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261|回复: 14

宋奎显与黄运泰之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1、面对大清兵的入侵,宋奎显倾尽家财建筑城墙、购买兵器、组织乡民进行抵御,直到顺治三年“复明”无望时才被迫归顺,其民族气节令人敬重。可是,旧县志对他的事迹却一字未提!黄运泰恰恰相反,在大清兵行进到玉田时,他“率众往迎”,被授予知县之职,旧县志几处出现他的大名和简介。
      
       2、宋奎显的孙子(?)宋昱,凭借实力考上举人、进士,不但没能做官,反被定了个“冒籍应试罪”,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我在《玉田历史文化大观》中专有“进士宋昱流放新疆”一节),极其惨淡!黄运泰的“裔孙”黄伸,先后被恩赐为举人、进士、翰林院编修,何等风光!
      

发表于 2012-12-16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我看到大清,正史难称其为正史。宋家城事彻闻于邻邦朝鲜,而县志鲜有其说,这史官们也多少欠缺了些前人的职业道德吧。
(当然县志编纂者不是正式的史官)

点评

因此,对清代的三部县志,我们还是不要太迷信为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6 16: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6 13:26 | 来自天津
这说明玉田县志整体质量不太高。丰润人徐于跃,明末死于松山之役,但几部丰润县志却表而彰之。
发表于 2012-12-16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在“老人网>旧闻>民间说史”中有一篇文章,题目《“贰臣”金之俊的“十从十不从”》 (2011年07月26日 04:24:00 来源:铜雀历史网),说的是清初入关时兵部侍郎金之俊如何投降如何升官的情形。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初将民间的兵器、马匹充公,以防止百姓反清,同时看出在民间并没有真心顺从清廷。由此看来,宋家城也可以算是具有民族气节了。
原文:
  1644年,是中华民族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先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继而明将吴三桂邀清兵入关。整个神州大地一时间变了战场,一年内江山三易其主。
于是乎,各色人物也粉墨登场:史可法在扬州城里浴血奋战,阮大铖在南京城里为了功名利禄在百般钻营,钱谦益尚在生与死间徘徊。而此时此刻,在北京城里,却有一位著名的“汉奸”在为民请命。
此人就是崇祯时任兵部侍郎,又做过 “闯王”李自成的俘虏,降清后曾为清朝制定开国方略,竟然做到了宰相,被时人讥讽为:“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的金之俊。
    金之俊(l 593—l 670年)。字岂凡,又字彦章,号息斋,今江苏省吴江县人。金之俊是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后历任直隶顺德知府、四川、江西等地按察司副使、南瑞兵备道、督粮道、右佥都御史兼京畿屯田官、昌平巡抚。
    1644年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得知消息,逃到紫禁城后面的煤山拐脖树上吊自杀。当时金之俊的身份是兵部右侍郎——国防部副部长,理应带兵作战,直至死亡,而金之俊没有死,当了一名俘虏。李自成没有杀他,金之俊便投降,并受到拷掠(勒令出资助饷),后被授为兵部侍郎。
    五月初二,睿亲王率清军进至京城郊外时,他又最先出城投降,并以原职被任用。当时的多尔衮正遇上“开国容易治国难”的难题:以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关外异族,入主中原,想要统治文明程度很高的数亿人口的汉人,谈何容易?为了大清的江山,他迫切需要一批有治国经验的汉族知识分子。于是,多尔衮连忙派人将金之俊叫到紫禁城。金之俊对多尔衮说:“我所说的这些事,对满人有利无害,对汉人有益也愿意。如果您能听从我的约定,夺取江南各地也就不难了!”正是在这样情形下,金之俊向清政府提出了著名的“十从十不从”的全民投降条件:
    一、男从女不从,即男人服饰从满人衣冠,而女人仍然穿着传统汉家服饰,并不放小脚;
    二、生从死不从,即人死后,仍然可以按汉族风俗;
    三、阳从阴不从,即祭祠鬼神时,仍然沿用汉家风俗;
    四、官从隶不从,即当官的服从,但官员身边的隶皂可以不从;
    五、老从少不从,即老年人服从,少年可以不从,保护少年儿童;
    六、儒从释道不从,即读书人、教书人服从,但和尚与道士可以不从;
    七、娼从优伶不从,即娼妓服从,但演员可以不从,在舞台上演戏仍按原来的规矩;
    八、仕宦从婚姻不从,即汉人做官的风俗服从,但汉人婚姻风俗仍旧照原来汉族的;
    九、国号从官号不从,即国号可改,但朝廷官职的名职仍沿用原来的;
    十、役税从语言文字不从,即劳役、税收服从,但是彼此交流仍然可讲汉语,并且沿用汉字。多尔衮听了全部同意接受。
    此后,金之俊就连连上书诬蔑农民军和京畿抗清义军,建议将民间的兵器、马匹充公,以防止百姓反清,还推荐了一些明朝旧官入朝。在清军攻灭福王政权时,他又积极赞成处死弘光帝、潞王.荆王等明宗室,还亲自监斩了思宗的皇子永王、定王。他也因此而颇受清朝统治者的青睐,先后升他为吏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御史。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十分讲究个人的节气,所谓“死是小事,失节是大事”,宁可死也不能失节,提倡舍生取义,取义成仁,千万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明代的官僚,最大的特点是“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可是,奇怪的是:等满清大军进了北京直至摄政王住进了紫禁城,不仅没有了殉国的,反倒是有不少劝进的。于是,金之俊、陈名夏、冯铨、龚鼎孳一类的汉奸不仅迅即官复原职,而且一跃而成新主子的左右手。大明朝的一介庸臣摇身一变成了大清朝的开国元勋。只能说金之俊们对于为臣之道乃至为君之道是深谙其中三昧的。饱读孔孟之书的金之俊当然知道“变节”是会遭人谩骂、遭人唾弃。对明王朝的灭亡,他也深有反思。从他撰写的明崇祯帝的碑文中可见一斑。
    1653年,满汉朝臣在惩处任珍一案上发生了分歧,顺治便以结党的罪名惩罚了27名汉官,金之俊也受到斥责。次年二月,由于陈名夏的推荐,他被拜为国史院大学士,入相为宰辅。金之俊和陈名夏同是江南人,其经历也相似。关系密切,且常相互吹捧。陈名夏甚至说他俩官同、心同,伤心事也同。次月,陈名夏以“南党”首领的罪名被绞死。为了笼络汉官,顺治帝对金之俊则不但不予追究,还加爵为少师兼太子太师,晋太保,又加太傅。他由于总是担忧会大祸临头,曾屡次要求辞官,并于1662年允准回。
    金之俊背明降清的行为,受到江南士人的唾弃。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对他是恨之入骨,骂他“大汉奸”。
    1662年(康熙元年),告老还乡回到了吴江家乡后的金之俊还一直受时人痛骂。只能生活在一片鄙夷声中。苏州人对他背明降清的行为,也是不能容忍的,很是鄙视。金之俊告归后在苏州城里营造一座“太府第”,后街取名为“后乐”,前巷取名为“承恩”。人夜里在他家大门两边张贴对联:“后乐街前长乐老,承恩坊里负恩人。”刚揭了几天,又有人在他宅门上张贴对联挖苦道:“仕明仕闯仕清三朝之俊杰,纵子纵孙纵仆一代岂凡人。”不久,又有人张贴对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亡八,孝悌忠信义礼廉无耻。”连他的家人也对他很厌恶。他的夫人在他降清后就与之分居,并拒绝接受清朝的诰封,到死也不原谅他的失节。有一次在吃饭时,他居然向其侄儿大谈忠孝。侄儿反唇相讥道:“监斩二王(指思宗二子永王和定王)也算是忠吗?”驳得他哑口无言。由于他名声太臭,连清朝官员也看不起他,更不愿庇护他。直到清乾隆皇帝时期,乾隆将金之俊划入《贰臣传》。1670年,老汉奸金之俊顶着“贰臣”的帽子和无数的骂名辞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6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说明:历史服务于政治!县志服从于政治!{:soso_e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6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北岛那两句诗倒像是给黄、宋二位写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6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前进人生 发表于 2012-12-16 11:23
我看到大清,正史难称其为正史。宋家城事彻闻于邻邦朝鲜,而县志鲜有其说,这史官们也多少欠缺了些前人的职 ...

因此,对清代的三部县志,我们还是不要太迷信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6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史德比史才更重要,这就是南史氏,董狐为后世铭记的原因,有才无德,难免修成秽史,魏收就是先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6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本朝写前朝历史,今朝写现在历史。。。诸多原由,几千年适用至今,只可意味,不可深究。。{:soso_e108:}诸君,自然应见怪不怪。。

点评

莫说先秦史官的职业道德,就是到了朱棣一朝,有几个史官宁可掉脑袋也不愿意改一个字的,这让抢了侄儿皇位的朱棣也无可奈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6 17: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6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观峰辨水1 发表于 2012-12-16 17:05
本朝写前朝历史,今朝写现在历史。。。诸多原由,几千年适用至今,只可意味,不可深究。。诸君 ...

莫说先秦史官的职业道德,就是到了朱棣一朝,有几个史官宁可掉脑袋也不愿意改一个字的,这让抢了侄儿皇位的朱棣也无可奈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看看明末清初“九义士”评议(社会科学辑刊一九九四年第二期总第九十一期 张玉兴 ),更觉还有很多真实的历史没有被记录。
     明末清初之际,为清兵所掳获的明朝内地人士王以文、冯三仕、黄功、王美承、裴三生、杨福吉、王文祥、郑先甲、柳溪山等九人先后被执送沈阳或北京,为充当人质而居留中国的朝鲜质子服役。顺治二年(1645)春,清廷释放朝鲜质子归国,这九人不屈服于清朝的统治,毅然随同质子到达朝鲜,而受到优礼。他们定居朝鲜后,不接受朝鲜官职,始终保持明朝臣民的气节,被称为“九义士”。其后世子孙继承其忠于明朝的传统,特别是仍然沿用明朝的年号,这的确是一奇迹。这些身居韩国的明朝遗民的后裔,彼此团结一心,发扬艰苦卓绝的精神,世世代代坚持不渝,为世人所钦慕,称其为“九义士子孙”。九义士及其子孙以凛然的民族正气,谱写了一曲忠贞爱国的乐章,本应大书特书,以激励国人。但长久以来,此事除在韩国广泛传播外,国内却很少有人知晓。1968年台湾各界人士注意到此事,并相继刊布一些文章加以评介,而大陆直至1990年8月《人民日报》才有一篇不足千字的简单报导。人们才对九义士之事迹有所了解。但从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也并未深考史实,一些提法、论列并不准确,且有外误,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将九义士及其身后事迹考察清楚,让广大同胞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值得发扬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http://tieba.baidu.com/p/145901572

点评

“九义士”及其后人令名永载史册!中国人的气节永载史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7 20:05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6 魅力 +6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6 + 6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6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高见!{: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7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12-16 19:27
看看明末清初“九义士”评议(社会科学辑刊一九九四年第二期总第九十一期 张玉兴 ),更觉还有很多真实的 ...


“九义士”及其后人永载史册!中国人的气节永载史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8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后人要做的,是挖掘与弘扬。应该载入史册的,要坚决补上;史册记错了的,要有勇气纠正。

点评

赞同! 从麻山老怪等网友的努力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人没有发现的史料、扭曲了的史料的确不少。期盼年富力强的文史爱好者不懈努力,把家乡的历史写得更全面、更准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2-18 09: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12-18 07:47
后人要做的,是挖掘与弘扬。应该载入史册的,要坚决补上;史册记错了的,要有勇气纠正。



       赞同!
     从麻山老怪等网友的努力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人没有发现的史料、扭曲了的史料的确不少。期盼年富力强的文史爱好者不懈努力,把家乡的历史写得更翔实、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