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辽国燕京蓟州玉田县东上生院无垢净光佛舍利塔铭并序》
疑问一:“心”能否作佛学术语“自性”解?但翻译句子时上下不易贯通。
疑问二:“应根”是否为一个词语?如果“应”是“全部,所有”,“根”是“根性”,译句不顺。
疑问三:“愚”的三种解释:愚迷(愚昧而执迷不悟),愚惑(心愚而迷于理者),愚痴(谓无通达事理之智明)。哪个更好?
疑问四:“四化曲分,三根用备”能否翻译为:化度众生之法已经详尽区分,上中下三根的功用也已齐备。
疑问五:二根:利根和钝根。利根,又作上根,修佛道根性锐利速证妙果者。钝根,又作下根,修佛道根性迟钝难于开悟者。此处指三根中的中下二根,即钝根。是否正确?
疑问六:“形相、言相、遗相”三词如何解释更准确?
疑问七:“沙门”作为“出家修行者”解,是否绝大多数都用在名字前面?也就是“省孝”是否人名?可否理解“有当院诵《法华经》”与“沙门省孝”之间丢掉一“的”字?译句较困难。
疑问八:“诠戒师”中“诠戒”是否为人名?
疑问九:“学行解”可否释为:学问、品行、见解?
疑问十:“静住”译为“静修”是否妥当?
疑问十一:“异代”理解为“不同时代”还是“前代”?
谅直友老师于2011年8月25日回帖:
1、佛心即自性,亦可称为大慈大悲心。
2、应根是词语,在此后加标点‘,’号。为‘适应大小根性’解。
3、三种皆可。第一更好。
4、佛教化众生的方法准备了‘实、权、诱、警’四种,三种根性皆适用。
5、‘中、下’二根正确。此二根佛称为‘刚强难化’,占绝大多数,教化重点
6、【a】形相百亿是形容词,何止百亿,佛有无数亿化身。有情、无情众生皆为佛之化身。就有情众生人类而言,我一念觉则佛,迷则众生。我觉时,教化他人,我就是佛。他觉时,教化我,他就是佛。【形相一时很难讲明】【b】言相就是佛说的话,即佛经。【c】遗相指释迦牟尼佛及弟子、高僧大德圆寂后火化所现舍利,还有不腐坏之肉身。如唐代六祖慧能大师肉身至今不坏。
7、‘省孝’应为道场【佛宇】一种活动,参加的沙门为多人,其一有僧行无过。改标点为‘沙门省孝佛宇,有缘僧行无过,’
8、学佛主要三个科目,即‘戒、定、慧’三学。因戒而定,因定而慧。慧即为‘明心见性’,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教三藏‘经、侓、论’的侓藏,是专讲戒侓的。对此有深入修学的具戒出家人,可称诠戒师。
9、‘学行解’是佛教名词,有别于世之标准,但大同小异。
10、可作‘静修’解。
11、应为‘不同时代’解。
【一家浅见,仅供参考。】
此序非佛家高僧大德所撰,水平可算不错了。
附【原文点校】
夫诸佛之心,垂教非一。有实有权,或诱或警,所以小大应根始终化物者也。以空无化执,实化也;以因果化妄,权化也;以福利化欲,诱化也;以地狱化愚,警化也。然则四化曲分,三根用备。化之急者,急于中下,谓兹二根。久惑流浪,曷【何】以拯救?故我释迦如来遍三千界,化百亿身,现于形相也。演三乘教,分十二经,现于言相也。犹虑群生不兴实信,更以全身烬为舍利,现于遗相也。常以诸相利乐有情,恩其厚耶!
幽蓟东平滦右,县之尤者,古之无终也。雍伯种玉之后,因号玉田。古城东关,有上生院,自统和元年肇建。至统和三十年,有游方僧至,所获无垢净光佛舍利一百粒,因窣堵坡【波】藏之。洎于咸雍间,地震所坏,及二十余载,未遂复修。昨于大安岁,有当院诵《法华经》,沙门省孝,佛宇有缘,僧行无过,暗伤灵兆久摧,欲谋再建。以疏糺俗,逮至百余。又度弟子义恒为头陀,日化五百金,未曾有辍。既而模材命匠,始务经营。犹恐不前,化新第秘校傅公梅为都维那。及县宰官僚洎诸吾尊淄素众等,赍状请燕京净业寺诠惠大师开菩萨戒坛,藏如来舍利。师俗姓曹氏,法讳朗蕴。清宁元年出家,八年具戒,禀受诠戒师住持净业寺。焚修道高,课念日益。学行解三者备矣,经律论一以贯之。多以山房静住为业。迩【尔】后德动京师,名达象阙,不朝受紫,宁匪【非】重乎?当三请之际,现慈悲相,怡然应答可尔。兼曰:“汝称为葬舍利,与我缘合。我于大安初当重修佛洞,於摩力【利】支天佛肚中得舍利二百粒,几欲葬藏,因缘未就。因放此坛,择日合葬。”於戏!佛骨异代,法性同归,灵契有时,不期如约者哉?别有当院佛宇僧徒常住诸物具细之数,剋于碣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