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29|回复: 14

第一次做工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3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庄稼人有地种地,没地少地也得找活路。扛活是其中之一。不够成年的叫扛小活。三天两早晨的就是做工夫,实际就是短工、临时工。做工夫也有大工夫和小工夫之分,孩子就是小工夫,童工。到农忙时节玉田有工夫市。
  “扛活的”多出在贫苦人家。像前些年小学课本中周扒皮、刘文彩式的人物,有,但并不普遍。财主与“扛活的”虽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但事物绝大多数时间是处于平衡稳定状态。否则封建社会就不会延续好几千年了。农民起义在整个时间段中不会超过百分之一。但剥削确是普遍存在的。没听说哪个“扛活的”发财置地了。
  “扛活的”中也有状元。比如十五里铺的郝福举,给韩家林地主张庸扛活十数年。后街的吴国增给东庄老马家扛活,到秋后单套着大骡子大马的大车给送粮食,招摇过村。以示东家对“扛活的”不薄。以致文革忆苦思甜闹出笑话:“财主还按时巴节的给吃‘四大顿’呢”。工作队连忙制止:“到这儿吧,往下你老别说了。”
  好“扛活的”还能“跳槽”。财主找伙计也是闻风打听,农活好且全,还会算计的好手,在那个年代也是稀缺资源。
  扛活也分三六九等。韩家林地主张庸四百亩就雇四个伙计。其中有“打头的”、往下数是“二趟子”……“打头的”挣得最多。于是有些有实力的伙计就挑战其地位,在干活中比试。这时“二趟子”就要掩护“打头的”,比如耪地,“打头的”会给“二趟子”扔下一截儿,保持领先地位。所以有“软‘打头的”,硬‘二趟子’”的说法。
  农忙时节,光靠伙计忙不过来,这就需要雇做工夫的。
  我家里地少,闲下来的时间可以做工夫挣点钱。离开瘸老师私塾,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工夫了。
  第一次做工夫可追溯到上四年级的时候,还是“特约”“友情出演”。并创出了品牌。
  孙成是我四年级同班同学。比我小俩月。胖乎乎的,一说一笑。家在东庄街心住。三十多亩地,不是财主也算富裕。孙成没有兄弟姐妹,独自个儿。只是爸爸孙玉堂得了瘫痪,半身不遂,一条腿拉着走,干不了农活。那年月妇女都是小脚不下地,孙成又小,农活都得找人干。
  春天的一个星期六下午课间,孙成我俩都靠大柏树花墙闲待着。孙成不假思索地说:“张德义,明天给我薅玉黍苗去,中不?”
  我说:“中。”薅玉黍苗我会,家里的玉黍苗就是我和爸爸薅的。
  我们家十亩地基本都种玉黍。按爸爸教的,我总结薅玉黍苗要掌握的原则是:株距合适,去斜留正,去小留大。爸爸还给我讲了个笑话:“东家烙饼烙少了,别人俩个,到小伙计这就剩一个了,东家说:一个就一个,小伙计人小,想他妈,吃不下。转天薅玉黍苗,东家一看小伙计把大玉黍苗都薅了,留的都是小的。急了,你怎么留得都是小的?小伙计说:玉黍苗小,想它妈,长得快。”完了又说:“你可不能跟小伙计似的呀。”
  头天夜里,我找出抿铲,把刃子磨了磨。心里念叨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二天起早,迎着刚呲嘴的日头,直奔东庄去了。
  东庄富户多,瓦门楼多。孙成家坐南朝北,是个小排子门,被瓦门楼夹在其中,有点寒酸。
  进了排子门就看见堂屋地上放着饭桌,桌上放着碗和盆子。近前一看盆里是香喷喷的玉黍渣粥,还有一大碗小葱拌豆腐。
  孙玉堂老爷子腿脚不便,已经在桌边坐下等着呢。
  孙成立着发话,坐,吃。
  他妈在一旁说:“锅里炒高粱米干饭,自个儿吃了盛。”
  孙玉堂老爷子,腿上放着根拐杖,嘴角一流下来哈拉子,就用黑枣似的手绢擦擦,喝两口粥,又哆哆索索到碗里夹豆腐。
  我家里虽吃不饱,但这种场面还是第一次遇见。心里有点恶心。可又一想,出门在外,咋能事事跟家里比呢,况且人家大人陪着,还是看得起你呢。吃饱了才能干活呢,哪那么多讲究,吃吧。
  边吃边琢磨,孙成家没劳力,我帮他薅玉黍苗,还用得着这么稀的干的地侍候着,还花钱买豆腐?真有些于心不忍。事已如此,薅起来再说吧。
  孙成家的玉黍地在庄东小营道南,东西垅。
  春天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不冷不热的时节。东边不足二里的小营,下地的套着车也出了庄,孙成说:“车上拉着坌子呢。”我说:“不是坌子,是耘锄。”东南方向的内官庄,有四里多远,能听到“汪汪”的狗叫,也能看到两条狗窜来窜去的影子。更远处的北山,小泉、大泉、四角山一线村庄模糊不清。山凹里显出了浅绿。
  孙成家的玉黍地一大片,不知是多少亩。我看看玉黍苗三四个叶,正当薅。再晚就长出水根子,一是薅苗费劲,再者也消耗地力。玉黍苗薅早了也不行,苗未出齐,成了一地爷爷孙子老太爷。更费事。这都是听我爸爸说的。想让我向一个正经的好庄稼人上发展。
  孙成说:坐会儿?
  我说:不坐。刚吃完饭,也不累,薅吧。
  我俩一人两垅开始薅。一萳子里三四棵苗,留正去斜,留大去小,手里薅着,眼睛看出三四萳去,手疾眼快,不一会儿就拉了孙成半堆粪远。
  孙成急了:“张德义,你薅那么快,我跟不上你呀!”
  我不假思索说:“你是东家,我是做工夫的,你跟我凑啥!”
  孙成不言语了,手里也加快了速度。
  我又想,刚薅两棵玉黍苗,同学就变东家了?自己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再想玉黍地是他家的,不是自家的,再说吃了人家的饭,干好了还许给俩钱呢。心里有了结论,孙成是同学也是东家。
  我到头就拐,也不接他。孙成也到头就拐不歇着。但他还是比我慢了许多。
  中午回家吃饭,还是高粱米干饭,比早晨多了两个菜,饭香菜香自不待说。
  夹菜时,突然觉得右手手心有点火辣辣的痒,还有些疼。我偷偷从筷子缝瞄了一眼,手心一个大紫泡。
  我想这一定是攥抿铲攥得过死,用力过大所致。
  我佯装无事,照吃照喝。心想不能露,孙成妈知道了肯定不让干了,爹妈知道了,心疼儿子也肯定不让再干了。下午悠着点就是了。过几天消了泡也就没事了。
  孙成妈问:薅了多少?
  孙成答:快一半了。神情带着得意。
  孙成妈有些惊奇,也有些狐疑。
  下午虽有些累,还是熟练了许多。我拿着抿铲尽量手指着力。日头平西时,一块地薅完了,手心的血泡没有破。
  孙成妈没想到一大块地的玉黍苗,两个孩子一天就薅完了。
  我对自己薅苗的质量心里有数,心里也坦然。
  吃完晚饭,我往家里走,心里高兴,自己能挣饭吃了。
  和爸妈说一说一天的经过,妈说:“真是小子不吃十年闲饭呀。”
  过了两天,薛让又找我:“张德义,星期天给我们家薅玉黍苗行不?”薛让比我大点儿,也是同学。他们家的地和孙成家的地离得不远。
  如果孙成请我薅玉黍苗是出于友情,是做工夫的滥觞,薛让则是第一次正式请我做工夫的。
发表于 2012-3-30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soso_e160:}好文,写得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0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越来越好。{: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0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张先生的文章越来越好。
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学工学农。
俺8岁时候,老爸带我们兄妹几个闯关东。
家在农村,学工学不成,学农那是必须的。
一是夏天农忙给生产队除草,二是秋天给生产队剥玉米。
无论做什么,手脚麻利那是当然的,现在也是。
2008年,三十年后“衣锦还乡”,好多人还提及我小时候的本事。
替生产队干农活,吃的也就是高粱米饭熬豆腐,吃得那叫是个饱!
记得有一天晚上吃的是大米粥,有个同学说里边有虫子不能吃,好多同学也纷纷表示不能吃,我虽然没吃够,也装模作样说不能吃,白白饿了一次!
从小看大,从先生小时候的作为,便可推测现在先生的状况。写的不是先生自己,而是我们大家。
继续听老先生讲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0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听五爷说过,"开镰”的时候,东家要做一顿好饭,请“打头”的还有短工们先吃的,吃完后,家里人才吃。
从您这里知道了分工这么多,这么细。
形象生动的描述,拖拽着我们的,凝眸心碎的过去。
期待继续,先生辛苦,{:soso_e163:},{: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俺小时候在东北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从大人的口吻,我知俺长得惹人怜爱。
所以某父母说了,其家的三个女儿我可任选其一。
当时《闪闪的红星》正在热放,学习潘冬子的热潮一浪掀过一浪。
当时家里一没电视,二没电脑,好多得玩伴(没计划生育)只能出来玩,自编自导《闪闪红星》的游戏。
大女饰演潘冬子的老娘(两个妹妹得听她的),二女眼有眼疾,自然当不了重要角色,三女乖巧不懂事,听我们任意调遣。
潘冬子自然要由三姐妹的老弟饰演。
我是当时的总导演兼演男一号,半躺在一个板凳上饰演潘冬子的爸,好像是一个师长。
大女弄个脏兮兮的手绢给我擦汗(擦血迹?记不清楚了),那老弟学着电影的台词叫我“老爸”。
当时也没多少电影可看,一句句台词模仿得应该是惟妙惟肖。
三十年后,衣锦还乡,关心的只是三姐妹及其那个小弟。
据说,大女出嫁后常遭家庭暴力,二女远嫁不知所以,三女嫁个裁缝,生活小有保障,小弟弟混在北京,有房有车,已经把父母接到了北京。
“还乡”的时候,没遇到三姐妹以及其弟,只遇到了他们远房的大哥。
那哥们说,闲暇时间要来北京看他叔婶,我让他借道天津,顺便打点些礼物,让他一并带给小时候的“丈母娘”。
说句真话,“还乡”绝不是因为“衣锦”,只是因为我极其想念那个“三妹”,小时候心中的“小芳”。
抛砖引玉,请老先生说说小时候的情感故事{:soso_e121:}!

点评

像老先生一样,写写您的故事,也一定会吸引许多人的眼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3-31 0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1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1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鼓畅 发表于 2012-3-30 23:48
俺小时候在东北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从大人的口吻,我知俺长得惹人怜爱。
所以某父母说了,其家的三个女儿 ...

像老先生一样,写写您的故事,也一定会吸引许多人的眼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1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每篇必读,听老先生讲那过去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伊兰小语 发表于 2012-3-31 08:59
像老先生一样,写写您的故事,也一定会吸引许多人的眼球。


{:soso_e121:}过了80大寿再写不迟!

写写70年代,河北老TAN儿闯关东的故事!

    “关里人”精明会过,自家菜园种的都是能够卖钱的秧苗,很少种植诸如黄瓜、西红柿等生着就可入口的吃物。更不会允许菜园的地头地脑生出海棠果、李子、樱桃等果树来。不过上述果蔬小时候我没少吃,既有“三女”争相进贡,也有其他玩伴溜须拍马的孝敬。
在“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年月,家里种植的秧苗也只能偷偷的卖。唯一可以正大光明卖就是去赶限定某日的“社会主义大集”(有时候是作为任务去卖)。
      记得小时父亲回老家探亲,顺便“投机倒把”了一次关里的花椒,被大队批斗了将近有半年的时间。
就连分不清花椒、辣椒的小屁孩,那时候也追着我们兄妹屁股后边喊:“老妈(马)头,卖辣椒(花椒),批斗会上弯着腰”,我们兄妹随不更事,但也会感觉到鸭梨很大{:soso_e113:}!
      运动一过,那些曾经跟着我屁股后喊“歌谣”小屁孩们,都被我一一收拾,于是,他们便源源不断地把家中的桃儿、杏儿以及小孩爱吃的东西带出来孝敬我{:soso_e120:}!
      收拾那些小屁孩,也曾差点惹麻烦。
挨打的小孩一般不敢跟父母说,有个流着大鼻涕的小孩叫占柱,属于“缺点电”的那类,我的恶劣行径不知怎么被他大哥知道了。
他大哥当时二十多岁,在生产队赶大车,拿着鞭子把我堵在了草甸子的红柳林里。质问我“暴打”他老弟的缘由。好汉做事好汉当,没理我也强辩出了八分,并且告诉他,要是敢动我,有机会还会打他老弟并且正告他,现在我打过你,长大了我会找他报仇。
2008“衣锦还乡”一起喝酒时,提起这件事,我还真诚地敬了那老兄一小碗当地产的玉米纯粮食白酒。
      在此之前,我一直自作聪明地认为自己口齿伶俐摆平了所惹的麻烦。现在想起,方知道当时自己也有两个20多岁的大哥、二哥!






点评

很有意思,抓紧时间写吧,以食读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3-31 14: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伊兰小语 发表于 2012-3-31 09:01
每篇必读,听老先生讲那过去的事情。

谢谢伊兰小语!一并感谢前进人生、槐子花、无用功、鼓畅、山海之巅等热情的网友们!
你们的鼓励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以上世纪三十年代起的生活经历,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感到时代虽不同,人类的情感却能跨越时空,不胜荣幸之至。耄耋之年,往事萦怀,夙兴夜寐,苦乐参半。诸君褒奖,笔耕以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1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鼓畅 发表于 2012-3-31 10:43
过了80大寿再写不迟!
写写70年代,河北老TAN儿闯关东的故事!
“关里人”精明会过,自 ...

很有意思,抓紧时间写吧,以食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中间下地那段文字尤其过瘾。凯风南来,良苗怀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再次强烈建议老先生回忆一下年轻时爱恋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鼓畅 发表于 2012-4-9 11:20
再次强烈建议老先生回忆一下年轻时爱恋的故事!

鼓畅太性急了。现在是孩提时的事,那些故事会在后头发生。
谢谢你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