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168|回复: 0

胡林翼:被湮没和被炒作的【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5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被忽略的历史牛人——胡林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6:17 新世纪周刊


充满血性的晚清中兴名臣、湘军元老胡林翼,一生不仅挥金如土、杀人如麻,还爱才如命。他用爱才之心和宽广的胸怀向晚清政府举荐过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乱世中流。但他本人却带着一块心病早早地离世,并不像曾和左那样尽人皆知。


被忽略的历史牛人

  -本刊记者/杨东晓


  对湘军的控制和影响,他恐怕要大于曾国藩,但早逝使他过早地被湮没在同时代诸位忠臣名将的光影之下
  因为在360分钟的湖湘文化讲座中,应主办方湖南教育电视台的要求,讲了3分03秒先祖的韵事,湘军元老胡林翼玄孙女胡遂一时间成了出卖家丑的“炒作明星”。
  在众多谴责胡遂“辱祖”和“家丑外扬”的网友中,网名“学术湘军”的原始发帖者看来是一位对胡林翼历史地位有所了解的人,他认为胡林翼这位晚清历史上的“中兴名臣”,若在湘军元老中排名,“以资历、资格和实际贡献大小来说,尤为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所不及,让胡林翼坐头把交椅也不为过,”但是这位“学术湘军”话锋一转,指责胡遂作为胡林翼的嫡系后人来讲先祖的风流史,其做法“实在是太值得商榷”。
  
      过早辞世的悲哀

  湘军元老胡林翼对于中国史知识只普及到中学课程的中国人来说,太陌生了。即便是大学本科,非历史专业的人,知道的也不多。他辞世时才49岁;与胡林翼同年出生的左宗棠活到72岁,左晚年最大的功勋是新疆平乱,这一关乎祖国版图的功绩使他直到今天还尽人皆知;比胡林翼大一岁的曾国藩活到71岁,是他在胡林翼死后,攻下了天京(今南京),打败了建都十三年的太平天国,还先后做过三任两江总督;而与他们同时期又稍晚些的李鸿章活到78岁,一直被争议到当下。
  没能活到知天命的年龄,对于胡林翼这样的瑚琏之器来说,无疑是辞世过早了。早逝也使得他过早地被湮没在同时代诸位忠臣名将的光影之下。
  近年来一直活跃于湘军史研究领域的谭伯牛告诉《新世纪周刊》,就对湘军中的控制和影响来说,胡林翼要大于曾国藩。胡林翼去世时还不到50岁,这还只是他在当代湮没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位“太子党”的为人处事,虽有枭雄气度,但在中国绵延了千年的观念中,这种气魄一直难敌曾国藩宋明理学修身的优势和曾所居的道德制高点。

  个性影响威望

  清代著名改革家陶澍在1830至1839年任两江总督时,慧眼识英才,先后发现了两匹千里之驹。前一位是令自己的父亲都失望的胡林翼,他把女儿嫁给了胡;后一位是左宗棠,陶澍不仅向屡试不第的左宗棠托孤,还早早给自己年方7岁的独子与左宗棠的女儿订了亲。
  胡林翼出身显赫,其父亲胡达源是嘉庆二十四年一甲三名进士,也就是1819年的探花。身为翰林院侍讲的儿子,胡林翼少年时在皇城根下长大,这种门弟使胡林翼结交非凡,所谓来往皆鸿儒也不过这般——他的师友不是军机大臣文庆就是林则徐。因此,胡林翼不仅幼年聪慧,在眼界上也要高于一般人,有一个例子是,他年纪少时即认为“今天下之乱不在盗贼,而在人心。”
  在胡林翼出生的前一年(即1811年),湖南长沙府一个乡绅的家里添丁进口,那位自幼成长于湘乡农村的男孩子叫曾国藩。曾国藩的父亲是一位塾师,这就保证了他自幼接受到系统的封建教育,也使儒家文化和宋明理学熏染了曾国藩的一生,从小懂得“锐意功名,意气自豪”。而这些,在封建中国被视为“人间正道”。
  胡林翼却在很多人看来,就没走“正道”。他的社会与官场结交,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负才不羁、挥金如土的习性。一些道德上为时人诟病的问题,如风流、与好友文庆主试江南舞弊案都成了他的污点。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天的江南主试舞弊则令他受了降职处分,父亲也被这个不成器的儿子气得要死,并且不久就撒手人世。谭伯牛认为,胡的青年时期声名不及曾国藩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父亲和岳父相继去世,对胡林翼打击重大,他决定“池圃足高卧,图书供古欢,”从此洗心革面、独善其身。直到6 年后,多亏了熟悉他的林则徐力助,才捐了个知府在云南林则徐的手下再次出山。

  举荐曾国藩任两江总督

  胡林翼在咸丰六年(1856),已经因攻破武昌城而实授湖北巡府,此时曾国藩虽雄韬伟略尚不得施展,还只在做一个侍郎,“曾国藩做过兵部侍郎,也做过刑部侍郎,但是像他当时那样的一位‘副部级’干部,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并没有什么实权。”谭伯牛说,“地方的钱粮军队无权调动,因此他心中很不快,正巧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咸丰七年(1857年) 他便以回家守制为由,其实是赌气回乡”。这次守制只能算是一个借口,在此前几年曾国藩母亲去世时,他正好出山为官,当时就没有提要在家守制的事。
  曾国藩负气回家乡居三年后,云南昆明人氏两江总督何桂清于1860年去世了,这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谁来接替,一时成了众臣聚焦所在。两江总督的势力范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在内的浙江、江苏一带沿海地区,不仅水陆双收,还具有海防意义。胡林翼当时已是湖北巡府,治鄂有方而且他的位置动一动即有牵一发动千钧的作用。
  谭伯牛说,当时最合适的就是让胡林翼继任两江总督,也正是考虑到胡林翼身置肯綮既守长江又攻安庆(镇压太平军 ),所以清廷并不敢随便调整他的位置。
  这时,深明就里的胡林翼给湖广总督官文呈奏,请他上奏朝廷给曾国藩一些实权,他不是不能自己写这个奏折,但是胡曾关系之密切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所以胡在努力举荐自己朋友之时,还考虑到避嫌对于他们二人会更有利。再有一个原因就是胡林翼深谙中国纲常中乾纲独断,因此经过这番迂回曲折的举荐后,曾国藩还真的在众臣的推举下就任两江总督。
  “事实上,胡林翼对曾国藩最大的帮助,还是在曾国藩上任之后。”谭伯牛说,胡很熟悉曾的性格守拙用浑,喜欢磨炼自己的忍和稳,所以送给曾国藩四个字“包揽把持”。但是曾氏一辈子也没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也使得曾国藩一辈子都在修炼中——他变得越来越刚毅、明智和担当,这也是后人在曾国藩家训以及《曾文正公集》中所看到的那种气质。

  抱憾而死

  打下安庆这一硬仗,湘军镇压太平军已接近尾声,再打下天京就能把太平军彻底剿灭了。1861年9月的一天,走在长江边上的胡林翼眼睁睁看到一艘英国兵舰恣肆地鸣着长笛在长江水面纵横驰骋,所经之处的中国渔船都被巨浪冲翻,这位救世之臣悲愤至极血脉喷张,一口鲜血喷射出来,倒在地上。从此肺病日益加重,9月30日便离世了。
  胡遂说,曾国藩的幕府薛福成笔记中记载了这一悲剧。当时胡林翼即对左右说:没救了,长毛(对太平军的蔑称)被消灭是迟早的事情。然而洋枪洋炮长驱直入怎么得了?这是我的一块心病。
  胡林翼看到英军兵舰时,中国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才一年,英法俄美四国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获得了赔款,并驶进了中国沿海沿江的贸易通道。
  在这两个条约签订之前,见识了坚船利炮的胡林翼已经请两广总督叶名琛帮他购入大量西洋军火。训练自己的湘军和水师,打算“师夷长技以制夷”。
  胡林翼壮大水师的理想在27年后,由比他小近一轮的李鸿章实现了,但仍旧是个悲剧。



  胡氏军事哲学影响中国

  -本刊记者/杨东晓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的军事家、国共合作的领导人,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青年时代都深受胡林翼军事思想的影响
  黄埔军校有一本从1924年建校开始历届沿用的教材,就是由曾国藩胡林翼二人原著蔡锷辑录、蒋介石增补的“蒋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
  第一位把晚清名臣曾国藩和胡林翼的治军思想辑录成册的,是北伐名将蔡锷蒋军。这位近代军事家对曾胡二人的军事思想推崇备至,亲自辑出一本对曾胡军事思想进行过系统归纳册子《曾胡治兵语录》。
  胡林翼对青年蒋介石也具有很深的影响,蒋介石在蔡锷这本册子的基础上,又亲自校订增补了一些他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内容,他给这一个章节的内容取名《治心》,添加到蔡锷版《曾胡治兵语录》一书里,这就是1924年蒋介石版的《增补曾胡治兵语录》。
  蒋介石为自己的增补版写了序:“??余读曾、胡诸集既毕,正欲先摘其言行,可以为后世圭臬者成为一书以飨同志,而留纂太平天国战史于将来,不意松坡(蔡锷的字)先得吾心,纂集此??”。这段序言看起来有点滑稽,蒋介石很想表示一下,他早想辑此书却不料被蔡锷抟集在先。“蔡版”早在13年前就辑录完成了,而后人却无考证蒋氏是在哪年产生这个想法的。
  巴蜀书社在“蒋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问世70年后的1995年,还出版过此书。为了便于当代读者的阅读,巴蜀书社对这本文言文语录进行了“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的修订。1995年定价9.8元的这本黄埔军校教材几成绝版,正在旧书网中以28元的价格等待着爱它的人去淘。
  事实上,并非只有国民革命军中的将领视胡林翼的军事思想为圭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支部队中,对曾胡的军事才干和思想也尤为重视。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了《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两年后八路军山东军区重印出版,但是解放后这本书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历史原因绝版了。
  毛泽东本人对胡林翼的推崇,可以从他的“字”中体现出来。1945年,在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与著名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时任《新民报》副刊编辑的张恨水说起过自己“字润芝”的典故。
  毛泽东说,这个字是在湖南一师时杨怀中先生为他取的。杨怀中,字昌济,1913年结束留日回国开展教育事业。 1915年湖南一师学生毛泽东得到杨怀中推介的一部《胡文忠公全集》。他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学习,“胡字 ‘润芝’,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 以后,师长和好友们多叫我‘润芝’。”
  杨昌济最心爱的独女杨开慧1920年嫁给了父亲最得意的门生毛润芝,10年后,29岁的杨开慧为革命献出生命。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是位研究蒋介石的专家,他在向《新世纪周刊》介绍蒋介石的早期思想形成时说,五四时期许多新潮人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持强烈的批评态度,蒋介石却与他们不同。蒋介石虽然吸纳新思想,但是并不废弃旧学。他最喜欢读、最常读的还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著作。
  从时间上看,当时黄埔军校尚未成立,蒋介石还没有完成增补“蔡锷版”的工程。蒋在这年2月刚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8月还到苏联考察过军政,回国后还批评过斯大林。由此可见,蒋氏实在是于百忙中每天坚持读胡林翼著作的,其用心之大,可见一斑。
  杨天石认为,蒋介石“读新学常常食而不化,读旧学诸书,则如鱼得水,常常用以作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或用以为作治兵从政的轨范。”在蒋介石1922年4月11日的日记中记道:“胡公之言、德、功三者,皆有可传,而曾公独称其进德之猛??崇拜胡公之心,过于曾公矣!”这段话是蒋介石对胡林翼、曾国藩的评价,从中人们还能发现他崇拜胡甚于曾。
  以胡曾为首的湘军治军从政的方略对北伐将领、国民革命军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皆有影响。
  研究湘淮军史的谭伯牛认为,毛泽东、蒋介石,借鉴最多的是湘军治军思想方面的内容。毛泽东是一位活学活用各种传统和知识的典范。谭伯牛称,湘军的战略是六个字“扎硬寨、打死仗”,这种步步为营的打法与毛泽东创造的游击战完全不同,毛泽东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的十六字方针,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军事经典。这说明毛泽东善于活学活用和发展胡曾的军事哲学。


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9/161715182005.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