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孤树镇积极推进“山水枣乡”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按照“基础工程塑形、文化工程铸魂、产业发展强基”的总体思路,探索出一条集现代农业、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生态观光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近日,玉田县委宣传部组织县文联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骨干成员,深入孤树“山水枣乡”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开展调研采风活动。围绕水乡文化、农耕文化、戏曲文化、满族文化、红色文化、枣文化等,以文字和影像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以文艺的力量助推全县乡村全面振兴。现优选部分作品进行展示:
山水枣乡 作者:张学强
安澜桥 柏永顺摄
古时,它是村民心中的一道彩虹 跨过它,就迎来了希望或者温暖 涛声,炊烟,芦苇荡,一头黄牛,两行翠柳 交织在水乡人淡淡的目光里 沿着桥面光滑的石板,铺展成一幅古画
或者,一声声的闷雷,黄浊的河水咆哮而过 青纱帐只露出绝望的一双双手臂 赤膊的汉子、光脚的村姑又一次望洋兴叹 然而,只要桥还在 阳光就会照进生活灰色的角落
如今,它是乡村振兴的一帧影像 跨过它,就跨过了贫困与沉寂、焦虑与浮躁 红瓦,黄墙,俨然的屋舍,文化广场,游船码头 桥不再是一个实用的名词 迎来乡村人梦醒后的第一缕朝霞 将婀娜的身影随着月光舞蹈 桥是一个活泼的动词,装饰乡村
安澜,安澜! 往日的期盼,盛世的荣耀 安澜,安澜! 擘画着一条通向小康的大道 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杜梨树·戏台 陶庆凯
冬天的杜梨树依然妩媚 一道浓墨在天宇中游走,恣意地涂抹 千万条灰色的线随意交织,却精致至极 不必在意什么形状
每一条都在游子的心中刻下丝丝印记
谁知道呢,那个游子竟然一去三十年 杜梨树黄了,绿了;绿了,黄了 谁知道呢,这棵北方的乔木 承载了那个阿里山下的人最浓的相思
挂念啊,还有那个戏台子 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蓝脸的窦尔敦 胡琴的的悠扬,驴皮影的诙谐,各种唱腔的旋律 都让它寸断肝肠 又让他在梦醒后泪湿罗衾
两岸三通的春风吹绿了杜梨树 他顶着满头霜雪站在杜梨树下 看杜梨花如雪落下 莫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岁月的沧桑足以湮没鲜活的生命
双亲的坟墓满是蓬蒿 坍圮的戏台已了无痕迹 只有杜梨树依然生机盎然 他,那个游子,在树下徘徊了很久很久
谁都不知道他有多少感慨的泪落下 乡愁又能何以安放 捐资,重修戏台! 自此 杜梨树和戏台 又相伴而立 就像两个兄弟 永不分离
孤树枣 郑雪峰摄
孤树的山前有上万棵果树 一棵是枣树,另外九千九百九十九棵还是枣树 “晒秋了” 房顶上,簸箕里,笸箩中,枣子红得发亮 掰开来能拉出长长的金丝 装进缸里储存起满秋的甜蜜 加点白酒,又醉倒一个冬天 而枣树像一个勤劳的农妇 粗糙、带刺,却能生出最甜蜜的生活 就连枣花都是那么淳朴 像母亲的衬衣上缀着的碎花 每一株枣树又像倔强的庄稼汉 根抓牢贫瘠的土壤 在大山深处挺直了腰杆 当肩上扛起丰收的喜悦 他才埋下憨厚的脸 青石塘村的枣树更像是御林军 一排排,一片片,威严,震撼 不用喊出口号 沿着新修的盘山路行走,目光所及 是静谧的呐喊 是胸膛里马上要喷发出来的热力 枣子,枣树 总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 小时候,是口欲的满足 长大后,是生命的力量 而如今,是一个个兴旺发达的符号
山水的故事
陶庆摄 曾经,山对水说 望穿了双眼 仍不见你的归来 曾经,水对山说 离开你后 再也找不到生命的快乐 山默默叹息 水低头不语 如今,乡村振兴做了月老 十八公里的文旅线 做了一次红娘 山水重新牵手 阴阳交汇,刚柔相济 诞生了“山水枣乡,活力孤树” 让我们都来讨一杯喜酒 在新农村建设的美景中沉醉 让我们抓一把枣子 品尝着象征希望与未来的果实 还有 我们邀请了他们的兄弟姐妹前来道贺 他们是渠河头魁星阁 是半壁街的大戏台 是邢张庄的抗战史馆 是宋庄子的红船,水车,满街的玉米仓 环村的水系 我也献上我的礼物 在明媚的春天 在苍翠的夏季 在丰收的金秋 在银装素裹的冬日 为山水,唱一曲美的赞歌
来源:玉田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