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诗意地栖息
来源:玉叟的新浪博客 时间:2012-10-08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块栖息之地。
对于每一个同乡来说,这块圣地就是种石得玉的玉田。
因为在这块土地上,不仅哺育了你我的血肉和筋骨,还用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提供给我们一生也享用不尽的灿烂文明和认知储备。即使游走他乡且无论何方何地、何年何月,也永远走不出故乡人文情怀给予的凝塑和依恋。就像一棵移动的树木,她的树冠可能高过尘世的目光,她的声名可以竖起传世的口碑,而她的根系,却一直固守在故乡的那方沃土之中,汩汩源流、勃勃生机都是来自她的给养。
这种文史积淀、这种人文情怀从散落而为集结、而为传承、而为弘扬,是历代仁人志士为之钟情的恪守、为之努力的嚆矢。张树云先生编纂的《玉田历史文化大观》的出版,为我们的心灵拓展了又一块栖息的圣地。我相信:昨天会为之感叹,今天会为之庆幸,明天会为之铭记。
张树云老是我中学的语文教师,嘱我为此书写些序言之类的文字,说实话担当如此重托,实在是力所不及。盛情之下我只能就本书的特点,挂一漏万地谈些感受。
紧扣一脉意识,内涵丰富
张先生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文化研究,后半生又潜心挖掘整理玉田文史,笔耕青灯,硕果累累。长期的教学储备和历练使这种研究具备了深厚的功底和先天的严谨。而这深厚的功底则是“文”的基础,有了这种基本功才能便于横而论文;而这先天的严谨则是“史”的要旨,有了这种科学精神,才能利于纵而谈史。文史一脉在这里是如此清晰:著文以史为基而不虚幻,论史娓娓道来而不枯燥,述历史人物则详其曲直,讲风俗民情则探其本源,数典章制度则溯其沿革,征引丰富,多所参稽,谈古论今,阐幽抉微。这里没有史学的艰涩让人味同嚼蜡、不忍卒读,这里没有文学的编撰令人毫无厘头、天马行空,只有史实和故事牵着你的手、贴着你的心,在逻辑严谨的历史隧道中,点亮一盏思想和智慧之烛彳亍而行。在儒雅之风中又不失之平民意趣,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就这样熔于一炉,内涵丰富让人目不暇接。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即以兼善文史要则,推为最高典范。我想这无疑是《玉田历史文化大观》追求的制高境界。
彰显家园意识,营造归属
地球村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交通的发达尤其是海量信息的覆盖,使很多人处于流动化生存状态和无主题选择状态,人们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面对物欲横流的诱惑,平淡的心情慢慢的开始浮躁,脚下的根也不再那样牢固,仿佛整个身子也在时尚的吹拂中漂泊不定,不免时常笼罩在“失乡”的愁绪与迷茫之中。实际上越是处在全球流动与变化莫测的当代物语中,越急于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文化家园,寻找自我之根、生命之根,还原生自骨髓里的那份精神慰藉。
我在编制《玉田县“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时,着重创意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八种特色形态,其中在科学文化中谈到了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建议把先生家乡的小学更名为“兰坡小学”,在增强师生爱家乡自豪感的同时,激励孩子们从小以贾爷爷为榜样,继承发扬前辈的科学探索精神。在县教育局和多方的努力下,兰坡小学竖起了贾兰坡的塑像。贾兰坡的家人闻知,特意提出要完成贾兰坡的遗愿——将一半遗骨埋在家乡,以满足一代科学巨擘的灵魂归属感。对家乡文化爱之深沉、爱之弥坚,使先生在异乡漂泊千里之后,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园”。事实上,一个人在某个地方长大并非就天然地获得“家园”,如果没有对身边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充分了解和认同,往往会使人们对家乡的人文生态产生疏离感,生发的更多的是出于经济、生存利益考虑的偏狭地方意识。而正是这种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陌生,成人后奔波于生计的心灵和归属与故乡也就没有了什么必然联系。关键是,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往往为同一含义,指向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而一旦家园感的淡漠乃至失落,在全球化和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不免会造成“这一个”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长此以往中华民族文化有可能被“他乡世界”所同化。从这种意义上说,《玉田历史文化大观》致力为我们搭建这所永远难以割舍的文化家园,使玉田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加坚实的依托和深层的归属,可谓功大莫言。
强化资源意识,亟待整合
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是无法隔绝的。富有生机的文史精华,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前行,是一束永不熄灭的薪火,是一种连绵不绝的动力,因之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书中的伯雍种玉、民间传说编目,沉淀了深厚的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大善至美,形成了一套尊老爱幼、持身立节等良好的礼仪规范,生发出人类共通的价值认同感。“红色文化”谱写了玉田人民在金戈铁马的革命年代,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的英雄史诗。古风旧俗诠释了崇尚道德,不耻于投机钻营、阿谀奉迎的民族气节。清官贤士箴言犹在,朴实深刻必将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史事纵横、文坛艺苑、文物古迹等编目,所推崇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和勤劳节俭的特性,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都是当代文明亟待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史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作为一种资源开发时,需要探讨、甄别、筛选和扬弃,有时更需要争鸣。文史传统不应是我们走向现代文明的沉重包袱,而应成为玉田走向未来、创造崭新文明的一笔精神财富、一个现实的起点,亟需加以整合利用,在这方面《玉田历史文化大观》做了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昭示我们从更新的视角和更高的层面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优秀文史传统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潜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亟待我们去发掘、去激活。这又是《玉田历史文化大观》给予我们的时代启迪。
张树云先生已年届古稀,仍为家乡文化建设殚精竭虑,著书立说,激励来者,令人钦佩之至。感动之余涂鸦为序。
程云瑞
2011年11月10日于寸草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