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今年六十五岁了,是一名退休教师,艰难的岁月、纷杂的琐事,使她曾经光洁饱满的额头堆积了深深的皱纹;曾经明亮透彻的双眼已经昏花;曾经乌黑光滑的长辫已变成灰白的短发;曾经咚咚的脚步已变得蹒跚;曾经高亢有力的声音已日渐低沉。不经意间,您已经衰老,是儿子不孝啊,没有注意到您那变老的容颜,没有去理会您那急促的咳喘。每当儿子们想带您去治病时,您总会说:“没事,我这身体好着呢,不用打针吃药,过两天就好。”其实您是怕耽误我们的工作,怕我们没有时间。
如今我们也已为人父母,也深深体会到孩子是父母永远的牵挂;体会到把一个孩子抚养长大、成家立业的艰辛。在我们哥仨儿小时候,爸爸常年工作在外地,妈妈一个人担负起抚养三个孩子的重任,还要照顾婆家妈家。七十年代的农村是很贫穷的,妈妈就用老母鸡孵小鸡,再养成大鸡,用鸡蛋换些柴米油盐日用品;她栽红薯,把红薯加工成淀粉,再制成粉坨、粉条运到集市上去卖;她和别人搭伴儿骑车子去遵化平安城买小猪崽儿,养成肥猪去卖;她把返销粮的麸子打成黑面,来填饱我们那饥饿的肚子。。。。。。总之,妈妈就像那大鸟,想方设法的一次次为孩子叼来食物,自己忍饥挨饿却又心甘情愿。
妈妈是乐观的,当爸爸看到妈妈这么劳累时,说:“别养猪了,挺累的,你又上班又干这么多活,太辛苦了。”妈妈却说;“你知道啥?累点算啥?花钱的日子还在后头,现在不累点,等到哪天用钱了,咋办?你别管了,好好上你的班儿,有我呢。”等到年底一算账,卖出的两窝猪赚的钱比他俩儿的工资还多呢,这也令爸爸佩服不已。我们哥三儿相继结婚成家,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当邻居婶子大娘谈起此事时,妈妈会自豪地说:“钱没了算啥,钱不是人挣的吗?咱有人就啥也不怕。”刚退二线的爸爸因急性心肌梗塞突然的离去,使我们一下子陷入无尽的悲痛和无助中,躺在炕上两天水米未进的妈妈看到我们无精打采的样子,猛地坐起来说;“别哭了,像个老娘们儿似的,人死了就死了,活着的人还得好好活着,你爸没了还有妈呢,以后咱们更得好好活着。去,儿子,给妈盛碗粥,咱们都吃饭,吃饱了,明天好干活儿。”我们全家人无声的咽着饭,也咽着妈妈所说的话。
善良的妈妈总是为别人着想。有一次,我家的一只大羊被狗咬死了,妈妈却把整只羊送给了辛大舅家,我们是多么渴望吃上一顿羊肉啊,可妈妈却说:“你辛大舅没少帮咱忙,他家一年也吃不上几回肉,再说,他家老太太又有病,乡里乡亲的,就得互相照应。”几年前邻村的一个小伙子触电身亡,留下孤儿寡母,妈妈见着可怜,就拿着200元钱去安慰她们,令其亲属十分感动,毕竟只是点头之交;汶川大地震后,妈妈和一群朋友主动捐款,把自己的爱心送到了遭受重创的灾区。。。。。。
妈妈退休后,她说:"教书育人,首先是育人。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先贤经典,学习怎样做人,将来长大才会成为有用之才。。。。。。在农村,家长都很忙,无暇照顾孩子,孩子们只能在街头乱跑,既学不到知识 ,又不安全,我要办个幼儿园,为百姓服务
。”我们说:“您年岁大了,又不缺钱,操心费力地,歇歇多好啊!"说干就干,妈妈果真办起了幼儿园,并且办的有声有色。妈妈对家庭困难的孩子还免去学费,受到家长的好评。现在,我们打心眼里佩服老妈。
每当想起妈妈时,记忆就像一幅幅图片,在脑海中徐徐展开:妈妈起早贪黑的田间劳作;儿子出远门时那反复叮嘱的话语和悄悄擦去的泪水;妈妈为别人办事时那热情认真的态度;妈妈对老人的孝顺;妈妈对小事糊涂,大事清楚的人生态度;妈妈班幼儿园的艰辛历程。。。。。。我们眼中的妈妈就像一本书,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一本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悟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