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4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关注清史研究域外史料——《韩国文集中的清代史料》广西师大版
宾长初
2008-09-05 13:52:2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8.9.5
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组织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韩国文集中的清代史料》,是编者从200巨册的《韩国文集丛刊》的近300家文集中,辑得187家600多万字有关中国清代的史料。这些史料都是清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直接记录,为清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对于清代的历史事件,韩国文集有些不同的记载。例如关于吴三桂降清原因,因了吴梅村一首《圆圆曲》,乃认为吴三桂降清“冲冠一怒为红颜”。关于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城的最详细记载,莫过于朝鲜人写的《昭显世子沈阳日记》,昭显世子和他的随从人员曾参加攻打洪承畴的松山锦州之战,亲临山海关战场,目睹了吴三桂降清,他们记录了清军从山海关直入北京的详细过程和具体情节。关于吴三桂降清,麟坪大君在进京途中写有《次子由宁远感怀》,其小注云:“明亡。吴三桂不从流贼,祸及其父,遂开关引虏。”1656年,麟坪大君再到北京,途径宁远卫。他在日记中写道:“暮投宁远卫,城是挂印总兵吴三桂镇守处。其时吴闻流贼犯阙,不敢拒守关外,率子女输玉帛退保山海关。自锦州至此地才百余里,清人畏三桂军威,不敢近。过数日,始知其虚实,兵不血刃,赌得重镇。壮哉宁远,遵山带海,城高壕深,形盛无伦,距觉华岛前洋仅十里。三桂置五座小城,中筑甬道,以通海运。拥十万精甲,虎镇雄关。虏虽善断粮道,筑长围,以故不敢近。因内乱自溃。人虽以自溃罪三桂,此则非三桂罪也。”宁远卫是山海关的门户,吴三桂轻易放弃宁远,把十万军民迁往内地,山海关丧失门户,使清人“兵不血刃”而得此军事要地,罪莫大焉。但是麟坪大君认为吴三桂的“自溃”乃是“因内乱自溃”,主要责任不在他。他放弃宁远,是为了勤王。而清人入关进北京时打出的旗号也是肃清流贼,为崇祯帝报仇,正与麟坪大君诗歌相符。这为我们对吴三桂降清问题的重新审视提供了资料。
从康熙后期开始,到北京的朝鲜人增多。清政府对待朝鲜人,亦不像明王朝把他们锁在北京城南的玉河馆,不允许随便出入。大清政府允许各方面的朝鲜人随便在京城走动。朝鲜人可以深入到各阶层中去交接朋友,笔谈问答,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他们记录了中国发生的很多事情,这些记录,或为中国人所司空见惯,或为中国人所忌讳,总之在中国现存文献中,不曾记载的情况,朝鲜文献中则多有发现。比如顺治皇帝因出痘而驾崩,继而火葬。这在中国史料中,隐而难考。而在韩国文献中则明确记载:顺治十七年正月初六,玉河馆门比前牢锁,外人绝不得以相通。“疑有某事,而无路得闻。”初八日“朝食后,衙役来传皇帝讣音。病患有无,未曾得知,而遽尔传讣,闻来不觉惊愕。或云自初四日间患痘,或云自海子入来时已有病患。初七日四更竟至不救。两侧室各有一子。而一则十二岁,而方为患痘。一则七岁儿,而为人尤于其兄。皇帝临终命立第二儿,使内大臣四人同心辅政”。顺治出丧前已经火葬,康熙之所以被选中,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他已经出过痘子。这些情况,朝鲜在中国的使团,都有记载。关于顺治火葬,朝鲜人记载说,“此从胡俗”。可见清初一些疑案,在当时并不是秘密。中国人没有注意记录,而对于那些不利于统治者的传闻,倒是津津乐道,不胫而走,遂使迷惘成真,混淆了黑白。
清代人物的资料虽然很多,但一些反面人物的资料略显不足。因此,其结论也往往脸谱化。如和珅就是一例。和珅贪渎,中国史料多有记载。但韩国文集的记载却让我们看到了和珅的另一面。乾隆60大寿庆典,朝鲜使臣一路赶往承德。主持大典的是和绅。和绅一天一道命令,让沿途地方官员接待好使团,勿令因赶路生病。又命快马每日报告使团行程和位置,为各国使团参加庆典做最周密之策划,体现了他的干练和周到。
我国留存大量的清代史料,用汗牛充栋形容也不为过。但由于视角不同,国内的史料对一些事件、人物的记载或有遗漏,域外史料正好可以起到证史、补史的作用。《韩国文集中的清代史料》的出版对清史的研究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8.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