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8:52
老机车车辆厂道口
“三年来延订洋匠工司,及买地亩,并筑路挑河经费,共用成本七十余万两” —— 1881年,唐廷枢向李鸿章的报告
内燃机车拉着长长的一列煤车刚刚驶过,行人忙着穿过这个路口。
没有过街天桥,每次列车运行到这里,道口值班人员都要把路口两边的安全门关上,行人在铁路两侧等待,“有时错车,这个安全门关四十多分钟,因为绕行这个道口很远,会有很多人等在两侧。” 过了人行路口,前面轨道旁边荒草渐密,有的地方已有一人多高。 铁路两侧一二十米的范围内被长长的铸铁栏杆护住,栏杆外面是一座破损倾斜的碉堡,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留下的建筑。
1886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 “开平铁路公司”成立, 这是中国自办的第一个铁路公司。公司招集商股25万两白银,并以10万两白银收买了开平矿务局的唐胥铁路和修理厂,开始独立经营铁路业务,而那个修理厂就是后来的唐山机车车辆厂。 1887年,唐胥铁路通至芦台,1888年通至天津,李鸿章亲自巡视并主持通车仪式。路方特备花车一辆供来宾乘用。 1894年天津至山海关通车,铁路快速向前延伸。而这段唐胥铁路,上行下行两条铁路线,位置基本未动。 唐胥铁路渐渐老去,但它却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变迁。1976年7月28日凌晨,整座城市被大地震抹平,唐胥铁路扭曲变形。 三十二年后的今天,铁路旁边,一个由花岗岩铺设的巨大广场即将竣工。地震纪念墙在远处已经初具规模,墙上铭刻着二十多万地震罹难者的名字。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的地震遗址就在那座残破的碉堡后面,那些倾斜破损的水泥骨架,为我们这座城市保存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上午10:02
大南湖塌陷区,无人值守道口
“天下各矿盛衰,先间煤铁石质之高低,次审出数之多寡,三审工料是否便利,四计转运是否艰辛,有一不全,均费筹划。……欲使开平之煤大行,以夺洋煤之利及体恤职局…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 ——1877年9月,唐廷枢第一次向李鸿章禀报开平考察情况
铁路的右侧是唐山矿风井井架。前面,一位巡道工不时躬身,用他的长尺量铁路轨距。1435毫米,唐胥铁路筑路之初便用了这个国际标准轨距。 这位巡道工师傅可能非常了解这个数字,但他不知道,为了这条准轨铁路,当年修筑这条铁路的英籍工程师金达曾说服唐廷枢采用这个标准轨距——1435毫米。而这个间距,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不了解这些故事,并不影响巡道工的工作。他每天在这条铁路上走两个来回,大概有十五六公里。巡道工说,因为铁路改线,现在每天从这条铁路上通过的列车已经不多,速度也不快。由于这个路段属于采煤塌陷区,铁轨慢慢下沉,所以要随时维修并垫地基。 不远处,道边有一个“鸣”字铁路牌。据巡道工介绍,因为塌陷严重,这一段铁路路基最多的地方被垫起了六米多高。而这个两米多高的“鸣”字牌大部分已被土石掩埋。 这里铁路两侧并没有护栏,而在铁路两侧,一个超大型公园正在建设中。放眼望去,铁路两边已经形成了天然绿色屏障。 在铁路旁边劈柴的一位老人,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家住在铁路南面的村子里。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在这条铁路边玩耍,“这铁路和几十年前一样,没大变化,只是铁路两边变化很大……” 沿着铁路走过去,铁路两边出现了村庄,村民的院子与铁路距离很近。 两条铁轨平行伸向远方,在记者的视线中交汇成一个点。
中午12:15 胥各庄车站
“锅炉从一台轻型卷扬机拆下的,车架是用竖井井架的槽铁制成的,车轮则是用推煤小车的轮子改造,车身全长18.8英尺,牵引力100多吨,时速60里,全部造价只用鹰洋520元。” ——金达日记中有关“龙号机车”的记载
载着铁板的重型大货车从胥各庄平交道口穿过,它们带着黄色灰尘,低沉的声音传出很远。 尘土飞扬后面的铁路边,大煤堆时隐时现,高过道口值班房许多。 记者穿过尘雾前行。一块黄色的铁路标志,几乎与居民的低矮院墙贴上,居民出门几步就上了铁路。记者与一个中年妇女随意交谈,她随口的一句话让记者吃惊不小:“唐胥铁路嘛,早就有了,是中国最老的铁路了……” 这里没有道口,来往的居民在铁路上把自行车搬过来搬过去。有人甚至坐在铁轨上乘凉,在枕木上散步。 63岁的罗师傅不时弯下腰,在路基的石子中间捡起一两块煤炭,端在手上。罗师傅出生在铁道边的村子里,“除了信号灯,我看不出有什么改变……”罗师傅说他小时候见到的信号灯,只是一个长条形的标志。火车一过来,那个长条便向下折,大人们就会招呼小孩子说,信号旗掉了,火车过来了。 年轻的时候,罗师傅还当过村里的护路队员,“过年过节为防止坏人破坏,村里抽调可靠的青年保护铁路,那个时候的人责任心特别强……” 眼前就是胥各庄车站。
据记载,在修建唐胥铁路的同时,胥各庄铁路修理厂同时建成。修理厂工人根据工程师金达的设计图纸,利用废旧物料制造出了一台蒸汽小火车头。 在胥各庄车站内,我们又见到了木头枕木的路基,这条路基只作为一个备用线而存在,上面停放着一辆大煤车。由于常年堆煤,枕木已经有些朽烂,记者踩在这些枕木上,回想着在铁路建成之初,一辆辆小型煤车由骡马拉着,从唐山矿1号井一步步走到这里,然后,再转运到煤河的船上,那也应该是一个壮观场面吧!
车站的房子粉刷一新,有的还安装上玻璃钢门窗。在小站背后,一座二十多层的商住楼拔地而起。在这座高楼的脚下,胥各庄车站显得更加矮小。但这座小站在我国铁路发展史上,却具有深远的纪念意义。 火车不紧不慢地行进。胥各庄,这个当年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拥有五十多万人口的丰南区行政中心。 1886年11月,唐胥铁路由胥各庄向西筑路,延伸45公里至芦台。 1888年8月,唐胥铁路延至天津。 1890年,唐胥铁路向东延至古冶。此后,以这条铁路为基础,逐步向东西延长,西面到了北京,东面一直延伸到沈阳,形成了京奉铁路。 期间,开平铁路公司改组为中国铁路公司,开平矿务局加入股份。 铁轨继续向前延伸,在记者的视线中交汇成遥远的一个点。
(本文所引历史资料摘自开滦史志办公室编辑的《开滦文史专辑》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