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966|回复: 0

兰泉河的嬗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8-5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P未知
兰泉河的嬗变
作者:邢爱民


玉田县唐自头镇南部有一座不足40米的小山,名叫陀头山,陀头山下过去曾有数道泉水涌出。传说上天管水的仙女到人间视察,看到这里百姓勤劳善良,民风淳朴,但是由于水灾无暇自顾,流离失所,就顺手抛下了一颗兰色的珍珠,珍珠一落地,一股翠蓝的泉水淙淙涌出,因为“其水甚清,其泥如靛(diàn电),映水皆蓝色”,所以人们称之为蓝泉(后改称兰泉)。蓝水南流,成为一条小河。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御驾东征,凯旋而归时路过玉田。他手下一位伤势沉重的将领难以行走,唐太宗便把他安排在河畔,并派两名士兵看护照顾。因为他们都是大唐将士,便给蓝水起了个新名——唐水,“唐水涌蓝”中“唐水”二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传说很美好,但在旧时代,为百姓带来灾难的,正是兰泉河那弯曲的河道,由于金水河和来自县域东北的老荣辉河汇入,差不多承接了整个北部山区的山洪,下游在小河口进入蓟运河,河床较低,受倒灌的洪水顶托,容易决口成灾,人民深受其苦,沿河两岸的洼地积水无法排入河道,成为“养老水”,终年不竭,两岸人民深受其苦。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春天,怡贤亲王允祥责成时任玉田县令吴士端营治水田,疏通窄小河道宣泄山洪,开渠设闸引兰泉、螺山泉之水灌溉,连同附近的曲河头等处营治稻田共58顷,湖心低凹处用来存水以备旱涝,并以苇草收入作为围堤的维修费用。但由于工程完全依赖于决策者的个人意志,后因组织者的离去造成虎头蛇尾,营田荒废,河渠日久湮塞。那时的兰泉河附近,沟岔纵横,蜿蜒曲折,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河。村民出行只能依靠两条弯曲狭窄的河埝,生活苦不堪言。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946年,刚刚取得政权的我县地方党组织带领百姓挖河筑堤、修渠排水,迅速兴起兴修水利工程的高潮。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兰泉河每年都进行一些治理,1973年至1980年又进行了六期治理和三次加固治理,政府六次治水,沿河百姓积极响应,全县群众大力支持,以前如同乱麻凌乱交错的沟壑被整理成东、中、西三条支流,全部河道完成了开挖、开卡、退堤、裁弯取直,筑堤加固,修建闸涵和扬水站分泄田间沥水,甚至可以利用倒灌的洪水合理积蓄,化害为利。兰泉河人发挥了奉献精神,让附近洼地的洪水进入兰泉河,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


改革开放了,经过治理的河道也比原来驯服多了。全县的水利工程也基本形成了规模,经过治理的河道也比原来驯服多了。2012年的一场暴雨洪水,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封堵管涌,兰泉河再一次经受住了一次考验,兰泉河,终于安澜无虞。


近些年,由于实施了“河长制”,以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为主要任务,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生态画卷在各条河流徐徐展开,水利、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协调联动,开展垃圾清理、违建拆除、排污口封堵、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等项活动,既洁净“主动脉”,又疏通“毛细血管”。兰泉河沿岸也迅速行动起来。其实,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如果垃圾排放有出路,谁会污染自己的家园?如果有组织,大家的热情召之即来,积极参加“护河志愿者”出工出力,主动拆除自家的违章建筑,迅速行动,美化自己的家园,为确保水体清洁,沿河每户人家都进行排污治理,加强废水回收利用,制定村规民约调动村民共同维护生态水系的主动性。


如今,沿着兰泉河大埝一路走去,找寻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原来的草屋变成了瓷砖瓦房,河边三三两两的农民在碧绿的葱畦里劳作,他也在向我讲述着兰泉河几十年的根本变化:兰泉河人不仅不再受洪灾之苦,更是在小康之路上大显身手。在兰泉河水的滋养下,大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这里的大葱已经远近驰名。彩亭桥镇的金带古桥建成了小型公园供人们流连观赏,孤树镇的宋庄在旧有河渠的基础上建成的“北方水乡”街道整齐划一,一幅墙体彩绘弘扬着邻里和谐,独具特色的“民俗馆”令人满是回忆,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圣地”。同时,因为有了丰富的水源,村子周围的农田也已经成为全镇“万亩粮食基地”的一部分,昔日没能实现的水利营田,将在他们手里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站在兰泉河的尽头回望,河埝顶上是那么的平坦,埝坡上栽着整齐的杨树,树的影子撒在河滩上,河滩呈现出一种层次感,河边的小草毛茸茸的,像铺了一层绿色的毡子。高耸的防洪闸预备着抵挡汛期的洪水,由于两河交汇,闸下的河水非常宽阔,偶尔有小小的渔船轻轻滑过,颜色是那样的深蓝色。河面上偶尔有小小的渔船轻轻滑过,颜色是那样的深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