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片面的看世界,看事物,看人。诸多深刻的印象不足矣勾勒整个人生,或完美,或残缺,都只做一隅。
一个世纪的起伏,究竟有多少未知使我们向往,当今日我们手捧着百年家族的时候,便注定了要与故事纠缠,是用心的,幸福的交冉。
跨越了几个时代,我们的语言色彩更加凝重,浪漫。而冯祖贻老先生却一直驾驭着平稳的小棹,语言凝练相当沉稳,精湛。也许是四十年代那一辈的风格,读起来让人有种坦荡,有种低调。在此特感谢冯老先生的不吝,让我们有幸一睹为快!
给我印象深刻的还要属N年前看过的电视剧《半生缘》,再就是前两年上演的《倾城之恋》。关于张爱玲,也只是如此。可剧情给我们的,只是另一种感觉,至于其间,有无张爱玲的影子,谁也无从知晓。
故事让我们都迫不及待,我承认吸引了我。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号的上海。原名张媖。当1930年,到黄氏小学插班四年级时,母亲觉得媖字难写难读,遂改了母亲的英文名字“爱玲”。这以前张爱玲和张子静(张爱玲的弟弟,小她一岁)是在家中私塾读书的,直到1934年,家塾这个封建时代的产物终被新式学堂替代。弟弟张子静也终于上了新式学堂。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张爱玲的父亲算是思想顽固派了。他承袭封建纲常伦理----将子女作为私产。张爱玲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父亲的安排下,过着半封闭的闺秀生活。父亲脾气暴躁,专横,以至于张爱玲在读完圣玛丽女中的课程后,母亲准备让她出国留学,都被父亲毒打并关进了楼下的小屋,长达半年之久。而这,也导致了张爱玲与家庭的决裂,她毅然踏出了这个沉重的,充满战争和阿芙蓉味道的家门。而这也是张爱玲的闺秀和淑女之争。但张爱玲及背离了父亲的闺秀希望,又没按照母亲的西洋淑女道路发展,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就像晴天落白雨。
就是,生活中我们就要按自己的方式行进着,既然没有既定的目标,我们就要我行我素,做个真实的自己。
张爱玲算不上聪慧过人,但是她有一种钻研的精神,执着的吸收和融合,使她的小说和散文形成了即传统又现代的个人风格,在她身上看不到中西结合的矛盾,当然这是与她的家庭背景和个人背景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祖籍是丰润,是他爷爷的故乡。他爷爷张佩纶,是清末著名的清流健将。评论时政,弹劾大臣,指斥宦官。清流一派自标清高,不比凡俗,当时声震朝野。张爱玲的奶奶李菊耦,是权倾一时的官爵部堂李鸿章的长女。她是张佩纶的三房,大房朱氏,二房边氏都故去。李菊耦可以说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而张佩纶也是一代才子,两人的结合,多少也会影响到下一代。李菊耦将李府门风带给了自己的爱子张志沂(张爱玲的父亲)但是清亡了,这么一大堆与时代脱节的无用学问,在新时代无所作为,而张志沂只能做一位有着丰富遗产的遗少。所以他吃喝嫖赌,吸鸦片,娶姨太太。对自己阔手阔脚,对张爱玲姐弟两个极不负责。对于这样的父亲张爱玲称他们这一代为:浸泡在酒精缸里的孩尸。究于此,张爱玲的母亲黄素莹(南京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才以张茂渊(张爱玲的姑姑)留学应有人监护为名,和张爱玲的姑姑一起出了国。由于恶习不改,两人终于离了婚。后又娶了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的七女儿。夫妻均双双对榻而吸,后母对张爱玲姐弟的虐待,给她留下了一生抹不去的烙痕。所以她逃离了这个所谓的“华府”。之后,便是张志沂的家产败光,最终双双终老在仅十四平米的小屋里。
所以对张爱玲来说她恨她父亲这一代:如果把世界强分成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然是不好的。家族的没落,遗少们的消沉,封建阴影的吞噬又使张爱玲有几分痛惜和依恋:我喜欢鸦片的云雾,雾一样的阳光,屋里乱推着小报,看着小报,和父亲谈着亲戚间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私语》
1919年的五四运动,妇女得以解放。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女生,开创了男女同校之风。1922年,张爱玲的父亲在天津铁路上谋了个职,全家及姑姑搬住天津。1924年,母亲和姑姑出洋。1928年,一家又搬回上海,迎接母亲和姑姑的归来。可这一次,却离了婚。所以在张爱玲的回忆里:天津的家几乎没有母亲这个人。
离婚后,张爱玲的母亲第二次出国学画,直到1937年回国。讨论张爱玲的教育问题。母亲本意是让张爱玲出国留学,可张志沂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并以此毒打,禁闭女儿。逃出后的张爱玲投奔了母亲。弟弟也由于颓废的家庭压力投奔母亲,但由于黄素莹经济能力有限,遂将张子静劝回。为此,张子静孤僻落寞,后终身未娶,而终其一生。而张爱玲上了香港大学。母亲黄素莹定居英国,于1957年8月去世。
张爱玲的姑姑是位新女性,她关爱张爱玲,一直抱独身主义的姑姑对张爱玲视如己出,所以张爱玲对姑姑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她心目中永远不会老的姑姑。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以前文人是靠统治阶级吃饭的,现在不同了,张爱玲面对的是大众。大众的口味不同,她也要随时调整和变化自己的思维,所以她说:苦虽苦一点,但我很喜欢我的职业。张爱玲不是宿命论者,但她是个悲观论者。因她看时代是悲观的,所以她的小说留下了许多时代悲剧。她的小说取材大致分为香港传奇和家族、亲戚间的故事。40年代正是张爱玲的创作高峰期,如以香港为背景的《倾城之恋》,以家庭没落所写的《金锁记》,都给读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成名在上海。所以她对上海有着极深的感情,她说:到底是上海人。她外祖父合肥李家(李鸿章一门)对于她的影响无处不在。像她喜欢吃合肥菜。欣赏天津小吃(在天津生活过6年)。也极喜欢零食中的西餐西点,这说明她的生活相当西化。这也源于她1955年去了美国,并且一直生活在西方文化氛围之内。
对于张爱玲的相貌,可谓平平。据说她个子很高,可能遗传了他祖父张佩纶的特征。但从照片来看,她的眼睛清澈明朗,似乎看透世间一切。面带微笑,让人感觉亲切有加。但昂着头,又使我们看到她的高傲,脱俗。还有她那张式大镶大滚的衣服又睥睨一切。她对服装的喜爱,理解与大胆尝试。使她总结了一句话: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童言无忌》这就是张爱玲,孤高清傲,低调内敛,激荡张扬。
张爱玲坦然的承认自己是“自私”的,但这也是源于她的自尊,自傲的反映。她既不同意本善,又不同意本恶,在她看来,人就是人,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但就一般人不在她眼下的性格,却遇到了胡兰成。使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确实是个艺异数。胡兰成,是国民党汪伪高官,比张爱玲大十四岁。除风雅外表,渊博学识外,他还对张爱玲吹捧,专投其所好,而张爱玲终被他迷惑。自尊,自傲给她带来的不只是一段乱世情,也是难咽的苦果,终身的遗憾。现在我才深信那句话:恋爱中人的智商会变得很低。
这欲仙欲死的爱情终因日本投降、汪伪政权末日的到来和胡兰成拈花惹草的丑恶行径而告终。
张爱玲的第二次婚姻是1956年与美国的赖雅。他比张爱玲大近30岁。张爱玲被授权写过反共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而赖雅是马克思主义亲共者,两人的结合,也算是彼此需要吧。据考证张爱玲怀过赖雅的孩子,但流了产。不过赖雅对她的帮助和她对赖雅生病后的照顾,使他们的婚姻一直维持到1967年赖雅去世,而此时的张爱玲已是精疲力竭了。
对于她的两次婚姻都选择了比她大很多的男人 ,她按照费洛伊德心里观点回答便是有恋父情结。家族中年龄相仿的婚姻都很不幸(如父母的婚姻),所以她认为男性大一点较理想:如李鸿章和赵氏,张佩纶和李菊耦,姑姑和李开弟,她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抗战胜利后,张爱玲为了适应时代,她做了转变,一是走向了电影。二是写了一些与时局相和的通俗小说(歌颂英雄,写战争,写革命)。这是张爱玲一向不主张写的,而她有没有分明的立场冲突,更加上她解放后一直没有被安排工作。(当时也只算个文艺个体户)她懂得趋时避利,所以她毅然地踏上了开往美国的船只。柯灵说:她离开大陆,既是幸事又是不幸。有幸的是没有受到以后“文化大革命”的碾压。不幸的是,天才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必然要枯萎。
张爱玲一生都追求一个安稳的世界,她朋友很少,也很少见客,很少参加各种聚会活动。70年代末,姑姑和弟弟才和她联系上。直到1995 年9月,在洛杉矶西枢公寓中裹着毯子安详地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她的遗体是数日后才被发现的,9月19日,将遗体火化。在她的生日那天,数位友人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上。(遗嘱时要将骨灰撒在陆地上的,但美国法律不允许,1959年张爱玲正式成为美国公民) 一代才女,就这样静静的永诀了,如果大海有情 ,就让她的骨灰乘风破浪,跨过大洋,回到她的故土吧!
《对照记》中的张爱玲,把她的人生分了三个阶段:悠长的像永生的童年;漫漫长途,看不到尽头的成长期;越来越快的中晚年。但不管是满目荒凉的成长过程还是不得以离开大陆的大半生,都深印在了她的脑海 ,以至于1994年的绝笔(目前是)《对照记》中,她可以让所有的家庭成员登场,这一切都说明,她是张氏的后代,张氏家族因了她才更辉煌。
也许真如张爱玲所言:生命也许就是这样的吧——它有它的图案,而我们惟有临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