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9279|回复: 30

咱们县里的白事场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北京
看这气势,  不知道的还以为哪个村在搞文化活动.........
白事场面1.bmp
白事场面2.bmp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6 魅力 +6 收起 理由
寒雨 + 6 + 6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再来几张..........
周围聚集了一些商贩.JPG
载歌载舞2.JPG
看着另外一边生意兴隆,很是无奈.JPG
架子鼓手.JPG
发表于 2007-8-3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这玉田白事还真是热闹
发表于 2007-8-3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胆子不小,加分!
发表于 2007-8-3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不喜欢这种场面。[em110]
发表于 2007-8-3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民俗写实。如果故去的是八九十岁的寿星,好多都把喜丧办得这般热闹,来看的越多越好,显示孝心嘛!
发表于 2007-8-4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em26] [em26] [em26]
发表于 2007-8-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人死了,用这样的场面就能寄托哀思吗?
发表于 2007-8-6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社会在进步,这是时尚嘛。
发表于 2007-8-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农民的渴求
近日回老家,恰逢村中一长者谢世。晚上忽闻从丧家传来歌舞之声,家人说:“去看唱歌吧。”便出门来到大街上,听见电子琴架子鼓热闹非凡,遥望一卡车作舞台,被村民围得水泄不通,如儿时看电影的场面。三四名歌手或唱民族,或唱通俗,可以观众点歌,从评剧《哭灵》到《大花轿》,甚至有《欢乐就在今宵》,歌手唱了一首又一首,还还夹杂着一些“荤段子”,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主家忙碌的身影偶尔送来香烟茶水,除了极少数人起哄之外,与台下不远凄然的灵棚形成对比。大多数人兴致勃勃的忘了身在何处。不觉已近十点,人们在瑟索的寒风中不想离去,孩子们在嬉闹着,望着他们冻得通红的笑脸,我一直没能笑出来。
有人说:“农民太麻木了,拿别人的丧事当聚会。”有人说:“有关部门太没力度,婚丧大操大办都禁止不了。”我却听见农民说:“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有机会看看歌舞。在平常日子里,我们靠什么娱乐呢?”的确,我们的“三下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毕竟僧多粥少,仅靠数量有限的正规文艺团体,很难满足广大农民需求。更何况还有一些热衷“作秀”的领导只在城镇边缘造造声势就一走了之。农民闲着没事,又需要文化生活,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自然挤占了这个空间。其实,农民又何尝不知道这样的“看戏”不是滋味呢?但我们给他们提供看什么呢?主人又何尝不知道举办这样的“文艺晚会”不伦不类呢?尽管他的心思并不在“请戏”上,尽管这笔开支也是他早出晚归挣来的,尽管有关部门态度强硬的没收罚款,但大家都需要,都这么办,农民的需求啊,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行制止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群众的畸形文化消费,只缘于他们很难接触正规渠道来获得。一些农民意识到了这一点,自发地的组织扭秧歌、跳舞等活动,但并没有引起当地村乡两级的重视,比如提供场地、器材支持等。我们为什么不能调动农民的这种积极性,引导农村演唱班子摆脱这种不得以的快乐方式呢?活跃在基层的农民艺人,不正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源泉么,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吗?
愿我们真正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满足他们对文化、对快乐的需求,改良他们贫瘠的精神土壤,鼓舞他们用更旺盛的精力投身我们共同的事业。
发表于 2007-8-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邢爱民博克欢迎您的光临:http://xingaimin.blog.sohu.com/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楼上朋友说了不少, 也说的很好,  我再说一些自己的意见,  目前在农村 电视机和影碟机这些东西基本上普及了,  但实际上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仍然很贫乏,  集体性质的娱乐活动少之又少,  而城里专业文艺团体却又面临着演出难的窘境,  尤其县级团体面临解散的境地.  想想在过去,  村里每年还请一两次剧团来演出,  现在已经连续十多年没有请剧团了,  为什么呢?  过去请剧团有2种情况:
      一种是村里出钱请剧团,  这其中的原因 自然有那时村长书记们本身也爱好戏曲,  并且乐得给群众搞些娱乐活动,  而后来村一届领导班子换届后,  很多中青年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他们对戏曲的感情没有上一代人那么深厚,  再者村集体经济在我们这个地区,  事实上也没有得到加强,  甚至有衰落的现象,  再说句实话, 有不少村领导,  有钱宁可吃了喝了,  也不愿意给群众的娱乐活动出钱.
       二,  过去有个人邀请剧团来村里演出, 靠卖票赚点钱的,   那时的票价也便宜,  80年代2角到5角就能看场戏,  老百姓能承担的起,  两全齐美.   而现在的情况是,  剧团演出成本比过去增加了很多,   以评剧为例,  至少也得2\3千元一场吧,  有的剧团要在5千元左右,  这样连续几天的话, 就是笔不小的费用,  表面看上去剧团有一笔不少的收入,  事实上剧团在给演职人员发完补贴后,还有其它各种费用开销,  已经所剩无几.  我原来所在的剧团  每次下乡,  团里几乎不赚钱,  由于场价低,  补贴也少的可怜,  演职人员积极性也不高.  除此以外,  剧团还有设备损耗等等,  都是不小的开销.   
     从邀请方来说也难, 由于目前戏曲的大气候不是很景气,  本身邀请剧团来演出就存在风险, 邀请方会担心能有多少人来看呢?  实际上观众还是有的(免费观看时,  场面也很有规模) ,最主要是票价问题,  按照过去标准是不可能了,  可票价即便定在5元\10元的话,  能有多少百姓接受呢?   实际上我们多数农民还并不富裕, 他们平常买肉买菜还要算计,  哪来这个闲钱去看戏呢?  最后邀请方还要招待剧团几十号人的吃喝住宿,  还要考虑演出场地(  过去演出一般都在打麦场,  现在找场地都难了),  最后还要考虑演出安全问题,    实在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现在也几乎没有人愿意搞这些麻烦又亏本的事情了.

[ 本帖最后由 王云 于 2007-8-6 16:44 编辑 ]
发表于 2007-8-10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em110] 拍的很写实,玉田农家都是这么办白事的,有的比这还要热闹啦.仿佛是越热闹越能体现晚一辈人的孝心.
发表于 2007-8-10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不怕
[em106]
发表于 2007-8-28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请问这位打鼓的前辈是谁啊,太经典了[em1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