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1014|回复: 7

“名宦祠”中的四位高官——《玉田历史文化大观》未用稿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26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名宦祠”中的四位高官
  
        明清两代,各州县文庙内普遍建有名宦祠。所谓名宦,是指那些在当地做官、勤政爱民、官德突出的官员。这些官员去世之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掌管全省教育、科举事务的官员)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生前任职州县的名宦祠。而所在州县的现职官员,每年都要在特定日期举行仪式,带领士绅进行祭祀。玉田县名宦祠在文庙东厢房的南端,共三间,为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创建,后来又曾多次修葺。
       截至清光绪十年,祠内供奉着二十五位官员的神主(即牌位),名单如下:唐邑令窦逊、元邑令阳德润、明知县汪珣、明知县贺荣、明知县叶重第、明知县蒲生汶、明知县钱一鹗、明知县周璧、明知县张至发、明知县缪思启、明知县徐允荐、明教谕薛真、明县丞张鲤、国朝(清朝,下同)巡抚、内阁大学士宋权、国朝都察院左都御史于成龙、国朝直隶总督赵宏燮、国朝直隶总督朱昌祚、国朝知县李中梧、国朝知县张吉午、国朝知县徐钟溥、国朝知县连登、国朝知县叶戴天、国朝知县王时秦、国朝知县张迎芳、国朝知县王光谟。
       以上二十五位官员中有十九人曾任玉田知县,还有一名教谕,一名县丞;另外四名则是巡抚、总督之类的本省高官。这几位高官之所以入祀于玉田县名宦祠,是因为玉田县曾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而按封建统治者的衡量标准,他们都是值得大歌大颂的人物
                                          
                                                           功过难分的宋权
      宋权,字元平,另字雨恭,河南商丘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土,历任阳曲县令、给事中、山西按察副使、大名道、顺广道副使、遵化监军等职。在明朝为官近20年,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并以清廉忠孝、正直敢言而闻名。
      崇祯十七年(l 644年)三月,宋权被提拔为顺天巡抚,驻地在密云。上任刚3天,李自成的大顺军就攻陷了北京城。正在边境巡查的宋权听到消息后,一夜之间跑了200多里路,到迁安县白羊峪避难,在那里巧遇兵败而逃的宣府总兵唐钰。二人经过一番策划,先后攻入太平寨、喜峰口和遵化县城,把农民军派来的文武官员斩尽杀绝。这些举动表明,他与李自成起义军水火不容。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尔衮挥师进入北京。宋权召集将士,将所辖421州县(含玉田县)拱手送给清廷,多尔衮命他仍任原职。宋权并没有欣然允诺,却向多尔滚提出三项条件,并且声称,若不答应,决不赴任。这三个条件是:1、敕议崇祯皇帝的庙号(帝王死后的封号),并予以厚葬;2、废除明朝后期的苛捐杂税;3、广泛起用有作为的汉族儒生、官吏。多尔衮当即同意了这三项要求,宋权也便接受了顺天巡抚之职,先驻密云,后移驻遵化。任职期间,宋权先后击杀、收降李自成农民军数千人。顺治三年,宋权被提拔为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充任会试主考官。顺治六年,再度出任会试主考官,担任纂修《太宗文皇帝实录》总裁官,诏加太子太保。
     宋权在清廷为官的八年中,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群众休养生息的好事。他曾经多次上疏,呼吁清廷革除明朝积弊,整顿吏治,严惩贪官。他还竭力调和满、汉之间的矛盾,以求同心协力襄理国事。清廷定鼎中原之后,颁行“圈地令”,把北京附近的土地以及明朝权贵的庄田一律划为旗地。由于一些民地错杂在旗地中间,清廷又另外拨给官田跟汉民交换。为了确保广大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宋权斗胆上疏,严正指出:“换地之后,农民离开故士,失去房屋,耕种条件恶劣,应该免除三年的租税。”他还接连上疏,请求免除蓟州(辖玉田县)农民田租一年,免除密云荒地逃丁派征钱粮,用宝坻仓库中储存的粮食赈济贫困百姓,召集无地农民开垦荒地,并给以暂免征税的优惠。宋权特别注重军屯,建议将长城沿线18万亩农田分给驻防的士兵耕种,每人分给40亩,充作5个月的军粮。他的这些建议显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有利于农民群众的生存。   
     顺治九年(1670年),宋权因病而卒。他一生为官清廉,虽然位居高官,家中却没有积蓄,他儿子宋犖变卖了家产才使葬礼得以举行。死后特赠少保兼太子太保,谥文康。

                                             万民敬仰的于成龙
      清代历史中有两个于成龙,史称大小于成龙。他们都曾当过直隶高官,都是清正刚直、两袖清风的清官。区别在于:大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谥号清端,山西永宁人,他是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中主人公的原型;小于成龙,字振甲,号如山,辽宁盖州人,属汉军镶红旗,谥号襄勤。玉田乡贤祠中的左都御史于成龙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即小于成龙。
     小于成龙,字振甲,辽宁盖州人,为旗下包衣,随主人定居丰宁南关,自幼给主人放牧为生,因勤奋好学,由荫生授乐亭知县。翌年,署理滦州知州。十八年,升通州知州。所到之处,政绩突出,官德极好,深受士民爱戴,后被大于成龙举荐为江宁知府。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南巡至江宁,证实小于成龙确实廉洁,特予以嘉奖,赐亲书手卷一轴,传谕小于成龙:“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尔必自始至终毋有改操,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无负朕优眷之意”。当月超擢其为安徽按察使。
      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小于成龙被提拔为直隶巡抚。抵任后,发现弭盗之方在于严格保甲制度,统一对地方的管辖,所以连上几疏:其一,建议旗人与民人同编保甲,以屯拨什库与乡长互相稽察,协力救护,如发生窝盗、纵盗之事,“许州县官诘讯申报”;其二,请将容易窝盗之“燕山六卫”归并州县,使“保甲易编,匪类易察”;其三,请于京东之通州、西之卢沟桥、南之黄村、北之沙河,分设捕盗同知,自守备以下分汛、墩、台,及旗下在屯悉归稽察。“武弁有所顾忌,旗人亦受约束”。
      在直隶巡抚任上,小于成龙雷厉风行,废除累民弊政,弹劾失职人员,惩办贪官污吏。他经常微服私访,体查民情,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深入匪巢。面对仗势欺人的官宦子弟、土匪豪强、宫廷太监等为非作歹之徒,他不畏强暴,勇敢果断。他把抚绥旗民、团结满汉做为首务,多次微服回乡,公平处理旗民事务。经过他的治理,直隶吏治肃然,境内盗匪遂靖,百姓沉冤得雪,民众悦然欣慰,他的威望也达到了巅峰。康熙二十六年四月,敕加太子少保。康熙二十九年年底,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镶红旗汉军都统。
康熙三十一年冬,河道总督报缺,襄勤公受命于危难。康熙三十二年正月履任河道总督,两年后病逝。

                                              良将之子赵宏燮
      赵宏燮(1656~1722年)字亮工,号理庵,陕西延安人,监生。他父亲赵良栋在剿灭“三藩之乱”(3)的战争中建立殊勋,极受康熙帝的赏识,被誉为“天下第一良将”。
      赵宏燮步入仕途后,历任完县知县、唐县知县、天津道(先后两次就任)、直隶巡抚(加总督衔)等职。在唐县任职时,他大刀阔斧地革除原来的陋规,并把革除事项刻为木榜,向全县士民公示,颇受称道。.任职天津道期间,他兴建义学,减少徭役,修筑堤防,多有善政。天津西沽大清河上原来没有桥梁,来往行人极为不便,赵宏燮带头捐款,制成巨船,然后将巨船贯以铁索,牢系在两岸,成为一座很有特色的浮桥,过河的人们如履平地,对赵宏燮的功德赞不绝口。后人在天津市内建立了赵公祠,祭祀赵氏祖孙三人——赵良栋曾任天津总兵,其子赵宏燮两任天津道,其孙赵之璧曾任天津盐运使。
      康熙帝曾在丰泽园中播撒玉田稻种,经优中选优,培育出早熟的“御稻”。康熙四十三年(1740年),赵宏燮向康熙帝请求,在京郊玉泉山试种“御稻”。康熙帝欣然同意,专门颁旨,并拨出自己亲手培育的御稻种,交给赵宏燮,结果获得丰收。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闰三月,因京东地区(包括顺天府和永平府)灾后缺粮,米价腾贵,饥民不可数计。赵宏燮为帮助饥民度过灾年,奏请朝廷,从国库借款,派遣官员到灾区贵买贱卖;并向皇庄、官庄的庄头借粮,以低价出售。不久,又经朝廷批准,将京仓、通仓贮藏之米,拨发20万石,派遣官员散发给灾民。一直到九月秋收时,赈灾工作才告一段落。他所采取的这些举措,使京东成千上万的饥民保住了性命。

                                                为民请命的朱昌祚
     朱昌祚(16271667年),字云门 ,原籍山东高唐。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攻下山东各州县,朱昌祚时年12岁,被掳往东北,后隶属于汉军镶白旗。顺治元年(1644年)随清兵入关,定居于山东历城。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昌祚由工部侍郎改任浙江巡抚,期间政绩不裴,主要有平盗贼、减赋税、免欠饷、抚难民、除兵役等12项,均载入史书。康熙元年(1662年),朱昌祚被提拔为福建总督,因其父病世而回家守丧,未能到任。康熙四年,授职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故有“朱三省”之称。正是在这一任上,他遭到了权臣鳌拜的残害。
     清初圈地时,多尔衮为辅政大臣,他是正白旗人,极力偏袒本旗贵族,将冀东肥沃之地大都圈给正白旗。康熙时期,鳌拜当政,他是正黄旗人,为给本旗争利,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应归正黄旗所有。他以此为由,强烈要求正黄旗与正白旗换地,并责成朱昌祚等人办理此事。如果兑换时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清史稿·鳌拜传》)。此时距离当初的“跑马占圈”已有20年之久,如果按鳌拜的意见办理,将对20多万旗汉人等形成极大的骚扰。因此,朱昌祚等三位大臣坚决反对,他们以“旗人安业已久,民地曾奉谕不许再圈”为理由分别上疏,言辞痛切。康熙帝赞同并支持他们的意见,但是当时他年仅13岁,尚未亲政,因此无助于事。大权在握的鳌拜看到朱昌祚等人的奏疏后怒不可遏,以“藐视圣命”罪,将3人革职,处以绞刑,并将尸首抛置于大街之上。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亲政,将鳌拜逮捕治罪。翌年七月,朱昌祚获平反昭雪,谥“勤愍”,赐祭葬,并享祭于浙江、河北各州县的名宦祠。
      朱昌祚曾亲临玉田,就二次圈地问题进行“调研”,坚定了他反对鳌拜的决心,也缩短了他人生的旅程。关于这些,我在《玉田历史文化大观》一书中进行了描述,可供参考。
发表于 2012-12-26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学习了很多历史,宋权这个人物可能会有褒贬不一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宋权:(1598--1652),字元平,号雨恭,又号梁园,商丘人。明末清初诗人。他是雪苑社诗人宋荦的父亲。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官山西阳曲县令、吏科给事中、大名道副使、右佥都御史、顺天巡抚等职。后迎降清兵,仍为原官,顺治三年(1646)迁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顺治八年(1651)致仕,携家归商丘,次年卒。顺治十六年(1659)追谥文康。他喜与文士交游,乡里能文者,贾开宗为其故友,侯方域为其门生。宋权自作诗文不多,为诗古调苍凉,沉郁顿挫,俨然有杜甫遗风。其诗对明末清初时事有所反映,如《买铅行》记农人为赋税繁重所苦,皂隶入门索要,“幼儿幼女覆以裳,殷勤为沽一壶酒。费却家中十日粮,相看无计咽欲绝”,写农人苦状历历在目。其文多奏议,有关明末清初朝政的内容颇多,可供研究者参考。著作原有《白华堂诗集》1卷,后由其子宋荦为之刻《宋文康公集》2卷,其中诗、文各1卷。(王增文、刘同般、王增斌著《商丘文学通史》第273页)

点评

原来宋权是宋荦的父亲。宋荦可是诗名大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29 1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9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这个宋权,比金之俊要好些呀。从降清这一基本点出发来比较。
菜疙瘩以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政治标准,是看他在历史进程所起的作用;而评价官员(包括皇帝)的首要道德标准,应该是对老百姓如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9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小菜一碟 发表于 2012-12-29 08:45
这个宋权,比金之俊要好些呀。从降清这一基本点出发来比较。
菜疙瘩以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政治标准 ...

       改朝换代中的前朝之末、新朝之初,总会产生一批特殊的历史人物。虽然不能以“胜者为王败者贼”的观点一概而论,但是富于旺盛生命力的新生力量代替腐朽的旧势力是历史规律。由旧势力阵营无奈归入新生力量阵营却无所作为、死报旧势力的残腿不放直至殉葬,都不是歌颂对象。反之,则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人物。一味盲目套用传统“正史”或概从野史、演义的片面方式,都会走向某个极端。

点评

老师所言极是!  发表于 2012-12-29 09:41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6 魅力 +6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6 + 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9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李兄高见!真乃行家之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12-27 21:56
宋权:(1598--1652),字元平,号雨恭,又号梁园,商丘人。明末清初诗人。他是雪苑社诗人宋荦的父亲。明 ...

原来宋权是宋荦的父亲。宋荦可是诗名大盛。

点评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雪苑六子之一,著名诗人,书画家、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顺治四年(1647),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逾年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4 0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4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邵官屯 发表于 2012-12-29 10:35
原来宋权是宋荦的父亲。宋荦可是诗名大盛。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汉族,河南商丘人。商丘雪苑六子之一,著名诗人,书画家、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顺治四年(1647),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逾年考试,铨通判。康熙三年(1664),授黄州通判,累擢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