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艺通 发表于 2012-9-28 11:28
在那个时代毕竟还是有一个信
之三 寺风与民风之比较 深入研究净觉寺,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净觉寺僧人的精神面貌与当地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十分相似,寺风与玉田县的民风并无多大差别。 关于玉田县的民风,旧县志有这样几句话:“士读书而务实行,农立田而警惰游,工若商尚公平而耻诈伪。”大意是:玉田的读书人注重用圣人教导指导自己的行动,玉田县的农民勤奋耕作而反对游手好闲的懒惰之风,玉田县的生意人崇尚公平交易而以欺诈诳骗为耻。净觉寺的僧人大多是当地人,特别是净觉寺的代表人物智然,他出生在寺东不远处的小田庄。他们是佛教信徒,但他们都不是对佛法有精深研究的所谓“高僧”,相反,从净觉寺碑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掸净身上的高粱花,他们是保持了农民特色的僧人,也可以说他们是信奉佛法的农民。关于这一点,从本然、智然两位僧人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本然法名理德,是智然的堂师兄。本来他已经到另一座寺庙聘为住持,在 嘉庆二年,他的师叔仰轩圆寂,寺内只胜下刚刚九岁的堂师弟智然。他毅然回到净觉寺,帮智然主持寺务。在十三四年内,他办了三件大事,一是 为200多亩香火地立碑,二是收回了智然的师傅仰轩典当出去的一顷香火地,三是重修净觉寺。对于本然,嘉庆十四年的碑文是这样描述的:“固理德貌浑古,意肫诚,不袭缁流合掌闭目故态,惟以募化修筑为心。”大意是,理德很朴实,很真诚,他不大重视合掌闭目修真养性那一套,而是把募化资金修建寺庙当作头等大事。可见,为净觉寺的继承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本然确是一位保 持了农民特色的僧人。 智然,法名理惠,本然的堂师弟。碑文对他的描写更为详细。咸丰三年所立《重修净觉寺碑记》称赞他:“寺僧智然秉性纯诚,自安愚钝,不慕虎溪莲社之名,独结茅屋白云之想,西来大意,上辈家风,斯僧殆近之矣”;《智然禅师墓碑》称赞他:“厌奢华而力黜,率简朴以身先。安禅说法之余勤督耘 耔,稔岁丰年之积续置膏腴。始焉不过二百亩,继且增至二千余亩,为富厚之梵宇,岁有盈余焉。因以蓄积之资,为修筑之资。”这两段话的大意是:智然真诚而又纯朴,表面上看傻乎乎的。他不追求虚幻飘渺的佛家境界,而安心于清贫简陋的乡间寺庙。佛教的理念,祖辈的遗风,他全部继承下来。他反对奢侈与豪华,提倡俭朴,而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在坐禅弘法之余勤奋地督促农耕之事,把积攒下来的钱全部用来置地。终于使净觉寺摆脱贫困,成为一座财产可观的富庙。他接手时,净觉寺的香火地不过二百亩,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增加到二千多亩。然后,他把所积累的资金全部用来重修净觉寺。从碑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智然的特点是勤奋节俭,善于经营。但是严格地说,这种特点似乎不是僧人的特点,而是农民的特点,也就是说,玉田县良好的民风在智然这位僧人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光绪年间编纂的《玉田县志》对净觉寺作出下述记载:“净觉寺,在县治东南蛮子营,僧徒甚众,务农节俭,以所积资增修禅舍,二十余年无岁不有工作,遂为邑之浩刹焉。”从这一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撩开宗教信仰的面纱,净觉寺的寺风跟玉田的民风一脉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