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563|回复: 5

【新续志稿八】《玉田县地方辑要》序文两篇(赵翊唐、赵绂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4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玉田县地方辑要》序

《玉田县志》自前清光绪初年,经邑人丁茝轩君修辑,体例谨严,颇合史法。原版存城内书院。数十年来,屡经兵燹,往往为武夫走卒取供炊爨,恨无孔壁藏,以避秦火。可慨也!当时书成,邑中文人多家置一编,暇时披览,藉以考知历史之沿革。逮国体变更,倡言新学,弃置书簏中,遂不复检视。蠹蚀残缺,虽有存者,寡矣。文献无征,不独宰斯土者引以为憾,抑亦本邑士人之耻也。杨君蓝田留心典藉,多方觅得原书,择要删繁,提纲挈领,成《玉田县地方辑要》一书。举凡山川道路,城郭桥梁,以及乡村位置,风俗人情,无不包括靡遗。俾阅是书者,见一斑如窥全豹,有裨后学,良非浅鲜。夫志乘亦史鉴支体也。昔人病史籍浩繁,曾有《纲鉴辑览》、《易知录》、《廿一史约编》之作,其用意与此正同。吾知是书之成,不胫而走,可断言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冬月  赵翊唐??

《玉田县地方辑要》序(译文)

前清光绪初年,县内乡绅丁茝轩经手编修的《玉田县志》,体力严谨,非常符合修史的法则。原版存在城内经州书院。数十年来,经过多次战乱,损失惨重。志书原版经常被军阀的士兵拿去生火做饭,气恨没有夹缝墙壁藏匿志书原版,使他免受战火残害。感叹感慨呀。当年,《玉田县志》成书的时候,县内很多文人都购买一套,放在家里,空闲的时候,翻阅展读,以此查核了解历史的沿革。到国体变革后,民国提倡说白话文,人们便将《玉田县志》丢弃在书箱里,就不再翻阅了。时间一长,虫蛀侵蚀,《玉田县志》就残缺不全了。虽然有收藏的,但是已经极少了。文献没有了实证,不单是地方官吏引以为憾,也是县内文人雅士的耻辱。杨蓝田留心搜集古旧书籍,使用多种方法寻觅到清光绪原版的《玉田县志》,择取主要内容,删掉繁琐内容,提纲挈领地编纂完成《玉田县地方辑要》一书。所有山川道路、城郭桥梁,以及乡村位置,风俗人情,全部包括,没有遗失。使阅读这本书的人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对晚辈学者是有好处的,实在不是一本浅薄资料。志书、家谱也是历史、年鉴的组成部分。古代有人认为历史典籍浩大繁多,曾经有《纲鉴辑览》、《易知录》、《廿一史约编》等著作,他们这些想法目的和杨蓝田编辑《玉田县地方辑要》一书的想法目的一样。我可以断言,《玉田县地方辑要》这本书编成后,一定传播的很快。以此为序。                  
                                   
                                                               赵翊唐
                                          中华民国28年(1939年)冬月
(董连全 杨兴广)


《玉田县地方辑要》序

或曰:邑志者,史乘之具体,而一邑文献之备征者也。国有史,邑有乘,体有大小,为义则同,其所系顾不重哉。玉邑志书年久失修,复屡经变乱,今惟故家好藏书者,始有剩蠹之帙,以求之难见之鲜也。致一邑之掌故,未克普喻于民众。杨君蓝田有慨于此,乃根柢邑志,复旁收博采,成地方辑要一书。不惟删繁就简,撮其体要,并增益原志以后之诸大端事迹,皆笔之于书。按书以求一邑之文献掌故,厘然有当,灿然可观。此书一出,于吾邑之文化所益讵浅鲜哉?爰著数语于简端。??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冬月  赵绂章

《玉田县地方辑要》序(译文)

有人说:县志是国史的具体体现,是汇集一个县的所有文件,用来稽查考证。国家有国史,县里有县志,体例有大小,而编修的目的、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能说县志的作用不重要吗?玉田县的志书年久失修,又多次经受战乱的痛苦,到今天,只有爱好藏书的世家大族,才有少量的《玉田县志》,已经是少见难寻了。致使县内掌故不能让广大民众普遍了解。杨蓝田对此有所感慨,就以清光绪《玉田县志》为蓝本,有广泛地搜集资料,编成《玉田县地方辑要》一书。该书不只是删繁就简,编辑主要内容,还把县志下限以后发生的许多大事的主要部分增补记录下来了。依照该书,用来寻求全县的掌故,而且结构合理内容灿然可观。此书一出版,对我县的文化能没有好的影响吗?于是,在本书的前面写这么几句话。
                                                              赵绂章
                                         中华民国28年(1939年)冬月
(董连全 杨兴广)



发表于 2012-8-5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恨无孔壁藏,以避秦火。”译为“气恨没有夹缝墙壁藏匿志书原版,使他免受战火残害”,感觉有些直白。有典故曰:孔壁藏典以避秦火。仅供参考:
    孔鲋,字子鱼,又字甲,山东曲阜人,大约出生于周王五十一年(前264),卒于秦=世=年(前208),孔子第八代孙子,深谙经史。秦王赢政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后,任命孔鲋作鲁国文通君,后升少傅。陈涉起义,自封楚王后,孔鲋前去归附陈王,被聘为太傅,不久因疾患辞官归家,在陈国去世。出于秦王朝一统天下的需要,李斯建议焚书坑儒,秦始皇采纳了他的进谏,于是下令:焚毁秦国以外所有的历史书籍和私家藏书。孔鲋不忍心祖孙几代人苦心所珍藏的典籍毁于一旦,于是将《尚书》、《札记》、《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密藏于孔宅的墙壁之内,他就在嵩山隐居了起来。魏人陈余对孔鲋说:“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矣哉!”孔鲋回答说:“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唯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汉景帝封刘余(其儿子)为鲁国国王。刘余从泠南迁到曲阜,大兴土木,孔子故宅因此被拆除。出乎意料的是,从孔宅墙壁内发现几十篇全部用蝌蚪文写成的经书,这些经书故被人们称为“孔壁古文”。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经书中的《古文尚书》比用隶书写的《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说:“我先人用藏其书于屋壁。”“鲁共(恭)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考经》,皆蝌蚪文字……蝌蚪书废时已久,时人无能知者。”孔安国以今文读之,承诏作《尚书》传,编定五十八篇,称作“古文《尚书》之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8-5 09:55 | 来自广东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8-5 09:35
“恨无孔壁藏,以避秦火。”译为“气恨没有夹缝墙壁藏匿志书原版,使他免受战火残害”,感觉有些直白。 ...

     读了几篇老怪指正的文章,对老怪佩服了。老怪对译者诚有居高之势。
匿名  发表于 2012-8-5 10:03 | 来自广东
今惟故家好藏书者,始有剩蠹之帙,以求之难见之鲜也。
如此断句可乎?
发表于 2012-8-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董、杨二位老师主司修志,定是呕心沥血,可敬之至!因志文庞杂,挂万漏一,甚可理解。托版主在此征求诸位文史网友意见,正是为使志日臻完善,我等理当尽一己微薄之力。

点评

麻兄高才!一剑佩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5 13: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5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麻山老怪 发表于 2012-8-5 10:44
董、杨二位老师主司修志,定是呕心沥血,可敬之至!因志文庞杂,挂万漏一,甚可理解。托版主在此征求诸 ...

麻兄高才!一剑佩服!{:soso_e179:}{: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