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兴盛与危机>
这本书的第八章分析了意识形态的的结构,解答了诸如为什么儒家学说对建立宗法一体化结构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他学说却不能,为什么佛教、基督教都不能成为实现一体化的意识形态结构等一些问题。梳理了儒家学说在发展过程中努力达成内和谐[社会观(国家学说)、价值观(伦理、行为准则)、哲学观(自然观、方法论、认识论)的内在和谐]和外适应[与社会经济、政治的适应]进程。该书的第九第十章则对本书的尝试——以系统论论、控制论来关照历史演化做了理论上的总结和提升,并作了数学建模的尝试。
首先第八章带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儒家学说对建立宗法一体化结构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其他学说却不能,为什么佛教、基督教都不能成为实现一体化的意识形态结构?作者通过研究意识形态结构的理性表达方式来剖析某些思想体系。
儒家学说的骨架是孔子搭建起来的。它对于奴隶社会至今后的封建社会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用了三个非常独到的概念来把握儒家意识形态结构的三个系统。这就是“礼”、“仁”、“天”。它们就是儒家学说的理论支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仁”主要是价值观,是人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孔子学说中的“天”,可以代表其哲学观。他认为“敬鬼神而远之”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可见,儒学的哲学观在孔子那里是一种带有无神论倾向的理性主义体系。只有这种哲学观才能和儒学的价值观、社会观内和谐。一方面,“仁”注重现世的价值,要求人积极干预世事,与这一行为准则相和谐的哲学观就不能是消极、崇尚鬼神的。另一方面,人的行为又必须服从“天命”。这样,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是不能挑选的,“礼”所体现的等级就是“天命”的意志:“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样,“天”与“仁”,“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可见,孔子学说是一个具有内和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个独立的意识形态结构。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以后儒家学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可以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又完备的思想体系。
诚然,“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孔子的自述,他较少注意自然现象,把视线聚焦于社会民生。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制正在崩溃,封建制正在形成,社会正在大变革。孔子的思想,一是承认社会大变革是必然规律,而是要干预变革,是变革朝恢复奴隶制的全盛时期方向发展。
孔子虽然反对社会历史文化变革,但是他承认变革的继承性(“因”)和变异性(“损益”)是普遍规律,并且预见到将来也如此,“虽百世,可知也”。这种实事求是的预见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孔子坚持轻天重人的思想,孔子坚信事在人为,强调社会主要是由人来控制的,而基本不是“帝”或“天”的意志。这是孔子的社会学思想颇为突出的一点,在社会思想史上也是突出的。但是孔子并未完全否认“天命”,他引用尧禅位于尧时说的话:“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先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表明孔子即承认“天之历数”,又强调尽人事。“允执其中”,否则就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了。在主次问题上孔子是把人事治愈天道之上。对于主宰一切的天,以其能否尽力于人事作为衡量其然否的标准。天命的神秘性,天的意志,天的权威都相对削弱了。而孔子对鬼神确实也持怀疑态度。他回答子路:“未能人事,焉能事鬼?”。“子不语为乱某”充分说明了孔子不主张用宗教手段来维护财政。孔子重人事,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不把事业的成败寄托于天命,而寄托于人事,寄托于仁人志士的努力,他重视社会生活,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反对避世。孔子认为不与人群打交道与谁打交道?正因为天下乱哄哄的才需要人出来改变,天下有道则自己就不用出来了。
说了这么多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的过人之处,也就不难理解儒家学说对于建立宗法一体化发挥的重要作用。乃至于今天,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影响。
可见儒学确实有着其亘古不改的魅力。自从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以后,春秋战国时期那些竞相争荣斗艳的百花纷纷凋零,只有儒家学说一支独秀般得屹立不倒。而令人奇怪的是,道家虽然不处于正统地位,却始终没有被消灭。这是为什么呢?相反,春秋战国时期号称显学的墨家却消失得一干二净了。
作者提到,如果把儒家和道家相对照,就会发现两家有着独特的联系,它们的结构和内和谐方式是不同的,而是存在着一种相反有相通的关系,可以互为补充求得共存。如果在儒家体系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前加一个负号,那么就可以得到类似于道家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儒家主张干预世事,道家主张听其自然。而历代儒者中有不少人都以道家的哲学观为自己的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可见两家在思想和方法上都有着相通之处。作者到此引入了一个“互补结构”的概念。而我想到了哲学中的矛盾的观点,两家并存首先体系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儒家和道家就好比矛盾的两面,对立而统一,矛盾而联系。除此以外,儒道两家各有千秋也体现了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尽管两家有着意识形态结构和价值观上的不同,但是确有相通之处,使得人们很容易在互补结构的两种意识形态中转化。儒道两家共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反应了矛盾体的两个方面,两者合一就构成了对世界的一种较完备的理解。
这也让我想到了现在大热的一个词“和谐”。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梅林说:“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一个排他的、达成最后真理的体系;他只是一个探究人类发展过程的科学方法。确实,至今大家都围绕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来展开研究。作者提出首先要明确社会结构的意义。
社会结构这个概念过去被人广泛使用,特别是西方一些结构主义哲学家对其进行去接,使得很多人对它的科学含义并不是很清楚。必须运用控制论和系统论对此加以研究,以此来分析社会结构。组成社会这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的要素是任何人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因此,社会结构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产品之间相对稳定并有一定调节能力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限制条件来说,只有那些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产品之间相对稳定并有一定调节能力保持自身相对稳定得关系,才是社会结构。了解了社会结构的真正含义就开始宏观分析及建立模型了。
社会关系网虽然错综复杂,但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可以分解为以下几张最主要的关系网。第一张是经济关系网。人必须赖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分配才能生存,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经济关系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第二张关系网是政治关系网。它包括人与人之间政治上的从属关系。第三张关系网是思想文化关系网。共同的语言、文化传统、习惯心理以及宗教、信仰、世界观把人们组成一个文化共同体。除此以外,还有家庭血缘关系。
而一个社会能否以某种稳态结构存在,取决于它内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结构之间的相互调节功能,即:任何一种经济结构,只有形成与它相适应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结构时,它才可能是稳定得。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结构也如此。如果这种调节能力丧失,那么社会的稳定结构就会瓦解,三个子系统都将不稳定,到此,作者引出了社会结构的调节原理。
很明显,上述原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理。而如果是片面理解这一原理的话就会导致经济决定论。恩格斯曾批评说:“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就拿中国封建社会来说,经济决定论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形态归结为是有地主经济决定的,当人们进一步追问地主经济出现的原因是,又可以追到农业生产水平及牛耕和铁器生产工具的使用。这样,顺着单线往下追,就追到了某种与所论问题不那么密切的因素上去了。
就好比把鹿的数量归为由捕食兽的数量终极决定那样,引起极大的混乱,作者认为,社会结构的调节原理可以避免这种混乱。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实行经济放首位,但是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等一把抓。固然经济基础是第一位,经济决定一切,但是根据社会结构调节原理,一定的经济结构只有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结构时,它才是稳定的,才不会被历史的流水冲失。
还让我记忆颇深的就是关于社会结构的剖析。作者将社会结构比喻成一个容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水,当然社会结构进化,它容纳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度也就增大了。但这种演化并不意味着立即显示出生产水平的提高,它只是提供了生产水平的更大提高的可能性。桶装水的比喻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木桶原理。社会结构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的文明创造物之间的某种确定性关系和组织方式。普遍表现为家庭血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以及发生这些关系的方式和媒介。那么 这些普遍关系就是这个木桶上的木板,最短的那块木板限制了社会结构所达到的最优状态。然而我们都深信,没有一种社会结构可以永远稳定地存在下去。今天的文明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永恒的。
黑格尔说:“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会灭亡。”不仅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说明了这一点,古埃及王朝的周期性盛衰也说明了这一点。于是,作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某一种稳态结构怎样被破坏,而新的稳定结构又怎么样取而代之?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即无组织力量的增长是普遍存在的,它不断削弱了社会结构子系统之间的适应性。无组织力量如同我们人类无法永葆青春一样是无法抗拒的。调节的累积效应和调节器官的扩大决定了它的不可抗拒性。无组织力量不断增长是一个系统丧失调节能力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正如同为什么每个生命体都会老化死亡?生命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但没有长生不老的生物个体。恰恰说明无组织力量在系统内的增长是不可抗拒的。
而当无组织力量使旧社会结构瓦解时,如果没有潜结构成长起来代替它时,旧结构中又不存在扫荡无组织力量的修复机制,那么就会出现最为可怕的结果:文明灭绝。无论是古代玛雅文明到非洲津巴布韦石头建筑遗址,还有南太平洋上复活节岛上巨大而又神秘的石像群,乃至于我国的汉代古城都以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要深怀居安思危的态度。既要对已经取得的成功充分肯定,但又不能迷信。重要的是善于保护那些代表前进方向的潜结构的成长。作者提出对只要是合乎规律的新生事物都要具有宽容和扶持的精神,把它作为改善自己的结构,适应历史发展的一种力量,而不能不加分析地笼统地肯定或否定一切潜结构,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把自己的一切都视为神圣不的不可怀疑的玉永不可改变的东西。确实,在新的成功面前,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句古老的格言:“人们啊!你们要警惕!”
参考文献
万江红:《中国历代社会思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论语•尧曰》
《论语•先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