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轩辕国的人———记远古史研究学者、《迁安黄帝古都》作者任重远
一个毕业于上世纪60年代的清华大学高材生,一个曾经获得发明专利并且得到推广的工程师,退休后却一门心思搞起了远古史,决心要找到那充满神奇的轩辕古国。
一个外地人,为了求证迁安曾是黄帝古都、轩辕古国,不图名誉、不计报酬,一干就是18年。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寻找轩辕国?是什么让他坚守18年无怨无悔?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记者走近了《迁安黄帝古都》作者任重远。
“用我老家的话说,
我就是个死凿门儿”
说起自己当初寻找轩辕国的缘由来,任重远先生的回答很简单:“你们不知道,其实我就是一个喜欢求真儿的人,用我们老家的话说,我就是个死凿门儿。”
1993年,任重远在《北京晚报》上偶然读到一篇文章《黄帝真身在平谷》。作为平谷人,他感到很自豪,因为黄帝陵就在他的老家平谷区山东庄镇。可是,很快他就从别人那里得知,有关领导指示,陕西黄帝陵已成定论,不必再争论了。可是任重远听了却很不服气,从小见惯了家乡黄帝陵、又喜欢求真儿的他,决心弄个究竟。
他决定,先从平谷黄帝陵上的题咏———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轩辕台》开始入手。可很快他就发现,自已的历史知识、尤其是远古史的知识,根本不够用。于是,他去向自己的老乡、北京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先生请教。李先生热情接待了他,并向他推荐了著名的《山海经》。因为是学理工的,尽管此前对文史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毕竟不是专业出身,读起这一类先秦典籍来,他感到非常吃力。但从小就不服输的他,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儿。
任重远8岁丧母,是要强的奶奶一手把他带大的。凭着一股要强劲儿,他不仅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成为当地有史以来第一个清华大学生。上学期间,曾经有一位家住北京市里的同学,很瞧不起他们这些从农村考上来的同学,多次在班里公开宣称,农村人就是不如城里人聪明。任重远不服气,暗中较劲。学期结束,他数学考了5分(满分),物理考了个5+(满分之外又加分),在全系介绍学习经验,让那位同学不得不服气。
经过半年多的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任重远拿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山海经中的平谷龙鱼陵》,认定平谷黄帝陵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黄帝龙鱼陵。经著名考古专家苏秉琦教授批准,很快发表在北京文物局出版的专业期刊《北京文博》上。
任重远至今记得,1995年自己第一次陪同苏秉琦教授考察平谷黄帝陵时的情景。当他说出自己喜欢搞历史研究、又恐怕不是专业出身难有建树的担心时,苏秉琦教授热情地鼓励他说:“只要肯于钻研,就一定会有所成就,鲁迅和郭沫若都是学医的出身,但却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没有大胆的设想,就没有科学。”他更忘不了1997年5月,当他高兴地把自己找到轩辕国、而且就在燕山一带的消息电话告诉给苏秉琦教授后,苏秉琦教授在电话里大声鼓励他:“你找到黄帝国了,很了不起!”这些热情洋溢的鼓励,成了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随着探索的不断加深,他的思考和研究也变得逐渐深入。既然黄帝与蚩尤在中原一带打了多年的仗,那么黄帝肯定要建都,这个都城会建在哪里呢?他坚信,尽管时间过去了几千年,但是总会有些痕迹保留下来,这些“痕迹”散落在古代文献、遗址遗迹和民间传说中,散落在那些沿用至今的地名、村名里……他立志要做那个寻找和发现的人。于是,他把目光转向北京周边的一些地区。
“一个人只要不懈努力,
准能干成点事儿”
1997年8月,迁安市政府办公室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北京平谷的信。信中说,他正在搞一项关于远古史的研究,发现迁安一些村庄的名字比如轩坡子、车辕寨、蚕姑庙等很有研究价值,询问迁安是否有相关的传说。不久,他收到迁安方面的回信,信中说,关于这方面的传说,他们还没有做系统的整理研究,欢迎他来迁安考察,迁安将尽地主之谊,为其提供各种方便。这个寄信的人就是任重远,而给他回信并邀请他来迁考察的,正是时任迁安市政府副市长的徐春瑞。
原来,任重远在研究河北一些村庄地名时发现,迁安有许多地名充满古意,很可能与轩辕黄帝有关,而迁安北依燕山,正与苏秉琦教授关于轩辕黄帝生活在燕山地区的结论相符。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便给迁安写信请求帮助,没想到很快就得到答复,这让他喜出望外。
1998年初,任重远首次来迁安进行实地考察。这次考察让他知道迁安还有更多与轩辕黄帝有关的地名与传说,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是,迁安居然就有一个村庄叫轩辕擂鼓台,与《山海经》中提到的轩辕擂鼓台同名。由于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正式退休,只考察了两天就回去了。以后,他利用假期数次来迁,详细考察了周边几个县区,每次来都有新的收获,使他信心不断增加。2002年,在迁安市政府的帮助下,他出版了自己的专著《黄帝古都在迁安》,著名的学者、教授如冯征、陈连开、罗坤等亲自为此书作序。2003年,经过进一步的整理,《迁安黄帝古都》再次出版。
然而,与此同时,他也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反对。有人说他的结论过于轻率,可信度不够;有人说他的论据太牵强,缺乏说服力;有人甚至当面对他进行冷嘲热讽。而迁安当时因为他的研究而专门成立的黄帝文化研究会,这时也因为种种原因被解散。另一方面,由于两次自费出书,他在经济上也遭遇了困境,家人埋怨,生活困窘,几乎让他的研究难以为继。面对种种困境,任重远没有退却,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拿出更多、更有利的证据,让那些怀疑自己的人心服口服。
几度寒暑,很少有人再关注他的研究,而他正好借此沉潜下来,让自己的证据进一步充实。古代典籍之外,他更加关注出土文物,经人介绍,他结识了著名的远古文物收藏家黄康泰、高立群等,在那里,他见到了许多来自迁安一带新旧时期遗址的珍贵文物,那些只有最高统治者才可能拥有的龙、凤玉器造型,让他更加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2010年,他在总结原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又自费出版了专著《轩辕黄帝及其子孙居燕山地区》,受到史学界的关注。在这本书的后记里,他这样写道:在远古史领域里奋斗17年,我无怨无悔,我在用我的心血报答人民对我的培养;我深信,百年之后,一定会有很多人研究我的书!
“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
我已经很知足了”
采访中,任重远先生给记者开列了他的日常食谱:混合杂米饭,煮杂菜。所谓混合杂米饭,就是将大米、小米、玉米渣、豇豆(俗称“爬豆”)放在电饭锅里蒸,每锅吃三顿;所谓杂菜,就是把白菜、萝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放在锅里用清水煮熟,然后放一勺煮好的肉汤,也是一锅吃三顿。因为老伴儿随女儿去美国陪读,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搞研究,他便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简化到如此地步。感动于任重远先生的执着,当年对他给予大力支持的徐春瑞副市长在离岗之后,仍然每年以老朋友的身份去平谷看望他,看他生活如此艰难,每次总要给他撂下一两千元钱。对此,任重远倍加感激,他说,正是这些知音,给了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这些年,任重远听惯了身边人各种各样的劝说。有人说,凭你的聪明脑袋,莫说搞发明创造,就是给谁看大门,一个月也能挣个千八百吧,不比这样干往里搭钱强?你这样苦苦研究,谁知道,谁领情啊?对此,任重远总是一笑置之。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没把赚钱看得多重要,如今已经70岁了,还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我搞这些研究不是为了让谁领情,是我自己想研究,所以我不会计较什么报酬。如果我的研究成果能够给这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影响,就是对我的最好报答了。比起我的父辈和祖辈一辈辈土里刨食,我已经很知足了。
这就是任重远,一个喜欢求真儿、执着一念、知足长乐的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充满浮躁的时代,这种执着、达观和不计名利,又是多么可贵呀!
来源:http://www.qianan.gov.cn/article/20110824/117332.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