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207|回复: 16

走向玉田——卖柴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5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韩家林离玉田15里,走实际要多。玉田县城往东依次是八里铺、十五里铺、二十里铺。古时州县公文由递铺传送。递铺发展成村庄。多少里设一铺距离应是准确的。十五里铺正南二里是韩家林。经十五里铺到玉田17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赶集上店步行背袋挑担为主。村庄间道路都是直线连接,如不是正南正北则都是斜道。上古时代,地广人稀,先有村庄,再有道路,再次沿途由近及远拓荒垦田。
      韩家林到玉田的老道,是从八里铺庄南、行宫南,斜插过去,从五里桥上垫道,再奔城里。这条道路也是何庄子、小营、学田庄去城里最近的道路。那年月,韩家林村边沿途还有过杨家店、尹家店、张家店等。也有去玉田客商来打尖住店。
       1970年,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方田化,林田路渠四位一体。四百亩一个方田。老的道路全都湮灭在一个个豆腐块里了。
       1937年,我虚岁14
     每到春天忧愁就像春草一样,在泛滥,在一日日地增高。门背后盛玉黍的大缸,看看就剩小半缸了,到秋天下来新玉黍还有多半年的光景,这段可怎么活呀。
     两个姐姐大姐已经出嫁,只剩二姐和妈整天无明晓夜地纺麻经换钱度日。我怎么可以帮家里一把呢?
     我看庄里人去玉田起大早卖柴禾,我跟妈商量想去卖柴禾。妈说家里哪有什么柴禾可卖呢?秫桔还要夹寨子,有点玉黍桔,插黄瓜架得用。家里做饭也要烧呀。我说有我冬天搂的茅茅涨。妈说烂柴禾能有人要?就是有人要能值几个大钱?
      能卖多少卖多少,就是能打半斤盐也是好的呀。我捆了两捆茅茅涨,扁担挑着上了城道。
      开始还觉得轻俏,越走越沉,肩膀头子也开始疼起来,从右边倒到左边,又从左边倒到右边。真是“远道无轻载”呀。
      远远看见五里桥上的的王八驼石碑了。离玉田还有五里。
      过王家家庙,经刘铁珊公馆,东关这趟街怎么这么长呢?
      走着走着,将近柴禾市,觉得担子越来越沉了,耸耸肩,又轻了些。心里纳闷,咋回子事呢?回头一看仨半大小子,用铁耙子捯我的茅茅涨呢!我担着挑子回头一瞅,仨小子“噌”地撒腿就跑了。我不敢追,追上他们又能把他们怎么样呢?他们比我大,人又多。再说我怕顾前失后,再来一拨儿,这点茅茅涨就让他们分了。
      柴禾市在剪子街上南关的道上,下大坡,往南拐去甜水园的道上。这趟街北头是工夫市,南头就是柴禾市了。工夫市上人多,怕撞了人,我往后挪了挪扁担,保持好平衡,全神贯注地往前走。边走边吆喝:“借光啦,借光啦。”
      那年头,锅上缺,锅下也缺。过了冬天,地里比狗舔得还光。
      城里三关人多地少。很多人家做饭得买柴禾烧。
      柴禾市上柴禾很多。柴禾也分多种,有硬柴禾,比如:劈柴、玉黍棒,这一般是饭店、商铺才用。有整柴禾,比如玉黍桔、玉黍茬子、高粱茬子。也有秫桔,但贵,用途多,秫桔更多的是建筑上用,比如勒顶间。碎柴禾少比如茅茅涨,因为不经烧,不值几个钱,很少有人像我这样挑十五里地来卖茅茅涨。
      那年头,不用说液化气,连煤也很少。烟煤要用马车到唐山去拉。无烟煤则要去京西门头沟了。
       2012年清明,43日我回玉田扫墓。地里有站立着的玉黍杆。沟里满是高高的荒草。时过境迁,天壤之别。那时贫苦但很低碳。现如今富有却不低碳。每当我把用过了的药盒拆开,在上边记事当卡片用,我的重孙子好奇地望着我,我喃喃说:这是资源啊。
      我这担茅茅涨前头一捆还好,后头一捆只剩一半了,真变成一个鸟窝了。半天无人问津。
      最后快散市了,一个城里人说,给你俩大子儿,给我送家去中不?我想大起早就被抢了,剩这点儿还再挑回去?“货到地头死”吧!我有气无力地说:“中。”
      我掂掂手里的俩大子。俩大子能买一个烧饼。
      起早没吃饭,我饿着肚子往回走。
      妈在锅里给我留着粥呢。

评分

参与人数 3贡献 +32 威望 +1 魅力 +20 收起 理由
远东摄影 + 10 喜欢这样的文字
死水微澜 + 2
流星 + 20 + 1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相关帖子

发表于 2012-4-5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上海
真不容易啊,想想现在的人,动不动就不知道吃什么,可能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剖析,是不是也是悲哀呢?这篇文章大家都想到了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想想现在14岁的孩子会干什么?让人深思。苦难是一笔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那年代,以吃饱肚子为第一要务,所以没有闲事!
低碳、环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欣赏了,老先生安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这样的文章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的地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看着眼里热热的,忆苦思甜可以让人珍惜很多可能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幸福的感觉。有时候苦难,也是一笔财富。呵呵,您是韩家林的吗?真是倍感亲切啊{:soso_e163:},老前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歌声悠扬 发表于 2012-4-5 14:49
看着眼里热热的,忆苦思甜可以让人珍惜很多可能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幸福的感觉。有时候苦难,也是一笔财富 ...

我是韩家林的。你也是吗?咱们可以攀谈攀谈呀。他乡遇故知。

点评

我是十五里铺的,我的小学时在那上的,那里有我太多的回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5 15: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添添快乐 发表于 2012-4-5 15:19
我是韩家林的。你也是吗?咱们可以攀谈攀谈呀。他乡遇故知。

我是十五里铺的,我的小学时在那上的,那里有我太多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看到结尾,让人忍不住低头,眼睛发热。老先生这样的文字,繁华落尽,平常平淡处而山高水深,本不需要评说的,但我依然忍不住。文字好,结尾尤好,毎一篇都是这样,淡淡地结住,不多说一句,却让人低徊许久。
从文字,是可以看人心的。拂去岁月的烟尘,一些些记忆里的细节都在蓦然回首的瞬间奔涌而来,淡淡的惆怅后面,是一颗不曾被流年磨去深情的心。

点评

文章写得好,邵先生的评价更好。精准,恰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5 18: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大家围拢在一起,听鹤发童颜的老先生讲那过去的事情。。。
认真的听,生怕落下精彩的段子。收官的惊堂木一拍,欲知后事如何?下回接着讲来接着听!
{:soso_e160:},{:soso_e163:}
韩家林村我还真去过,张志国带着我上他家去过。就是那回,看了“二柏单八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邵官屯 发表于 2012-4-5 17:02
看到结尾,让人忍不住低头,眼睛发热。老先生这样的文字,繁华落尽,平常平淡处而山高水深,本不需要评说的 ...

文章写得好,邵先生的评价更好。精准,恰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把大家带到1937年,一起回忆那难忘的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每篇文字的收尾是好,于淡看云卷云舒间暮然止住,却让读者的思绪水声乍起,四散飘开。“妈在锅里给我留着粥呢”,这一句饱含老先生的真情,谁能说不是在同时撞击着我们每个读者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7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有邵兄点评,我不说了。
老先生,您这辈子,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