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817|回复: 2

看康熙版《玉田县志》,说昌黎举人张元复【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0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看康熙二十年《玉田县志》,说昌黎举人张元复


作者:张玉万    时间:2007-12-23     来源:学而不厌的BLOG


    历史人物张元复颇有作为,其一生诸多方面值得称道,尤其是从政经历,至今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张元复,字长仁,号桃岩。明泰昌元年(1620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于昌黎城关。张敬(居福建霞浦县福宁卫)十世孙。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拔贡,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

    据《昌黎张氏家谱》记载,张元复天性孝友,生平不志温饱,幼孤。崇祯八年(1635年),其父张智临病逝,张元复只有17岁,便与叔父张庄临搭伴勤奋学习。崇祯十三年(1640年),应县、府、院考,皆成冠军。考中举人后任玉田县教谕,与诸生接触,以诚相待,只要是想取得功名的秀才有问题请教,他都及时予以指导。县内人都夸赞他贤能,任满后升大名府教授,继而升靖江县知县。刚到靖江上任,就赶上严翰与绅士朱正铭对簿公堂。严翰受杖不服,上告被发回本县照律治罪。经张元复审验,最后释放了严翰,人们都佩服他光明磊落、公允无私。靖江县滨江芦苇课田,百姓多以此谋生,后因水涨,未见效益,无法纳粮。正赶上抚军清查芦课钱粮,恐有隐漏。张元复力请抚军奏请开除民困。奏请见效,百姓度过这一难关。治理靖江5年,洁己爱民,劝农课士,执法平允,绅士兵民,一裁以法,不纵不苛,兴大利、除大奸不动声色,事无不济。74岁时,以年迈固请辞官,抚军挽留未成。邑绅士、耆老闻去官,如婴儿之失慈父,相与叩请抚军太守。抚军说,我难道不想挽留他吗?无奈他去意已决。或许你们能以情挽留住他。于是大家聚哭于县堂。张元复不为色动,善言安慰大家。县内众人知不可挽,于是争献时鲜门庭如市。见此,原打算于十二月十九日动身回昌黎,只好秘密于十六日早晨提前出发。文武官为他送行,县内众人闻讯互相转告,扶老携幼,塞巷满途,堵得车不能畅行,持香叩首六七里不绝,哭送者不下数千人。这天晚上到了泰兴。主仆5人,人挽车3辆,行李萧然。幕友从旁叹道,我随您日久,假使稍稍改变初衷,何至于拮据如此?张元复笑着说:“黄金有尽时,少苟且何面目见先人,于地下君知我哉。”对方笑着说:“世谓古今人不相及,君岂逊于古人哉?”一路欢笑。于次年二月上旬到昌黎。予告文林郎,举乡饮大宾。家居9年,耳目聪明,步履轻健如少年。未尝一日释卷。隐恶扬善,不炫己长。常说:“君子不愧人以不知,口不言人过,长厚之道也。”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二月初四日无疾而终。享年84岁。

    张元复能诗工书,《东五峰》、《东五峰中秋看月》两诗录入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城隍庙“阜安民社”匾额、桃花山麓圆觉寺第一圆寂和尚砖塔碑文均为张元复手迹。张元复去世后,知县丁策送“尚有典型”匾额,悬挂于张锡恩门首。遗像及行乐图均存张氏宗祠。墓在赤崖村。今已不存。著有《桃岩老人诗文集》。生平事迹并载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和同治五年《昌黎县志》,称其“少有志节”。只是均将“顺治丁酉”(见康熙二年修十八年续《永平府志》卷之十六《科贡·举人》)误为“康熙丁酉”。

    在康熙二十年《玉田县志》中,有较多的张元复文字资料,可与《昌黎张氏家谱》、《昌黎县志》、《永平府志》互为印证,并予以充实。《玉田县志》卷之四《官师志·学博》中记载,张元复顺治年间任玉田教谕。他在任期间,“行洁品高,才博气浩,读书务实践,率士矜气节,修学则倡捐劝助,堂庑、棂星、戟门燃然改观。” 卷之二《建置志·学校》中记载,圣庙,康熙十年,教谕张元复捐助俸金,劝率多士,廊庑门墙重修举焉。先师殿,东庑十间,康熙七年,教谕张元复捐募重建。棂星门,三间,康熙十二年,教谕张元复捐募重建。正厅三间,教谕张元复重修。卷之七《艺文志》收录了张元复的《重修文庙碑记》、《游楸子峪》诗和《燕山叠翠》、《唐水涌蓝》、《无终丹灶》、《灵洞清风》、《麻峰种玉》、《暖浦飞沙》、《层崖石鼓》、《古寺疏钟》八景诗,以及《奉和王父母淫雨省灾作》诗两首。


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896bf010086mc.html
发表于 2012-1-10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清初汉人入仕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发表于 2012-1-10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