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这两年
2009年11月18日玉田论坛网站开设玉田文史资料版块,至今已两年有余。身为一版之主,菜疙瘩亲眼见证了她蹒跚学步、深深浅浅的每一个脚印,有忧愁也有喜悦,有苦闷也有坦然,有失落也有收获。咱们这个年轻版块历经两年,虽然稚嫩,但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大、杂、底、低、实、是。且听菜疙瘩慢慢道来。
一、 大与杂
这是菜疙瘩一手造成的,但并非图热闹。菜疙瘩上任之初曾许诺做第一写作者,食言了;但作为第一转帖者,做到了。现在版块里的主题帖总数已超过900,平均每天都有新帖,当然转帖居多。菜疙瘩希望大家都来发帖,把自己喜欢的文章贴出来,奇文共赏呀。咱们文史版块首先应该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互通有无,开阔视野。正因着眼于此,菜疙瘩转帖的内容才比较“杂”,范围也比较广,只要是对研究家乡历史有参考价值、借鉴意义的一律拿来。不单是历史一类,即便与读书有关的帖子也发过。一个帖子哪怕只有50的点击量,哪怕只有10个人从头读到尾,哪怕只有五个人甚至两三个人有所心得,就算没白忙活呀。也许是菜疙瘩的一厢情愿吧。
我的本意是把玉田文史做成“大”文史。玉田文史就是玉田历史,而并不局限于政协文史范畴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玉田历史写作队伍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县政协文史,以六册《玉田县文史资料》为代表;二是县委党史,以四册《玉田革命史资料》为代表;三是以《玉田县志》为代表的地方志书编撰系列,比如地名志、教育志、水利志、交通志、民政志等等。近年从民间又崛起了第四种力量,人们开始重视文化品位的提升,续修家谱方兴未艾,口述历史不再是高官、名人的专利。不可小视。菜疙瘩主持的这个文史版块,将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竭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家乡历史这个冷门儿在小圈子里先火起来。
菜疙瘩以前读书就很杂,即便是现在也要求自己:宁可少写些,也要多读些。我们搞玉田历史,不能只盯着玉田这个巴掌大的地方,足不出户,闭门造车。欲研究中国史,除精通各朝历史,还必须了解日、韩、越、俄等周边国家的兴衰,乃至通晓欧洲发展史。以历史为镜观照现实,以他人为镜认识自我。我们立足家乡玉田,也必须关注当今史学发展新动向,旁顾整个冀东地区的历史研究状况,清楚左邻右舍都在干啥,知己知彼才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正努力方向。
若兰堂老师说过:我们首先是读书人,我们首先要读书。说得多好啊!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应该成为咱们文史版块的第一宝训。让我们的视野再开阔些!让我们的兴趣再广泛些吧!
二、底与低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不可熟视无睹。论坛网友多数属于有闲无钱的小职员,处于贫下中农阶层,不管你内心有多清高。票友一族,玩儿呗!县级网站照样藏龙卧虎,但毋庸讳言,原创帖总体水平还是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同样,出于共同的爱好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虽非专业但具有敬业精神,虽业余但发乎本心。咱们文史界张忠勋、孟昭林、李作仁、张树云四位老师,全部“业余”,可他们凭着勤奋与智慧,把家乡历史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做。张忠勋老先生一介布衣,却成为玉田考古事业的开创者,做出了令专业工作者汗颜的成绩。孟昭林老先生为研究京东昆曲,曾经十访达王庄、七访压库山,纠正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错谬之处。中青年家乡文史研究者中,吴学良兄研究辽代玉田韩氏家族,成绩喜人。榜样在召唤,同志们,努力啊!
“底”也好,“低”也罢,不见得就是我们的软肋。身处底层,我们能更真切体会劳动阶级的疾苦,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没什么错呀!过去常说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时至今日,哪部史书不是英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四五十年前所谓的人民历史,也不过是阶级斗争史的另一种写法,甚至是被极度夸张、扭曲的阶级斗争史。我们应该摒弃幼时被强制灌输的那些狭隘、偏激甚至荒谬的东西。就拿人类社会五阶段论来说,别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没说过,就连列宁也没说过,它形成于斯大林时期。中国奴隶社会说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郭沫若,四十年后被顾准先生推翻,1981年黄现璠教授写成《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就连“中国封建社会”,在史学界同样引起争论,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从司马迁开始,中国历史不断被改写,而且常写常新,原因何在?一是历史不断向未来延伸,二是新史料不断被发现,三是历史观念不断被刷新。循环史观、进化史观、阶级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不一而足,任何一种我们都没法给它贴上绝对正确或者错误的标签,但我们既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总要有一些多数人能达成共识的东西吧。历史观念也很重要。
真正的劳动人民的历史恐怕还没有人开始动笔呢!这正是草根知识分子应该努力的方向。中国人类社会从神的时代开场,中间经历漫长的英雄时代,如今正处于历史转型的十字路口,拿唐德刚先生的话说就是“过三峡”,真正的人的时代才刚刚开幕。我辈要脚踏实地,眼要高,手要低。从低处入手,关注细节,关注小人物。力戒贪大求全,好高骛远。
三、 实与是
实事求是,说的是一种严谨治学、老老实实的态度。搞历史,就是要弄清真相,求实存真。菜疙瘩遵命胡适先生的怀疑主义和证据主义(“拿证据来”),犹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人之双腿。“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后人一定要尊重,但不可迷信、盲从。讲求“二重证据”,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二重证据法为王国维先生首倡。后来又有“三重证据法”之说,再加一“口述材料”。)要广泛搜集、占有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多读书,钻故纸堆,查阅档案,实地调查走访。孤证不足取信。“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用孟昭林老师的话说就是:有一碗米做一碗饭。最关键的还在于比较鉴别,去伪存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语)
“求实”已非易事,“求是”则又提升了难度。还涉及到个人秉持的不同理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也不必强求一律。但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努力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气氛出来。不管是谁,发帖无非遭遇三种结果:赞扬、反对或者沉默。石沉大海,激不起一丝涟漪,最糟糕了。每个人都想得到一片赞美之声,因为舒服。可如果一味地鼓掌奉承,友情表扬,只能满足一时的虚荣。菜疙瘩有言:文非圣经,孰能无误?为长者讳,为尊者讳,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有人称中国社会为人情社会,信然),但菜疙瘩深不以为然:那是传统里的垃圾一类。用西方人的格言正着说就是: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对待反对意见、不同观点,我们需要理解、宽容、大度,心平气和,避免情绪化。以前的回帖、跟帖的确存在侮辱谩骂、人身攻击的情况,只能说明个别网友素质低下。另外,行文要把握好分寸,对事不对人,力戒意气用事。亮明观点没错,理性平和的争论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其中挟带个人恩怨,甚至党同伐异,只能自贬人格,也会令人嗤之以鼻,直至作呕。
最近,菜疙瘩与波涛网友和东方一剑兄关于“文史”概念理解上的互动交流,颇为有益。去年,谅直友老师和玉叟老师针对《玉田东上生院舍利塔铭并序》和《窝洛沽木桥记》标点、注释发表的独到见解,启人茅塞,菜疙瘩感激不尽。持续时间最久、其间曲折回环的袁开第之争过于浮躁,亢奋状态贯穿始终,还需要静下心来,先做好更扎实的基础工作。恰如学良兄所言:正常的学术讨论需要冷静、克制,需要以理服人,需要服从真理,哪怕将研究成果向前推进半毫米也是好的,否则有害无益。
实与是,是我们文史人终生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坚持“八不主义”原则:不唯上,不唯亲,不阿世,不迎俗,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菜疙瘩注:这八个“不”,都是抄来的,被菜疙瘩放到了一起,并非原创啊。一半儿抄自《炎黄春秋》广告语,一半儿源自太史公司马迁。】
两年前,菜疙瘩任版主之初曾承诺,年初打报告年底写总结,结果自食其言,只写出一个工作报告。这篇文字虽不免挂一漏万,但也马马虎虎聊充一个准双年总结吧。去年初打算做个文章精品目录,半途而废。作为弥补,诸位同好定会得到一个更大的惊喜。指日可待。
2012年2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