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曹雪芹(约1715—约1763)的《红楼梦》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它同《诗经》、《离骚》、《史记》和唐诗宋词一样,在中国三千年古典文学历史上,形成绵延不断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它优秀的艺术成就,高度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风格,成为我们民族文学中最珍贵的光辉遗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古典文学名著。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座丰碑,它不单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正因为此,自问世以来的二百多年里,一直被世人称之为“奇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列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又被列为世界文学名著之列。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经过专家论证,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用人名为水星上的环形山命名的名单,其中有十五座环形山是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曹雪芹位列其中。 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部书留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文人称为“儒生”或“士人”,是当今我国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古代士人应该从事“劳心者治人”的事业,因为人能够“治人”是上乘大道。所以,人们常把“士子之心”比作拳拳爱国心,当做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曹雪芹的祖上是有过辉煌的战功的。按现有的文字记载:他的先祖曹世选、曹振彦、曹玺都为清王朝的建立出生入死东征西讨的立下汗马功劳,他的祖父曹寅、父亲曹頫都是终身效力于清王朝,直至病故于任上。但到了他这一代,由于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短短几年间,家业破败,他自小开始,政治上受歧视,经济上陷入困顿,以至“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以鬻画为生,后来竟然到了飧(孙)饔(拥)时有不继,“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这两句诗便是最好的写照!他只能“秦淮风月忆繁华”、“卖画钱来付酒家”、“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了。到了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他唯一喜爱的小儿子也病死了,他过度悲伤,得了重病,就在那年的除夕离开了人世,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活了40岁左右。但他就是在这种贫穷的状况下,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给后人留下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这部书就是《红楼梦》。他生前没有得到过什么荣誉,当时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他这么个人,什么官职、稿费、爵位的什么都没有,死的又是那么凄凉、悲惨,以至于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关于他个人的资料,连他的生平都无法准确的考证。但他就是凭着这种执着,完成了一部巨著,如果我们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之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这三种境界衡量曹雪芹的话,可是再恰当不过了。他经历了“锦衣纨袴,饫(玉)甘餍(艳)美”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生活后,成就一部经典之作,我认为这恰恰是留给后人的启示,那就是不管是哪个民族、什么时代,作为文人,都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治天下,时时都应有忧患意识,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心系苍生,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于顺境时,不要忘乎所以,失去做人的基本良心;处于逆境时,不要满腹牢骚怨天忧人。到什么时候都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这方面,曹雪芹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这也是这部书给我们后人的启示之一。 二、它象一幅画卷一样的把中国封建社会的情景展示给世人,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解读。 自《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一部爱情小说,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是极端片面的。因为它不符合《红楼梦》主题的实际,相反,还降低和缩小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它向后人展示了封建社会景象。“按荣府中一宅合起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口,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作者把荣国府、宁国府就象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封建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把这个大家族内部种种矛盾和斗争的描述,更是富有巨大的社会意义。正如探春所说的那样:“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曹雪芹就是通过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封建家族衰败历史的图卷。他大胆的揭露了封建君权时代贵族们荒淫无耻的生活,指出了他们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压迫和剥削以及心灵和道德的堕落,它不单单指出了那一家族的必然崩溃与死亡,同时也暗示出那一家族所属的社会的必然崩溃与死亡。再看看书中陈列的几家有权有势的大家庭是怎么骄横的:作者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打死了人的薛蟠可以“没事人一样的走他的路”,因为薛家是皇商,“家有百万之富”,“原系金陵一霸”被打死的冯渊家却“告了一年的状无人作主”,结果呢?却是“花了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事。”一张护官符是多么的尖锐的反映了官场的本质!正如王熙凤所说的“就是告我们家谋反也没要紧。” 贾雨村这个人物,是个典型的趋炎附势忘恩负义的败类,他一直都想着如何读着圣人书走入庙堂,落魄时曾经得到过甄士隐无偿的资助,后来又攀附上了林如海,给林黛玉做老师,通过林如海结识了贾政,就这样,他一步一步的做了官,等到他做了官后,便把那付无耻小人的面孔展示了出来:明知香菱是他恩人的女儿,却不敢公正的判案,为了自己的前途不受影响,稀里糊涂的做了了断,事后,干起了杀人灭口的手段,把那位小沙弥充了军。从这一点上,便让人看出封建社会的官场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这不禁让人在心里发问:历朝历代,读着圣人书走进庙堂做了官的人,为什么一旦当了官,就失去了人的本性呢?为什么连做人的最基本的良心都没有了呢?而整个社会的官员都是这样的人,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吗?作者大胆的揭露、痛斥了被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学说教育下的人们是多么的虚伪,儒家思想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和迫害是多么严重,儒家的学说也是有问题的,不是万能的。 再看看贾府的男人们,他们都是享受着先祖留给他们的福荫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可是他们远没有他们先祖的雄才大略了。可想而知,在封建社会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封赏中,贾氏家族竟能有两人得到公爵封赏,那要出生入死的居功至伟才能得到的,创业之艰难可想而知!但他们的后代却不思进取,一味的沉湎于享乐之中,一代不如一代,等到了第三代如贾珍、贾琏、贾宝玉之流,哪里还知道这些,连书都不知道读,天天就是花天酒地、眠花宿柳、斗鸡走狗的玩,今天勾引这个,明天又想糟蹋那个,要么是:“今日会酒,明日观花,聚赌嫖娼,无所不至。”要么是:“勾通官府,包揽词讼,强奸民女,重利盘剥。”正如贾府的老家人焦大所说的:“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胳膊断了往袖子里藏。”柳湘莲骂得更好:“你们东府除了那两个狮子干净,只怕是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甚至都到了胡须苍白、儿孙满堂的年纪,依然如此,竟然司空见惯不知羞耻。连贾母都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年轻,馋嘴猫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几世人都打这么过来的。”倒是探春看到的远:“这样大族人家,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才能一败涂地呢!”在那里,母子、父子、夫妇、兄弟、姐妹、妻妾、主仆、家奴都暗藏着重重矛盾,做事奢侈无度,讲排场,寅吃卯粮。正如作者通过冷子兴的口里说出来的:“谁知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试想,这样的家族,不败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作者之笔,严于斧钺,作者之心,细入毫芒。 喜欢铺张奢华,也是这个大家族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作者突出写了封建家庭的骇人听闻的奢侈。就是日常开支也是大的惊人:用几十只鸡做一碗菜,一桌酒吃去几十两银子,贾珍为了给与自己有染的儿媳出殡,要买“花一千两银子也没处买去”的棺材,又花一千二百两银子给儿子捐个五品官,然后倾家荡产的大出丧,早年为了接驾,“银子花的象淌海水一样”,书中的“省亲”连贵妃都说“太奢华靡费了,以后万万不可再如此了”。分开不可能,聚到一起便是内哄。李商隐曾作过一首《咏史》的诗:“历尽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贾府便是败在了这个“奢”字上,作者借赵嬷嬷的口说了出来:“那时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接架一次,把银子花的象淌海水似的。”作者又在秦可卿的死、贾元春回娘家等着意描述了贾家的奢华场景,加上“如今人口日多,事务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划的实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必然“寅年用了卯年的”,“不但库上无银,而且尚有亏空。”到最后,贾琏竟然在向贾母的贴身丫头鸳鸯借钱:“这两日因老太太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都使完了,几处的房租地租统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明儿又要送南安府里的礼,又要预备娘娘的重阳节,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要二三千两银子用,一时难去支借,俗语说的好,求人不如求已,说不得,姐姐担个不是,暂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所以,它必然会“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败落更是顺理成章的了。也正为此,这部书才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 1954年10月,开国领袖毛泽东曾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对《红楼梦》的研究,他还多次号召我们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好好读懂这部书,弄清这部书要表达的主要思想,足以说明意义的重大,影响之深远。 那么,人们可以联想:如果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呢?朝代更替,成王败寇,不都是因为腐败、奢华与内哄导致的吗?时下“官二代”、“富二代”这些词语又说明了什么? 三、它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不朽的名著,一是他把长期封建社会积累起来的经学、史学、诸子哲学、散文骈文、诗词曲赋、平话戏文、绘画书法、八股对联、诗谜酒令、佛教道教、星相医术、礼节礼仪,饮食服装以及风土人情,包罗万象的尽收其中。二是他他概括了无数贵族家庭的特征,本质和命运创造了完整的封建贵族家庭典型。三是创造了许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来扮演贵族家庭的各种不同的角色,通过他们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爱憎,生动入体地感染和传达给读者。 《红楼梦》结构庞大,人物众多,是古今中外文学著作中罕见的,粗略的计算一下,所涉及人物近1000人,有名有姓的达480多人,主要人物70多个,但是,尽管人物如此众多,却没有落入“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俗套之中。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声音、笑貌。他用的是工笔和水磨工夫,精雕细刻,刻划入微,有时是彩色,有时是水墨,不仅是细心的从他们的语言、形态、情感上去描写他们的性格和形象,还要从他们的环境细节方面去衬托他们的性格和形象。一草一木、一茶一酒、一衣一履、一诗一词都配合得非常妥贴,使他们的性格和形象格外显得分明。如贾政的道貌岸然;贾赦、贾珍、贾琏的颟顸跋扈、专横淫乱;邢夫人的庸俗,王夫人的“贤淑”,黛玉的多愁善感、尖酸量小;宝钗的城府深严、精明圆滑;凤姐玲珑八面阴险权诈;迎春的柔懦,探春的干练,湘云的爽快超脱,妙玉的矫揉造作,尤二姐的柔,尤三姐的刚;再如秦可卿的卧房决不是林黛玉的卧房那样的布陈;潇湘馆的自然环境,决不是稻香村的自然环境;王熙凤的穿戴,决不是薛宝钗的穿戴;可以看出曹雪芹在这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一笔不苟地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通过日常琐事,真如浮雕一般在字里行间突现出来,且都是眉目分明,形象如画,都刻划的细腻入微恰到好处。把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象磁铁一样吸引住读者。尽管结构庞大,人物众多,古今中外,没有一部小说能与这部书能比的,尤其是人和事尽管多,却又并不是天南地北各不相干的,也不是你出来我进去各不见面的,而且都是包括一个大家庭里的,人是朝夕相见的,事是彼此相连的。甲人物的一言,和乙人物的一笑有关,乙人物的一笑,却又是丙哭的原因,而丙人物的眼泪,又与丁人物连在一起了。可以说,曹雪芹这种优秀的写生技巧,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运用语言的准确精炼程度,都能让人看到他高超的表现能力,让人感觉到作者刻划人物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鬼斧神工”的地步。使得这部书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吸引言广大读者的心灵。 这部书更让人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评价每一位人物的好与不好,高尚与低下,而是通过这些文学描述,通过人物的言语和作法,让读者去想,让读者评断,达到“一千个读者的心中会有一千个林黛玉”的效果。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来看,并不比唐宋时期逊色多少。若不是曹雪芹自幼便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头脑中没有那么多的中国古代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要他在生而知之的作出这部世界名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看看书中从诗词曲赋到灯谜酒令无不精巧花伦,无不达到中国古典文学成就的最高峰顶。以至于让人不禁从内心发问:书中写诗的人物都是些个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们,他们没有经历过高等专业教育,可是那些诗文的艺术境界竟然如此之高,这现实吗?可是这恰恰表现出了作者曹雪芹非凡的文学功力,因为那些诗毫无疑问都出自于他之手!可以想象: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才是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年人,可他的生活体验竟然如此丰富,学问修养如此精深,语言文字如此锋利,真令人感到无限惊奇与赞叹。 四、提倡男女平等,敢于大胆的向封建礼教宣战,讴歌了伟大的女性。 曹雪芹在这部惊世名著中,用浓重的笔墨塑造了许多女性人物,这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很是难能可贵的。全书一开始,作者就通过冷子兴的嘴介绍了贾宝玉对女性的看法:“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些都说明作者对于女性的评价,在那样一个提倡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能够摆脱传统的偏见,把妇女放在更高地位上来看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相当进步的观点。 作者还通过对贾宝玉“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物,贺吊往还等事,”他喜爱北静王水溶,固然是因为水溶作事“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不受封建礼法拘束的人才是他的神交。 通过宝玉对一些纯洁少女的歌颂和赞美,无情的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看法,通过对许多妇女在封建势力的桎梏下的不幸遭遇,代她们发出了大声控诉,对许多失去人身自由的女性奴仆来自多方面迫害的悲惨处境,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如尤二姐、尤三姐、金钏儿的自杀,鸳鸯的抗婚,晴雯补裘,龄官划蔷,元妃省亲,探春理家,迎春误嫁,海棠社,桃花社等描写,无一不是对女性的讴歌与赞颂。 曹雪芹借冷子兴之口评价王熙凤:“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到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的,琏二爷到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男人万不及一的!”而后在多处场景描写了王熙凤的精明和强干,料理家务有条不紊,整治居心不良的贾瑞,打点贫困的刘老老,都显示出了她的聪明和睿智。试想:她一个二十多岁女子,竟然能支撑起这么大的一个家业,又要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那需要多大的心血、耗费多少精力才能做的到?她具备多方面的性格,她持家有方,对人刻薄、奸险,她放高利贷剥削别人勾结官府贪赃受贿谋取不义钱财,她使用残忍的手段谋取他人性命,而且她自己也淫乱不点,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一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可是看看贾府的男人们又做的怎么样呢?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为了自己的尊严,她也做出过让后人看似出格的事,但我们如果用一颗平常去揣测一下,便会释然:哪个女人能容得下自己的男人在外面花天酒地纳妾嫖娼?她凭借自家的势力收取不义之财,那在那个环境中,整个社会都那个样子了,她能左右的了吗?不随波逐流能生存吗?当贾琏挥着剑要杀她休她时,让人们看到,她也是个受害者,她所做的,都是被逼无奈之举,她也是要捍卫自己不受别人的伤害啊。所以,有的读者说她心毒手黑、仗势欺人,我认为是不对的,应当公正的看待她。 宝钗是个大家闺秀,城府极深,处世极圆滑,“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稳重和平,胸有城府,能持家,守妇道,尊上睦下。”可是,她不这样能行吗?要知道,她是随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的,再有那么一个不学无术不务正业让人看不起的哥哥,她心里怎么想?她没有城府能行吗?有人说她扑蝶是暗示着她要拆散宝黛之间的爱情,我认为这样看待她是不对的,她也是个花季少女,正是看到大自然美好的风景,她那少女活泼可爱的天性才表露了出来,她有追求爱的权利啊。难道我们就没有想到她是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吗? 袭人是个忠于职守的好姑娘,她温柔善良,谨言慎行,默默无闻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她同样深深爱着宝玉,愿意为他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宝贵的生命,她把自己的一生幸福都寄托在了宝玉身上,可是她的身份地位又不允许她表现出来。但作者却用“袭人”化为她的名字,“龙衣人”,即包着那块美玉的人,让她从来不离宝玉,比宝钗、黛玉、贾母、王夫人守着宝玉的时间还长。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试想:在那个年代,许多作品都是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下写成的,“女人是祸水”,《水浒传》可谓把女性写成了极至祸水的地步,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女人身上。《三国演义》几乎见不到一位正面的女性,刘备说的更直白:妻子如衣服,兄弟是手足。但曹雪芹能够直接的写女性,为女性正名,这在当时可是很难做到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整部书的思想性、艺术性极强,作者十分客观的着笔描写了每一位人物,进步的思想,真实的暴露,都必须借高度的艺术形式才能表现出来,《红楼梦》之所以问世二百多年来能够享有如此高的盛名,与它高度的现实主义成就是分不开的。作者自幼生长在文学艺术之家,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他经历过人间的豪华生活,最后又落到衣食不周的贫困环境之中,他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他接触过的人物是多层面的,他看到过民脂民膏堆积起来的富有,又忍受“举家食粥”有穷困,他生长在金门玉户的繁华都市,又死在“满径蓬蒿”的荒郊野外,他接触过安享富贵的贵族老爷小姐,也接触过流血流汗的乡野农民,尤其是他的家族在短短几年间由盛到衰,他更清楚的认识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炎凉,使得他笔下的人物事件都能充满了现实性,而不是架空虚拟的,都能生动鲜活,刻划入微,而不以公式化概念化的。这了是这部书最为成功的地方之一。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稀有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曹雪芹在感伤、回忆与批判的情绪中,更层刻地体会到了贵族家庭生活中的腐烂与罪恶,展示了封建社会大家庭对于人们的腐蚀与毒化,他愤恨那个时代,他把他自己经历的的大家庭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的作了深刻的思考,用他的血和泪,用他整个生命,用他最锋利最艺术的文笔,铸就了一部最光辉的名著---《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