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1910|回复: 27

种玉主人十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天津
版主小菜一碟尽职尽责,曾为种玉人的讨论作以小结,并倡议相关各方整理成文,今不揣冒昧,将本人所论集中于此,正巧十篇文章,名为“种玉主人十论”,还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这些文章皆因玉叟和东方一剑两位先生所引起。特别感谢他们的激励,不然不会促使我有这些思考。特别是东方一剑先生,他对玉田文史用功很多,诸多文章,我已拜读,受益良多,非常钦佩。我为老家玉田有他这样执着而有造诣的文史才俊,深感骄傲!
然而作为反方,我的言辞可能激烈和不周,伤害到了他,在此深表歉意!这并非我的初衷,我时时要求自己:只对文章不对人。还请一剑先生多多谅解。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一、阳伯雍之名可能与先秦姓名文化有关
2012-8-4
阳伯雍之名诸多版本,诸如阳翁伯、杨翁伯、羊公,首先与同音讹传有关。其次,至于是“阳伯雍”还是“阳雍伯”,还需考量先秦姓氏人名文化。

阳:为氏,先秦男有氏,女有姓。阳伯雍的“阳”其氏来源于封地。《水经注》:“《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

伯:爵位,即公侯伯子男;或者排行,即伯仲叔季。阳伯雍的“伯”可能是爵位。《水经注》:“《搜神记》曰:……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妻之,遂即家焉。”直接简称阳伯雍为“伯”,出于简略和尊敬,称呼爵位的可能性大些。

雍:名字。

先秦人名,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相对灵活。
如果是“阳伯雍”:氏+爵位+名
如果是“阳雍伯”:氏+名+爵位
都无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9-28 19:24
一、阳伯雍之名可能与先秦姓名文化有关2012-8-4 阳伯雍之名诸多版本,诸如阳翁伯、杨翁伯、羊公,首先与同音 ...


二、支持“阳伯雍”的两点说明——兼与东方一剑商榷
2012-8-6
一、关于一个所谓“世上根本不存在”的阳伯雍。

东方一剑说:
——“光绪十年之前,世上根本不存在主人公为‘阳伯雍’的《搜神记》无终山种玉故事版本。”并且说:“谁说有,请谁拿出来,让各位网友见识一下,不就说明问题了吗!”

种玉人家答:
——四库全书本《搜神记》已在光绪之前,明言种玉之人为阳伯雍,故此实无必要再举出。但一剑先生似乎执着于此,故再举一例。
《初学记·卷八·州郡部》:“【仲理金 伯雍璧】《神仙传》曰:仲理居无终山中,含神丹,作黄金五千斤,以救百姓。《搜神记》曰:杨伯雍汲水作义浆,有一人就饮,以石遗之。伯雍种,遂生白璧,其处地可一顷,名曰玉田。”

按,《初学记》唐代类书名。唐·徐坚
撰三十卷。此书的编撰原为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之:“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若《北堂书钞》及《六帖》,则出此书之下远矣。”
请问东方兄:这是你所说的“世上根本不存在”吗?

二、关于推翻“阳伯雍”之说的主要证据问题

下面先来看一剑原文《无终山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一段,大费笔墨,无非是想通过《法苑珠林》之不真,来否定人名之有误。东方一剑说:
——“清代乾隆年间由纪晓岚主持编修的《四库全书》所收《搜神记》一书,来源于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字元瑞,1551——1602年)辑录的《搜神记》。而胡元瑞的稿本又是来自何处呢?明代姚书祥《只见编》记载:“江南藏书胡元瑞号为最富……有《搜神记》,余欣然索看。胡曰:‘不敢以诒知者,率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抄出者’。”罗宗阳先生主编《历代笔记小说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选编了干宝《搜神记》中的11篇小说,并对该书做了简介:“《搜神记》,东晋干宝撰,原书已佚,现在通行的二十卷本,大约是明人胡元瑞从《北堂书钞》、《法苑珠林》等类书中辑录佚文而成”。《法苑珠林》现存100卷,系唐代总章元年(668年)道世法师(?——683年)据各种经典编纂而成,是汇集一切佛法教义精华的佛学重要典籍。该书每卷均附有“感应缘灵验故事”,将各种书籍中记载的因果报应传说故事进行改编整理后收录,当作真实事例加以宣扬。因此,该书引文的忠实可靠性明显存在疑问。”

种玉人家曾说:
——一剑兄否定“阳伯雍”的主要证据就是四库本《搜神记》之不可靠。而其论证四库本《搜神记》不可靠的方法是:四库本《搜神记》出自明人胡应麟辑录的《搜神记》。而胡本《搜神记》率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抄出者。所以,一剑兄通过简单述说《法苑珠林》之“忠实可靠性明显存在疑问”,来论证“阳伯雍”一说的错误。由此可见,《法苑珠林》是一剑兄论证的关键所在。但是,一剑兄万万不会想到:《法苑珠林》一书中并没有“阳伯雍种玉”故事的记载。此书尚在,一剑兄可以查查看。由此可见,一剑兄所论,不能成立。

而东方一剑答复:
——现存《法苑珠林》上不能查到《搜神记》种玉故事引文,并非“我万万没有想到”,而是我早已查过此书,因此书已不完整,所以无法查对;

现在,种玉人家再郑重回复:
——本人通查全书,《法苑珠林》传世版本完好无损。并不是“此书不完整”,也不是“无法查对”,而是此书根本就没有收录《搜神记》种玉故事。你所说,欠诚恳。

证据何在?
请看:《搜神记·卷十一》干宝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9月,137138页杨伯雍条下:
“本条见于《水经注》十四、《艺文类聚》八三、《初学记》八、李翰《蒙求注》下、《敦煌石室古籍丛残唐人类书》一、《太平御览》四五、四七九、五一九、八〇五、《太平寰宇记》七十、《事类赋注》九、《类说》七、《绀珠集》七引作《搜神记》。本事亦见《北堂书钞》一四四引《孝子传》、《太平广记》二九二引《孝德传》。”
汪绍楹先生乃学界权威,其于杨伯雍一条出处查阅可谓全面,有十几种之多,唯独没有《法苑珠林》收录种玉故事。

举证出来《搜神记》种玉故事并非出自《法苑珠林》的意义何在?
意义就在于说明:一剑先生在《无终山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一文中大段相关《法苑珠林》的文字,对推翻“阳伯雍”之说是徒费笔墨,毫无作用。

现在,所能支持一剑先生的证据就剩下鲁迅先生那就话了,即:“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
鲁迅一言,也并非具体针对“种玉”一说,且其更没有所谓的“考证”,仅仅是一个文学家之言,并不是推翻“阳伯雍”一说直接证据,还不足以撼动其真实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9-28 19:25
二、支持“阳伯雍”的两点说明——兼与东方一剑商榷2012-8-6 一、关于一个所谓“世上根本不存在”的阳伯雍 ...

三、种玉本故事,时代也模糊——浅谈种玉人的时代
2012-8-9

种玉本一故事,非是史实,故而种玉主人公也是半真半假,虚虚实实,所以,探求他的真实性,适可而止。为了说明种玉主人公的有限真实性,这里不论他姓甚名谁,而是说说他的时代。
种玉主人公是什么时候的人呢?查看典籍,用玉叟的话来说,真是“乱象纷呈”。

我们先来考察目前所见最早记录这一故事的典籍,当然,它不是已于唐末五代时期遗失的干宝《搜神记》的原著,也不是胡应麟辑录而我们常见的《搜神记》,而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引用得《搜神记》。在《水经注》卷一四《鲍丘水》中说:
“《搜神记》曰:雍伯,洛阳人,至性笃孝,父母终殁,葬之於无终山。山高八十里,而上无水,雍伯置饮焉。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种之,玉生其田。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璧一双。媒者致命,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妻之,遂即家焉。”

这段文字,似乎没有说明种玉主人公的时代,紧接着,《水经注》却告诉了大家:
“《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
它说种玉主人公雍伯即翁伯所处的时代是“春秋之末”。

可是我们再仔细阅读《水经注》所引种玉故事原文,就能发现,并非如此。它说:
“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
“北平徐氏”的“北平”即北平郡,而北平郡建于何时呢?西晋治北平郡,北魏废。后北魏复治。由此不难看出,娶北平郡徐氏女的种玉主人公又变成了晋魏时期的人了。所以在杨守敬《水经注疏》云:
“又《孝德传》云,魏阳雍,河南洛阳人。”
今人在一本《笠翁对韵》注释中也说“玉生根:《搜神记》载,晋杨伯雍汲水于岭上供过客饮用”云云。

一个是“春秋之末”,一个是晋魏之时,由此可见,就在郦道元《水经注》同一书中,种玉主人公的所处时代就相差甚远,种玉之人真耶?幻耶?

下面,看看唐人的记述,乱象有增无减。在《藝文類聚》、《蒙求集注》、《敦煌宝藏》斯七八号所收唐代类书写本等书之中,依然延续着“北平徐氏”之说。但是,除此之外却出现了一个不可小觑的声音。《太平寰宇記》云:
“有徐氏者,为右北平著姓,有女,人多求之,不许,雍伯试求,徐氏笑以为狂,乃云:以白璧一双,当可为婚。雍伯至种石处,得五双白璧,徐氏大惊,即以女妻之。”

种玉主人公的老婆徐氏,又变成“右北平著姓”,并且时代大大提前了。右北平郡,始建于战国燕昭王时期,一直延续的秦汉时期。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
300年)打败了北部的东胡,修筑了长城,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郡,以巩固国土。

由此可见,右北平郡的时间上限为公元前
300年,已经是战国中期,距离“春秋之末”还有170余年的时间。按,春秋(前770-476)战国(前475-221)。我想,右北平郡的大家闺秀徐氏不会嫁给200岁高龄的种玉人吧。可见,故事就是故事,太较真,很无趣。

这种“北平”与“右北平”徐氏大姐的尴尬在《太平御覽》中显得更为不堪。《太平御覽》卷四十五延续《水经注》说是“北平徐氏”,而在其卷八百五“有徐氏在北平著姓”,虽说还是“北平”,但是“北平”前的“在”颇有蹊跷,因为“在”与“右”,字形近似,很容易产生讹误。这不是笔者凭空臆想,而是在后世的诸多种玉版本的行文中,凡是将“徐氏”提前,而将“郡望”置后者,都写成“有徐氏‘右’北平著姓”。请看:
“有徐氏者,为右北平著姓。”——《搜神记·卷十一》,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
“时有徐氏者大富,为右北平著姓。”——《新辑搜神记》,李剑国辑校,中华书局

可以说,现代通行的权威版本都把徐氏郡望放在了右北平郡。毕竟右北平郡比北平郡所处时代更为接近春秋之末,可是矛盾也没有完全解决,种玉主人的所处时代依然疑窦重重。

再来看看《玉田县志》的情况,乱象加剧了。
“开元十八年,改名为玉田,以汉阳雍伯种玉得名。”——康熙二十年《玉田县志》,10页
“种玉田,城北十三里,汉阳雍伯作义浆给行人。”——康熙二十年《玉田县志》,15页
“万岁通天元年,始改名为玉田县,汉阳雍伯种玉,故名。”——乾隆二十一年《玉田县志》,105页
“种玉田,城北三十里,汉阳雍伯作义浆给行人。”——乾隆二十一年《玉田县志》,112页
“万岁通天元年,始改为玉田县,以周末阳伯雍种玉,故名。”——光绪十年《玉田县志》,231页
“《搜神记》载阳公,未著其时代。《近世广舆记》有汉阳雍伯之称,不知何本,旧志同之。今考《水经注》及《路史注》各引《阳氏谱叙》云:“翁伯于春秋之末宅无终。”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干书最古,从其朔也。(误字和标点已校改)”——光绪十年《玉田县志》凡例十(误字和标点已校改)
康熙、乾隆两种《玉田县志》将在种玉主人公的定位在了汉朝,又多出了一个版本。的确,汉朝时候,右北平郡确实存在,说是“汉阳伯雍”也不是毫无根据。并且在李剑国先生辑校《新辑搜神记》中也说“后汉阳雍伯”。
而光绪版《玉田县志》则说“周末阳伯雍”,是西周还是东周?若是西周末年,则较“春秋之末”早了
300年,若是东周末年,则较“春秋之末”晚了250年。
综上所述,以笔者粗略的统计,关于种玉主人公的年代有周末说、春秋之末说、汉说、晋魏说诸多版本,其时间跨度达千年之久。种玉主人公定非凡人,能挟其种石得玉之神功,竟以享千年之长寿,或未可知也!?

显而易见,种玉主人公的有限真实性,这包括他的故事本身,也包括他的时代,更包括他的姓名。种玉主人的神秘性与模糊性,也许别有一种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9-28 19:25
三、种玉本故事,时代也模糊——浅谈种玉人的时代2012-8-9种玉本一故事,非是史实,故而种玉主人公也是 ...

四、《点校本光绪版县志》一处事关“伯雍”与“雍伯”的点校错误
2012-8-10

《康熙·乾隆·光绪
<玉田县志>(点校本)》196页,光绪版县志凡例十:
“《搜神记》载阳公,未著其时代。《近世广舆记》有汉阳雍伯之称,不知何本旧志同之。今考《水经注》及《路史注》各引《阳氏谱叙》云:‘翁伯于春秋之末宅无终。’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千书》最古从其朔也。”

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最后一句:“《雍伯千书》最古从其朔也。”

之所以费解,是文字和标点有误。笔者虽未见光绪版县志原本,但据文意推断,此句紧承上文,应该是:
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干书最古,从其朔也。

重点是“干书最古”,指的是干宝所著《搜神记》最为古老。因此是“干”字,而不是“千”字,“干”“千”形近讹误。“从其朔也”,指的是奉为正朔的意思,即以其为标准。正朔,简单说指王朝的合法性,有正统的意思。

此外个别标点也有不妥。如“不知何本”后应加逗。在“翁伯即雍伯也”后应是逗,而非句,“故兹志定为周人”后应是句,而非逗。因为“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因果逻辑,语意连贯,因此应为一句。另外“《阳氏谱叙》云”后引号原书也有误。校正后,原文应为:

“《搜神记》载阳公,未著其时代。《近世广舆记》有汉阳雍伯之称,不知何本,旧志同之。今考《水经注》及《路史注》各引《阳氏谱叙》云:‘翁伯于春秋之末宅无终。’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干书最古,从其朔也。”

标点之后,我们就非常清楚,光绪版县志之所以称“阳雍伯”为“阳伯雍”的根据所在,即他认为“干书最古”,所以从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9-28 19:27
四、《点校本光绪版县志》一处事关“伯雍”与“雍伯”的点校错误2012-8-10 《康熙·乾隆·光绪(点校本) ...

五、种玉人历史原型的一些线索——原来是个卖油翁!
2012-8-10

有关种玉主人公原型的历史记载主要有:

一、《史记》卷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

二、《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第六十一
“故秦杨以田农而甲一州,翁伯以贩脂而倾县邑,张氏以卖酱而侈,质氏以洒削而鼎食,浊氏以胃脯而连骑,张里以马医而击钟,皆越法矣。”

三、《水经注》卷一四《鲍丘水》:
“《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居於县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後路徙于西山之下,阳公又迁居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田自去,今犹谓之为玉田阳。”

四、北宋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卷四十五《河北诸山》
“无终山,又《水经》云:翁伯周末避乱适无终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尝澡浴,得玉澡架一双於泉侧。”

按,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雍伯是“贩脂”之人。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在汉代以前人们食用的油均为动物油,称为“脂、膏”。
原来种玉人是个卖油翁!而且是个“千金”富翁!!

附、贩脂雍伯与种玉伯雍的的联系

1
、《太平御覽》卷八二八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和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都说种玉主人公:
“以侩卖为业。”
“侩卖为业”与“贩脂”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2、杨守敬《水经注疏》:
“《史记·货殖传》云,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索隐》曰,《汉书》作翁伯,事亦见《仙传拾遗》。又《孝德传》云,魏阳雍河南洛阳人,同之《谱叙》,翁同似是阳公之名。”
先贤已有考证,也能说明二者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9-28 19:28
五、种玉人历史原型的一些线索——原来是个卖油翁!2012-8-10 《史记》卷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

六、周俊勋:二十卷本《搜神记》的构成与整理
2012-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9-28 19:29
六、周俊勋:二十卷本《搜神记》的构成与整理2012-8-12



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搜神记》
2012-8-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五十七卷)纪昀 等 纂修
●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
○小说家类三
△《搜神记》·二十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晋干宝撰。宝字令升,新蔡人。元帝时以著作郎领国史,迁散骑常侍。事迹具《晋书·本传》。史称宝感父婢再生事,遂撰集古今灵异神,人物变化为此书。其自序一篇,亦载於传内。《隋志》、新、旧唐志俱著录三十卷。《宋志》作《搜神总记》十卷,亦云宝撰,《崇文总目》则云《搜神总记》十卷,不著撰人名氏,或云干宝撰,非也。(案:此条见《玉海》。)
此本为胡震亨《秘册汇函》所刻,后以其版归毛晋,编入《津逮秘书》者。
考《太平广记》所引,一一与此本相同。以古书所引证之,裴松之《三国志注》魏志明帝纪引其柳谷石一条,齐王芳纪引其火浣布一条,《蜀志·糜竺传》引其妇人寄载一条,《吴志·孙策传》引其于吉一条,吴夫人传引其梦月一条,朱夫人传引其朱主一条,皆具在此本中。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其卢充金碗一条,刘昭《续汉志》注《五行志·荆州童谣》条下引其华容女子一条,建安四年武陵充县女子重生条下引其李娥一条,桓帝延熹七年条下引其大蛇见德阳殿一条,《郡国志》马邑条下引其秦人筑城一条,故道条下引其旄头骑一条,李善注王粲赠文叔良诗引其文颖字叔良一条,注《思玄赋》引其张车子一条,注鲍照《拟古诗》引其太康帕头一条,刘知几《史通》引其王乔飞舄一条,亦皆具在此本中,似乎此本即宝原书。
惟《太平寰宇记》青陵台条下引其韩凭化蛱蝶一条,此本乃作化鸳鸯;郭忠恕《佩Δ》上篇称干宝《搜神记》以琵琶为频婆,此本吴赤乌三年豫章民杨度一条凡三见琵琶字,安阳城南亭一条亦有琵琶字,均不作频婆;又《续汉志》注《地理志》缑氏条下引其延寿亭一条,巴郡条下引其泽中有龙鸣鼓则雨一条,《五行志》建安七年醴陵山鸣条下引其论山鸣一条,李善《蜀都赋注》引其澹台子羽一条,陆机《皇太子宴元圃诗》引其程猗说石图一条,此本亦皆无之。
至於六卷、七卷全录《两汉书·五行志》,司马彪虽在宝前,《续汉书》宝应及见,似决无连篇钞录,一字不更之理,殊为可疑。
然其书叙事多古雅,而书中诸论亦非六朝人不能作,与他伪书不同。疑其即诸书所引,缀合残文,傅以他说,亦与《博物志》、《述异记》等。但辑二书者耳目隘陋,故罅漏百出。辑此书者则多见古籍,颇明体例,故其文斐然可观,非细核之,不能辨耳。
观书中谢尚无子一条,《太平广记》三百二十二卷引之,注曰出《志怪录》,是则捃拾之明证。胡震亨跋但称谢尚为镇西将军,在穆帝永和中,宝此书尝示刘忄炎,忄炎卒於明帝大宁中,则书在尚加镇西将军之前二十馀年,疑为后人所附益,犹未考此条之非本书也。
胡应麟《甲乙剩言》曰,姚叔祥见余家藏书目中有干宝《搜神记》,大骇。曰果有是书乎?余应之曰,此不过从《法苑》、《御览》、《艺文》、《初学》、《书钞》诸书中录出耳,岂从金函石匮幽岩土窟掘得耶?大抵后出异书,皆此类也。斯言允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9-28 19:29
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搜神记》2012-8-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五十七卷)[清纪昀等 纂修 ● ...


八、《搜神记》的几类版本
2012-8-12
常见的《搜神记》有如下几类版本:
一、明毛晋的《津逮秘书》本二十卷;
二、明何允中的《广汉魏丛书》本八卷;
三、明商汭的《稗海》本八卷;
四、清马骏良的《龙威秘书》本八卷;
五、明樊维城《盐邑志林》本二卷;
六、明沈士诚胡振亨《秘册汇函》本二十卷;
七、《四库全书》本二十卷;
八、清张海鹏《学津讨源》本二十卷;
九、《百子全书》本二十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念影印版)
一零、《从书集成初篇》本二十卷;
一一、《说郛》宛委山堂本二十卷(商务印书馆)。

今人整理版本有:
一、商务印书馆馆长胡怀深1957年标点本(据崇文书局《百子全书》本);
二、中华书局1979年汪绍楹校注本(据《学津讨源》本),汪注本考订真伪,校正文字,较为可信。
三、中华书局2007年李剑国《新辑搜神记》,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9-28 19:30
八、《搜神记》的几类版本2012-8-12 常见的《搜神记》有如下几类版本: 一、明毛晋的《津逮秘书》本二十卷 ...


九、“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我的结论
2012-8-13

我的总体观点是:“阳伯雍”与
“阳雍伯”可以并存。因为二者皆有古代典籍出处,并且约定俗成,而不是今人凭空臆想。在这里主要论述“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的确,“阳伯雍”最早出现是在光绪十年《玉田县志》中,在此之前没有完整出现过,这一点毋庸讳言。
那么,“阳伯雍”的姓名是不是光绪十年《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无中生有,杜撰出来,并且毫无价值,根本错误呢?
我认为不是,“阳伯雍”作为种玉主人公的姓名有其合理性。它是《玉田县志》的编纂者综合多种史料,通过客观公正的理性分析,所得出的恰当结论。
如今,要想正确理解光绪版《玉田县志》编纂者的对种玉主人公姓名的理论脉络,需分三步走:首先是“姓氏”,然后是“名字”,最后是“姓名”。

一、姓氏:阳
关于种玉主人公的姓,更确切地说是“氏”,有四种情况:杨、阳、羊、扬,哪一个更合理一些呢?

1
、我觉得要尊重《水经注》的意见,姓“阳”。理由有三:
①、《水经注》所引种玉故事年代最早。
②、《水经注》列举了三个证据:
a、“(无终)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也。”
b、“《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
c、“其碑文云:居於县北六十里翁同之山,后路徙于西山之下,阳公又迁居焉,而受玉田之赐。情不好宝,玉田自去,今犹谓之为玉田阳。”
③、证据a以地理遗迹“阳公坛社”为证,
证据b以姓氏谱系“阳樊而易氏”为证,
证据c以历史遗物“碑文云”“ 玉田阳”为证。
可谓证据全面、确凿。

2
、另外还有证据如下:
①、宋朝《路史》:
“阳氏出无终,至秦立右北平郡,子孙仍属焉。”
②、中华书局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在其注释“一”中:
“杨公伯雍——杨,《初学记》作“扬”,《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四七九、八五、《事类赋注》作“羊”。《水经注》、《唐人类书》一、《太平御览》四五、五一九、《太平寰宇记》、《绀珠集》作“阳”。按,《水经注》又引《阳氏谱叙》作“阳”。作“阳”为是。”
③、玉田(无终)历史上,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不少阳氏名人,比如晋阳裕、阳骛,北魏阳尼、阳藻、阳荆、阳固、阳弼,北齐阳斐、阳眧、阳静立、阳休之、阳诠之,唐阳峤等等,可参见县志。

3
姓氏混乱产生的原因
版主小菜一碟所发文章《陆涛<洛阳伽蓝记>作者祖籍姓氏发微》(原载:《教育科研》201022期)可以明白大概:
“窃以为古代杨与阳从用法上讲,字形近而易混,传抄致误,实例如洛阳出土北平《阳济墓志》在传世印刷文献如《资治通鉴》上作杨,何况今玉田正宗阳家在唐五代后亦随俗作杨,如《玉田县志》中杨遇、杨德润。”
的确,种玉主人公的姓氏混乱产生的原因,客观上是杨、阳、羊、扬等字音同讹转所致,主观上是攀附心理使然。其中最为常见的将“阳”作“杨”,与杨姓在后来人口发展越来越多,逐渐占据诸“yang”之首有关,据近些年来统计杨姓已经是当代第七大姓。杨姓势力的增大,不能不说对种玉主人公的姓氏产生了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可种玉主人公姓阳,不姓杨、羊、扬。
《光绪版玉田县志》也采用了“阳”这个姓氏,应该说是择善而从,编纂者没有详细说明原因,不过通读该县志,我们发现他对以上相关史料是基本了解的。并且,其在该县志凡例之八中也说道:“兹邑望族,向推阳氏称首。”

二、名字:伯雍
关于种玉主人公的名字,是“雍伯”还是“伯雍”,也是各方争论的关键所在。

⑴、《搜神记》原书一系,皆作“伯雍”。
干宝《搜神记》原著可能在唐末五代时期遗失,后世所见者,大多认为是明代及以后的辑录本,并非原著。在目前所见干宝《搜神记》,版本也有很多,请参见种玉人家的帖子《<搜神记>的几类版本》。在这《搜神记》一系的种玉故事中,不管是中华书局汪校本,还是其清代《四库全书本》和明代《津逮秘书本》,种玉主人公的名字都作“伯雍”,不作“雍伯”。

⑵、转引《搜神记》一系,多作“雍伯(翁伯)”,少作“伯雍”。
南北朝以及唐宋元时期各种引自《搜神记》种玉故事的主人公姓名情况,名字多做“雍伯(包括翁伯)”。大概只有在唐代《初学记》中作“伯雍”,其中中华书局出版的《初学记》中,三处出现种玉主人公名字,皆作“伯雍”,而网友提供的日本藏南宋《初学记》中,一处作“伯雍”,两处作“雍伯”,同一书中,二者并存。

⑶、作为《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尊重《搜神记》原书的意见,在种玉主人公的名字上采用“伯雍”。
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在“原书”与“转引”之间,作为一般的史学家来说,还是采用原书最为严谨、客观、科学。并且原书与转引并不完全矛盾,唐代《初学记》中就叫“伯雍”。同时,原书虽然可能是后人编辑,但也必有出处,定非向壁虚造,其所说种玉主人公姓名,虽然与现在所见“转引之书”多数不同。但是,明代至今,五六百年,几经丧乱,善本古籍,多有遗失,故此,今人不见,并不能说明明人也不见。这也就是编纂者在凡例中所说的“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干书最古,从其朔也。”可见编纂者采用伯雍,是其理性的自觉选择,旨在尊重《搜神记》原书的权威性,毫无不妥。

所以,《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在种玉主人公的名字则取为“伯雍”。

三、姓名:阳﹢伯雍﹦阳伯雍
通过以上逐项考察,关于种玉主人公的姓名完全可以定位为:姓氏——阳,名字——伯雍。正是出于这种判断,《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将种玉主人公的姓名称为:“阳伯雍”.
我想,关于玉主人公的姓名 “阳伯雍”,重点不在古代典籍是否完整出现过,而是在于这种称呼是否有道理。

由此可见《光绪版玉田县志》阳伯雍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这一名称,也被后来包括现在大多数出版物所采纳,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也说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总之,“阳伯雍”这一名称的出现,是《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在扎实的史学功力,丰富的史学素养,和理性的史学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合理结论。该县志的编纂者出于诸多考虑,秉承史学精神,才编纂出远胜康熙乾隆本的玉田县志,在中国古代县志史上,也是一部优秀的地方历史著作。

最后,补录两段前人对《光绪版玉田县志》的高度肯定,作为结语:
钱青《玉田县志》序:“是稿创于李君雨芗,成于丁君茝轩,复得二三都人士为之参稽,而校核商量邃密,诚足以信,今而传后矣。”——点校本195
赵翊唐《玉田县地方辑要》序:“《玉田县志》自前清光绪初年,经邑人丁茝轩君修辑,体例谨严,颇合史法。”——点校本3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9-28 19:30
九、“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我的结论2012-8-13 我的总体观点是:“阳伯雍”与 “阳雍伯”可以并存。因 ...


十、“造伪欺世”与“有辱先贤”——再说几句
2012-8-16

东方一剑所做“雍伯之说”,意在指出前人之误,且用功不少,不论正确与否,勇气着实可嘉。
但其多次反复强调《光绪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是“造伪欺世”,罪名之大,实在可怕!有违“学术伦理”。.

退一步,《光绪版玉田县志》即使有误,罪也不至于“造伪欺世”,这岂不是有辱先贤吗?
故其有辱先贤之处,不在于他指出所谓错误,而是他所加之罪名,罪名过大,量刑过高,有悖公论。

这是两个问题,即“指出问题”与“妄加罪名”,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指出问题”是学术论争,追求真理,对错与否,还可争论;
“妄加罪名”是一时意气,乱盖帽子,辱没先贤,难以服众。

本人所指,意在后者。然“辱没先贤”之说,亦非我所能够强加,其诸多“造伪欺世”之过激言论,皆在网上相关文章之中,有案可查。

想夏子鎏、丁维等诸多先贤,皆学有所成,为官一方,历尽波折,删削数载,编纂县志,造福后人,果“造伪欺世”之徒不成!?
对于先贤,我辈首先应该心存敬畏,虚心学习。对其所论,即可率意指摘其不妥,亦可长篇大论而发难。
然终须言语得体,分寸适宜,捧杀固然不可,棒杀尤所不宜。
个别网友对此有所误解,认为“有辱先贤”,是针对“指出问题”,质疑古人。差矣!“有辱先贤”,所指并非在此,而是妄加“造伪欺世”之莫大罪名。
极少网友的误解,不但不能弥合各方见解,反而加剧彼此嫌隙,因而在此澄清。
相关文章,俱在网上,敬请网友详查。详查而后言,方能少生误解,不至于意气之争。

最后,补录两段前人对《光绪版玉田县志》的高度肯定,作为结语:
钱青《玉田县志》序:“是稿创于李君雨芗,成于丁君茝轩,复得二三都人士为之参稽,而校核商量邃密,诚足以信,今而传后矣。”——点校本195
赵翊唐《玉田县地方辑要》序:“《玉田县志》自前清光绪初年,经邑人丁茝轩君修辑,体例谨严,颇合史法。”——点校本3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种玉人家 发表于 2012-9-28 19:30
十、“造伪欺世”与“有辱先贤”——再说几句2012-8-16 东方一剑所做“雍伯之说”,意在指出前人之误,且 ...


附:清代玉田史地学泰斗——丁维
2012-8-3
丁维,号茝轩,玉田人,祖籍蓟州。同治戊辰科(1868年)进士,官溧水县知县,江苏补用同知,年四十八归田。有《学制自箴书》一文传世。光绪十年《玉田县志》的续纂,其史地成就主要见于是书。
丁茝轩公,乃玉邑宿儒。归田之馀,潜心学术。上承乾嘉之精神,下治故土之学问,特于无终之史地,颇有建树。举凡山川、河流、人物、风土等,旁搜博引,钩玄提要,理千载之言,而成一方之史。
观公之前,未有如公之开拓者;审公之后,未有如公之深广者。堪称玉田史地学之泰斗,当之无愧。
然所为可惜者,丁公其人其事,所传甚寡;且其学术之成就,亦仅见于县志之中,未能窥以全貌。还望玉田同人,以敬先贤之心,广为搜集,庶几不至于埋没无闻焉。
丁公史地成就列举如下:
1、《无终考辨》(《康熙·乾隆·光绪玉田县志(点校本)》,玉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7年,225页。)
2、《无终绩考》(同上,225页。)
3、《无终子说》(同上,226页。)
4、《玉田县水利前后说》(同上,228页。)
5、《玉田县分野考辨》(同上,230页。)
6、《两山考辨》(同上,232页。)
7、《燕山辨并序》(同上,236页。)
8、《螺山说》(同上,237页。)
9、《两河考辨》(同上,239页。)
10、《后湖考》(同上,252页。)
11、《阳樊驿说》(同上,263页。)
12、《前代兵防说》(同上,302页。)
13、《阳氏附考》(同上,326页。)

点评

完全赞同种玉人家的观点。 就引证之广博而言,玉叟自愧不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9-29 15: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虽然不同意您的观点,但我充分尊重您发表意见的权利。
      关于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收效是明显的。第二个阶段的讨论也拉开了帷幕,估计两节期间可能再次掀起高潮。欢迎您继续积极参与、卓越表现,期待这次讨论取得更多成果。
      此外郑重声明:本人只是一玉田文史爱好者,绝非什么“才俊”,能略尽绵薄,为家乡文史之厦的建立添砖加瓦是我平
乐事,此外并无他求。
      
坚持主张学术争论不应影响日常感情,能攻吾错者,吾视作真正良师益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9-28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9-28 20:31
我虽然不同意您的观点,但我充分尊重您发表意见的权利。
      关于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的讨论,已经 ...

期待见到一剑先生更多的大作。

点评

大作没有,业余时间零打碎敲搞点儿小东西儿,也不太成样子,还望网友多多批评指正!相信参与的人越多,玉田文史板块就会越热闹,热闹之中就可能推动了玉田文史事业的发展。希望同道之间多交流,增进了解、加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9-29 08: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