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833|回复: 6

老师给看看这印章叫啥名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2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老师给看看这印章叫啥名呀 DSC04144.jpg DSC04145.jpg
发表于 2012-11-22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在百度搜到一个张鸿仪 不知书籍上的印章是不是这个张鸿仪 张鸿仪[1],台儿庄顺河街人,回族。祖父张文学,在台儿庄一带行医,药号泰山堂。祖父去世后,父亲张守仁因家境贫寒,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朋友介绍,到郯城县马头镇(今属临沂市)邮寄代办所当邮工。1912年,张鸿仪出生在马头镇,7岁时在该镇皇甫小学读书。其父张守仁为人正直爱国,借工作之便,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并把一些反帝、反封建的道理讲给孩子们听。幼小的张鸿仪受到了良好的熏陶,逐渐养成了爱学习、好思考的习惯。1919年底,父亲失业了,全家人衣食无着,张鸿仪又随全家投奔枣庄外祖父金家安身。因外祖父家设有私塾馆,张鸿仪的学业才未中断。父亲依然找不到工作,忧心如焚,贫病交加,不久去世:外祖父母亦相继病故,哥哥又年幼无职业,一家6口全靠舅舅周济点粮食勉强糊口,张鸿仪被迫辍学。   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张鸿仪仍求学心切。劳动之余,他经常到南马道一所教会小学堂教室窗外听课。他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心地善良的张老师,就让他在自己任教的班上学习,并负担他的学习费用。两年后,哥哥张鸿相在一家医院找到了工作,但收入微薄。全家人节衣缩食、忍饥受寒,于1931年夏季支持他转入枣庄中兴公司创办的高级小学。两年后,张鸿仪考取该公司创办的职业中学,在工科班学习。张鸿仪没有辜负家庭对他的培养和期望,从入学那一天起,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他的各科学习成绩,在全班中一直名列前茅。每当期终考试结束,他把成绩单拿回家时,便给那苦难的家庭带来了一点欢乐。   在斗争中成长   张鸿仪在枣庄职业中学工科班,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待人和气,办事稳重老练,大家都很尊重他。   1935年12月,北京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张鸿仪怀着一腔热血,和同学们一起,投入到枣庄的学生爱国运动中去,宣传抗日,反对投降卖国。由于他在学生中有威信,很快成为青年学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他在这些活动中逐步同枣庄的地下党组织发生了联系。凡是组织安排他的任务,他总是尽心竭力地去完成,经常受到党组织的赞扬和鼓励。另外,他在党组织的启发引导下,阅读了《铁流》、《母亲》、《光明》和《世界知识》等进步书刊,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任务,决心为革命奋斗到底。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他迅速地成长起来。1936年8月,经中共枣庄中心部书记李微冬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枣庄职业中学第一个党员。   张鸿仪在党内负责宣传工作。由于斗争的需要,他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更加认识到革命的伟大意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在日记中写道:“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才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从入党的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   张鸿仪亲眼看到了枣庄煤矿资本家对广大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工人们的悲惨生活。他十分关切工人的疾苦,主动和工人交朋友,并向他们讲述革命的道理,以唤起他们的阶级觉悟。工人们都把他看作知心朋友,有什么问题总愿找他谈。他在工人队伍中扎下了根。   为了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张鸿仪在校内组织了一个兴中读书会,组织进步学生一面阅读进步书刊,研究社会问题;一面参加革命活动,贴标语,撒传单,搞街头集会,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七七”事变后,张鸿仪又和几位同学一起创办了《抗敌报》,组织募捐,支援前线的抗日斗争。   走上抗日前线   1938年,日军大举南侵,国民党军队一再败退,大片国土相继沦陷。是年3月,枣庄地区被日军占领。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战。5月,张鸿仪响应党的号召,组织了90多名进步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他任第一大队中队教导员。10月,抗日义勇总队第一大队被正式改编为一一五师苏鲁支队,他任第三营教导员。第三营是苏鲁支队的主力营,是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的部队。营长刘景镇刚强正直,作战勇敢,工作泼辣,但脾气暴躁,处事简单,只注重军事,轻视政治工作,甚至瞧不起政工干部。张鸿仪耐心地做刘景镇的工作,反复用事实说明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而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刘景镇。他们俩团结一致,一文一武,使三营的战斗力不断提高。   1942年3月,张鸿仪被任命为鲁南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当时在敌占区,敌伪据点星罗棋布,封锁工事纵横交错,我游击部队活动极为不便。在这种形势下,张鸿仪坚决执行党组织的决议,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瓦解敌伪军,他亲自带领“反战同盟”人员,晚上背着电话单机,接到日军电话线上,点名找日伪军官通话,向其进行反战宣传,搞得日伪军惶惶不安。而对汉奸中的顽固分子,则予以坚决镇压。微山湖畔的西苑村,有个汉奸叫张固分,猖狂反共。张鸿仪曾多次向其发出警告,他却屡教不改。为打击其嚣张气焰,张鸿仪遂布置我武装人员拔掉了这个钉子。为争取伪军政人员为我服务,张鸿仪还说服教育了许多伪军政人员和我建立了关系,使我游击队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往来自如,从而打开了游击队战争的局面。   重振铁道游击队   1943年11月,张鸿仪升任鲁南独立支队政委。独立支 队辖微山湖大队、铁道大队(对外称铁道游击队)和沛滕县大队,分别为第一、二、三大队。杨广立任支队副政委兼二大队政委,刘金山、王志胜分别为二大队正、副大队长。   是年底,铁道游击队(即第二大队)大部武装升级为主力,第三中队划归文峰大队,仅剩下20余人,政委杨广立调走。为加强铁道游击队的工作,上级决定让张鸿仪兼任铁道游击队政委。当时游击队活动在敌占区,不能像根据地那样动员青年参军。为此,张鸿仪提出“走一个村,带一个兵”的口号。铁道游击队活动不到半年,便扩大到近300人。新战士的增加,壮大了部队的力量,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新战士豪爽耿直,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但纪律松弛,讲吃讲玩,不善于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张鸿仪决心以我军的优良传统教育铁道游击队的干部、战士,使这支部队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他首先从干部抓起,在全体干部中大讲、大学我军的革命传统,改进不良作风。为了提高干部、战士的素质,张鸿仪还组织大家学文化、长知识。没有课本,他亲自动手编;缺少纸笔,他就让大家在地上、墙上、门板上写:大家学习热情很高,有时团团围住他,向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总是耐心地一一回答。大家风趣地说:“张政委来后,咱们铁道游击队又变成学校了。”通过学政治、学文化,铁道游击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提高很快,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都能圆满出色地完成。如打汉奸冯子固,战斗勇猛,声威大振;打沛县城文庙,干净利索,取得大捷;另外茶棚战斗、塘湖战斗、岱王庙战斗,都取得了较大胜利。张鸿仪精心培育的思想政治之花,结出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之果。   血染大青山   铁道游击队在张鸿仪等人的领导下,在津浦干线和临(城,今薛城)枣(庄)支线上神出鬼没,把敌人闹得惶惶不安。侵华日军为确保交通运输,对铁路加强了控制,并不断地外出“清剿扫荡”。为避敌锋芒,保存实力,铁道游击队奉上级指示,转入微山湖一带活动,在那里开辟根据地,并不时到铁路沿线骚扰敌人。   1945年夏初,张鸿仪政委、刘金山大队长奉命率部进山作短期整训后重新出山。先到达滕县(今滕州市,东南的羊庄,后又开到北楼、大官庄一带宿营。第二天拂晓,忽然传来零星枪声,张鸿仪立即叫起同志们。刹时,枪声大作,我区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员向他们这儿跑来。张鸿仪判定是敌人包围了我区政府,遂一面命令一连前往河西阻击,一面和刘大队长组织部队突围。不料,敌人一遇我军阻击,竟疯狂发起进攻。张鸿仪和刘金山立即指挥全体人员顶住了数倍于我之敌,掩护区政府冲出尚未合拢的包围圈。   当铁道游击队撤到青山头时,发现四周都有敌人运动。原来,日伪军数千人从临城(今薛城)、官桥、枣庄等据点同时出动,分兵合击,企图围歼我区政府和抗日武装。张鸿仪要刘大队长带领部队突围;他带少数人员留下掩护。大队长考虑到他的安全,没有同意。这时,敌人从南边发起攻击。他俩分析,如果立即突围,我腹背受敌,会加大伤亡;不如先打退南边来犯之敌,然后突围。于是,他们集中兵力,一阵猛烈的还击,打退了南边攻上来的敌人。张鸿仪和刘金山分析,东北羊庄一带有敌人的据点,敌人认为我游击队势单力薄,一定不敢向据点方向突围。为此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从东北方向突围。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部队疾速前进。突然,从背后村庄里又传来了密集的枪声。张鸿仪判定,后面还有我们的同志没有突围出来,就叫刘大队长带队先走,自己带领警卫员和一名队员返回,接应后面的同志。   3人爬上了一座大山。张鸿仪站在高处,向枪声激烈的村庄望去。敌人发现了他,一颗罪恶的子弹飞来,穿进了他的右胸,他倒在了地上。警卫员立即扑上去,背起他来,向部队突围的方向追赶。他们刚走进一个果园,敌人就吆喝着追上来了。警卫员用树枝把他们3人隐蔽起来,躲过了敌人。张鸿仪逐渐苏醒过来,知道情况危急,就将自己的枪交给警卫员,劝他俩不要再顾他一人,快去追赶部队。他俩坚不从命,决心用生命保护自己的政委。   敌人走远了,警卫员背着张鸿仪终于赶上了部队。干部、战士看到政委受了重伤,都非常难过。张鸿仪躺在门板上,紧紧握着刘金山大队长的手,关心地寻问部队的伤亡情况,叮嘱大队长把在战斗中牺牲同志安葬好,并抓好训练,整顿好部队。   张鸿仪被送进了设在费县荆山寺的鲁南军区第一医院。军区党委闻讯,电告医院全力抢救。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派人从敌占区弄来了几支葡萄糖送到医院,并指示,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抢救张鸿仪。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差,加上他伤势过重,在抗战胜利的前夕,在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的时刻,铁道游击队的好政委张鸿仪牺牲了。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鲁南根据地2000名军民在滕县为张鸿仪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张鸿仪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临沂市费县烈士陵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6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张鸿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张鸿仪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5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5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对,是张鸿仪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