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我家的收音机
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 冯立然
六十年代,我几岁的时候,在我家的西屋柜上有一个匣子(收音机)。它是一个暗红色的木头匣子,长、高大约30厘米,厚约10厘米,略成长方形。正面中间位置是一个圆形,透刻五角星。下部有两个旋钮,一个是开关音量旋钮,另一个是调台(调谐)旋钮。左侧面有两个接线柱,一个接天线,一个接地线。因为有天线和地线,所以不能随处移动。
天线先绑到前窗户外的黑枣树上,再绑到约30米开外院子西南角的大皂角树上,屋外的天线就是细铁条。地线接到插入炕根地下的一节铁条上。
小的时候,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打开收音机常听到的是新闻和报纸摘要,革命歌曲,样板戏,教唱样板戏。那时还有个节目好像叫新闻和报纸摘要记录,每一句话都要读三,四遍,对生僻字、多音字等还要提示,同时告诉该用的标点符号。
收音机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对钟表的时间。在五声“嘟”响过后,第六声是“嘀”一声,接着就是播音员报时: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点整。
唐山大地震后的1978年,在高中二年级学了晶体管(半导体)的知识,回家对着线路板画了一张线路图。它是一台自己买元件插(攒)的匣子。
依稀还记得有天线线圈(没有磁棒),两、三个三极管,几个二极管,变压器等元件。调谐用的是空气介质的可变电容。一个喇叭(舌簧式扬声器),三、四节一号干电池。三极管用得少是因为当时价钱高。
因为有很长的室外天线,一到阴雨天气,就把天线和地线拧在一起避雷。
虽然只能接收到几个广播电台的信号,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两、三台收音机之一。性能稳定可靠,直到七九年买了便携式收音机才让它退役了。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