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729|回复: 9

魅力泸沽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6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两年前拍的[em110]...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DSCF2909.JPG
DSCF2956.JPG
DSCF2957.JPG
DSCF2960.JPG
DSCF2964.JPG
0.JPG
发表于 2008-4-6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抢沙发慢慢欣赏[em46]
发表于 2008-4-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坐着板凳也看不够呀![em117] [em117]
发表于 2008-4-7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有魅力...
发表于 2008-4-7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em37] ,最喜欢第一张
发表于 2008-4-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神秘的泸沽湖   还有吗   多发点啊
发表于 2008-4-7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据说是杨二车娜姆的故乡?
 楼主| 发表于 2008-4-7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em110]
照片拍了很多,有的拿不出手了,晚上回家我再看看。
先把我的泸沽湖游记送上,可以帮助各位老师了解一下那里的风情,那是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1992年,高原明珠泸沽湖开始正式接待国内外游客,东方古老神秘的“女儿国”轻启面纱,便以其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名扬天下。来之前,耳闻许多女儿国“走婚”的风情。世界各国民间传说中的女儿国,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这一族了。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始终保留着“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而这,恰恰是吸引无数旅游爱好者的一大原因。许多人都是冲着摩梭族的“走婚”才来到泸沽湖的。
“小阿妹,小阿妹,隔山隔水来相会,素不相识初见面,只怕白鹤笑猪黑, 阿妹,阿妹,玛达咪, 玛达咪, 玛达咪······”由丽江前往泸沽湖的路上,我们是在摩梭导游次仁卓玛的歌声中度过的。这首《泸沽湖情歌》,情真意切,旋律优美。卓玛说,到泸沽湖一定要会唱一首情歌,要想走婚,会唱情歌是前提条件。她还专门在自己名片的背面印了歌词,发给大家。在她的忽悠下,全车男同事学唱情歌的热情空前高涨······

说到泸沽湖,不得不首先说说这里的路,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那么险的山路,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尽管出发前导游就告诉我们,从丽江到泸沽湖要走200多公里的山路,期间要横渡金沙江,还要翻越五座大山,其中海拔最高的近5000米。然而山路之险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
车子一出丽江,便钻进了无穷无尽的大山之中。全程多是连续的盘山弯路,路况复杂,路边经常是极高的悬崖,让人看了心惊胆战。路面较窄,仅容两车擦肩而过。多数路面都是用山中石子铺就,虽平坦,但很颠簸。
一路环山公路上上下下,不时能看到路旁泥石流的痕迹,夹着粗粗细细的树根朽木。过金沙江上游后,远远的能望见山崖上有彝族人放养的山羊······汽车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灵巧地在群山中穿行,一座座山峰迎面扑来又迅疾地退走。
山路虽险,但绝不能放过车窗外美丽的山景。天高云淡,一面是崖,一边是谷,满山青翠。
经过近7个小时的颠簸,终于达到泸沽湖,落脚在落水村。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属川滇两省界湖。纳西族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意即山沟里的湖。整个湖泊状若马蹄, 湖心簇拥诸多岛屿,湖泊四周群峰怀抱,蛾黛湾环,烟波百里,湖水清澹,湖光山色,相互交辉,宛如仙境,被摩梭人称为“母亲湖”,水域面积50平方公里,湖面海拨2688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90余米,透明度高达11米。
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流水潺潺。湖内碧波荡漾、四季清澈。湖中六岛,亭亭玉立、林木葱郁。明代诗人胡墩赋诗云“泸湖秋水间,隐隐浸芙蓉。并峙波间鼎,连排海上峰。应识仙源近,乘搓访赤松。”
到泸沽湖是不能不坐猪槽船的。阳光下的泸沽湖碧波万顷,一条条猪槽船贴着水面荡漾。猪槽船是摩梭人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它是一种形似猪槽的独木舟,由一根粗壮圆木镂空修饰而成。游客坐在船中,船首两人把桨,船尾一人掌舵,行动自如,移动于曲径蜿蜒处,往返于明净山水间,人坐其上,如浮莲叶,轻摆木桨,悠然漂移,凭添天上人间之感。
猪槽船很快把我们带到了里务比岛上,岛上有一藏传佛教寺庙“里务比寺”。导游介绍,“里务比”即鸟语花香的意思。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经幡、白塔,还有转经筒。据说转一次转经筒就相当于念了一遍六字真言,燃上一盏酥油灯,就等于拜了一次佛,绕寺三圈就如诵了一遍经。
“摩梭家访”是游览泸沽湖的重要内容,你可以通过到摩梭人家做客,了解摩梭风俗,探究走婚真相。在摩梭人的习俗里,祖母屋是母系家屋的中心点,一般建在院子的右边,用来供养家族中最有权威的女性,也是家屋集体活动的场所,是议事,炊事及敬神、祭祀的核心部分,而在祖母屋里接待客人是摩梭族最高的礼节。
跨过高高的门槛,我们走进了这间有些昏暗的祖母屋。祖母屋都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除了一个屋顶的通气窗,四周见不到任何窗户。房间的摆设简朴、陈旧。屋中靠墙的地面中央,有一个正方形的火塘,摩梭人的火塘是终年不熄的,代表家族生命延绵不尽。火塘下方立着两棵柱子,左柱为男,右柱为女,这两棵柱必须取自同一棵在向阳坡上生长的古树所制,树的顶上一节作男柱,根部一节作女柱,象征女性是家屋的“根根”,男女同根同源,互补互助,平等和谐。
摩梭人的走婚制是世界上最奇特、最有自由色彩的婚姻形态。摩梭女孩成年时会举行隆重的穿裙礼,从此之后,可由她挑选如意郎君,其他人(包括父母)均不能干涉。一旦选中,女孩会暗示情郎夜来闺房探访。摩梭人没有明确的婚姻关系,双方不娶不嫁,不建立家庭,全靠感情维系关系。其实,这种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并不是常人想像的那种朝秦暮楚的关系。传统的走婚要求男女双方要相识三年,相知三年,相恋三年,一共九年才可以进行走婚。如今这样的规定早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出摩梭人的生活原则,不过,走婚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交往,并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这些还是没有变的。摩梭人现在的走婚只是一种没有结婚证的事实婚姻,“阿祖”和“阿夏”的关系一般比较稳定,甚至是终生伴侣。走婚之后,等到小孩子出生一个月,父亲必须要到女方家里摆酒款客,将村里所有认识的人都招来喝酒。不过,抚养小孩的责任就落在了小孩的母亲和舅舅身上。在摩梭族里,舅舅拥有比父亲更高的权威,也是晚辈必须孝敬的对象。而在生养新生命的同时,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一些女性为了平衡家里面的人口数量,而牺牲了自己的生育权力。她们也因此受到家人更多的尊重。
摩梭人的“花楼”主要供母系氏族大家庭中的年轻女子居住,以便她们单独结交“阿祖”。花楼大多为一楼一底建造,一般分为4—5小间,是以传统的木楞吊脚楼造型,全用木板作间隔,精雕细琢,装饰华丽,造型奇巧。
摩梭人家家制作猪膘肉,据说这种猪膘肉可以在常温下保存20年,制成5年以后就可以生吃。猪膘肉是古时候摩梭人财富的象征,猪膘肉越多就代表家里越富有。
吃过摩梭人油而不腻的猪膘肉,尝过泸沽湖鲜美的淡水鱼,又喝上几杯苏俚玛酒后,太阳已在湖的尽头悄然落下。

接下来,还有一道精神大餐——落水村民俗博物馆的篝火晚会。
当熊熊篝火燃起时,一场小雨悄然而至,大家不禁有些失落,担心舞会不能正常进行。令人欣慰的是,那小雨仿佛懂的游人的心思,短短几分钟后就停了下来,旋即一道彩虹横跨木楼之上,衬托着晚会现场舞动的摩梭姑娘和小伙,真是难得的美景。
摩梭舞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很自然、纯朴、甚至带一点野性的舞蹈动作,就把情感表达得纯美,淋漓尽致。怪不得人说摩梭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
摩梭女的着装很漂亮,可惜长裙及地,看不见舞步.
在摩梭姑娘和小伙舞动几曲后,游客们纷纷加入,忘情地与他们舞成一团,掀起了晚会高潮。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和舞者脸上的陶醉,着实让人有些恍惚、有些动情。
晚会接近尾声时,摩梭姑娘和小伙子分成两个方阵,与各地来的游客对歌。一个摩梭男子手持话筒站在篝火旁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风趣地调动着八方来客的参与,那些来自各大城市,整日困在高楼大厦中,说话也要屏气低声的男女此刻也变得无拘无束。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唱惯了卡拉Ok的城市人,在没有电声伴奏、没有麦克风的情况下,歌声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令人惊异的是,那些摩梭姑娘、小伙的歌声却是如此嘹亮、粗犷,在这静谧的夜里,在群山环抱的泸沽湖畔充满了野性的魅力。而且,不管客人唱起什么歌,他们都能随声应和,哪怕是最新的流行歌曲,他们也能张口就来。

由于泸沽湖开发较晚,当地的配套设施还不太完备,晚上很难找到路灯。而这恰恰给大家看星星创造了有利条件。泸沽湖的晚上,繁星满天,特别大、特别亮。据说,泸沽湖凌晨时分的星空是最美的,湖面上、夜空里都是闪烁的星星,并不时有流星坠入湖里;慢慢的,天空变白,群星隐退;最后,湖面上撒满灿烂的霞光······
望夜空繁星满天,闻歌声清丽悦耳,看舞姿万种风情,品妩媚别样心动。同行的一老兄说,他有点乐不思蜀了。其实,来到这里的人又有几个没点这样的想法呢······
.
发表于 2008-4-7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知道楼主去了很多地方,把好片子发上来吧?
发表于 2008-4-7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美图,美文!赞[em1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