的。因为他妻子送米线到岛上要经过一道曲径小桥,书生便把这种做法的米线叫做"过桥米线",此事一时传为美谈。人们纷纷仿照书生妻的做法吃米线,过桥米线从此流传开来。经过后人的加工改进,过桥米线越做越好,越传越远。
过桥米线的做法比较简单,首先烹制鲜汤。
1.排骨、鲜鸡、鲜鸭洗净,斩成大块,分别放入沸水,滚去血沫,捞出冲洗干净。
2.和拍散的姜块、云南火腿一同放入高压锅(或大砂锅),加入约为固体材料4-5倍的水。先大火烧开,再转为小火,煨制60分钟以上。
3.调入盐,最后成品浓汤应该是浓浓白白的汤汁表面飘着一层明油。
接着是米线制作,米线有两法:其一,取大米发酵后磨制而成,俗称“酸浆米线”,其工艺复杂,生产费时,然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清香,为传统制法。其二,取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在机器中挤压,靠摩擦的热度使其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其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但香不及酸浆米线,食用前米线用沸水煮过捞出备用。
然后制作佐料,鸡脯肉片 、猪肚头、猪腰子片、乌鱼肉、水发鱿鱼片、油发鱼肚、火腿、香菜、葱头、净鸡块各20克 ,水发豆皮、白菜心、碗豆尖、葱、豆芽菜、蘑菇各50克备用。
最后是过桥米线的吃法了:由汤、米线、佐料三部分组成。吃时用大磁碗一只,先放熟鸡油、味精、胡椒面,然后将熬出的汤舀入碗内端上桌备用。此时滚汤被厚厚的一层油盖住不冒气,但食客千万不可先喝汤,以免烫伤。要先把鸽鸡蛋磕入碗内,接着把生鱼片、生肉片、鸡肉、猪肝、腰花、鱿鱼、海参、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并有筷子轻轻拨动,好让生肉烫熟可以盖上盘子放几分钟。然后放入香脆、叉烧等熟肉,再加入豌豆类、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线,最后加入酱油、辣子油再吃。
这天晚上到了昆明最有名的一家过桥米线店来吃,本来店里的阿诗玛会帮忙来做,兴致中干脆自己动手,按照程序做好之后大碗的米线入怀,再想吃,确困难了,一是各种面和作料都吃光了,再有就是肚子估计也放不下哪怕是汤汁之类的任何东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