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130|回复: 14

吴学俍:关于徐乐上书两则史实的考证【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7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关于徐乐上书两则史实的考证

吴学俍

        西汉时期的燕郡无终县人徐乐,因给汉武帝刘彻上了一篇言世务书名载史册,从而被无终故地各县列为古代先贤称颂至今。但关于徐乐上书的时间及上书后所获官职两则史实,不仅在各种史志文献记载中出入很大,当代研究者中也是说法各异、观点纷呈,很有加以考证之必要。
        一、关于徐乐上书的时间
        对于这则史实,当代研究者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其一、倪景泉先生著《蓟州谈古》一书第161页称:“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徐乐上书言事,劝喻汉武帝休养生息,以德政服天下。”
        其二、王士立先生主编《唐山名人》一书中《徐乐》一文(作者:赵志远)称:“徐乐上《言世务书》是在元朔元年(前128)”。
        其三、张树云先生《徐乐》一文(载《天南地北玉田人》一书首篇)称:“西汉元朔、元封年间(公元前128——105年),汉武帝刘彻要求全国各地向朝廷举荐贤良人士,徐乐是被举荐人士之一。”“徐乐上书时期,正处于西汉王朝北伐匈奴、南征南越、武功赫赫的所谓‘盛世’,朝廷内外歌舞升平,帝王将相忘乎所以”。从该文以上记述可以推出:徐乐上书的时间是在元封年间(前110——105年)。
        有关徐乐上书时间的表述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史记》、《汉书》两部史书中关于徐乐上书这件史实的记载较为简略,研究者只能在已知史料基础上加以推测。彼此推出的结论各异并不奇怪。
        笔者最近有幸阅读到东汉荀悦的编年体史书《汉纪》(又名《前汉纪》),发现该书对徐乐上书的时间有比较具体的记载。《汉纪》卷第十一《孝武皇帝纪二》记载:“元光二年(前133年),冬十月...始诏公卿议伐匈奴......夏六月,...袭匈奴...单于大惊而逃。兵追至塞,不及乃罢...时主父偃上书谏伐匈奴曰......偃凡上十事:其一谏伐匈奴,九事为律令。燕人徐乐上书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故明主之要,期在于使天下无土崩瓦解之势而已’。临淄人严安上书曰......此三人同日上书,上皆召见”。根据《汉纪》以上记载,徐乐上书的时间是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夏六月某日。《汉纪》与《汉书》均为东汉时期编修的史书,距离史实发生年代较近。而《汉纪》是东汉著名学者荀悦取材班固《汉书》缩编而成,同时又补充了一些《汉书》没有、或虽有但简而不详的史料,因而是研究《汉书》及西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史学著作。荀悦《汉纪》中关于徐乐上书时间的记载,应当是权威可信的。
        二、关于徐乐上书后所获官职
        关于这个问题,史志文献记载及当今研究者论著中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徐乐上书后被封为郎中。
        《史记》、《汉书》、《汉纪》三部史书中均记载:主父偃、徐乐、严安三人同时被封为郎中。
        其二、徐乐先拜郎中,后升为中大夫。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唐代司马贞为《史记》卷一百一十二所做索引:“(严)安及徐乐并拜郎中,乐后为中大夫”。清代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乡贤传》、台湾十四院校六十教授合译《白话史记》、《蓟州说古》、《唐山名人》等书均予以沿袭。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史记》亦受此说影响。
        其三、徐乐一年之内四次升迁,直至中大夫。
        清代康熙十年版《玉田县志.人物志》称:“(徐乐)即日拜议郎,不终岁,四迁至中大夫”。《天南地北玉田人》中《徐乐》一文称:“汉武帝在一年之内连续四次提拔徐乐,直至中大夫”。
        要搞清这则史实,我们需要先弄懂上述文献中提到的“郎中”、“中大夫”等官职的职权、薪俸待遇等相关问题。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中记载:“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大夫掌议论,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郎掌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齐鲁书社1993年版《中国历代官制》一书第53页记述:“中郎、侍郎、郎中统称郎官,主要任务是轮流值班,‘执戟宿卫殿门,出充车骑’”。)
         同书还记载:“县令、长,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由《汉书》中以上记载可推知:郎中的薪俸待遇大致相当于一个大县的县尉或一个小县的县长。
      《汉书》卷六十四下记载,严安上书被封为郎中后,职务又有变动,“后以安为骑马令”。
        关于骑马令的官职,据《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太仆,掌舆马,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軨、骑马、骏马四令丞”。可见:骑马令的官职应高于郎中。
        试想:如果徐乐在封为郎中之后又升至中大夫,那么,他的官职则远远高于骑马令严安。若两人有同时公开出面的场合,徐乐的名次理所当然应排在严安之前。但《汉书》卷四十七《东方朔传》中却有如下记载:
        “是时,朝廷多贤材,上复问朔:‘方今公孙丞相、倪大夫、董仲舒、夏侯始昌、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主父偃、朱买臣、严助、汲黯、胶仓、終军、严安、徐乐、司马迁之伦,皆辩知闳达、溢于言词。先生自视,何与比哉?’朔对曰:‘......臣朔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汉武帝在接见东方朔,历数自己身边十五位得意文臣时,将徐乐之名排在了骑马令严安之后的第十四位。而中大夫主父偃则排在第七位;排在第六位的是光禄大夫吾丘寿王;排在第八位的是长史朱买臣;排在严安之前居第十二位的是谏大夫終军。这表明:汉武帝是按官职高低来介绍自己的这群文臣的,徐乐此时的官职已低于骑马令严安。
        宋代史官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一书时,竟在《汉纪十》中将同一天上书的主父偃、徐乐、严安三人的上书次序做了调整,将徐乐排在了严安之后。司马光此举恐怕也是出于对三人官职高低的考虑.
      曾与徐乐同朝为官的太史令司马迁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中记载:“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1),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汉书》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終王贾传》中记载:“书奏,上召见三人,谓曰‘公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乃拜偃、乐、安皆为郎中。偃数次上疏言事,迁谒者、中郎、中大夫。岁中四迁”。
    《汉纪》卷第十一《孝武皇帝纪二》记载:“此三人同日上书,上皆召见。谓之曰:‘公等家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郎中。而偃一岁四迁,至太中大夫”。
      《史记》、《汉书》、《汉纪》三部史书中有关记载相互印证,足以证实:一岁四迁至中大夫者,主父偃也。唐人司马贞提不出任何依据的所谓“索引”不足以抗辩东汉时期两部史书的联证,因而他臆造的“乐后为中大夫”的观点根本不能成立。清代康熙十年版《玉田县志.人物志》的编撰者采取移花接木之术,将主父偃一岁四迁的美事嫁接到徐乐头上,明显是在移冠史实、肆意演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徐乐上书的时间是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上书后所获官职,充其量不过一秩三百石的郎中,并未升至秩二千石的中大夫,更未有一年内四次升迁之美事。将徐乐誉为“西汉时期政论家”(2)尚且靠谱儿,称徐乐为“西汉时期政治家”(3)甚至“杰出政治家”(4)则有溢美、拔高之嫌了。
    注释:
     ( 1)谒者:西汉朝廷中负责“掌宾赞受事”的官员,职责是行礼时当司仪和通报,接待客人。要求该官员仪表端庄,声音洪亮。
     (2)见《唐山名人》一书中《徐乐》一文。
      (3)、(4)见《天南地北玉田人》一书中《徐乐》一文。
                                                                                               2012年5月30日至6月2日玉田


发表于 2012-6-1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恩,了解了。3Q

点评

承蒙指教,不胜感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6-18 08: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承蒙指教,不胜感激!

点评

玉叟老师言重了!学生岂敢指教老师,求教而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6-18 10: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写诗注重细节,做学问也离不开细节呀!{:soso_e179:}{:soso_e163:}{:soso_e142:}{: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玉叟 发表于 2012-6-18 08:11
承蒙指教,不胜感激!

玉叟老师言重了!学生岂敢指教老师,求教而已。错谬之处,还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20 07:44 | 来自河北
简洁、流畅、论证严密,显示了作者的治史功力。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谢谢先生鼓励!{:soso_e183:}零打碎敲鼓捣一点儿东西,难登大雅之堂,还请方家多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6-25 21:35 | 来自河北
一剑先生,扎实独到的考辨,搞清了两个历史难题。读后令人肃然起敬!我坚决挺你!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谢谢您的鼓励!其实这种考证是要得罪人的。我还有一篇《无终山种玉者姓名考》没有发表,估计发表后还会有人兴师问罪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关于这篇拙文,也期望玉叟老师能提出具体的批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9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又补了三处注释,本来是有的,发帖时未发上,现补上,算是对读者一个交代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2-7-18 13:59 | 来自河北
匿名  发表于 2012-8-4 16:07 | 来自北京
       汉代徐乐“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之论,堪称唐代太宗李世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前驱之论。

点评

同意您的观点。徐乐一文,影响甚大。不仅《史记》、《汉书》收录,《汉纪》摘录,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也予以收录。这样的待遇,不可多得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5 07:45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游客 119.22.39.x 发表于 2012-8-4 16:07
汉代徐乐“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之论,堪称唐代太宗李世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前驱 ...

       同意您的观点。徐乐一文,影响甚大。不仅《史记》、《汉书》收录,《汉纪》摘录,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也予以收录。这样的待遇,不可多得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6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对徐乐的历史定位不能因为是我们的乡贤而抬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