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868|回复: 8

《点校本光绪版县志》一处事关“伯雍”与“雍伯”的点校错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天津
《点校本光绪版县志》一处事关“伯雍”与“雍伯”的标点错误。

《康熙·乾隆·光绪<玉田县志>(点校本)》196页,光绪版县志凡例十:

《搜神记》载阳公,未著其时代。《近世广舆记》有汉阳雍伯之称,不知何本旧志同之。今考《水经注》及《路史注》各引《阳氏谱叙》云:“翁伯于春秋之末宅无终。”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千书》最古从其朔也。

这段文字,最令人费解的是最后一句:“《雍伯千书》最古从其朔也。”
之所以费解,是文字和标点有误。笔者虽未见光绪版县志原本,但据文意推断,此句紧承上文,应该是:

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干书最古,从其朔也。

重点是“干书最古”,指的是干宝所著《搜神记》最为古老。因此是“干”字,而不是“千”字,“干”“千”形近讹误。“从其朔也”,指的是奉为正朔的意思,即以其为标准。正朔,简单说指王朝的合法性,有正统的意思。
此外个别标点也有不妥。如“不知何本”后应加逗。翁伯即雍伯也后应是逗,而非句,故兹志定为周人后应是句,而非逗。因为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因果逻辑,语意连贯,因此应为一句。另外“《阳氏谱叙》云”后引号原书也有误。校正后,原文应为:

《搜神记》载阳公,未著其时代。《近世广舆记》有汉阳雍伯之称,不知何本,旧志同之。今考《水经注》及《路史注》各引《阳氏谱叙》云:“翁伯于春秋之末宅无终。”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干书最古,从其朔也。

标点之后,我们就非常清楚,光绪版县志之所以称“阳雍伯”为“阳伯雍”的根据所在,即他认为“干书最古”,所以从之。
匿名  发表于 2012-8-11 08:03 | 来自河北
这种说法貌似有理,但无书证支持,不过想当然尔。
发表于 2012-8-11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日前回复一剑兄时,曾录入此段文字,也感觉不顺,到处查找《雍伯千书》未果,今得老兄校正,甚好!就干宝姓氏,古书有诸多作“于”,后才改正。还有仲理作金“五十斤”、“五千斤”,看来字斟句酌是必须的。

点评

字斟句酌是必须的!  发表于 2012-8-12 08: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8-11 08:14
日前回复一剑兄时,曾录入此段文字,也感觉不顺,到处查找《雍伯千书》未果,今得老兄校正,甚好!就干 ...


昨日,见老兄回复一剑兄长帖,颇好,有裁断众流之妙,或可单独发帖,广为人知。现转录于此:

一剑兄,在仁兄与玉叟老师就伯雍、雍伯的辩论中,在文学范畴内,找到各版本所写形式,然后进行时间和相互引用的顺序的分析或可得到较趋近于原著的结论,在史学范畴内,正象仁兄所说的,或需要通过各书所载探讨其原型翁伯,史记(记事至公元前122年)作“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汉书(记事至公元23年)作“翁伯以贩脂而倾县邑”。而在社会学范畴内,正象目前辩论出现的情况,搜神记是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的总汇,而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干宝的原文,也有许多,不是自己写出来的,是抄录他人的作品,这也是民间传说的通例。其实,当他民间传说看,伯雍、雍伯确实不重要。
干宝《搜神记》序:“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一,由来尚矣。夫收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策,犹尚若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所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安敢谓无失实者,既然干宝都说不一定是史实,那我们何不让书载与传说各自存在着呢!
在清光绪版县志凡例十中说:《搜神记》载阳公,未著其时代。《近世广舆记》有汉阳雍伯之称,不知何本旧志同之。今考《水经注》及《路史注》各引《阳氏谱叙》云:“翁伯于春秋之末宅无终。”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千书》最古从其朔也。
正如我在“杨阳羊”一帖中所说:“书中确有阳雍伯,民间自有阳伯雍,阳家后把初祖认,较真需得骨鉴定。”
很佩服仁兄的寻根探源精神,这也正是讨论文史的必备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2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菜疙瘩细读光绪版《玉田县志》(点校本)之《凡例》,感觉编纂者自有其考量。
如“窦氏(窦逊)不祀于乡贤”,“依《宋史窦仪传》定逊为渔阳人”。并没有一味地拉名人壮声势。可谓自有其“灼见”。
关于苏辙之《燕山》诗,称“观其(苏辙)道中诸作,所历者雄、莫等州及古北口,曾于玉境无涉。”本有结论,可又碍于皇帝的面子,“钦定《一统志》特载玉田燕山,并附苏诗”,顺便拍了一个小马屁:“垂法精矣”。最后妥协,“谨依旧”了事。
关于将种玉人事迹由康熙版和乾隆版县志的“寓贤”目移入“乡型传”之“孝友”篇,称“非漫为借才异地”。
关于丁维把自己的文章,甚至有的诗作,一并收入县志,个人感觉不甚妥当,与体例恐亦不合。但毕竟借《玉田县志》保存了下来。今天我们要想阅读丁维的文章,也只能翻看光绪版《玉田县志》了。至于他的考辨文字如何,《凡例》中有言:“虽未必凿破混沌,亦欲使生斯土者无不豁然。”可见丁老先生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干书最古”之说,可能成立,但干书《搜神记》从未发现“阳伯雍”之版本,这又如何解释“从干书”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高,真正本清源之校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2-8-12 10:28
“干书最古”之说,可能成立,但干书《搜神记》从未发现“阳伯雍”之版本,这又如何解释“从干书”一说?

问得有理、有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穿越时空 发表于 2012-8-13 14:12
高,真正本清源之校也!

还望多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