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终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古山名,今名黄家山,坐落在玉田城东北15公里处。山中有泉数道,是玉田县境内流域最大的河流——双城河的发源地。此山东侧不远处为界山口,是从玉田东部去往遵化的必经之地,山下有村庄,名为黄家山村。
关于无终山,之所以说他小有名气,是因为《水经》等几部古籍曾经提到这座山头。但是,此山并不是如何高耸,如何壮丽,也不是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密切相关,以至于一度离开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视野,连原始山名都曾被人们遗忘。后人提到这一古山的地理位置时,有的说在蓟州,有的说在玉田,还有的说在遵化。明清两朝编纂的《一统志》为无终山定位:“无终山,在玉田县东北三十里”。明代嘉靖三年编撰的《蓟州志》、清代编撰的《一统志》《遵化州志》《玉田县志》,均按此说予以记载。但是,这一定位迄今尚未形成共识。
笔者认为,要想核定无终山的准确位置,绝对不能忽略最早提到无终山的古代文献——《水经》。这部成书于三国晚期(一说西晋初期)的地理著作早已散失。所幸,宋人编纂的《太平广记》一书引述了其中的一些段落,涉及到这一古山名:“翁伯,周末避乱适无终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尝澡浴,得玉澡架一双於泉侧。”从中可以看出,无终山首次“露面”,并不是跟哪家诸侯、哪个郡县挂钩,而是与翁伯这位古人、以及当时最为珍贵的物品——“玉”联系在一起。
在《水经》诞生后不久,又一部传世名著诞生了,这部著作就是晋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干宝所著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一书。这部书收录的大多是神仙怪异故事,但也有一些优秀的民间传说,杨伯雍义浆济人、种石得玉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段传说中,老家在洛阳县的杨伯雍为避战乱北徙至无终山。父母死后,他将父母亲的遗体埋葬在无终山上。他看到从山下路过的行人常常口渴难耐,便提来清水放在路边,免费供行人饮用,常年不断。三年后,有位过路人赠给他一把石子。他把石子种在高平好地,竟然长出晶莹的白玉。有了白玉,他不但娶来“北平徐氏女”,还被天子封为“大夫”。此后,杨伯雍在种石处四角竖起石柱,当中一顷地名为“玉田”。
《搜神记》所载种石得玉的传说,演绎并充实了《水经》关于翁伯的记载。传说的发生地也是无终山,故事的结局与玉的关系更为密切——没有白玉作聘礼,杨伯雍就娶不来北平城里的徐氏小姐。传说中的主人公姓杨名伯雍,这名字也使读者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据古文字专家考证,“翁”与“雍”两个字古时通用。也就是说,雍伯就是翁伯。阳翁伯变成杨伯雍,应是口头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讹误。更为重要的是,这段故事的结局,乃是“玉田”二字。到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无终县更名为玉田县,便是由此而来。另据《玉田县志》记载,最迟在元代,翁伯的后裔在玉田城北6公里处的麻山顶上竖起石柱,上面镌刻着“玉田”二字。这就意味着,阳伯雍非玉田莫属,无终山非玉田县莫属!
实际上,作为地名的“玉田”的历史,最迟起自唐朝建立之初。当时,渔阳县境内建有“玉田驿”——这家驿站的位置就在今日玉田县城所在地。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渔阳东境建无终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无终县“移就玉田驿,因名玉田县。”(引自宋·王《唐会要》)毋庸讳言,“玉田”这两个字的出处来自上面已经详述的杨伯雍种石得玉的传说。杨伯雍为避战乱落脚于无终山、葬父母于无终山、义浆济人也在无终山、“种玉处”虽然在麻山,但距无终山只有几华里之遥。可见,玉田县作为县级地名,是与无终山绑在一起的;反过来说,无终山不可能离开玉田县。
讨论无终山的地理位置,不能忽略诞生于北魏时期的伟大的地理著作——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该书在引述《搜神记》记载的上述传说的同时,还引述了“阳氏谱叙”中的一段文字:“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遗址在今陕西济源市西南)。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这段文字进一步证明,杨伯雍的故事不仅仅是传说,现实中确有其人;或者说,《搜神记》中的杨伯雍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水经》中的翁伯,或作雍伯。此人本是周景王之孙,原姓姬,因为诸侯争霸,战乱不止,他家的封地被诸侯侵夺,这才扶持着父母长途北徙,落脚于无终山下,改姓为阳。到这里,已将“阳翁伯——无终山——种玉田”这三个不同类别的名词捆绑得结结实实。也就是说,翁伯(以下统称杨伯雍)没有也不可能到远离无终山的地方去;有了无终山,有了杨伯雍,才有种玉之田,才有“玉田县”这个县名。这也就意味着;离开杨伯雍,离开玉田县,是找不到无终山准确位置的。
问题在于,《水经注》中的有关记载并没有到此为止。郦道元在后面的叙述中把翁伯、把无终山搞得神乎其神,叫人摸不清头脑。该书写道:“漯水……又西南迳无终山,即帛仲理所合神丹处也。又于是山作金五千斤以救百姓……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也。”引文中的“帛仲理和神丹五千斤”之说,纯属宗教宣传,真假虚实无需考辨;“县”肯定是指今日之蓟州。按照此说,无终山在今蓟州西北,杨伯雍落脚处、“种石得玉处”也在蓟州西北,武则天时期改名为玉田县的,应该是渔阳县,不应该是无终县——一言以蔽之,《水经注》对无终山的定位实在是丈二和尚——叫人摸不清头脑。
综上所述,明、清《一统志》及有关地方志把无终山定位于玉田县是正确的,是对此前各种古籍中有关谬误的校正。相反,其他有关记载有背最早记录此山的《水经》《搜神记》等古籍的初衷,均不可信。
此外,有些古籍把无终山与徐无山混为一谈。因此,对徐无山具体位置的考辨,有助于确定无终山的准确位置——这是题外话,只能下回分解了。
作者:张树云
来源:玉田说古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