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3391|回复: 9

徒步唐胥铁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5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北京

开滦日报记者  郑国双 韩立军

    8月30日上午八点,本报记者从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的起点——唐山矿1号井出发,踏上了徒步行走观察唐胥铁路的行程。
1.jpg

        那只白腹黑背蓝翅的花喜鹊飞了过来,倏地一下落在铁轨上。这只活泼的鸟儿显得气定神闲,也许它早已习惯了自从“压煤改线”后,唐胥铁路沉寂下来的环境。
        这只鸟儿出现在记者镜头中的时间是2008年8月30日上午,本报记者徒步行走唐胥铁路的途中。
这是一个多云的日子。在夏末,能在这样的天气中徒步行走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对我们来说还是值得庆幸。由于不时停下来拍摄采访,史料上记载16.04华里、实际也不足十公里的路途,我们整整走了五个小时,下午一点才走出丰南胥各庄车站。
        在行走过程中,虽然没有邂逅与铁路相关的历史遗迹,但在与铁路员工和铁路两侧老百姓的交谈中,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都知道这条铁路年代久远、地位重要。唐胥铁路虽然早已改变了当初的模样,但它辉煌的历史除了留在档案中,也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流传在民间。




上午8:00 唐山矿1号井,唐胥铁路的起点。
“唐山矿的煤井在设计、建筑和材料方面,可以和英国以及其它地方最好煤矿媲美”
——1881年,唐山矿建成不久,前来参观的欧美煤矿专家的评价
0 004.jpg
唐胥路的起点……唐山矿




开滦唐山矿一号井井架高高耸立在记者面前,它离我们是如此之近,以至于仰视才能看清全貌。
天轮旋转,这眼历经130年沧桑的矿井,至今仍然正常使用。但它的面貌早已改变,甚至我们已想象不出当年它木头井架的容颜。

熟知开滦矿史的人告诉我们,1号井的井架已经更换了多次,矿井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许多,“只有那个井眼的位置,没有丝毫改动。”
与1号井相连,就是那条著名的唐胥铁路。铁路从这里向南延伸,而有人认为1号井井口位置,就是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的起点。
沿着铁路行走。纵横交错的铁轨,闪着红蓝荧光的信号灯,所有的一切都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样子,我们已很难寻到一丝历史的遗迹。
一辆被废弃的蒸汽机车停在支线上,黑色的车身开始锈蚀。这个历经沧桑的庞然大物,今后很有可能成为开滦矿山公园中的一道风景而迎接观众好奇的目光。它的旁边,橘红色的内燃机车依然繁忙。
曾经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唐山机车车辆厂,现在已经生产出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如果用动车组跑完唐胥铁路这段9公里的路程,时间用不了两分钟。



上午8:12
唐山矿运输车场内,双桥里铁路桥上
“矿场至胥各庄已修成一条单轨的铁路,约长6.5英里。轨系钢轨,在矿场中已制成一个火车头,如果中国人不加反对,即可使用。目前拟先用马在轨上拉车。”
——1880年,英国驻天津领事馆根据唐胥铁路总工程师金达密报情况整理的商务年报节录



一只喜鹊落在远处铁轨上,“喳喳”地叫着。再远处,一位身穿橘红色马甲的铁路工人在查验铁路。



透过双桥里铁路桥上的护栏向下看,公路南侧是一排用作商店的平房,人来人往。北面,是开滦的家属住宅区。
铁路桥东,有一些红砖砌成的简易房。
记者脚下的铁轨表面,被火车长期碾压,闪闪发光。旁边地下裂缝处,有大青石条砌碹的痕迹。矿区内的铁路线,与目前标准铁路相比,略显陈旧:铁轨下面的枕木仍然有多处是木质的,那些黑黑的被泡过油的沉重枕木上面,薄薄的铁板抵住铁轨,一枚道钉穿过铁板钉入枕木固定住铁轨,另一枚道钉在枕木上用来固定铁板。
19.jpg
脚踩在厚实的枕木上,从那些钉进枕木的一颗颗道钉上,还能依稀想象出当年铁路的影子,因为它将原来固定铁轨的工艺完整保留了下来。
唐胥铁路建成伊始,虽然金达等人秘密建成了“龙号机车”,但当年首先在这条铁路上运行的,却是用骡马拉动的煤车。我们已很难想象用骡马拉着铁皮车箱行进的场面,从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当年中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艰辛程度。
保守势力对铁路的阻碍并没长久。仅仅在一年后的1882年6月,朝廷一批官员在乘坐机车体验后,不再非议。1883年,当年的开平矿务局又从英国进口了两台小型蒸汽机车,在唐胥铁路上开始了客运。史料记载,当时“每天行驶6个来回,仅客票收入即可满足铁路的日常费用支出。” 6.jpg



上午8:22 唐山矿内铁路与七滦铁路交汇处,前面不远处就是唐山南站

“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

——摘自李鸿章1874年上奏清廷的《筹议海防折》
4.jpg


青草几乎淹没了整条铁路。青草中间,两条铁轨如手臂般伸向前方的信号灯。
唐山南站的铁路员工正在这条路段上拔草,车站里的一位工作人员看到手持相机的记者,走过来询问。他说,以前方的信号灯为界,外面已不属于开滦的管辖范围。
这位工作人员了解记者徒步行走唐胥铁路的目的后说,这条铁路经历过多年变迁和修整,尤其是经过唐山大地震,已经完全变样儿了,“现在这条线上,什么古迹都没有留下……”他说,如果要找老建筑,可能只有车站里面的那个天桥算最老的了。
南站陈旧的站台上,冷冷清清。
天桥许多地方已经生锈,车站里的一位老工人指着他说,当年唐山大地震,其它的建筑物全部平了。只有这个天桥还站着,“我上班已经三十多年了,上班时这座天桥就这样,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化,大概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建造的,几乎没动,应该算个老建筑了!”
1994年,由于原京山线“压煤改线”,除了通勤车外,唐胥铁路上已不再通行客车。唐山客运站也迁到了西郊,这里改称唐山南站。没有了旅客,货运任务也减少了许多。

“现在我们这条线不叫京山线了,叫七滦线,就是从丰南区的七道桥至滦县。”
唐山南站人来人往的热闹场面不复存在,那个老天桥也渐渐冷清下来,除了铁路员工,已很少有人上去行走。
其实,现在这个车站的位置,也不是唐胥铁路上最初建的唐山火车站。
据1992年李光瑞、任荣会主编的《开滦文史专辑》介绍,最早的唐山火车站的原址,是在现在的建国路天桥东二三百米处。
这里的枕木已经由钢筋水泥代替了原木,弹簧钢压住钢轨外延,被大大的螺丝旋紧。
18.jpg


……
......
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9-5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
上午8:52
老机车车辆厂道口

“三年来延订洋匠工司,及买地亩,并筑路挑河经费,共用成本七十余万两”
—— 1881年,唐廷枢向李鸿章的报告


17.jpg



内燃机车拉着长长的一列煤车刚刚驶过,行人忙着穿过这个路口。

没有过街天桥,每次列车运行到这里,道口值班人员都要把路口两边的安全门关上,行人在铁路两侧等待,“有时错车,这个安全门关四十多分钟,因为绕行这个道口很远,会有很多人等在两侧。”
过了人行路口,前面轨道旁边荒草渐密,有的地方已有一人多高。
铁路两侧一二十米的范围内被长长的铸铁栏杆护住,栏杆外面是一座破损倾斜的碉堡,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留下的建筑。
5.jpg

1886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 “开平铁路公司”成立, 这是中国自办的第一个铁路公司。公司招集商股25万两白银,并以10万两白银收买了开平矿务局的唐胥铁路和修理厂,开始独立经营铁路业务,而那个修理厂就是后来的唐山机车车辆厂。
1887年,唐胥铁路通至芦台,1888年通至天津,李鸿章亲自巡视并主持通车仪式。路方特备花车一辆供来宾乘用。
1894年天津至山海关通车,铁路快速向前延伸。而这段唐胥铁路,上行下行两条铁路线,位置基本未动。
唐胥铁路渐渐老去,但它却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变迁。1976年7月28日凌晨,整座城市被大地震抹平,唐胥铁路扭曲变形。
三十二年后的今天,铁路旁边,一个由花岗岩铺设的巨大广场即将竣工。地震纪念墙在远处已经初具规模,墙上铭刻着二十多万地震罹难者的名字。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的地震遗址就在那座残破的碉堡后面,那些倾斜破损的水泥骨架,为我们这座城市保存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上午10:02
大南湖塌陷区,无人值守道口
11.jpg


“天下各矿盛衰,先间煤铁石质之高低,次审出数之多寡,三审工料是否便利,四计转运是否艰辛,有一不全,均费筹划。……欲使开平之煤大行,以夺洋煤之利及体恤职局…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
——1877年9月,唐廷枢第一次向李鸿章禀报开平考察情况

    9.jpg
铁路的右侧是唐山矿风井井架。前面,一位巡道工不时躬身,用他的长尺量铁路轨距。1435毫米,唐胥铁路筑路之初便用了这个国际标准轨距。
这位道工师傅可能非常了解这个数字,但他不知道,为了这条准轨铁路,当年修筑这条铁路的英籍工程师金达曾说服唐廷枢采用这个标准轨距——1435毫米。而这个间距,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不了解这些故事,并不影响巡道工的工作。他每天在这条铁路上走两个来回,大概有十五六公里。巡道工说,因为铁路改线,现在每天从这条铁路上通过的列车已经不多,速度也不快。由于这个路段属于采煤塌陷区,铁轨慢慢下沉,所以要随时维修并垫地基。
不远处,道边有一个“鸣”字铁路牌。据巡道工介绍,因为塌陷严重,这一段铁路路基最多的地方被垫起了六米多高。而这个两米多高的“鸣”字牌大部分已被土石掩埋。
7.jpg
这里铁路两侧并没有护栏,而在铁路两侧,一个超大型公园正在建设中。放眼望去,铁路两边已经形成了天然绿色屏障。
在铁路旁边劈柴的一位老人,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家住在铁路南面的村子里。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在这条铁路边玩耍,“这铁路和几十年前一样,没大变化,只是铁路两边变化很大……”
沿着铁路走过去,铁路两边出现了村庄,村民的院子与铁路距离很近。
两条铁轨平行伸向远方,在记者的视线中交汇成一个点。

中午12:15 胥各庄车站


“锅炉从一台轻型卷扬机拆下的,车架是用竖井井架的槽铁制成的,车轮则是用推煤小车的轮子改造,车身全长18.8英尺,牵引力100多吨,时速60里,全部造价只用鹰洋520元。”
——金达日记中有关“龙号机车”的记载
10.jpg





载着铁板的重型大货车从胥各庄平交道口穿过,它们带着黄色灰尘,低沉的声音传出很远。
尘土飞扬后面的铁路边,大煤堆时隐时现,高过道口值班房许多。
记者穿过尘雾前行。一块黄色的铁路标志,几乎与居民的低矮院墙贴上,居民出门几步就上了铁路。记者与一个中年妇女随意交谈,她随口的一句话让记者吃惊不小:“唐胥铁路嘛,早就有了,是中国最老的铁路了……”
这里没有道口,来往的居民在铁路上把自行车搬过来搬过去。有人甚至坐在铁轨上乘凉,在枕木上散步。
63岁的罗师傅不时弯下腰,在路基的石子中间捡起一两块煤炭,端在手上。罗师傅出生在铁道边的村子里,“除了信号灯,我看不出有什么改变……”罗师傅说他小时候见到的信号灯,只是一个长条形的标志。火车一过来,那个长条便向下折,大人们就会招呼小孩子说,信号旗掉了,火车过来了。
年轻的时候,罗师傅还当过村里的护路队员,“过年过节为防止坏人破坏,村里抽调可靠的青年保护铁路,那个时候的人责任心特别强……”
眼前就是胥各庄车站。

15.jpg

据记载,在修建唐胥铁路的同时,胥各庄铁路修理厂同时建成。修理厂工人根据工程师金达的设计图纸,利用废旧物料制造出了一台蒸汽小火车头。
在胥各庄车站内,我们又见到了木头枕木的路基,这条路基只作为一个备用线而存在,上面停放着一辆大煤车。由于常年堆煤,枕木已经有些朽烂,记者踩在这些枕木上,回想着在铁路建成之初,一辆辆小型煤车由骡马拉着,从唐山矿1号井一步步走到这里,然后,再转运到煤河的船上,那也应该是一个壮观场面吧!

13.jpg

车站的房子粉刷一新,有的还安装上玻璃钢门窗。在小站背后,一座二十多层的商住楼拔地而起。在这座高楼的脚下,胥各庄车站显得更加矮小。但这座小站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却具有深远的纪念意义。
火车不紧不慢地行进。胥各庄,这个当年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拥有五十多万人口的丰南区行政中心。
1886年11月,唐胥铁路由胥各庄向西筑路,延伸45公里至芦台。
1888年8月,唐胥铁路延至天津。
1890年,唐胥铁路向东延至古冶。此后,以这条铁路为基础,逐步向东西延长,西面到了北京,东面一直延伸到沈阳,形成了京奉铁路。
期间,开平铁路公司改组为中国铁路公司,开平矿务局加入股份。
铁轨继续向前延伸,在记者的视线中交汇成遥远的一个点。
12.jpg

   
(本文所引历史资料摘自开滦史志办公室编辑的《开滦文史专辑》一书)
..
发表于 2008-9-5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就看到一张图片
发表于 2008-9-5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多图片看不到[em104]
发表于 2008-9-5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很好的史料,就是个别图片打不开,建议楼主编辑一下
发表于 2008-9-5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em26] 喜欢行走四方的感觉,唐山南站、蒸汽火车、木枕。。。都是曾经那么熟悉,图文让我回忆,8错
发表于 2008-9-5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下载下来再编辑  转帖有限制
 楼主| 发表于 2008-9-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原帖由 寒雨 于 2008-9-5 10:45 发表
下载下来再编辑  转帖有限制

.
不好意思,想省点事,从我的空间直接剪切过来,最后倒费事儿了。.
另外,向寒雨先生请教:加的那个标示做好后,用魔术手做出水印,为什么底色那么杂乱?有没有办法把白底色除掉?
发表于 2008-9-5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纪实啊!
发表于 2008-9-5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em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