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650|回复: 3

“母亲颂歌”征文第二十六篇——锦衣《老妈的团年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5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老妈的团年饭
      
      老妈膝下三子三女,虽说80岁高龄,身子骨却硬朗得很。每逢过年,我们兄弟姐妹都要赶回家与老妈一起吃团年饭,按她的话说,人啊,到老了就是图个团团圆圆。
      
      坐在自家的热炕头上,看着老妈屋里屋外的忙,妹妹就说老妈您快别忙了,就这么两三桌的饭菜我们
也就张罗了,真用得着您吗?老妈会笑着说:这辈子劳碌惯了,是一时一刻也闲不下的,看到孙男孙女一大群都回家来,妈高兴啊,再说,能转能干,说明身子骨硬朗着呢。开饭的时候,老妈也不吃,在桌子间穿梭,让了儿子让孙子,让了闺女让媳妇,这么多年了,妈就是这样,把好东西吃到别人嘴里,就能舒坦到她的心里。
     
      记得小时候团年,一家九口人挤在一个土坯垒成的茅草屋里,年三十中午,老妈除了在一个大铁锅里
炖上一锅底的肥肉外,还要弄上满满一锅粳米干饭。那时,老妈把粳米先煮熟了,用笊篱捞出来,把玉米面调成糊状,均匀地平摊到大锅里,再把粳米饭倒在玉米面糊上,然后盖上锅盖。之所以米饭下面放一层粗粮,是防止米饭糊了糟蹋细粮,那一层玉米面饼子要当接年饭吃到第二年的。那时的锅盖都是用秫秸杆儿编织而成,老妈会用旧抹布围在锅盖的缝隙处,用软火徐徐地烧,看到水蒸气均匀地上升,锅内出现微小的噼啪的响声,且有饭香飘逸而出时,就可以停火了。平时,都是我们完成烧火的任务,将锅烧糊的时候很多,老妈将一棵葱包好,迅速地揭开锅盖插到米饭里,那糊味便可相对淡些,那些小米、高粱米饭糊了,妈也舍不得扔,总是自己吃,还边吃边笑,说这种饭能打食,帮助消化。我不信,老妈说是真的,有人闹胃病时不是抠灶膛里的土泡水喝吗?是,那种水我也喝过,长大后才知道妈是骗人的。
      
      过去的时候讲究儿多,三十儿晚上的饺子,要象做汤那样呛好锅后才下,再擀些面条放里面,饺子是元宝,面条是串钱用的绳子。老妈一再告诫我们,包饺子要是剩皮儿了,就说有衣穿了,要是剩馅儿了,就说有饭吃了,要是饺子煮破了就说煮“挣”了或煮“笑”了,没有电灯时睡觉前要把灯用嘴吹掉,不能叫“吹灯”,要叫“止灯”。总之,一切不吉利的话在团年的时候一律不准说。
      
       除夕夜,老妈要用点心、糖果、瓜子、猪肉、饺子祭了灶王祭门神,还要到猪圈前磕上几个头,在每个屋里、每个锅里都要放上几个饺子。那时候我很小,也不敢问,长大后叛逆的思想越来越强烈,我问妈:“您到过年时不许我们信口开河,给太公设神位,用芝麻秸驱赶穷神,祭祀门神灶王,哪路神仙给了您好日子啊?在猪圈前叩头,那猪也没少死啊?”。老妈也不反驳,抿着嘴笑:看来还是得靠党的好政策,还是得相信科学啊。
      
        如今老妈团年时不再蒸饽饽,不再在甬路上撒芝麻秸,不再祭祀门神灶王。而我们带回家的鸡鸭鱼肉,时鲜果蔬也越来越花样繁多,丰富着团年时的餐桌,但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依旧是儿时老妈的团年饭,虽然简朴,却饭香悠长,一直沁到我的心底。

                                                                                           文: 锦衣

相关帖子

发表于 2012-5-1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欣赏了,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字里行间散发着家乡团年节时浓浓的民俗气息和老妈妈那质朴深沉的爱。好东西吃到儿孙们的嘴里就能舒服在她心里,仅此一句就把老人那利他无我的高尚品质生动地表达出来。不过,精米的精字应改为粳字。也就是说不是水稻,而是一种旱地里长的带有红缐的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_10436610415395407624_1:}燕石斋主 发表于 2012-5-16 20:52
字里行间散发着家乡团年节时浓浓的民俗气息和老妈妈那质朴深沉的爱。好东西吃到儿孙们的嘴里就能舒服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