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楼主: 苏亚东

苏亚东:清溲色发兰苕绿,饭熟香起莲瓣红【原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小薇薇 发表于 2012-1-11 11:37
呵呵  你们2个在闲聊啥呢

你是???
发表于 2012-1-13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甘肃
唐山极品“胭脂稻”:一个物种的消失!
  在故乡唐山丰南区稻地镇,有一个叫王兰庄的小镇,这只是冀东平原上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镇。
  小镇历史虽谈不上悠久,但因曾出产一种特殊的稻米,更因这种稻米和清帝康熙以及毛泽东的关系而名载史册。这种稻米因味腴、气香、微红、粒长,煮熟后红如胭脂“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被称做御田胭脂米,民间则称之为红稻米,过去因是皇宫贡米而闻名遐迩。
  胭脂米粒呈椭圆柱形,内外均暗红色,顺纹有紫红色线,煮熟之后,异香扑鼻,味道极佳,可谓“一家煮饭,四邻飘香”。且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由于每回锅一次,米粒伸长一次,故称“三伸腰”米。
  曾经听老人们讲,过去胭脂米是官家的专属品,在方圆800多亩“官(御)田”里种植。清代在官田立有一块石碑,警告众人“此米纯系贡品,庶民不得尝,违者重罚!”而围绕这些土地周围的道路就叫“官围”。
  《民俗文化网》有资料说:据地方志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年)王兰庄一带始辟营田,“王兰庄有营田两处,南围菱角泊水田共地八顷五十一亩一分,播种稻谷;北围三角淀旱田共地三十顷四十九亩,播种杂粮,此项营田系工部侍郎王钩捐置。”
  不论是谁置办,反正老百姓所称的那时的“官围”,如今大多已经成为住宅区,但在当地,人们还是习惯称呼官围。
  胭脂米在官地里长势很好。在但其他的土地田块就差强人意了许多,即便在官围的对面土地也不行。老人们说是官地的风水好,实际上此说过于玄虚,胭脂米对土质的要求极高,只是官田的土壤成分更适宜胭脂米的生长、管理水平更精细吧?
  文革期间,因为产量低,种植的劳动强度大,更主要的是上面的一纸红头文件,要调整种植结构,要建设产棉区,以棉为“纲”,粮食种植也以小麦、玉米为主,胭脂米从此遭遇厄运,御田石碑被砸,水稻田变成了棉花地。
  没过多久,备受冷落的胭脂米竟慢慢绝迹了。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听说当地有不少人一直在设法培育胭脂米,但因胭脂米对水土的要求极其严苛,而每每不能成功,心系胭脂米的各界人士都不免于怀耿耿。
发表于 2012-1-13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甘肃
报道:《丰南胭脂稻起死回生》
    原文——几株稻穗挽救了一种濒临绝种的作物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杨盛东)闻名遐迩的“胭脂稻”并未绝迹,丰南区王兰庄镇王兰庄村一户农民靠父辈插在老屋墙角上的几株稻穗挽救了这一濒临灭绝的珍稀稻谷品种。
  胭脂稻是我市丰南区王兰庄镇特有的珍稀特种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1990年出版的《丰南县志》记载,胭脂稻外观形似旱粳子,有芒,胭脂米呈椭圆形,粉红色,味清香可口,特点是出饭率高,饭粒回锅三次不仅不烂,还可伸长三倍左右,俗名“三伸腰”。
  《丰南县志》记载:丰南县栽培胭脂稻始于清乾隆元年(即1660年),地点在王兰庄北的菱角泊,面积曾达850亩,常年亩产在200公斤左右,到解放初期仅剩数十亩。1954年,毛主席在查阅古籍时得知王兰庄产胭脂稻,给河北省委写信询问此事,并建议粮食部门收购一些用来招待国际友人。丰南县粮食部门于是收购胭脂米5万公斤送到北京。1962年,胭脂稻标本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声誉大振。《丰南县志》记载:胭脂稻已经于上世纪70年代绝迹断种。
  昨天记者在王兰庄镇采访,偶然得知胭脂稻并未断种,王兰庄一村村民李明仍在小面积种植。记者在62岁的农民李明家看到了神奇的胭脂稻及胭脂米。胭脂稻最突出的特点是有长达两三厘米的芒儿,胭脂米呈浅红色,有纵纹,李明证实“三伸腰”等说法非常准确。据李明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初,有种植胭脂稻传统的王兰庄村民们为提高粮食产量都改种其他种类的粮食时,李明的父亲李洪发悄悄留了几株胭脂稻稻穗,将其插在老土坯房的墙角。

    李明参军退伍后,无意中发现了这几株稻穗,将数十粒稻种种下,再把所产稻谷当种子来年播种。经过几年时间的精心培育,李明收获了数百公斤胭脂稻。1988年前后,李明的胭脂稻播种面积曾达到4亩地。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进行样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丰南胭脂稻在蛋白质、氨基酸等

方面的含量远高于其他品种的稻谷,营养极为丰富。

李明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每年坚持播种1亩地左右的胭脂稻。他不敢多种,怕品种的纯度受影响。他只有一个想法:不能让祖辈流传下来的好东西绝了种。
发表于 2012-1-13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甘肃
“御田胭脂米”不是京西稻
  《2007.06:文摘报》曾文:自清朝开始,京西稻就是皇室贡米,蒸出来的米饭软硬适度,香味扑鼻。北京海淀六郎庄曾是清代京西稻试验区,有360顷御稻田,皇家每天吃一顷。
  解放后,京西稻在北京的种植面积曾一度接近12万亩。但现在,全北京除海淀上庄的2000多亩种植区外,仅剩海淀公园的1.5亩京西稻田风景区,以供游人参观。
  1954年,毛泽东读《红楼梦》时,看到53回写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这引起了他的关注。
  毛泽东让农业部查了“御田胭脂米”的产地,之后给河北省委写信说: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御田胭脂米”,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这段记述和上面的资料相符。)
  《红楼梦》里的“御田胭脂米”,指的就是康熙培育的御稻米,《红楼梦》里还有很多地方提到。曹雪芹为何会写御稻米呢?北京市农科所水稻专家李增高说:“康熙培育了御稻米以后,除了北方,也倡导在南方推广。”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的父亲曹畲悠淠妇死铎隳橇烊∮局忠欢罚荚诮(南京)推广,同时也在自家田里种植。
  从乾隆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两百多年间,京西稻品种变成了乾隆下江南时带回的“紫金箍”。紫金箍被种植在昆明湖畔,接受有“天下第一泉”美称的玉泉水的灌溉。稻米晶莹透亮,略带微绿光泽。
  曹雪芹少年时也许吃过这种米,并在后来写进了《红楼梦》。《红楼梦》里的“御田胭脂米”,指的就是康熙培育的御稻米。但毛泽东让人寻找到的“御田胭脂米”,已经不再是康熙的御稻了。
  当地的樊老汉回忆说,彭德怀挨批后住在青龙桥的“一亩园”(现为疗养院)附近,他在“一亩园”内种了二分地的京西稻。(《北京青年报》6.22)
发表于 2012-1-1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甘肃
御田胭脂稻”得名的传说
  关于“御田胭脂稻”的得名,当地群众的传说颇多:
  一说为当地地主王兰者,因种植这种稻米闻名百里,经举荐,进宫求官,皇帝及宠妃见此稻后喜爱倍至,赐名“胭脂稻”。
  二说此项营田系皇宫娘娘和后妃用胭脂体已钱所营,专供内宫食用的贡米,因米色微红,颇似胭脂色,故名“胭脂稻”。
  三说,因这种稻米的颜色跟娘娘和后妃的梳妆打扮时用的胭脂红相似,故被皇帝封为“胭脂稻”。
  不过《康熙几暇格物篇》却别有一种说法,云:“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米谷种。岁至九月始收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颗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元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这里所说的丰泽园,即为皇家的御苑。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曾经看到过《丰南县大事记》,里面有这样的记载:1954年,毛泽东读《红楼梦》时,看到五十三回写到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这引起了他的关注。毛泽东写信让农业部查到了“御田胭脂米”的产地,遂给河北省委写信说:“唐山专区丰南县有一个王兰庄营田,种一种特种水稻,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
  后来,丰南县粮食部门曾收购胭脂米10万斤进京。六十年代初,又曾征集该稻米送全国农览馆展出,声誉大振。近年,作家关仁山著长篇小说《胭脂稻传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问世后,南北各地钟情于这种神奇稻米者日众。(这很容易和周汝昌先生《胭脂米传奇》混淆,呵呵,只一字之差啊!)
  因为“胭脂米”珍稀味美,又与名著《红楼梦》有关,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尝到“胭脂米”,向毛主席索求此米。据说,后来毛主席果然将“胭脂米”送了一些给田中先生。也有一种说法是,田中角荣作为侵华日军,驻扎华北时在唐山迁安的贯头山一带,曾经吃过胭脂米,记忆难泯,访华时特意索求胭脂米。
  有营养学家做过专门研究,确定胭脂米营养丰富,是很好的滋补品,还有祛疾美容,抗衰老之功效。
发表于 2012-1-1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甘肃
御田胭脂稻”得名的传说
  关于“御田胭脂稻”的得名,当地群众的传说颇多:
  一说为当地地主王兰者,因种植这种稻米闻名百里,经举荐,进宫求官,皇帝及宠妃见此稻后喜爱倍至,赐名“胭脂稻”。
  二说此项营田系皇宫娘娘和后妃用胭脂体已钱所营,专供内宫食用的贡米,因米色微红,颇似胭脂色,故名“胭脂稻”。
  三说,因这种稻米的颜色跟娘娘和后妃的梳妆打扮时用的胭脂红相似,故被皇帝封为“胭脂稻”。
  不过《康熙几暇格物篇》却别有一种说法,云:“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米谷种。岁至九月始收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颗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元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这里所说的丰泽园,即为皇家的御苑。
  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曾经看到过《丰南县大事记》,里面有这样的记载:1954年,毛泽东读《红楼梦》时,看到五十三回写到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这引起了他的关注。毛泽东写信让农业部查到了“御田胭脂米”的产地,遂给河北省委写信说:“唐山专区丰南县有一个王兰庄营田,种一种特种水稻,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
  后来,丰南县粮食部门曾收购胭脂米10万斤进京。六十年代初,又曾征集该稻米送全国农览馆展出,声誉大振。近年,作家关仁山著长篇小说《胭脂稻传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问世后,南北各地钟情于这种神奇稻米者日众。(这很容易和周汝昌先生《胭脂米传奇》混淆,呵呵,只一字之差啊!)
  因为“胭脂米”珍稀味美,又与名著《红楼梦》有关,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尝到“胭脂米”,向毛主席索求此米。据说,后来毛主席果然将“胭脂米”送了一些给田中先生。也有一种说法是,田中角荣作为侵华日军,驻扎华北时在唐山迁安的贯头山一带,曾经吃过胭脂米,记忆难泯,访华时特意索求胭脂米。
  有营养学家做过专门研究,确定胭脂米营养丰富,是很好的滋补品,还有祛疾美容,抗衰老之功效。
发表于 2012-1-13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甘肃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杨文进)具有300多年栽培历史、曾经作为贡品、濒临绝种的著名水稻品种胭脂稻,将于今年9月上市销售。昨日,记者看到了唐山顺新食品有限公司的胭脂稻样品,并品尝了香气馥郁的胭脂稻粥。

  从外观看,胭脂稻样品与普通稻种相比,长有明显的两三厘米的芒,米粒加工后呈浅粉色,有纵纹。该公司负责人赵文广介绍,他去年在全国农展会上听专家介绍了胭脂稻,随后与丰南区培育稻种的李明取得联系,并聘请李明为技术顾问。该公司已购买了300公斤稻种,计划在60亩培育基地上进行播种。目前,他们对土地进行了翻耕,准备好了沼渣等有机肥,打了两眼机井。该公司已申请注册“御田胭脂稻”商标名称,并设计出产品包装,今年9月即可上市销售。一直培育胭脂稻的丰南区63岁农民李明介绍,胭脂稻开花时为红色,做熟饭后揭锅香味扑鼻。

  胭脂稻是我市丰南区王兰庄镇特有的珍稀特种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1990年出版的《丰南县志》记载,胭脂稻外观形似旱粳子,有芒,胭脂米呈椭圆形,粉红色,味清香可口,特点是出饭率高,饭粒回锅三次不仅不烂,还可伸长三倍左右,俗名“三伸腰”。丰南县栽培胭脂稻始于清乾隆元年(即1660年),地点在王兰庄北的菱角泊,面积曾达850亩,亩产在200公斤左右,到解放初期仅剩数十亩。1954年,毛主席在查阅古籍时得知王兰庄产胭脂稻,给河北省委写信询问此事,并建议粮食部门收购一些用来招待国际友人。丰南县粮食部门于是收购胭脂米5万公斤送到北京。1962年,胭脂稻标本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声誉大振。《丰南县志》记载:胭脂稻已经于上世纪70年代绝迹断种。

  据清代刘廷玑的《在园杂志》和《顺天文化府志》记载,清康熙东巡时,民间官绅进贡红米,煮熟后色红如胭脂,有香气,回锅三次,米质不变,色香犹存。康熙品尝此米后,赐名“御田胭脂米”。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中描写黑山村乌庄头交租,有“御田胭脂米两石”的记载;七十五回中写道:贾母因问道:“有稀饭吃些罢了。”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此处的红稻米便是胭脂米。

点评

谢谢您的转帖与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14 08:00
发表于 2012-1-1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北京
感受四季 发表于 2012-1-13 15:11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杨文进)具有300多年栽培历史、曾经作为贡品、濒临绝种的著名水稻品种胭脂稻,将于今年 ...

谢谢您的转帖与支持!{:soso_e163:}{:soso_e142:}{:soso_e18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胭脂稻是玉田的!
发表于 2012-1-15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东西啊!

点评

我把这篇文章上班,本单位科教法规科的大姐跟我说不要照网上的超。我当时为之气结,本文章是我花了一晚上根据赵总给我的检验报告写出来的! 我问她从哪超的? 啥?玉田论坛? 你看作者是谁! 嘿嘿,这就是网名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1-16 16: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雍秦 发表于 2012-1-15 19:14
好东西啊!

你看作者是谁!
嘿嘿,这就是网名用真名的好处!
发表于 2012-1-16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一会给灰色打电话克,说你敢用别人真名!!!故意泄露网友的名字信息{:soso_e120:}
发表于 2012-1-16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苏亚东 发表于 2012-1-16 16:14
我把这篇文章上班,本单位科教法规科的大姐跟我说不要照网上的超。我当时为之气结,本文章是我花了一晚上 ...

{:soso_e142:}苏吧辛苦啦{:soso_e163:}我们大家会感谢你的
发表于 2012-2-6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苏亚东 发表于 2012-1-11 10:00
这样哦

     受益匪浅!特别是胭脂稻在王兰庄的传承资料,是我第一次看到。楼主是否找到了毛泽东给河北省委那封信的原文?如有,可否发出来?
    顺便提个建议:此文的题目只要后半句就可以了,因为前半句所说的“兰苕绿”(即玉田县曾经有过的另一个优良稻种“碧粳”)至今下落不明,更难以预测它何时才能叶落归根。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玉叟 发表于 2012-2-6 09:23
受益匪浅!特别是胭脂稻在王兰庄的传承资料,是我第一次看到。楼主是否找到了毛泽东给河北省委那封信 ...

原文赵总有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